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184708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

2、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 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 教育科学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3、A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 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 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 B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C 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 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

4、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课程资源等。 “语文课程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4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文学性,语文课多学点文学作品,多讲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便是加强人文性了。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

5、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必须研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目的,要研究教育的内容及其范围、 所要达到的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有关的目标。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 重视工具性教育。不过,人们谈论的“学以致用”的“用”,通常是指眼前看得见的实际运用,所以往往顾不到 眼前无用、日后大有用处的事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_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 写的活动。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

6、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 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 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程的

7、实施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让学生围绕一百多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就 算是讲究工具性了?是不是像有的语文课那样,大讲思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之类,就算是突出“人文性”了? 或者语文课上,半节课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半节课讲交流沟通技巧,就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我们说,语文 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 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组织教学;人文性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把握 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

8、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掌握运用语言文 字的规范,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或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人文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想、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 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 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

9、育融为一体。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 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这应该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战 略取向。 5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认识。 1、关于“工具性”。这是由语言的功能和语文的内涵决定的。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 “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 (2)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听、说、读写,而这正是语文科的全部内容。语言是工具,由此可知,语文科也就具有了工具性这一特性。 语文课程

10、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2、关于“人文性”: (1)人文性的含义:人文是由“天文”相对而衍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谓之人文。人文性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或思想性,也可以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2)人文性是其又一基本属性 语言的工具特性决定的。(与一般工具区别)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一定的感情色彩的。)笔记上没有括号内的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文学习内

11、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课程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若单纯提“工具性”,则数学也有;若单纯提人文 性,所有的文史学科都有,也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的关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受到人文教育,使形式与内容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 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第二章语

12、文课程目标 1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语文教学的指导型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进行学习、进行探究活动、获得方法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而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是学生探究知识与形成能力的源动力,对知识的获得与能

13、力的形成将 产生巨大的影响;价值观则是正确落实各种目标的导向标。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4简述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或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修养等。语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语文能力这个小概念。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或语文教学 研究中,人们通常把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这两个概念并提。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由此观之,语文素养,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 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

14、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基本点: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 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的态度。 丰富的语文知识。 扎实的语文能力。 较强的语感。 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 7简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 个)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

15、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 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情感熏陶。这种情感熏陶应该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效果,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的效果。即注重因文解道,而非强行灌输。尊重独特的体验,同时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工具性的特点)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Eg:你认为是呢?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呢?因文解道 “批注法”“朗读体验”“学会看电影”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合作学习:

16、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探究学习: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努力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确立现代意识和新锐目光,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8. 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7题的小条)9 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7题小条)第三章语文教材1如何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正确使用语文教材对待语文的态度,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 1、 以一种教材为主,同时陈

17、列若干种其他语文教材供学生自由阅读。2、 要使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学习工具,学生成为使用教科书的主人。3、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科书。4、 教师必须熟悉教科书、把握教科书、运用教科书。区别教教材用教材教目的不同教材的完成三维目标的提升教材地位不同权威可以更换评价不同局限于教材内容教材的拓展Eg背影中作者几次写了背影,表达了什么情况,运用了什么手法(填空、选择、简答题)学会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亲情,学会感恩等。(作文、情境性)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些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

18、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圣陶先生教育论集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老师笔记)含义: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分类: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空间分为校内、校外两类资源。2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 (办板报、手抄报、查资料、阅读课外书)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对原文本中课程资源的挖掘。(引言、阅读提示、课后研讨与练习、综合性学习等) 关注和实现超文本(即教材以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

19、师、学生、环境等)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和策略从问题角度看:可以有课内向课外开拓;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从课题角度看: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从学习情景看:可以到大自然中、家庭中、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和注释等。第五章阅读教学1结合新课标谈谈你对阅读及阅

20、读教学的理解?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观点: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第一,从目标上看,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搜集到一定的信息,并且在大脑中对其进行处理加工。 第二,从过程上看,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通过阅读文本中的事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并且,由于阅读文本中情感的陶冶,我们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引起与读者的共鸣。 第三,从操作上看,阅读是智力技能。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过摄取信息来认识信息所指的事物,从而认识世界,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和智力,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教学

21、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见笔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阐释 2阅读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一) 阅读感受能力 指能正确认读、感知的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即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的感同身受。人、事、物、理等“象”所指。小学低年级以培养阅读感受能力为主,重点培养阅读兴趣。(二) 阅读理解能力 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物、理(这些“象”)的基础上,运

22、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 象、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意 【良好理解能力的条件: 文化知识的营养 生活经验的营养 心智技能的营养】 (三) 阅读鉴赏能力 鉴赏是指对读物的欣赏和评价。鉴,评价;对文本内容辨别真假好坏,区别文本品级的高低文野。 赏,欣赏文本的美好之处,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 【鉴赏能力的形成:有赖于阅读优秀作品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多读多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四)、阅读借鉴能力阅读迁移能力 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导、发现,提出或解答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见

23、,并得以借鉴的能力 . (另外两条老师笔记没有) 良好的阅读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天天读,每天必读。 健康读书的习惯。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 边读边思活动笔的习惯。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获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和一些有价值的见解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 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独到。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

24、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教师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与方法。 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朗读、多角度阅读等)及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话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对话展开的前提、件和结果: 对话展开的前提:二者共有一种多元共存的“边缘地带” 对话展开的条件:二者人格是平等的对话的结果:意义的生成 2.对话理论的启示:(1)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

25、体验。 (3)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3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实施: (1) 创设对话情境,感染学生,形成与文本的对话链接 (2) 调动文化因素和生活体验,铺设对话通道 (3) 紧扣文本,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4.总结: 语文姓“语”,分析、品味课文的种种努力,最终还是回归到语言的学习上来。经过分析,把握了课文的情感或思想,这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接下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或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述的。 在领会内容的同时,也记住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带着学生从语言里走个来回” (二)朗读教学朗读的意义: (笔记没有)A 通过

26、有表情地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B 通过比较地读,帮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C 通过有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朗读指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A 明确目标,不能为读而读 B 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C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D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朗读形式(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加动作有表情地读、轮读、配乐读 ) 尊重学生阅读独特感受和体验: A 学生个体由于生活经历、个人体验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的不同,表现在阅读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B 语文阅读教学要倡导充分尊重学生阅读

27、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阅读的独特感受与探索意识,反映文学丰富的人文内涵。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首先从阅读的数量入手 其次,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4.“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经典的观点对阅读教学有些什么影响,请结合学生教学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低弱,无法与文本共鸣。因此,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教师这样做是希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方法在许多时候并不能达到预料中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

28、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解读叶老“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和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可以看出里面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感受。 一、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诉,就整体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的知识领域,因此我们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更有涉猎性。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

29、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们给比较多的时 间给学生反复地读课文,让学生有时间思考、体验、积累,以引发独特性感受。方法上是灵活多变的,可采用批注式解读、连续设问式解读等。然后师生 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阅读群体的视野和每一个阅读个体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些阅读个体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

30、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的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二、尊重学生“变式”解读文本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 一种介质。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虽然角度不同

31、,但殊途同归,都达到了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目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往往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钥匙”的 样式,以帮助他们今后走上个性的“变式”解读文本之路。三、尊重学生创意性解读文本 最美丽的思维之花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有生命力的个性化阅读是创意性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反思交流总结”的 模式进行创意性解读文本策略。创意性解读文本教学模式中“反思”这一环节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它是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所在,包括学生的自主反思和教师的点拨反思,这个过程融汇了学生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

32、、交叉思维、有形思维、变形思维等多种创造性思维技能,是提高学生创意性 解读文本的关键。 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一位学生拿陶渊明和古今中外那些锐意进取的成功人士相比,并运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论对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提出质疑,提出“与时俱进,创造财富,过美好人生”的独特感受,这些都博得了同龄人的阵阵掌声,也给执教者深深的启迪。教学实践证明,创意性解读文本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素质。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深层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灵感火花。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部分学生甚至会上升到理性阶 段: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如果达

33、到了这一境界,就真正了符合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理解和体会这一指导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把新的理念贯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阅读教学定会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阅读原野必将绽满个性的花蕾!5.良好的阅读理解需要哪些条件;良好的鉴赏课文需要哪些条件?阅读理解的条件:文化知识的营养、生活经验的营养、心智技能的营养6.结合具体课文谈谈文本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个概念的区别? 文本内容:指课文所体现的内容 教材内容:编者对文本进行的一

34、次教学化处理,也代表了编者对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 教学内容:教师依据文本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材料。7.确定教学环节的两个要点。明确内容落点组织学的活力8、举例说明散文阅读的要领。(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8、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一、深入文本,带着充沛的感情通读文章。没有感情就不称其为散文。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人生、事物、景观等突然有了感悟,感悟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充沛的感情。那么,对于读者的中

35、学生来说,想要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契合,想要从阅读中真正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就要求学生应带着充沛的感情品读文章。从文字符号中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现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真正追寻散文中所蕴含的美。二、充分发挥想象,无意识地换位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教学散文课时,总担心自己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听老师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自主朗读、思考、用心领悟的时机。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认真

36、地品读文章,让学生自主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逐渐进入阅读欣赏的境界,充分发挥想象力,无意识地换位思考后得到一种情感的愉悦和共鸣。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般出现了“我”多次流泪的场景。“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那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的

37、复杂感受。进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用心去欣赏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直率的情感,达到对散文中的美的欣赏要求。三、深入分析作品,感受语言之美。散文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是作家对生活的热情拥抱,对世界的深刻省悟。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学习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真正感受文中之美。欣赏散文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或物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寄寓在对人、物或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片段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深入体会作者隐藏在

38、表面刻画背后的特定感受。我们都知道,在散文作品中,作者常善于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悟的细部,寥寥几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容,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所蕴藏的作者的信息,才能体会作品的美之所在。另外,散文还是一种精致的语言艺术,灵巧洒脱,别致风流,文采斐然。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亲切感人。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学生在欣赏散文语言时,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在接受语言信息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作者的心情,深入去领悟语言美的神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

39、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和深邃之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得到美的享受。(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大家自己补一下)语文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功能测定语文成绩(对学生)A:客观评定其语文学习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B:测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了解其独立思考和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情况。 鉴定教学效果(对教师):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判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 检验管理水平(对学校):可以检查学校是否全面、正确地贯彻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是否积极调动教与 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管理语文教学等。 获取反馈信

40、息(对家长):语文教学评价能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家长能了解子女的语文学习情况,从而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预测发展方向(对用人单位):语文教学评价通过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式测试所取得的资料,不但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为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人才以及社会各单位用人招聘,提供重要资料。 2.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是什么?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许多类。如按答题方法分,有口试(面试)和

41、笔试。按公开程度分,有开卷和闭卷。按宽严程度分,有检测、考查与考试。按作用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题型分,有观察型、主观型、客观型、综合型。按目的分,有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最常用的是: (1) 目标检测。是目标参照考试的初级形式。即以教学目标为参照系,用比较灵活的方式随机检测。如课堂提问、学生总结、课堂小测验等。目的是随时检查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便获得反 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 (2)水平考查。是比较完善的目标参照考试。即用比较严格的形式进行定期的考查与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目的是测量学生某一教学阶段所达到的水平

42、,作为下一阶段改进教学的依据,或决定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 (3)选拔考试。又叫常模参照考试,即以常模(标准差或平均分)为参照系、反映每一考生的成绩在总体成绩中的相对位置的考试。如升学考试和录用考试。 4、语文教学评价时如何克服“克服焦虑感”? 克服焦虑感。目前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升学考试,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高招考试,会引起教师、学生、家长 及教育机关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焦虑感。首先教师要克服焦虑感。高考被称为教学的“指挥棒”,但不能盲目的跟着“指挥棒”转。要知道拿“指挥棒”的是“警察”“警察”依据的是“交通规则”。考试这个“指挥棒”所依据的“宪法”就是课程标准。通过对“指挥棒”的研究,要加深理解

43、和更好的执行课程标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确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的主要方法有:(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焦虑感产生于对未来没有确切的把握,因而产生迷惘、忧虑甚 至恐惧亢奋的心理状态。不但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会产生焦虑感,成绩一般甚至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产生焦虑感。因为考试成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这时都还是未知数。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害怕偶然性,就会产生焦 虑感。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学习情况是一致的。要相信事物发展客 观规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存侥幸心理。 (2)进入复习阶段以后,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措施。平时的学习情况已是既

44、成事实。在复习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时间和精力的可能,选准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要明确,焦虑感对复习和考试都是有害的。 (3)对待未来的考试成绩,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作好应付各种可能的准备。要准备成功,也要准备失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作到胜不骄,败不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能达到“心底无私天 地宽”的思想境界,在考场上也能够泰然处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考试组织者也要注意,既要监督和限制,又要关心和爱护。全部过程既要体现限定和制约作用,又要体现教育和激励作用。如考场布置、解说考场规则、执行监考等,都要作到既有严肃

45、性,又有亲切感。 写作教学写作批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作文讲评的方式有哪些?一、写好作文批语。作文批改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最关心的往往并不是技能技巧 的指点,也不是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除了批语要 实事求是、要突出重点、要有启发性外,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例如教师在一些词句旁认真地画几串圈圈,或写上这样一些批注:“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把范文中学到的模仿着用, 这便是创造的开端”;“比喻贴切,有新意”;“真是观察入微,没有自己的认真实践写不出来”。像这样一些对学生满怀着热情

46、期望的激励性评语,往往可感 染学生,使学生更加努力奋发。(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指出来,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提 出更能被接受。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下过一段评语: “拟给 90 分,其中给你 5 分(抄工 3 分,末尾的几句议论 2 分) ,其余的 85 分都给罗素。 ”原来,许广平的论文大段摘录罗素的话,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这中肯的批评。(3)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好的批语本身就是交际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写批语时,除了运用常见的陈 述句外,老师可灵活地选用疑问句、感叹句、省略句、不肯定句等句式,还要注意使用的语气,以增强批语的 可

47、读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茅盾全集十四卷附录中谈到,茅盾读小学时写了一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的作文。先生的眉批有这么一句:“此句似与前有重复意。”一个“似”字恰到好处,增添了评语和谐委婉的语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从而达到了批改的目的。 二、作文讲评的方式 (1)综合讲评。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举例说明。这种讲评的优 点是覆盖面大,但易空泛。讲评时要注意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流于形式。(2)典型讲评。即选出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优秀或一般)的学生作文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评,用典型指导一般。进行这种讲评,事先可将选出的作文印发,或由幻灯放映出来,可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3)专题讲评。即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立意、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写作知识集中进行讲评。这种讲评,便于将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