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8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18023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8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8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8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85页).doc(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第一部分 前 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

2、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

4、要求。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实践性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与周边自然现象出发,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

5、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影响科学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应为全体学

6、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2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7、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

8、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三、课程设计思路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9、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部分将其按三个学段进行安排。小

10、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分别从“科学

11、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一)总目标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二)学段目标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

12、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领域科学知识学段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物质科学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常见的力。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变化;了解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的转换。生命科学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基本特征。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植物体的生命周期;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

13、传;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地球与宇宙科学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特征,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技术与工程认识身边的常见材料,知道简单工具的作用与使用,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14、。(这里阐述的是目的而不是目标)二、科学探究目标(一)总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

15、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二)学段目标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9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要素科学探究学段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

16、问题作出简单的假设。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思想。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针对假设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或者通过查资料、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

17、式获取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分步观察的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借助简单的图形、文字和表格,记录、描述并整理信息。能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分析、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能如实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

18、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迁移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将科学探究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教师引导下,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评价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19、,完善探究报告。三、科学态度目标(一)总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学段目标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维度科学态

20、度学段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体会到运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能对有兴趣的自然现象制订可实施的探究方案,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实事求是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

21、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追求创新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育创新精神。合作、分享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力量。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

2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会到身边动植物的可爱和美丽,热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热爱自然,认识到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但不能过分地向自然界索取,关注节约资源。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一)总目标1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

23、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二)学段目标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并意识到人们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了解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4、了解人类的关注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会产生垃圾,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形成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共包括四个领

25、域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6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有6个,地球与宇宙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3个。一、物质科学领域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使他们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1物体

26、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6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具体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1.1 物体具有重量、体积等特征。l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l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如长度、重量、体积、

27、温度等,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l 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说出分类依据。1.2 材料具有导电、导热等性能。l 描述某些材料的性能,如磁性、透明程度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l 描述常用材料的性能,如漂浮能力、导电性、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1.3 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l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1.4 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l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物质,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

28、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l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l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烧掉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地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搜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内容1.1)(2)说一说你家中都有

29、哪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内容1.2)(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学习内容1.3)(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了。尝试分析一下这些变化的特征,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内容1.5)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

30、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l 知道冰、水和水蒸气在形状、质量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l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l 知道冰、水和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l 观察冰融化和水结冰的过程,知道温度是影响这些过程的主要因素。l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等影响这些过程的主要因素。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则很难溶解。l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

31、用油等。l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l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取一个烧杯,向其中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并每隔1 min测量并记录温度;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内容2.1)(2)取相同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

32、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取相同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学习内容2.2)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l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如颜色、状态、气味等。l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3.2 氮气和氧气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l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l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l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l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l 设计简单实验证明风具有使物体运动的能力。【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证实空气的存在,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 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将两只充有空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气球,观察小棍是否平衡,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学习内容3.1)(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

34、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的流动;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内容3.3)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l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l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l 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l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

35、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4.2 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l 描述并区别物体运动的快慢。l 说明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理由,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4.3 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l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直线运动、圆周运动。l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具有多种方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学习长度的表示方法。(学习

36、内容4.1)(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速度快慢的依据。(学习内容4.2)(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其特点,用图、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内容4.3)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l 描述磁力可以间隔一段距离对物体产生作用。l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37、。l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5.2 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l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推力或拉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各种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改变。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内容5.1)(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学习内容5.1)(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尝试改变力的大

38、小或方向,观察力改变以后物体运动的变化。(学习内容5.2)6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6.1 声音由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声携带能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6.1.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l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沿各个方向传播。6.1.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l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6.1.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l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9、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地方,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物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1)(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内容6.1.2、6.1.3)(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内容6.1.3)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

40、34年级(中)56年级(高)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l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l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l 概述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l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是阴影形成的原因。l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6.2.3 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l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

41、颜色的光。【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内容6.2.1)(2)观察影子、制造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内容6.2.2)(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内容6.2.2)(4)观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了解太阳光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内容6.2.3)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

42、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6.3.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单位。l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冷热的程度。6.3.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l 描述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l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6.3.3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l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量传递的现象,

43、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l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测量水的温度,以及室内、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内容6.3.1)(2)将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其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如雨、雪、露、霜等的形成)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内容6.3.

44、2)(3)观察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测量包裹在毛衣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量通常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学习内容6.3.3)(4)将铁棒、塑料棒、木棒、铝棒等放入热水中,观察热的传递现象,了解物质的导热性;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热水瓶保温的方法,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各种因素。(学习内容6.3.3)6.4 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6.4.1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l 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

45、条件;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6.4.2 有的材料可以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l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可以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6.4.3 携带能量大的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l 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列举安全用电的常识。【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用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内容6.4.1)(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用回形针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内容6.4.1)(3)将木条

46、、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内容6.4.2)(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了解雷电、高压电、交流电等都携带很大的能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内容6.4.3)6.5 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6.5.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l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类型的磁铁。l 描述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作用。l 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6.5.2 磁铁总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l 说出磁铁总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l 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观察各种类型的磁铁,尝试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学习内容6.5.1)(2)观察指南针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了解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学习内容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