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210906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议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区别 2011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句子翻译和特殊句式的理解。其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即以考纲中列举的18个虚词为重点,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这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积累与掌握,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对于文言功底普遍薄弱的考生而言,难度无异于登天。为了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常常采用的是“字字落实

2、,句句对译”的传统方法,详细而具体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唯恐遗漏了任何一点,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记笔记,课本上空白的地方都记得满满的,或者干脆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这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让课堂不那么呆板,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笔者在五人墓碑记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做了个小小的改动,认为这样的操作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这是作者张溥对五位壮士临刑前情态的生动描绘,课本对“詈”字的注解是“骂、斥骂”。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将“呼中

3、丞之名而詈之”的“詈”改为“骂”,试比较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说明理由。 第二天课堂上,当再次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A学生:“骂”字更好,更符合人物身份。从平时的用语习惯来看,“骂”字显得更通俗直白,而“詈”字更文雅。课文第5段写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说明这五位义士是平民,向来没有接受过诗书的教诲,所以“骂”字更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B学生马上赞成,并将自己课外查到的资料列了出来:五位义士中,颜佩韦是商人,杨念如是阊门外鬻(卖)粥者,沈杨是牙侩(旧时以拉拢买卖从中取利为业的人),马杰是练武玩棒者,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们的文

4、化程度也高不到哪里去。 B学生刚表达完自己的观点,C学生又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根据昨晚查在线新华字典,“詈”字本义是罗列对方的罪状或缺点骂人,而“骂”字本义是用粗俗或恶意的话侮辱人。试问哪一个将死之人(被迫)能慢条斯理地罗列罪状,骂人还骂得那么文雅?当然“骂”字更符合五人临死的情势。 很多学生为C学生的说法大声叫好,还鼓起了掌,现场气氛相当活跃。此时,笔者也肯定了C学生的做法,很多人将字典作为摆饰,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它能发挥很大的作用。随后指出,“詈”和“骂”虽然是一组同义词,但在文言文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接着笔者投影了一些资料: 骂,文解字詈也;徐曰:以言加罔之也。 詈,文也;正斥曰,旁及曰

5、詈;正字通罗织其言以相谤也;长笺罗织其人,互相谤詈。 笔者指出,由此看来,“骂”字似乎更加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但再来看看“呼中丞之名而詈之”的前后文,作者张溥是如何描绘五人之死的:“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受刑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恐惧,而是意气昂扬,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颅放在城墙上示众时,面色都丝毫没有改变。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溥用极其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五位义士就义时的情状,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从容不迫、视死如归、慷慨就义、英勇无畏等等。 这时,有位学生对前面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从刚

6、才大家概括的词语可以看出,张溥要表现的是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而不是五位义士对魏忠贤、毛一鹭之流的仇恨,所以“詈”字更能体现他们将魏阉走狗毛一鹭的罪状一条条罗列出来责骂时的那种从容不迫,用时髦的词叫做“淡定”。 听完后,很多学生觉得从日常习惯用语去揣测哪个字更好,不是很合适,从上下文语境去比较“詈”和“骂”,更契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以后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都要放到文章中去。 看到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能通过讨论得出新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有效得多。 正当大家为刚才的成就热情高涨的时候,有学生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课文第5段“而五人生于编伍之

7、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一句,“蹈死不顾”翻译成“踏上死地也不回头”,那么,“蹈”能否直接换成“踏”? 大家还在沉思的时候,D学生就直接说了:“踏”字也太普通了,根本无法体现五位义士的英勇。 笔者觉得这个结论缺乏说服力,于是鼓动大家能否利用手上现成的资料,找出更有力的理由。 E学生反应很快:“踏”字确实很普通,而且显得轻松、轻而易举,比如平时在说“踏青”,就带有很悠闲的含义,所以不适用在本文中。 受到E学生的启发,F学生说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个说法很能突出动作发出者不惜“上刀山、下火海”的大无畏的精神,所以“蹈”更好。而且根据参考书上的史料记载,五位义士,除了周文元之外

8、,其余4人与周顺昌毫无交往,完全是出于义愤才参加了斗争,在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党羽遍布天下、大肆残害忠良的大背景下,这五位义士显得尤其英勇。 笔者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做了补充:辞海蹈,践也(往往带有冒险的意味);踏,本义踩,足着地。在本文中,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地,五人能挺身而出,明显带有必死的决心和勇气,所以,“蹈”字确实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更契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最后笔者对这堂课做了简单的总结:我们紧紧分析了两个动词“詈”和“蹈”,就已经清晰地看到了五位义士嫉恶如仇、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可见我们所学的很多古文,都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才流传至今的,古人在遣词造句

9、方面都是很考究的,通过改换词语这种对照比较的方法,我们更能发现其中的精髓。所以,以后大家在学习古文和诗词的时候,都可以做这样的尝试。 课堂由于一个“词语比较”小环节的设置而变得生动、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带动了起来。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多思、多练,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事物的本质特征也能突出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相信这样的方式,比满堂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他们今后学习文言文的思路也就能更加广阔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俞敏杭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xxxx)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