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与管理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与管理精选文档.ppt(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与管理本讲稿第一页,共五十二页第一节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与调控一、旅游影响研究的脉络一、旅游影响研究的脉络1.到了20世纪6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在欧洲和北美兴起,并且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范围广阔且意味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Williams将旅游的影响分为三类: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他的这种分类一直沿续至今。2.进入70年代,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旅游的发展,其对接待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商品化、价值观的退化等问题的出现,这使得一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对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问题开始研
2、究,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本讲稿第二页,共五十二页3.到了80年代,学者开始系统地、更公正地研究旅游现象。以旅游的社会影响为例,Greenwood在重新审视他先前对巴斯克人地区(Basque)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变化的研究之后,认为这些变化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史密斯在她主编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1989)再版时,要求所有作者重新审视第一版(1977)中的论文,从而以一种更加公正的角度来对待旅游的影响问题。她自己则明确地在序言中指出“旅游并非是许多社会文化改变的主要因素”。总 结 旅游影响研究的历史脉络:1.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影响研究着眼于旅游的正面效应,尤其是经济效益。2.70年代则关注其负面
3、效应。3.80年代就开始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系统地看待旅游的影响。本讲稿第三页,共五十二页(二)国内研究脉络v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全面发展。由于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环境影响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旅游和环境等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国内旅游影响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v(1)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属于旅游影响研究的起步期,研究成果非常少(十年间研究论文十来篇),对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有零星的关注。v(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影响研究全面兴起,其中环境学、生态学界比较关注旅游的环境负面影响,而旅游学界则关注旅游的经济效应。旅游的社会影响开始并逐步受到重视
4、。(文献一共150篇左右,其中环境和经济各占70篇左右,社会影响10多篇)v(3)繁荣期:21世纪的头十年,旅游影响文章2500多篇,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全面发展,旅游影响研究成为显学。本讲稿第四页,共五十二页二、旅游社会影响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二、旅游社会影响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一)社会影响与文化影响的含义(一)社会影响与文化影响的含义v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是不同的,应该分别进行研究。如Murphy在1985年指出社会影响包括“对社区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更直接的影响和对目的地的经济和产业的调整而文化影响则是对社会准则和标准的更长期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渐地体现在社区的社会关
5、系上和人造物品上。”v更多的其他学者则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不应割裂开来,而应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成为社会文化影响。正如Mathieson和Wall所指出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社会影响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影响,其中包括了文化影响。本讲稿第五页,共五十二页(二)旅游社会影响的研究内容资料来源: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新进展与框架J.求索,2009.本讲稿第六页,共五十二页三、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一)(一)目的地的人口结构与职业目的地的人口结构与职业1.目的地人口结构目的地人口结构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都会影响到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使当地人口数
6、量保持稳定甚至是增长。因为旅游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一方面将延缓本地人口的外流,另一方面将吸引外来人口的加盟。思考题: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地移民的关系问题2.职业职业 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从而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无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因此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也具有季节性、兼职以及临时性的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当地的就业格局,尤其是当地的农业从业人员会大幅减少。因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要取得更高的收益,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本讲稿第七页,共五十二页(二)对目的地文化和遗产的影响1.1.积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 旅游在保护、挖掘当地艺术
7、表现形式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过去不被当地人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得到旅游者的认可而发扬光大。旅游还被认为对历史建筑物及遗址的保护或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大型的修复项目,如泰国的古都大城府(ayudhya)的修复、防止威尼斯市下沉的补救行动等等。2.消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1)文化的庸俗化文化的庸俗化:许多仪式和艺术品所蕴含着的大量象征性和精神性意义的文化,不是轻易能被旅游者理解的,由于旅游者不能理解地域文化,所以只能把它们当着“奇异”或“美妙”来看待,从而人为地将当地活动变得庸俗化。另外,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旅客,以牺牲当地的自豪和尊严为代价,使文化成为一种商品,来满足旅客的需求
8、。本讲稿第八页,共五十二页(2)文化的商品化文化的商品化 旅游者出于猎奇和留念的心理,往往会在旅游目的地买些纪念品。通过市场推销制成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工艺可以起到一个复苏的作用,但是有时也使得它们的本来面目难以辨认。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宗教和艺术,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这在特定的环境里能刺激旅客,但他得致命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3)文化的同化)文化的同化文化的同化是指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地的文化取代。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
9、会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称为涵化或同化(acculturation)。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巴特勒(1980)对苏格兰的斯凯岛的研究,Gamper(1981)对奥地利南部的两个村庄的研究,以及Tsartas(1989)对希腊的两个岛屿所做的研究,保继刚(1996)对大理古城局面学英语的研究都指出,当地的语言正在被游客所使用的语言影响甚至被代替。本讲稿第九页,共五十二页文化涵化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
10、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在旅游活动这种跨文化沟通中,外来旅游者在目的地一般只做短暂逗留,使得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只能局限于肤浅的表层;与此同时,单体旅游者一次旅游逗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作为由众多旅游者组成的整体而言,却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的社会群体旅游者社会(客人社会)。在不同社会文化发生接触时,双方都可以通过“借鉴过程”(borrowing)使二者间的差异缩小(Nunez,1977),但这种“借鉴过程”并不是对等的,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接触时双方关系的性质、双方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双方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目的地为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对自身采取各项改造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
11、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貌似自发的行为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压力和无奈。所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的文化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许多案例研究都表明,在发展旅游的不发达地区常会出现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并逐渐发展出受外来文化强烈影响的“可口可乐文化”(单一化、同质化、非人性化)的现象。本讲稿第十页,共五十二页旅游绅士化(tourismgentrification)v绅士化一般是指中产阶级不断向中心城市内城的某些衰败街区迁移,并对这里陈旧破败的住宅和街区环境进行修缮和改造,从而导该街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其物质景观和商业环境逐步改善房产价格和各项生活费用相应上涨,迫使较为贫困的原住居民向其他街区迁移,
12、造成该区域变得相对富裕的现象。v旅游绅士化这一概念最早由戈瑟姆(Gotham,2005)提出,意指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成为一个相对富裕和专有区域的过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资本的全球流动,大型旅游及娱乐项目建设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日益普遍,也推动了城市绅士化运动的进程。v从这一角度出发,旅游绅士化亦可以指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v城市化一般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人口城
13、市化,即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二是空间城市化,即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功能和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三是产业结构城市化,即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四是社会城市化,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非城市地区扩散的过程。旅游城市化旅游城市化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五十二页v陆林等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
14、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v黄振方等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v王冬萍等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五十二页(三)社会准则的改变 受旅游者及其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可能产生变化。1.1.价值观和道德的退化
15、价值观和道德的退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如我国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年轻人就是在外来商人和旅客的双重作用力下,使得许多傣族村寨中的年轻人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傣族特色的销售方式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旅游的“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被认为是改变目的地地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所谓示范效应就是指模仿西方的消费模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迎合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使人心涣散、人心不古。2.性别角色的变化性别角色的变化 一方面,外国游客的到来对性别角色发起了挑战:他们对两性所持的态度会影响目的地居民,使
16、当地居民开始效仿游客而令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旅游提供的工作机会使得妇女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从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以及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五十二页3.3.犯罪、嫖娼、赌博等社会问题犯罪、嫖娼、赌博等社会问题 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产生的变化,引发了诸如卖淫、赌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或出现。一方面,旅游者的行为容易招致罪犯的注意和袭击。旅游者携带大量的现金和其它一些财物,极易成为袭击的目标。其次,旅游者从事的活动也容易招致罪犯的袭击,如喜欢去一些边远的地方旅游体验冒险的刺激。再次,旅游者被新鲜的环境吸引的目不暇接,早已没有了警惕性。最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通常没有亲友。
17、另一方面,大众旅游是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密度”大增。这种旅游密度直接导致居民与游客的冲突。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发展旅游会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史密斯在1978年出版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一书中,曾指出当阿拉斯加渔民和猎人们宰杀猎物时,旅游者会沿着海滩走来参观。当地人非常不愿意旅游者拍摄他们的这一行动,于是有时修起栅栏以防止有人拍照。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目的地的居民从中获益不少,从而提高了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物价变化、观念变化等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信息相关。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五十二页三、旅游对景区的社会影响路径试分析上述影响路径之间的互
18、动关系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五十二页 从图中,可以看出目的地社区居民是旅游社会影响的直接感受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到访游客的态度、对旅游开发行为的态度。旅游产品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旅游的生产具有外部性,目的地居民行为和旅游企业的员工行为构成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因此居民的态度对于营造一个好客、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旅游的负面影响被忽视,会导致居民对旅游持有十分消极的态度(菲利普L皮尔斯,2001)1)对旅游促进的主管部门(旅游局/理事会)的支持减少;2)不愿意在旅游业工作;3)对旅游的口碑宣传丧失热情;4)居民对旅游者表示敌意,以多收费、态度粗野和对游客旅
19、游度假经历漠不关心等方式表现出来;5)由于社区反对而延误了旅游开发建设。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五十二页四、东道主与旅游业(一)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的“生命周期”v就整体而言,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在旅游相当发达阶段、旅游开发阶段乃至开发之前等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巴特勒(1980)等学者就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居民对旅游所持态度的演变过程,从而总结出每一阶段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总体态度。v多克西(1976)根据自己在巴巴多斯(Barbados)和尼亚加拉湖区(Niagara-on-the-lake)的案例调查,最早提出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态度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兴高采烈(euphoria)、冷淡(
20、apathy)、恼怒(annoyance)以及对抗(antagonism)。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排外(xenophobia)阶段。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兴高采烈(兴高采烈(euphoria)初始发展阶段:欢迎游客及投资者,几乎没有规划或控制机制 恼怒恼怒(annoyance)市场接近饱和:居民对旅游开始担忧,对物价上升、犯罪、粗鲁及文化准则遭受的破坏表示关注和愤怒。决策层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 是限制旅游的发展 冷淡冷淡(apathy)大量游客到访:居民与游客间的接触开始变得更加具有商业色彩,大部分的活动是进行市场营销 排外(排外(xenophobia)当地固有的环境完全被改变:旅游受到
21、指责,居民敌视旅游 对抗对抗(antagonism)居民公开表达对旅游的愤怒:游客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居民公开或隐蔽地对游客进行冒犯,规划起补救作用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与多克西不同,Allen,Hafter,Long和Perdue(1993)则将根据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划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旅游不发达,经济不发达;旅游不发达,经济不发达;2.旅游不发达,经济发达;旅游不发达,经济发达;3.旅游发达,经济不发达;旅游发达,经济不发达;4.旅游发达,经济发达。旅游发达,经济发达。随后分别研究在不同阶段下居民的不同态度。研究表明,在旅游和经济均不发达的地区,居民期望值很高,对未来旅游的发
22、展充满期待;在经济发达而旅游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稳定,因此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旅游业;而在旅游发达,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居民对旅游最感到失望,因为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经济效益;与之相反的是,在旅游发达且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们看到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切实的益处,人们对旅游发展是持支持态度的。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二页(二)影响居民对旅游态度的因素SamuelV.Lankford和DennisR.Howard(1994)设计了一种科学地评估居民对旅游态度的量表。通过对文献中所提及的影响居民对旅游态度的变量在美国的哥伦比亚河谷地区(ColumbiaRiverGorgeregion)进
23、行了测试。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有以下七个独立变量通过了测试,即有七个因素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它们是1.对当地户外休闲活动的影响对当地户外休闲活动的影响 当居民觉得他们不得不与游客争夺当地的休闲资源和设施时,他们对游客就会有敌对情绪。2.做旅游决策时,居民的参与程度做旅游决策时,居民的参与程度居民所感知的其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控制力,对居民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力。教材上以澳大利亚的两个土著地区旅游发展为例,来说明居民的参与程度对居民态度的影响。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二页3.与游客接触的程度与游客接触的程度 游客与居民接触的程度越深、频次越多,双方就越容易建立一种友善的关系。当一位当地居民对游客有了一
24、个具体的印象,而不是泛泛的印象时,他就不容易对游客产生仇视生理。因此,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可替代性旅游或生态旅游一般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敌对情绪。4.对当地主要经济的了解程度对当地主要经济的了解程度对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如果居民对当地经济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就会更加支持旅游的发展。5.居民居住的年限居民居住的年限 居民的居住年限越长,其对游客及旅游业就越持有否定的态度。不过,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常常被其它更重要的变量减弱,也就是说,如果居民对旅游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他们对社区的发展具有影响力,那么当地居民,甚至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发展旅游的忧虑和担心就会减弱。本
25、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二页6.对旅游的依赖程度对旅游的依赖程度 居民对旅游的依赖程度越高,他们就越对旅游持有支持的态度。Lankford 和Howard设计的模型证明,对旅游持赞成意见的人,最有可能是旅游从业者。Pizam(1978)也指出,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者的欢迎程度比从事其他行业的人要高。7.社区发展的速度社区发展的速度 这也是一个涉及当地居民从旅游中受益的因素。如果社区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发展,当地居民就会持有积极的态度。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二页四、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调控(一)旅游承载力管理一个区域的居民希望吸引什么类型的旅游者这个问题,也就是吸引什么样的旅游者的问题常常被忽略。其
26、实,这也是一个涉及旅游承载力的问题。因为旅游者的类型决定了其对接待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科恩(Cohen)(1972)根据旅游者所追求的陌生和新奇体验程度将旅游者划分为四类:1、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theorganizedmasstourist);2、散客(theindividualmasstourist);3、探险家(theexplorer);4、流浪者(thedrifter)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最不具有冒险精神,在旅游活动中只局限在自己本土文化的“环境气泡”(environmentalbubble)中。第二种旅游者对自己的行程安排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是其所有的主要安排都是通过旅行社来制定的。探险
27、家则是独自安排自己的行程,他尽量远离人们常去的地方,但是他要求有舒适的住宿条件和可靠的交通工具。流浪者是最具冒险精神的人。他完全自己做主。他会避开任何旅游服务设施,而与当地居民吃住在一起。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二页史密斯(Smith)(1978)也尝试按照对旅游者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分析其对目的地影响。下图按社会影响的强弱顺序展示了7种旅游者类型。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二页(三)犯罪的预防 犯罪对旅游的发展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能降低犯罪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挑战。1.消除受害者自身的致害因素,减弱其对罪犯的吸引力2.抑制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减少潜在犯罪者(
28、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威慑(2)违法必究,严厉打击旅游犯罪3.加强旅游犯罪监控,提高旅游设施安全度(1)常设旅游犯罪防控机构,完善犯罪管理组织系统(2)社区参与,全面监控(3)提高旅游场所和设施的安全度。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二页(三)文化的保护 针对发展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当地社区可以采取各种方法以使旅游最低限度地对当地文化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着重介绍“前台帷幕后台”方法。在目的地建立起前台区(frontstage)、帷幕(Curtain)和后台区(backstage)。前台区是给大批的旅游者展示商业化的艺术展品和表演的区域,而后台区则是为当地居民生活所专门划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
29、,当地社区开展“真实的生活”,使文化保留其“真实性”。这两个区域用帷幕将其隔开,这个帷幕可以是实体的墙,也可以是一种制度,比如法律规范等。只要游客与当地居民都遵守这种区分,原则上当地社区可以实现从旅游中获得收入以及保护当地生活方式的双重目标。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二页(四)社区参与1.社区(Community)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社区只是一种惯常的翻译,其本质反应的是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二页2.社区参与理论(1)理
30、论提出1985年,澳大利亚学者墨菲MurphyP在其著作旅游:一种社区方法(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中正式提出“社区导向的旅游规划(community-driventourismplanning)”或“基于社区(community-based)的规划”方法以来,社区参与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旅游发展研究中,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后的国内外旅游研究和旅游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五十二页2.社区参与的概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或者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要求,并将其作为
31、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旅游决策与旅游收益分享。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二页3.社区参与的内容(1)制定旅游规划(2)旅游项目设计和旅游决策(3)设计和建设旅游服务设施(4)提供观赏接待(5)接受教育培训(6)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7)旅游管理和旅游发展监督思考:中国旅游景区社区参与模式可能遭遇哪些困境?本讲稿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二页思考题目1.社区参与的实施需要哪些制度保障?2.社区参与对社区自身的能力有哪些要求?3.中国目前的社区参与面临哪些困境?本讲稿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二页(四)社区参与1.社区参与旅游决策、管理社区参与旅游
32、决策、管理v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决策,可以使居民在能否进行开发、如何进行开发等问题上,充分发表民意,从而保证了居民对旅游所持的积极配合态度。大卫莫瑟(2001)指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旅游的社会影响强度可以减弱:v1.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和重点应与居民的目标和重点(包括更多的旅游工作开展之前关注急切的增长问题)相协调;v2.对当地吸引物的促销须经居民同意;v3.当地人或民族群体密切参与开发过程,要尊重他们的社会需要;v4.社区广泛参与旅游活动;v5.目的地区域采纳和改进反映当地历史、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主题与活动。本讲稿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二页2.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从发展旅游中受益 居民承担了旅游开发及发展
33、过程中的各种隐性成本,如环境、社会成本等。居民只承受发展旅游的各种代价,而不能享受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行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景区开发时应考虑当地社区的发展。首先,要适当给予居民一定经济利益作为对打扰其日常生活的补偿,或让其参与旅游开发活动并参与利益分配。其次,要使目的地居民在物质上获益的基础上,让居民在精神上享受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好处。在制订旅游规划时,要遵循增加居民各种机会的原则。在我国,虽然没有类似的规定,但是在开发景区时,应有一种长远的目光,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利益,从而最终保证自身的利益。思考题:以长白山为例,从现实角度考
34、虑如何开展社区参与。本讲稿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二页五、教育(五、教育(education)1.对居民进行旅游教育对居民进行旅游教育 如果对目的地的居民进行旅游教育,使他们获取有关旅游业更充分的信息,对旅游业有更深的了解,居民将对旅游业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国际知名的旅游社会影响分析专家莫菲(1995)认为,如果社区能得到有关旅游业更充分的信息,旅游业将更受欢迎。Brayley,Var 和Sheldon(1990)在研究了旅游教育与学生对旅游所持态度之间的关系后指出,接受了旅游教育的学生与没有接受旅游教育的学生对待旅游的态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景区及其所在地政府应该首先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使居民对
35、旅游有所了解。2.对游客进行教育对游客进行教育在解说系统中提醒游客维护当地文化价值和传统,对游客介绍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避免文化冲突。鼓励游客在参观、游览、购物、娱乐的时候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本讲稿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第二节旅游景区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与调控一、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表现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既可互为支持,又充斥着矛盾。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独特的风景等)满足了旅游者的观赏和体验,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土壤、动植物、水体、空气等自然生态因子及其结构和功能存在诸多直接或间接的负效应。本讲稿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二页图图1
36、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Wall&Wright(1977)本讲稿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二页二、研究内容v(1)影响类型研究,不仅涉及各种旅游活动类型,如徒步旅行、骑马、滑雪、打猎、露营及不同类型车辆的影响等,还涉及一些综合类型如许多活动都可能产生的践踏效应和污染等影响;v(2)影响区域研究,主要以国家公园、野地露营点或游径等景区或景点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活动区域环境影响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涉及到多种区域自然环境类型,如山地、草原、沙漠、海滨等;v(3)与影响效应大小有关的因素研究,包括使用强度、使用行为和类型、使用季节、环境条件、使用的空间分布等。本讲稿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二
37、页资料来源: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自然资源学报,2007.本讲稿第四十页,共五十二页三、一些重要的概念1.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v某一旅游区域的资源和环境状态在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达到的旅游活动水平。旅游承载力一般由游客人数来表示。2.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资源承载力(tourism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v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3.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v某一旅游区域
38、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本讲稿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二页4.旅游感知承载力(旅游感知承载力(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v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大值。它以旅游者内心感到拥挤和不畅快为限。5.基本空间标准(基本空间标准(basic space standard)v在旅游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载体(各类基础设施)在旅游地所占用空间规模的大小和设施量。(1)旅游者维度:每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者占用旅游地的面积。例如
39、:动物园的基本空间标准是25m2/人;山岳型景区为8m2/人;海滨胜地10m2/人.(2)设备维度:每种设备在旅游活动中占用旅游地的面积。划船池250m2/只。本讲稿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二页6.旅游景区合理(最佳)承载力(旅游景区合理(最佳)承载力(b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旅游心理承载力受到旅游者心情、游览场所等多因素的影响。旅游心理承载力的极限是旅游体验质量遭到破坏,因此,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心理承载力即为旅游最佳承载力。v计算公式:Cd=(T/T0)*(A/A1)其中:Cd表示每日旅游合理承载力;T表示每日开放时间;T0表示游客平均每次利用时间;A
40、为旅游地游客可利用空间规模;A1每人基本空间标准。其中,A/A1为合理时点容量。v或者是公式:Cd=(T/T0)*KA其中:K表示单位空间合理容量,K=1/A1;因此,该公式可以表述为:Cd=(T/T0)*(A/A1)=(T/T0)*KA例如:南岳衡山祝融峰景点游客可利用面积为477m2,每天开放12小时,每人游览时间约为15分钟,人均基本空间标准为8m2.计算:v1.合理时点容量Cp;合理日容量Cd;vCp=A/A1=477/8=60(人次);Cd=(T/T0)*(A/A0)=(12*60/15)*(477/8)=2862(人次)本讲稿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二页7.旅游景区最大(极限)承载力旅游
41、景区最大(极限)承载力(maximum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从可持续的角度看,旅游活动的极限就是旅游资源质量开始遭受不可接受的破坏,因此,一般认为此时的旅游者人数即为旅游最大承载力。计算公式:Cmax=(T/T0)*(A/A0)其中:Cmax表示每日旅游最大(极限)承载力;T表示每日开放时间;T0表示游客平均每次利用时间;A为旅游地游客可利用空间规模;A0每人最低空间标准。其中,A/A0为极限时点容量。例如:南岳衡山祝融峰景点游客可利用面积为477m2,每天开放12小时,每人游览时间约为15分钟,人均最低空间标准为5m2.计算:1.极限时点容量Cp;极限日
42、容量Cd;Cp=A/A0=477/5=95(人次);Cd=(T/T0)*(A/A0)=(12*60/15)*(477/5)=4580(人次)本讲稿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二页四、旅游景区生态负效应的表现1.概念旅游生态负效应是指人类旅游活动(旅游开发、经营、游览等)对旅游地生态因子及其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据国内一项针对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受使保护对象受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本讲稿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二页2.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本讲稿第四十六页,
43、共五十二页阅读材料:关注旅游垃圾旅游垃圾是景区面临的难题之一。许多游客乱扔垃圾造成了很多的问题:1.丑化了景区的形象,不利于游客的游览活动;2.垃圾的收集、处理难题;3.一些不易分解的垃圾造成长期的地标或者土壤污染问题;4.野生动物食用垃圾问题。推荐阅读:刘建峰,等:旅游垃圾:旅游研究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论坛2009年第1期。本讲稿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二页五、旅游超载(饱和)的时空特征1.周期性与偶发性相结合周期性:旅游的季节性、(春节前后南北热:海南和东北哈尔滨)偶发性:特殊事件、特殊现象2.长期连续性和短期性相结合长期连续性超载一般发生在热点旅游城市的热点旅游景区,如故宫。3.空间整
44、体性和局部性相结合比如泰山景区由于修建了索道,在山顶去出现局部性超载但整体并未超载。本讲稿第四十八页,共五十二页六、旅游景区承载力管理的应用(一)基于旅游需求的景区管理1.价格调节(1)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2)价格调整失灵,滋生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引起公众的反感。2.营销控制(1)分散游客,使不同景区游客均衡;(2)政府必须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3.旅游解说和旅游教育(1)游客对旅游生态负效应的感知。(2)教育手段和解说方式要正确合理。本讲稿第四十九页,共五十二页(二)基于旅游供的景区管理(二)基于旅游供的景区管理(1)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通过相关研究,
45、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承载力指标进行量化,在旅游规划和管理规划中设定合理的阈值进行管理。例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可接受的变化极限理论),制定了“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visitorexperienceandresourceprotection),林业局制定了“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方法等。(2)实行容量弹性化容量弹性化是指在不改变景区硬件条件的情况小,通过管理手段上的调整,在特定时间扩大或缩小景区容量。扩大容量的方法包括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增加一年中的开放天数;旅游高峰期开放备用通
46、道等等。(3)增加实际旅游容量通过改善景区环境设施、景区再建等手段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但景区再开发必须遵循严格、科学的的环境规划。(4)采取定点保护措施对景区破坏比较严重或者是难以管理的区域采用定点保护措施。比如对珍贵的文物安装栅栏,给千年古树围上围墙等。安排专人看管等。本讲稿第五十页,共五十二页论文写作题目题目题目1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生态负效应研究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生态负效应研究 以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以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题目题目2 宗教旅游地旅游活动社会文化效应研究宗教旅游地旅游活动社会文化效应研究 以吉林敦化正觉寺景区为例以吉林敦化正觉寺景区为例 本讲稿第五十一页,共五十二页本讲稿第五十二页,共五十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