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石墨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石墨项目建议书.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苏州石墨项目建议书苏州石墨项目建议书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10一、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增加,动力电池需求水涨船高10二、 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11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12一、 动力电池产业链覆盖从上游资源到下游装机企业12二、 动力电池发展向上趋势已经成型14三、 分工合作,打造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城市19四、 坚守实业,构筑现代产业强市发展新优势21第三章 项目投资主体概况25一、 公司基本信息25二、 公司简介25三、 公司竞争优势26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8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8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8五、 核心人员介绍29六、
2、经营宗旨30七、 公司发展规划31第四章 项目绪论36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36二、 项目建设地点36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36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37五、 建设背景、规模38六、 项目建设进度39七、 环境影响39八、 建设投资估算39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0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42第五章 建筑技术方案说明4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3二、 建设方案43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4第六章 产品方案4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4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4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46第七章 法人治理结构49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9二、
3、 董事54三、 高级管理人员58四、 监事60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62一、 公司发展规划62二、 保障措施66第九章 SWOT分析说明69一、 优势分析(S)69二、 劣势分析(W)71三、 机会分析(O)71四、 威胁分析(T)73第十章 运营模式分析81一、 公司经营宗旨81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81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82四、 财务会计制度85第十一章 进度实施计划89一、 项目进度安排89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89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90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评价91一、 编制依据91二、 防范措施94三、 预期效果评价96第十三章 项目节能说明97一、 项目节能概述97二、 能源
4、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98能耗分析一览表98三、 项目节能措施99四、 节能综合评价100第十四章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101一、 编制依据101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101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102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104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04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105七、 环境管理分析106八、 结论及建议107第十五章 原辅材料供应、成品管理109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109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109第十六章 技术方案111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11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113三、 质量管理114四、 设备选型方案115主要
5、设备购置一览表116第十七章 投资方案117一、 编制说明117二、 建设投资11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1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19建设投资估算表120三、 建设期利息12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2四、 流动资金123流动资金估算表124五、 项目总投资12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2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6第十八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2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2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3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6、13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5三、 偿债能力分析13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7第十九章 招标方案139一、 项目招标依据139二、 项目招标范围139三、 招标要求140四、 招标组织方式140五、 招标信息发布140第二十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41第二十一章 补充表格14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14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4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45流动资金估算表14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4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4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5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5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52项目投资
7、现金流量表15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5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5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5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57能耗分析一览表157报告说明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动力电池,系统和芯片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中,我国在动力电池方向具有明显优势,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厂商装机量占据全球45%市场份额,且我国在动力电池主要材料供应链正负极,隔膜、电解液、配套齐全,可以进行完全独立的设计和量产,在全球汽车行业电气化的变革浪潮中,动力电池行业相关企业将会明显受益。根据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动力电池的发展规划: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
8、Wh/kg;203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在全球“碳中和”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市场渗透率逐年提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一片星辰大海。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9776.4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011.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4.00%;建设期利息565.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0%;流动资金4199.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10%。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51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4013.40万元,净利润5747.6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2.76%,财务净现值3357.15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9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
9、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来看,本项目设备较先进,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利润率高、市场销售良好、盈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是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增加,动力电池需求水涨船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速持续显著领先行业。具体来看:2021年1-10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058.7万辆和2097
10、万辆,同比增长5.4%和6.4%。同一时期,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56.56万辆、254.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5.30%、176.60%。根据最新统计数据,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环比增长12.5%和7.2%,同比增长均约为1.3倍,创历史新高。2021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74.7GWh,同比增长217.5%,较2019年同期增加72%。今年1-6月份,磷酸铁锂电池产量为37.7GWh,同比增长33.4%;三元锂电池产量36.9GWh,同比增长149.2%。在电池安全性上取得突破的磷酸铁锂电池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产量对三元锂电池产量的
11、反超。磷酸铁锂的装机量所占市场份额实际经历了一段先下降后增长的阶段。2014年和2015年间,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受到政策补贴的影响,三元锂电池装机量从2016年起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进入2020年以后,随着宁德时代CTP技术发展,比亚迪电池的推出,针对高能量密度电池(如三元锂电池)补贴的下降和三元锂材料电池安全性问题日益明显,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重新超越三元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明显。经历过一段新能源汽车补贴“大跃进”的时期之后,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开始趋于理性,不再一味以电池能量密度作为补贴的唯一标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退坡明显。在最新
12、的补贴标准中,非公共新能源乘用车领域,2021年补贴标准在2020年的基础上退坡20%,公共领域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下降10%。二、 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锂离子电池成本受到供应链上游金属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而其中最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金属原材料包括钴、镍、锰、锂等金属原料及其化合物。由于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中成本占比最大,而原材料成本占正极材料成本的比例达到90%,正极材料的价格变化极大地影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市场上出现的钠离子动力电池和无钴电池等都是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而诞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替代方案。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分别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13、,而生产这两种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都很依赖进口,且近年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的主要化合物为碳酸锂、氢氧化锂、硫酸钴、硫酸镍和硫酸锰。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动力电池产业链覆盖从上游资源到下游装机企业传统意义上讲,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二次动力电池的最佳选择。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的来回移动达到充放电目的。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此时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具有能量密度高、输出功率大、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等优点,且不会出现记忆效应等问题,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动力电池占整个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40%,是新能源
14、汽车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中游动力电池组成部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结构件等;下游动力电池主要生产厂商及配套车型等。动力电池已经超过消费电池成为占据锂离子电池应用比例最高的领域,目前市场主流的动力电池可以被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余动力电池如锰酸锂电池、铅酸蓄电池和钴酸蓄电池受电池性能和成本等因素影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较少,逐渐被市场淘汰。锂离子电池电芯主要构件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结构件。在原材料成本中,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材料中占比为30%-40%、负极材料成本占比为10%、电解液成本占比为10%-15%、隔膜
15、成本占比约为20%-30%,结构件成本占比为10%-20%。电极材料:主要是由活性物质,铜箔或铝箔等骨架以及添加剂组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之间的电势差决定了动力电池的电压,而正极材料的电压则主要取决于氧化还原中心的电势和可脱嵌的离子数目,决定了电极材料的性能。隔膜:隔膜是被置于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的活性材料,但却允许锂离子通过。隔膜一般具有对离子运动阻力小、化学稳定性高、绝缘、价格低廉等特点。电解液:动力电池的电极材料和隔膜通常被浸没在电解液中,电解液一般由溶质、溶剂、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制备,电解液可以在与活性物质接触形成双电层,形成电极电位,同时也能保证正负离
16、子间的导电作用,参与电极反应。结构件:电池结构件按照电池封装路线不同分为硬壳结构件(方形结构件、圆形结构件)和铝塑膜。硬壳结构件包括壳体和盖板结构件,具有高级机械强度,耐高低温环境和经受电解质腐蚀的特点。对于一些高镍三元锂电池来讲,其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更高,高镍三元锂电池正极一般采用氢氧化锂,而普通三元锂电池则采用碳酸锂制备三元正极,同时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异与否是影响动力电池性能表现的关键指标,因此在制备电极正极材料更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未来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正极材料是决定动力电池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正极材料不同,动力电池可以被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和钴酸锂电池等。
17、目前正极材料市场出现明显分化,高端正极材料需求旺盛,而低端正极材料逐渐被市场淘汰。而根据动力电池电芯封装方式不同,动力电池也可以被分为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不同结构件各有优缺点,中国企业在方形动力电池上市场占有率有明显优势,而日韩企业更偏好圆柱形电池。而在下游产业链当中,中国市场上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超过了三元锂电池,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径上有明显优势,垄断了磷酸铁锂市场;日韩企业则偏好三元锂电池,但三元锂电池国产份额也在近年迅速提升,下游动力电池市场形成了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一超多强”局面。二、 动力电池发展向上趋势已经成型2021年开始,芯片短缺的阴霾一直笼罩着整个汽车行业
18、。根据估算,2021年芯片短缺造成的全球汽车减产将达到810万辆,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6000亿元。如果说“芯片荒”是传统车企造车时的最大危机的话,那么新能源车企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电池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26.5%,动力电池行业目前高端电池产能不足,但低端产能过剩相对严重,实际电池供应较为短缺。据估算,未来5年内,随着全球车企对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21年前三季度,整个车用动力电池行业前十名的企业占据了93.6%的市场份额,市场高度集中。几家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但是十名之后的行业大部分
19、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10%甚至更低,很多中小型企业正逐渐被淘汰。因此,在企业增资的新闻当中,只有头部电池生产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吸收了大量资本,快速扩张,而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对资本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被逐渐挤出动力电池市场。2021年上半年和过去一年相比,全球动力电池十大生产厂商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头部企业与二线企业间的市场份额正逐步拉大。随着动力电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也在寻找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以目前已经公布的研究路径来看:钠离子电池,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解质电池是厂商主要选择的技术发展路径。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储量丰富,生产效率快,性能与市场上锂离子电池没有明显差异,可以有效
20、降低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宁德时代在2021年7月29日发布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在储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钠离子电池在原理与结构上与锂离子电池十分相似,仅在材料的选择上存在差异,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可以沿用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目前钠离子电池初步应用于储能和低速动力领域,随着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动力电池,钠离子电池应在动力领域向替代锂离子电池又迈进了一步。钠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电,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低温性能和高集成效率等优势。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常温充电15分钟,电池容量可以达到80%以上;在-20低温环境中,放电保持率可以达到90%以上
21、;系统集成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根据宁德时代公布的研究计划,下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目标是200Wh/kg以上。高镍三元锂电池是以动力电池中镍含量为主要判断标准,主要包括6系、8系三元锂电池,甚至是正在研究的9系三元锂电池,在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上有广阔应用前景,在未来解决安全性的前提下,中高端乘用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有质的飞跃。高镍三元锂电池较高能量密度带来的优势将驱动即使在单位成本价格依旧高于的情况下,实现综合成本接近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全球主要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在高镍电池研发上均有布局。固态电解质电池在安全性,稳定性,循环寿命额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有望解决安全问题。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当
22、前锂电池中的易燃电解质溶液,可以更安全密集地储存能量,使用固态电解质将减少对铜和铝的需求,不再对隔膜和液态电解液产生依赖,但目前也存在着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昂,关键材料制备困难等缺陷,但固态电解质电池可以有效减少动力电池组体积,保障动力电池安全,商业化前景广阔,未来必定成为主流研究方向。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互联网与手机厂商均在新能源汽车这个万亿赛道展开布局,未来将形成三足鼎立态势。三股势力均有各自优势,未来可能共同瓜分新能源这块大蛋糕。国内造车新势力包括蔚来、理想、小鹏等企业,这些企业入局时间早,技术积累时间久,具有先发优势,同时推出已经多款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根据蔚
23、来、理想和小鹏公布的2020年财报,三家公司毛利率均已转正,理想甚至在2020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但在补贴退坡的政策背景之下,如何让盈利具有持续性是需要这些新兴车企需要考虑的问题。造车新势力投入大笔资金在开发无人驾驶和汽车智能化等技术上,如果未来这些企业在智能业务上技术产生突破,造车新势力将开启汽车工业的全新世代。但目前这些技术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外部传统车企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背景下,造车新势力需要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特斯拉已经超越丰田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汽车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会选择坐以待毙。相反,受到行业发展形式和各国出台的碳中和政策影响,几乎所有传统燃油车车企或多或少都在布
24、局新能源赛道。传统车企在市场认可度,营销渠道和供应链等方面较造车新势力具有明显优势,消费者显然对于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有更高的接受度。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仅占20%左右的市场份额,传统车企占据近8成,表现出极大的竞争力。造车新势力主力车型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但传统车企往往采用全面铺开战略,不仅有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涌入市场,也有像五菱宏光、长安等车企瞄准A级及A00级车市场,传统车企在市场渗透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国内传统车企比亚迪、吉利、广汽等品牌不论在目前还是未来,市场渗透率提升潜力巨大。汽车智能化的浪潮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厂商与汽车产业联系起来,互联网和手机厂商纷纷布局,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分
25、一杯羹。互联网和手机厂商最大的优势在于将汽车视作计算机的一种外在表征,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软件,最终将汽车打造成为一种具有自我成长性的智慧化终端,同时一些手机厂商也具有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并且在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上颇有心得。互联网和手机厂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选择不同发展方向,有像华为、OPPO等通过与车企合作布局汽车生态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厂商,也有像百度、小米等亲自成立汽车公司构筑起从软件到整车全产业链的公司。“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这极具吸引力的称号将会为行业注入相当可观的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在汽车行业天然具有领先优势,未来这种商业模式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三、 分工合作,打造
26、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城市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统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增强沪苏同城化效应,提升市域整合协调能力,推进扶贫协作与对口援建共建,构建市域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服务国家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一)增强市域统筹发展能力提升中心城区集聚度辐射力。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程,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科学提高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集聚程度,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强化中心城区核心集聚与辐射功能,放大城市发展主引擎综合效应。促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城市经济体系,推动
27、人口资源和劳动力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市区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双过半”,苏州国际化特大城市主架构基本成型。(二)聚焦加速沪苏同城化强化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利用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区位优势,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与上海共建国际性枢纽集群,建设联动上海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服务上海大都市圈的信息次级枢纽。依托沪宁高铁、高速公路大动脉以及沪苏通、沪苏湖铁路等双向通道,推动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轻轨等为骨干的通勤网络建设,构建沪苏1小时紧密通勤圈,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更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江苏对接上海的最重要枢纽门户城市。(三)协同推进长三
28、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贯彻落实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打造“高品质生态绿心”“高水平创新绿核”“最江南水乡客厅”,建设苏州南部高铁科创新城,力争在共立生态绿色新标杆、共筑创新经济新高地、共创人居环境新典范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在财政、土地、项目等要素资源上给予倾斜,探索跨行政区域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协同打造沿沪渝、苏嘉杭高速和沪苏湖、通苏嘉铁路的创新功能轴,支持吴江建设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推进苏淀沪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昆山南部锦溪、淀山湖、周庄三镇,积极融入淀山湖世界级湖区。(四)助力推动长江经济
29、带高质量发展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制定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按照苏州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要求,加强长江岸线资源有效保护、科学利用和依法管理。深入实施沿江生态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落实长江禁捕退捕任务。发展节能环保、循环再生、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在污染场地修复、滨江生态廊道与森林公园(湿地)、植树造林、退渔还江等领域创建一批特色示范段,打造高水平的黄金经济带、生态屏障带、文化旅游带。四、 坚守实业,构筑现代产业强市发展新优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建设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链为抓手,构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
30、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保障产业链稳定可控。聚焦安全自主可控,开展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补链、强链、固链、延链”项目,提高苏州在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和竞争力。培育具有较强产业控制力和根植性的龙头企业等产业链“链主”,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兼并重组,谋划发展一批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调、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谋划极端情况下产业链有效替代源,部署替代链,建立产业链备份系统。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业、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五基
31、”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软件、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装备水平。推动产业链向终端消费品延伸,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产业园和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二)稳固制造业头部优势聚力建设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光通信、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节能环保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全完善集群培育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中介组织+企业”集群培育框架,培育一批组织架构清晰、服务能力突出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加强集群规划、动态监测、评估。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应用、绿色改造升级和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
32、,落实一批对产业链优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项目,促进集群整体提档升级。构建一流产业集群网络生态,促进集群内部行为主体交流合作,每个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平台。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5万亿元。(三)深挖现代服务业增长潜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围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九大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大工业软件研发力度,向“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头阵迈进。加快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创建特色
33、鲜明的省级、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产业园,打造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主动承接上海在生产服务功能上的转移溢出,加快推动苏州成为与上海服务功能互补的重要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城市。围绕产业链部署服务链,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探索“群对群”(制造业群和服务业群)的融合发展模式。(四)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前瞻性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开放创新区,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
34、各行业的广泛融合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积极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采取“一企一策”给予精准扶持。深化区块链融合应用,开展“区块链赋能”行动,争创国家级区块链应用先导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突破核心算法,促进终端应用发展,实现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2025年人工智能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推进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公众服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应用,将苏州建设成为大数据助力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
35、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2025年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第三章 项目投资主体概况一、 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秦xx3、注册资本:96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4-3-267、营业期限:2014-3-26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9、经营范围:从事石墨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二、 公司简介公司满怀信心,发
36、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三、 公司竞争优势(一)自主研发优势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整合各平台优势,构建全产品系列,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顺应行业一体化、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
37、通过多年积累,公司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性能,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公司结合国内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升级技术,充分体现了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公司已有多项产品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在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公司还十分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二)工艺和质量控制优势公司进口大量设备和检测设备,有效提高了精度、生产效率,为产品研发与确保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公司是行业内较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根据市场及客户需要通过了产品认证,表明公司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高端客户的要求,而且部分产品能够与国
38、际标准接轨,能够跻身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日常生产中,公司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客户服务等流程,保证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产品种类齐全优势公司不仅能满足客户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而且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定制生产规格、型号不同的产品。公司齐全的产品系列,完备的产品结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公司来说,实现了对具有多种产品需求客户的资源共享,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客户粘性。公司产品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强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起到了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的作用。(四)营销网络及服务优势根据公司产品服务的特点、客户分布的地域特点,公司营销覆盖了华南、华东
39、、华北及东北等下游客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并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经销商网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达到快速响应的效果。公司拥有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在各区域配备销售人员,建立从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到客户服务的多维度销售网络体系。公司的服务覆盖产品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公司多名销售人员具有研发背景,可引导客户的技术需求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及时、深入的专业技术服务与支持。公司与经销商互利共赢,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经销网络较为稳定,有利于深耕行业和区域市场,带动经销商共同成长。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
40、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0780.628624.508085.47负债总额4786.053828.843589.54股东权益合计5994.574795.664495.9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24181.4519345.1618136.09营业利润4462.963570.373347.22利润总额3690.462952.372767.85净利润2767.852158.921992.8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767.852158.921992.85五、 核心人员介绍1、秦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
4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2、徐xx,中国国籍,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2003年5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3月起至今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3、孔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
42、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4、黄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职称。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5、何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6、龙xx,中国国籍,
43、1978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7、崔xx,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1994年5月至2002年6月就职于xxx有限公司;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8、苏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六、 经营宗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主开展各项业务,务实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
44、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七、 公司发展规划(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秉承“不断超越、追求完美、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经营理念,贯彻“安全、现代、可靠、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将紧密契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类别,加大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市场地位。(二)扩产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相关领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逐年增长,产能瓶
45、颈日益显现。因此,产能提升计划是实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公司将以全球行业持续发展及逐渐向中国转移为依托,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巩固并扩大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公司影响力。在产品拓展方面,公司计划在扩宽现有产品应用领域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保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三)技术研发计划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在现有技术研发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中心功能,规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流程,引进先进的设计、测试等软硬件设备,提高公司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竞争实力,
46、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公司将本着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确保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开发。(四)技术研发计划公司将以新建研发中心为契机,在对现有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差异化需求的同时,顺应行业技术发展,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在充分满足下游领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强化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公司技术的行业先进
47、地位,强化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公司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保障,公司未来三年将重点关注专利的保护,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盈利水平。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大量引进或培养技术研发、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以培养技术骨干为重点建设内容,建立一支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行对口培训等形式,强化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就地取才、内部挖掘和面向社会广揽人才相结合。确保公司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并举的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