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作者姓名:王茜茜 作者单位名称:济宁学院摘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表现出来的自己都有所不同,有的给人的感觉是整天都充满快乐,有的则总让人觉得他每天处于失落忧郁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特点,也就造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差异。本文研究形成这些多种多样的人格的因素,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关键词:人格 遗传因素 家庭成因 早起童年经验 正文 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是由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但实际上,Personalit原意是由拉丁文persona一词引申出来的(Hergenhah
2、n,1990,p.2)。Persona是古希腊演员所戴的面具,面具(mask)反映了不同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一个演员所表现的行为要与他(她)所扮演的角色相称。我们要研究的人格是在人们卸下面具后的真人,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人们之间谈论星座和几月几号出生的人都分别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些人跟有些人合得来却跟一些人怎么也合不来,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存在着人格差异,当然这也关系到人们的处事方式,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样的差异,或者说人格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 遗传因素想要研究人格成因首先应该从家族入手,家族史或家谱法是通过研究前带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遗传
3、对于人格的影响也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好多数据给出说明。高尔顿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如政治家、法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名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他们跟一般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艺术家庭中的子女具有艺术才能(64%)与一般家庭的子女有艺术才能(21%)相差很大。 高达德也通过家谱学对遗传因素作了研究并且把研究结果做成了系谱图。但是其最大的弱点没能把环境因素从遗传因素中分离出来。 遗传因素还包括对于双生子的研究。1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有一个比较典型。不同性别的不同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受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不同。在男性双生子的内外向和精神质人格特质在12岁以后,遗传度可高达094和070,而在女性双生
4、子中则分别为负值和020,提示非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强; 12岁儿童的神经质人格特质男性和女性双生子的遗传度分别为054和057,受到中等程度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二者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均远远超过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在女性中,遗传因素对掩饰人格特质的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年龄12岁以后遗传度为074,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还有就是关于收养研究,选择性饲养,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体质差异等都属于遗传因素方面,好多研究者在这些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研究。二、家庭成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其实也是在
5、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长期磨合形成的,随着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逐渐形成在这种方式影响下的人格。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对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他指出母亲的教养方式为顺从过度时,儿童性格中更多地表现出无责任心2。国内学者关颖和刘春芬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及和谐的良好气氛,这对儿童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教养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有利于孩子适应能力的发展3。我国学者孟育群对此方面也进行了研究,表明干涉型父母管教下的子女一般身心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能力差、爱推卸责任,而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儿童人格发展受
6、阻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4。维果斯基认为父母通过其教养方式对儿童提供的指导,影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5。有学者通过研究教养方式对儿童推理能力的影响,表明在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几乎全部倾向于形式推理,而在非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采用形式推理的只占半数,由此可见,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成功地鼓励儿童发挥其逻辑推理能力6。二、 早期童年经验有关早期经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早期经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弗洛伊德是重视早期经验的开创者,新精神分析学者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深化了早期经验的理论内涵,早期经验和健康人格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清晰明了。这种强调早期经验重要
7、性的研究趋向对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早期经验理论所强调的幼儿期(36岁)是人格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最主要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常常通过尝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通过幼儿园等环境逐渐开始认识“愿意”和“应该”的社会性区别,也就是开始逐渐地了解社会性规范,形成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这一时期如果允许儿童进行探索和活动,他们就会更容易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觉得自己是独立的,有能力的,成人后就较为独立自主和自信;反之,如果对他们的限制或保护太多就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怀疑、退缩和愧疚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注重
8、幼儿期的人格教育,允许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善于表现自己,富于自信心,以有利于成人后的人格完善。7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上结论:1、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2、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3、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8参考文献1 纪文艳,胡永华,黄悦勤,曹卫华,吕筠,秦颖,逄增昌,汪韶洁,李立明. 人格障碍遗传度双生子研究 前沿, 2010年第1期 总第255期2堀丿内敏. 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
9、. 长沙市: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25-1263关颖,刘春芬.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里发展与教育,1994,44 赵婷婷. 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类型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05 Karpov YV,Haywood HC.Two ways to elaborate Vygotskys concept of mediation: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153(1):27-366 同 57 尹慧 关于早期经验的理论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前沿 2010年第1期 总第255期8 许燕 人格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