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00109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益阳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益阳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绿色食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各国逐步传播,食品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日本在1985年成立了“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基金会”。美国在1990年国会通过了有机食品法并颁布了“国家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和国家有机认证计划。德国通过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制定相应的标准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

2、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拟用8-1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消费。一、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标准体系的关系在我国,同时存在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种食品标准体系。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产品为纯天然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 级,A 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而AA 级绿色食品完全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无公害食品是针对我国当前消费市场上各种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的情况提出来的,其宗旨是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更大众化、更适合中国的

3、现实国情。二、绿色食品生产原理 绿色食品生产必须以生态技术为支撑,而生态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对系统从输入到转换关系与环节直到输出的全部过程进行合理设计,达到既合理利用资源,获得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又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在较低的水平。生态技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为了实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在有人工辅助的能量、物质参与下,实现同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系统配套,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环,由此可见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循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一)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名称,又称生态龛或小生境,通

4、常是指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位、对于生物个体与其种群来说,生态位是指其生存所必须的或可被其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或关系的集合。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的生态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种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的生态位。这种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差一方面迫使生物去寻求、占领和竞争良好的生态位。另一方面也迫使生物不断地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理想生态位,并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生物与环境的世代平衡。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其是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态系统,人为的干扰控制使其物种单一性,从而产生了较多的空白生态位。因此在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及技术应用中,如能合理运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引入系统中,填充

5、空白的生态位而阻止一些有害的杂草、病虫、有害鸟兽的侵袭,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多样化物种及种群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高层次空间生态位,使有限的光、气、热、水、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生物量与产量,如稻田养鱼就是把鱼引入稻田中,鱼可以吃掉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害虫,为稻田施肥,而水稻则为鱼类生长提供一定的饵料,从而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果超过生物的适应范围时,对生物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当生物与其居住环境条件高度相适应时,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方面的优越条件,并表现出最大的

6、增产潜力。1. 最小因子定律: 即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物质,最小因子定律,这一定律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元素,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坊的因子发挥效应,农业生态系统因为人为的作用也会促使限制因子的转化,但无论怎样转化,最小因子仍然是起作用的。 2. 耐性定律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不仅因为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足时生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限制,但某些因子过多地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1913年谢尔福德把生态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对生物的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

7、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因此在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应用时,必须考虑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原理。 (三)食物链原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的食物链,从生态学原理看,它是一条能量转化链,物质传递链,也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但是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简单的一种关系,如水稻蝗虫鸟类这样,而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食物链网。我们知道太阳光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日光能被固定形成化学潜能,并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传递,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

8、地消耗与损失,没有任何能量能够100的有效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潜能。林德曼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说明,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的比率只有十分之一,因此自然界的食物链很少有长达4个营养级之上。但在人工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工程中,这条食物链往往进一步缩减了,缩减了的食物链不利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同时还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重环境污染。因此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将各营养级因食物选择而废弃的生物物质和作为粪便排泄的生物物质,通过加环与相应的生物进行转化,延长食物链的长度,并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如在经济树林中养殖土鸡、鸡类喂猪、猪粪制造沼气,沼渣肥田,稻田

9、养鱼,鱼吃害虫,保障水稻丰产,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状食物链的种养方式,其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要比单一种养方式大的多。 (四)整体效应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基本的特性就是集合性,表现在系统各组分间相互联系、依赖、作用、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作用和效应要比各部门之和来的大。农业是个多部门组成的产业,它是由农业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的建设要达到能流的转化率高,物流循环规模大,信息流畅,价值流增加显著即整体效应最好。就要合理调配组装协调农业的各个生产部门,使整个系统的总体生

10、产力提高,整体效应的取得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我国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工程强调不同层次上,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按比例有机组装和调节,以整体协调优化求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五)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的生存、繁衍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能量、物质和信息,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环境,并受环境的强烈影响,外界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因素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既有对生物和生命活动所需的利导因子,也有限制生物生存和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利导因子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而限制因子则制效生物生长与生产的发展,因而在当地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分析当地利导因子及限

11、制因子的数量和质量。以选择适宜的物种和模式。 生态系统作为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既要求生物要适应其生存环境,又同时伴有生物对生存环境的改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协同进化原理。协同进化原理认为生物与环境应看作相互依存的整体,生物不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作用和限制,而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排泄物、死体、残体等释放能量、物质于环境,使环境得到物质补偿,保证生物的延续,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合理间套轮作都是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在对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利用中做到保护其可更新能力,确保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达到永续利用,充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

12、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复合生产过程,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既有自然的生态效益,又有社会的经济效益,只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效益。 生态工程及技术的建设与应用都是以最终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在其建设与调控中,将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交织地进行,如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资源利用与增殖结合,乡镇农业开发与环保防污建设等等,就是将所追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为一体。三、绿色食品-生态米生产的实践1.生态米的意义在现代,所有人类生产的能直接对人类自己产生毒害的物质中,当数农药数量最多,其品种也最多。在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中,尚没有一种产品

13、像农药一样,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又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无论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还是面对现实,都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有力的措施,减少农药施用量、防止食品和淡水污染。目前,地球上每年病、虫、草、鼠为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为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据估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亿美元。为了对付病、虫、草、鼠害,全世界需生产200多万吨的农药。化学农药的使用又导致了所谓的“三R”问题,即Residue(残留)、 Resistance(抗性)、 Resurgence(再猖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对抗性“免疫”的杀虫剂,而对农药有抗性的昆虫的数量已超过1500种之多。当前,实际使用的

14、杀虫剂大多是广谱性的,它们对靶标害虫和益虫均有致死性的影响。这些农药可以使靶标害虫致死,但是害虫的天敌由于受药剂的直接杀伤和食物的缺乏双重影响损失更为严重,因而引起害虫再猖獗。人类为了防止损失的代价是巨大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二难”现象。为此,人们从农药、生物、环境等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及时开发高新技术成果,以有效地解决“二难”问题。为此,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多种技术,如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农艺措施等,试图解决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的问题。直至今天,尚无一种完全不施用农药而能保证稳定获得水稻高产的技术。实际上,人们已研究出许多不施用、或少施用农药的方法或产品,但在水稻生产实践中,或是

15、由于经济原因,或是由于技术原因,或是由于社会原因,尚无一种方法能完全做到不施用农药。此外,重金属、苯、酚、醛等也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污染物,直接影响稻谷的卫生品质。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大量施用化肥后,化肥中残留的重金属残留在稻田。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重金属,贮存在籽粒。苯、酚、醛则来自污水、农膜等石油制品的降解物,也容易在水稻籽粒中积累,形成污染。湖南省农业厅组装“稻田养鸭”、 “变频式诱稻田养鸭”“沼肥下田”等3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生产生态稻谷,基本消除了稻谷的农药、重金属、苯、酚、醛等的污染。生态稻谷加工成的生态大米,安全、营养、无污染,满足了消费者对生命的珍爱,对健康的追求。同时解决了

16、世界性的稻田生产水稻过程中排放甲烷的难题,对修复已被破坏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物种间的生物链意义重大。 同时,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提出“生态稻谷”、 “生态米”的概念,进而形成“生态食品”的理念,建立民族品牌,具有重大意义。在对外贸易的食品分类中,我国目前沿用的标准是国外标准的“改良型”,即 “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没有自己的标准。通过建立“生态食品”标准,形成系列,可建立民族品牌,建立保护自己的绿色屏障,有利于掌握进出口的主动权。2.生态米的特点生态米由生态稻谷加工而成,生产生态稻谷是生产生态米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稻谷具有2个特点:一是人工性。与传统方法生产稻谷比较,生产生

17、态稻谷更强调人工性。传统方法生产稻谷在择地时,不考虑重金属背景值,以“肥力状况”、“水源状况”、“光照状况”作为择地主要依据。而生态稻谷生产从择地到收获加工全过程都考虑各技术、决策环节对稻谷卫生品质的影响。因此,生态稻谷生产的“人工性”非常突出,而传统方法的“自然性”非常突出。二是可操作性。无论是绿色食品,还是有机食品,现有的标准只强调了生产的结果,没有突出生产过程和生产手段。生态米强调生产手段,它要求组装“稻田养鸭”、 “变频式诱稻田养鸭”“沼肥下田”等3项生态农业技术。因此,与“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比较,其可操作性更强。主要参考文献1.黄璜、王华、龙江松等 稻田围栏

18、养鸭M金盾出版社,2003.32.黄璜、杨志辉、王华。湿地稻-鸭复合系统CH4排放规律J.生态学报,2003,23(5),930-934.3.王华、黄璜 湿地稻田养鱼、鸭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2 18(1) 71-754.童泽霞,稻田养鸭与稻田生物种群关系初探J 中国稻米,2002.1,18-215.李克勤 黄璜等 湖南水稻栽培科学的创新与发展J 中国稻米,2002.3 8-126.黄璜、黄梅、童泽霞等,湿地农田生态系统农药“零量”输入的生态效益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45-477.甘德欣 黄璜 黄梅 稻鸭共栖高产高效的原因与配套技术 湖南农业科学

19、2003.5 28-318. 杨志辉. 黄璜. 王华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稻田土壤质量研究 土壤通报 2004年02期9.王华、黄璜 湿地稻-鸭-萍复合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10.黄梅、黄璜 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免耕抛秧技术体系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29(3) 207-21011黄璜 王华 胡泽友 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过程,作物研究,2003 17(4) 189-191 13.童泽霞 黄璜 李平 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优质稻稻田养鸭试验 作物研究 2003 17(4)192-19314.邹冬生,余铁桥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PP:156-233。15.孙鸿良主编,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年,PP:24-5916.云正明、刘金铜等著 生态工程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8,PP:52-8317.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编著,生态工程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PP:61-113。18.苗泽伟、苗泽华,2001,绿色设计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生态农业研究,(4):。19.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编著,生态工程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PP:124-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