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整理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讲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这里的“人”包括:个体、群体、组织、领导。 研究目的在于:探求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1)个体心理 研究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的行为规律及其与管理的关系,其探讨的核心是激励和核心创造力问题。(2)群体心理 群体的一般理论、群体人际关系、群体沟通和群体冲突。(3)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的一般理论、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4)领导心理 领导心理的一般理论、领导的
2、影响力、领导者的心理素质、领导理论模式。3.研究意义 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教育,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1)观察法可控观察和无控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系统观察和随机观察。(2)调查法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3)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探索影响组织成员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第2讲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1958年,美国学者莱维特
3、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术语,标志着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实背景:(1)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2)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3)管理者认识的提高与转变。 理论背景:(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2)精神分析学派;(3)工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2.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管理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在管理实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应用。霍桑实验,催生了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3.人群关系理论的形成(1)人是“社会人”,应该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3)企业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们对工人的行为也重要影
4、响;(4)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958年,莱维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取代了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3讲 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的概述(1)个性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本质,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个别性与共同性;多侧面构成的复合体;稳定性与可变性;生物性与社会性。(3)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后天环境;主观努力。(4)个性的结构 1)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个性倾向性:
5、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兴趣、价值观等。2.气质(1)气质的定义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气质是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其中,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速度指一个人的感知速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思维的灵活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从外部世界获得新的印象,有的人倾向于从内心世界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2)气质的心理特征(3)有关气质的理论 体液气质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理论(4)气质类型与行为表现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
6、液质(5)气质的应用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3.性格 (1)性格定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性格是独特的个性特征;性格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2)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3)有关性格的理论1)简单的性格类型理论 培因的心理机能优势理论:智力、情感、意志 荣格的内外倾理论:内倾、外倾 威特金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类型说 阿德勒的独立-顺从理论2)复杂的性格类型理论 艾
7、森克的性格理论 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理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3)性格的多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4.能力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本领。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1)能力的种类 根据能力使用的普遍性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划分: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应用的不同方面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能力的突出程度划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2)能力的理论1)能力的因素学说斯皮尔曼:能力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桑代克:能力的独
8、立因素说抽象能力、具体能力、社会能力瑟斯顿:能力的群因素说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词汇流畅能力2)能力的结构说弗农:智力层次结构说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说3)能力的个别差异量的差异: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质的差异:能力的结构性差异第4讲 个性倾向性1.需要需要动机行为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对客观条件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主观状态。(1)需要的基本特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需要的广泛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2)需要的种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个人需要、集体需要;现在的需要、将来的需要; 弹性极小的需要、弹性极大的需
9、要(3)需要与刺激 需要因刺激而产生,刺激分为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4)需要的结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5)需要的满足2.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在动力或心理倾向。 动机产生于需要和诱因,对于行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1) 动机的斗争三种基本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2)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广泛概括的动机和
10、局部狭隘的动机(3)影响动机的因素外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现实因素和偶发因素;内因: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准等3.行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包含个体、刺激和反应三个因素,并具有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等特征。(1)行为的产生因果关系、目标驱使、激励而生(2)行为的改变1)行为改变的层次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行为的改变。2)行为改变的周期 参与性改变:新的知识被团体内个体先接受,然后在普及到整个团体,是一个从个人到团体的过程;适用于成熟的团体,改变迟缓,周期长。 强迫性改变:将改变首先加到整个团体,然后再逐渐到个人。适用于不成熟的团体,
11、改变速度快。(3)价值观、态度对行为的影响(4)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导向行动:在主导动机支配下,为实现目标而做的准备行动,是在探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目标行动:从事目标本身的行动,即直接获得满足的行动。 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经过目标导向行动和目标行动而达到目标。第5讲 激励理论1.激励的含义借助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作为目标来激发或刺激动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推动和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注意掌握:激励过程如何?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吸引人才、激发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2.激励的要求与方法(1)要求:方式恰当、强度适中、规范化与制度
12、化、公开与公平、措施及时。(2)方法: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强化激励、数据激励、工作激励3.西方管理学说史上的人性理论(1)“经济人”假设:1957年美国学者麦格雷戈提出。(2)“社会人”:假设:1933年美国学者梅奥提出。(3)“自动人”假设:麦格雷戈提出。(4)“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沙因提出。4.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基本理论(1)人的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社会化进程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2)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
13、处的地位决定的。人性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并且不同时代、社会和阶级,呈现不同的倾向。(3)人的价值:表明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需要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5.激励理论的类型(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使人得到满意和积极的因素,如成就、赏识、责任感、发展空间等,它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健因素:能够预防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如公司政策和管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工资、安全保障等,它们与工作环境或条件有关。(2)过
14、程型激励理论 重点研究动机的形成、行为目标的选择、具体行动实施的心理过程。采用动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明确对行动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提出) 人们只有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各种奖酬)的前提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目标的价值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激励力量也越大。2)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要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3)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式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
15、时期内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中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及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实际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和目标成果评价。4)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 正强化:能够使行为得到加强并促使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表扬、提薪、奖励等,分为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和间断的、非固定的正强化。 负强化:能使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的刺激,包括减少奖酬、罚款、批评、降级等,负强化必须是连续性的。(3)状态型激励理论 弄清公平或不公平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找到有效的手段或措施来消除不公平
16、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20世纪60年代提出) 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判断报酬的公平程度。2)挫折理论研究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表现及解决挫折的办法,从而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4)综合型激励理论第6讲 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与群体心理1.何为群体? 复数的人-持续性交往-共同情感-群体目标-独特的群体文化。2.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1)群体心理:一个群体内的成员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欧洲大陆群体心理学理论:群
17、体心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体;美国的个体心理学家:不存在“群体心”,只存在个体心理;美国的群体心理学派:库利的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2)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共有性、群体界限性、过程性3.群体的分类(1)大型群体(中华民族、汉族等)和小型群体(家庭、班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小型群体。梅奥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人际相互关系理论。(2)正式群体(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同乡、同学、朋友、趣味小组等)(3)参照群体(雷锋班组、青年突击队、先进集体、冠军球队)和一般群体(班级、班组、运动队等)(4)松散群体(电影院的观众、候车室的乘客)和联合群体(5)假设群体(下岗人员、打工人员、
18、股民)和实际群体(6)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二、群体的结构、功能和规范1.群体结构 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分为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2.群体的功能(1)实现组织任务的功能;(2)群体的维持功能:维持社会交往、满足自我确认、获得安全感、满足责任感、成就感和自尊。(3)影响与引导个体行为的功能: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社会标准化、社会顾虑倾向。3.群体规范的概念和功能(1)群体规范 群体确立的每一个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2)群体规范的功能评价判断、行为导向、维持群体生存。4.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 制定具体
19、的规范、制定规范剖面图、规范改革注意点:规范的制定不针对具体的人,并且只是研究原因、群体成员参与。5.群体规范与从众现象1.从众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分为思想上从众和行为上从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是一种缺乏独立性和个性的行为,由群体规范的压力和群体规范的维持两方面的力量导致、另外还与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有关。(注意:对于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必须认真理解。)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123页)三、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1.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亲和力量的总称、是维系群体存在、增加群体效能和实现群体目标的必要因素,但是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不
20、一定具有正相关。群体凝聚力具体表现:124页。如何测量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因素是什么?2.群体的士气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 士气高昂的群体特征:127页。 如何测定士气? 影响士气的因素?第7讲 群体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各自的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形成的,经常受到双方各自的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反应。特征:情感性、功利性、趋同性、异质性。 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内聚力、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类型:按关系范围分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按关系的来源分亲
21、戚、邻居、同事、同学、同乡、朋友。按关系形成的目的分感情性关系、功利性关系、混合性关系还可以分为个人间关系和家庭间关系、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二、人际吸引的方式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对等性吸引、仪表性吸引、光环性吸引、异性吸引三、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与基本倾向需要类型:包容、控制、感情 关系倾向:主动表现型、被动期待型四、人际关系的改善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138页-140页)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距离的远近、相互交往频率、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交往主体的因素。 第8讲 群体沟通与群体冲突一、沟通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功能在于:传达信息、统一群体中的各项活动、
22、影响和改变行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二、沟通的过程、障碍和技巧1.沟通过程,如图8-1所示。2.沟通障碍个人因素、人际因素(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双方的相似性)、结构因素(沟通双方的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群体规模)3.沟通技巧信息发送者: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和体态动作。 信息接收者:耐心聆听和积极反馈注意沟通情境(场合、时间、排除外界干扰、良好的沟通氛围)三、沟通类型1.正式沟通(组织间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个人间沟通) 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请理解表8-33.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四、沟通与管理沟通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心理沟通的优化程度;积极
23、、适当的沟通有助于激励员工。1.管理模式与沟通类型 命令型、指导型、扶持型、委托型2.管理者的沟通风格(1)美国心理学者乔和哈瑞的理论(2)沟通风格的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一、冲突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感知在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对抗。 冲突对于组织管理,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二、冲突产生的原因群体间冲突与群体内成员间冲突。详见168-169页。三、冲突的过程 知觉冲突-实际行为冲突-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四、预防和引发冲突的策略和方法第9讲 组织心理概述一、社会组织1.概念与特征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目标,在分工
24、与协作的基础上,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组织特征(1)共同目标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分工与协作(角色体系)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3)权力与责任分工与协作有秩序进行的保证; (4)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2.组织活动 根据组织目标,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与人员)。此时,应注意,设置的机构在职能上切勿冲突,配置的人员切勿臃肿。事例:安徽望江被曝设10个副县长 工作人员称不足为奇 。充分合理授权根据组织成员的能力,适度地分权和正确地授权。个人的品质,也是分权授权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管理人力资源 人员的选择与配备、训练和考核、奖励和惩罚、调整人际关系、塑造工作团队组织文化建设(
25、企业文化)组织规范使每一个员工内化,并成为自觉的自我意识。二、组织分类 1.按组织性质分类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等。 2.按受益对象分类公益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互益组织 3.按组织的形式方式分类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按赢得顺从的方式分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三、组织的功能 1.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2.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组织规范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四、组织的结构 请考虑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一个社会组织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组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
26、行分工、分组与协调合作的。 分化与整合是组织结构的本质。分化按照工作需要设置部门整合不同部门的职权、职责明确,形成良性互动。处理不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第10讲 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含义1.文化与组织文化 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组织文化:人们对组织生活的心理取向,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对组织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
27、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意识的总和。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分类(1)内容: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定向、团队定向、人际定向、进取心、稳定性。(2)类型:适应型文化、使命型文化、团体型文化、官僚制文化二、组织文化的功能1.基本功能体现组织个性,划分 组织界限;表达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2.负面效应 阻碍企业变革、阻碍企业多样化的发展。三、组织文化的层次表面层次:可见物像和可观测行为:员工的穿着、语言和行动方式。 深层次: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社会理想和信念。四、组织文化的塑造1.组织文化的形成 组织创始人的奠基作用;管理理念和风格;制度
28、规范建设2.组织文化的传递 组织内成员学习和接受组织文化的过程,常用的传递形式有故事、仪式、语言和物质表征。3.组织文化的维系、保持和强化4.组织文化的改变(1)明确解释已有组织文化的缺陷、变革组织文化的原因、意义等。(2)高层领导者的赞同与支持(3)制度性支持 (4)组织成员的变化第11讲 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 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各种调整和修正。 组织的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及革新性有利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二、组织变革的动力1.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般环境: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法律、人口等,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影响的环境。 特殊环
29、境:某一行业或某一系统的组织面对的特殊因素。2.组织的内部条件的变化 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手段的变革、组织群体心理因素的变化。3.组织成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214页三、组织变革的模式1.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 任务、结构、技术、人员,这四个因素相互依赖,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发生变化。2.组织变革的过程四、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克服1.阻力:习惯、利益、恐惧、成见等; 2.制度障碍:外部环境的不成熟、缺乏资源投入3.变革阻力的克服 正确对待阻力、营造变革气氛、充分说明组织变革、鼓励成员参与变革、利用群体意识和群体动力、注意策略。第12讲 组织发展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1.组织发展是人们之间相
30、互作用的过程; 2.组织发展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实现组织更新; 3.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 4.组织发展中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5.组织发展具有远期效应。 组织发展就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为了改进组织效能,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并达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组织的过程。二、组织发展的目标 p227页。 总体目标是组织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包括组织结构优化、组织功能完善、组织心理环境的和谐及组织应变能力增强。三、未来组织的预想韦伯的科层制(或者官僚制) 五项基本原则: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科层制这一组织形式着眼于目的的合理性,体现了科学精
31、神、法治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统一,抛弃了经验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避免了任性专断和感情用事,带来了理性与效率。第13讲 领导心理概述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部属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五个基本特点: 1.领导是一个组织系统,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 2.领导是一种动态、有序的行为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立目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分析方案、制定决策;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等环节。 3.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领导与被领导的影响是相互的,领导者在影响下属的同时,也必然会受下属某方面的影响。4.领导
32、的权威性,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既反映领导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被领导者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与服从。 5.领导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侧重于大政方针的决策,面向全局,面向未来,而管理则偏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达成组织目标,侧重追求当前某项工作的落实。二、领导的影响力 领导者依据组织目标和某种地位与素质而获得的一种力量,用来影响别人,使别人根据他的劝告、建议或命令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大小由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格和资历等因素影响。1.对权力的认识 权力通过外显方式和内隐方式产生,外显方式包括强制、制度化、交换、说服,内隐方式包括组织的生态环境、感
33、召力。权力具有两重性和均等的特点。2.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由正式组织授予,是一种强制影响力,具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等特征。构成权力影响力的要素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三个方面。非权力影响力既没有正式规定,也没有组织授予,是一种自然影响力,靠领导者的自身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影响他人。受品格、能力和知识的影响。三、领导的功能 领导能够弥补组织设计中的部分缺陷,促进组织的良性运作; 领导可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去引导和率领下属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领导者在率领下属达成目标的同时,还能满足职工的不同需要。第14讲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一、个体心理素质 个体心理素质包括认知、
34、意志、情感、气质、性格、观念,具体体现为战略性观念、创新性思维、主导型心理和行为、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的性格。二、领导群体的心理素质 领导群体心理是领导群体各成员间的心理联系及影响。具有以下特征:1.领导群体成员的个体心理,与组织目标具有最大程度的一致性;2.领导群体内的成员,存在与其他成员心理上的联系,并且发生相互影响和制约;3.领导群体内各成员,存在心理差别;4.领导群体成员的不同心理结合,会形成一定的领导群体心理结构。领导群体的心理结构1.心理结构的类型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完整结构和残缺结构。2.领导群体的合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
35、结构、素质结构、气质结构。3.领导群体心理优化的标准心向一致;心理集中;心境平衡;心理相容三、领导决策的心理素质掌握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拟制方案的能力;方案评选的能力; 方案实施与追踪反馈的能力。四、领导决策的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独立性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类比思维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浸润、审思;潜化;实现;调节4.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兴趣;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性;独创性;自信;严密性;灵活性;疑问性。第15讲 领导理论及模式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者的特质是指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品德、能力、知识、修养和领导艺术等。 关于
36、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不同学者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的。详见教材271-273页。二、领导作风理论1.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的领导作风。2.利克特的领导作风模式(1)高生产效率部门与低生产效率部门相比,职工的士气没有差别;(2)部门领导者关心职工,则该部门的生产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3)部门领导者与职工接触多,则该部门的生产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4)部门领导者注意向下级授权,听取下级意见,并让职工参与决策,则生产效率高,反之则相反。 只有依靠民主管理,从心理上调动职工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三、领导行为理论1. 斯多基尔和沙特尔的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式;2. 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模式;3. 卡特赖特、詹德、三隅二不二的PM型领导模式; P型目标达成型; M团体维持型 ;PM两者兼备型四、领导权变理论1. 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领导方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方式不只是机械地从独裁和民主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是应按客观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2.菲德勒模式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