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晋灵公不君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内容概要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
2、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2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3)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重难点提示一、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二、重点词语解释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
4、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7公患之,使鉏麑(chn)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o):猛犬。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
5、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13、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左传“宣子田于首山。”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14、饿:说文“饥也,”“饥,饿也。”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饥、饑为二字,说文“饑,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饥。”15、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16、介:
6、本义是“夾”。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物介绝。”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礼记檀弓“子服景伯为介。”左传“楚公子围聘于郑伍举为介。”左传“以求介于大国”。汉书“欲介使者权诛嘉等。”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水经注“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后汉书朱晖传“乡党讥其介”。国语吴语:“受而介福。”孟子“不以三公易其介。”书经泰誓“若有一介臣。”礼记曲礼“介者不拜”。大戴礼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战国策:“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17、“亡”,本义逃亡,逃跑。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史记“今亡亦死
7、,举大计亦死。”又:“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左传“亡不越竟(境)。”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8、“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19、“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泰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20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三、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
8、和应得的下场的?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
9、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10、。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1、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
12、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四、古文翻译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
13、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鉏麑去刺
14、杀赵盾。一天早晨,鉏麑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
15、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
16、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五、
17、分析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提示(要点):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
18、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
19、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晋灵公仍旧不
20、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
21、,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
22、(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读解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
23、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
24、不寒而栗、切齿痛恨!天子和庶民一样都是人,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
25、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