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5216385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政策:1 .统治者强调以农业为本业,工商业为末业,形成了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大部分时间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定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对商人进行打击。松动:唐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参与科举考试。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影响: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局限: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影响了自

2、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积累,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尤其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二、国家专卖制度起源与发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通过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来扩大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时: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将盐、铁等国家战略物资纳入国家专营之列,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大大增加了西汉的财政收入。宋元明清时期:国家专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积极:1.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2.限制了世家大族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使地方势力在财政上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1.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不能

3、按照市场规律来变化,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2.影响人民对资源的正常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民生活的负担。3.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 与闭关锁国政策区别:海禁: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贸易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原因: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2.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3.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4.“天朝上国” 观念的影响。影响: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自卫作用。消极:1.阻碍了中外联系,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2.阻碍了资本主义

4、萌芽的发展,限制了外贸和航海事业的进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3.文化与科技无法与世界接轨。4.是导致中外冲突发生和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专题二: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公有:在原始社会中,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属于公有制。国有: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a.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b.受封者要向国王承担一定义务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中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2.封建社会a.王莽王田制措施:全国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买卖。目的: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结果:脱离社会实际,在豪强地主的反对中失败。b.屯田制实施时间

5、:曹魏、金、元、明初、清初措施: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农民或视频垦种荒地,生产所得大部分上交国家,小部分可自由支配。目的: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安置流民,恢复农业生产。结果:因为地方官员和军队的腐败而逐步废弃。c.均田制实施时间:北魏至唐前期措施: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控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制度。目的:恢复国家经济,稳定国家赋税。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手中掌握的荒地不足,最终无法维系。私有: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秦汉: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魏晋南北朝: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氏族门阀地主土

6、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隋唐五代:门阀氏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宋元明清: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2.自耕农土地所有制a.始终存在于整个封建时期b.是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来源。c.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二、古代中国租赁关系的普遍化发展:战国:租佃方式产生汉代:土地兼并不断推进,租电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明清: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租赁关系进一步普及。特征:1.租佃双方订立契约,内容包

7、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到了宋代,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到产品地租,再到货币地租。4.租佃制出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作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他们通过从土地所有者手中获取土地的使用权,再将土地的使用权再次承包给土地的实际耕作者来获取中间收益,这体现出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三、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发展: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改革,提出“向地而衰征” ,即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质量征收赋税,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鲁国: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

8、“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秦朝什伍制: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以什伍为单位征收赋税。汉朝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赋税和徭役、兵役的制度。北魏租调制:纳粟二石曰租,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曰调,并且承担兵役、徭役。隋至唐前期租佣调制:在租调质的基础上允许纳绢代役,即为庸。唐中后期“两税法”:将税种简化为户税和田税两种,在夏、秋两季定时纳税。宋朝王安石变法:“募役法” ,即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统一赋

9、役,计亩征银;官收官解;简化税种。清朝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地方政府清查田亩多少,按亩均摊赋税。演化趋势:1.由人丁税为主向田亩税为主转变。2.由实物地租为主向货币地租为主转变。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向定时转变。4.由强制服役向出钱代役转变。5.税种由多向少转变。中国古代经济微专题微专题一: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大概念1.自然经济: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不是为了市场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自身需要。2.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10、式。3.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的一种。同:都具有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特佂。异: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自耕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微专题二:多角度看待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所以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历代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又容易导致分裂割据的出现。2.经济: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着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3.科技:小农经济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多集中于与农业相关的农

11、学、天文学等领域,这使得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4.文学艺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民对生活的憧憬。5.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经济根源;另外,重视邻里和睦等观念也是受小农经济影响而形成的。微专题三: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实质突破的原因1.中国古代手工业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艺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观影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难以服务于社会生产,使新技术难以推广。3.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特征,工匠技术具有严格的传

12、承制度,一般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使生产技术难以通过交流得到提升。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这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微专题四:明清商帮兴亡的原因兴盛的原因:1.明清两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新兴市镇不断涌现,成群结队的商人往来于各市镇之间。3.商品行业数量增多,商业竞争激烈。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社会地位低下,需要利用乡里、宗族关系更好的保护自己。5.交通线的完善,长途贸易发达。衰落的原因:1.经营模式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为求自保,最终成为政府的附庸。3.“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的观念的束缚,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流入

13、土地市场,资本积累不足。4.投资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风险较高。5.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微专题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2.城市的繁荣程度较高,且城市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3.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柜枋、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已经出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4.古代商业在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下曲折发展,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紧密相关,易导致官商勾结的局面。微专题六: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对城市:1.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

14、。对封建统治:1.封建社会初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中心,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2.封建社会中期,商业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中商业税收比重不断增加,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起到了瓦解封建制度的作用。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各种进步思想不断产生。对经济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也推动了世俗文学的兴起。微专题七: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实质:大地主和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危害:1.大批

15、自耕农失去土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2.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使社会矛盾尖锐。3.导致大量流民的出现,危及社会安定。解决方式:1.“开源”:政府将手中控制的土地授予农民,建立自耕农;以及降低税收或改革税收方式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自耕农经济。2.“节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土地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认识:积极: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利于大型农具和先进工作技术的推广。消极: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封建政权是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这是由封建社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微专题八: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表现:1.西汉:由于开

16、通了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兴盛。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北宋起初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在各大港口均有开设,用于管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海外贸易的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朝:朝贡贸易兴盛,明朝永乐时期,由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朝贡贸易的一次高潮;明朝隆庆年间曾经放松海禁政策,史称“隆庆开关”。6.清朝:清朝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但在康熙、雍正年间曾经开放过海禁,到了乾隆年间,海禁再次加强,外商只能与广州的“十三行”进行贸易,贸易过程在官府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特点:1.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2.以陆上贸易为主转向以海上贸易为主。3.贸易往来与文化、物种交流同步进行。4.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