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教学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教学提纲.doc(1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人体生理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B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E继发性主动运输5
2、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载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酶蛋白E受体蛋白8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
3、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原发性主动运输B继发性主动运输C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受体介导式入胞E液相入胞10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1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12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继发性主动运输ENa+-Ca2+交换14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
4、点是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15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糖类B脂类C蛋白质D胺类E核糖核酸16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M型Ach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7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亚单位上B两个亚单位上C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D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E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膜蛋白是AG-蛋白B腺苷酸环化酶C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9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cAMPBIP3CCa2+DAc
5、hEDG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Cl-内流增加BK+外流增加CNa+内流减少DCa2+内流减少E胞内cAMP减少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激活蛋白激酶B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K+和Na+BK+和Cl-CNa+和Cl-DNa+和Ca2+EK+和Ca2+25细胞处于静
6、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Na+BK+CCl-DCa2+EMg2+26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等于K+的平衡电位B等于Na+的平衡电位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膜电位负值减小BK+电导加大C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E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29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
7、+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1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都有开放状态B都有关闭状态C都有激活状态D都有失活状态E都有静息状态32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B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D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收缩D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刺激电极正极处B刺激电极负极处C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E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细胞膜
8、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6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8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E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
9、2+EMg2+42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仅出现内向电流D仅出现外向电流E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44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A离子电流B
10、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离子电导D膜电位E动作电位46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B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正后电位是指A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49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0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
11、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1细胞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E刺激的强度52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
12、时,可记录到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5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6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小10-15mVB大10-15mVC小10-15mVD大30-50mVE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B
13、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5次B50次C400次D100次E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后61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B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E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
14、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其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神经末梢Na+的内流B神经末梢K+的内流C神经末梢Cl-的内流D神经末
15、梢的Na+-K+交换E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Na+BCl-CK+DCa2+E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递质含量减少B递质释放量减少
16、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河豚毒B阿托品C美洲箭毒D心得安E四乙胺70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Ca2+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Ca2+的储存库E产生终板电位71微终板电位是A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ATP酶B胆碱酯酶C腺苷酸环化酶DNa+-K+依赖式ATP酶E单胺氧化酶73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
17、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明带B暗带CH带D肌小节E肌原纤维75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H带长度不变B暗带长度不变C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6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B单纯的等长收缩C单纯的等张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7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B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18、E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C横管膜D溶酶体膜E线粒体膜79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C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各种平滑肌都有A自律性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细胞间的电耦联D内在神经从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82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
19、粗肌丝的滑行C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E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1liposome2facilitateddiffusion3chemically-gatedchannel4secondaryactivetransport5symport6antiport7G-protein-coupledreceptor8exicitability9restingpotential,RP10polarization11depolarization12hyperpolarization13actionpotential,AP14allornone15absoluterefractoryp
20、eriod,ARP16thresholdpotential,TP17thrsholdintensity18localexcitation19temporalsummation20electronicpropagation21saltatorycondution22endplatepotential,EPP23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24isometriccontraction25isotoniccontraction26preload27contractility问答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3描述Na
21、+-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7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8比较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9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10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1比较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的异同点。12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外部表现?1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15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16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7试述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22、18在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K+和Na+的被动扩散以及细胞内大分子的阴离子各自有何作用19增加细胞外液K+的浓度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20如何证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Na+内流形成的?21何谓动作电位?试述动作电位的特征并解释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22电压门控钠通道具有哪些功能状态?是如何区别的?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4兴奋在细胞之间直接扩散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其组成和活动意义如何25阈值和阈电位分别与兴奋性有何关系?26试述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27肉毒杆菌中毒,筒箭毒,重症肌无力和有机磷中毒分别是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的?28何谓肌
23、丝滑行学说?其最直接的证明是什么?29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30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那些生理活动?31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论述题: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2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3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和突触处兴奋传递有何异同点?答案选择题1A2D3B4B5E6C7C8D9D10C11B12C13A14D15C16A17A18E19D20C21A22E23E24B25C26C27C28B29A30B31D32E33A34B35B3
24、6A37C38D39E40A41C42A43B44C45B46D47E48A49A50C51A52D53D54E55D56A57A58B59E60C61C62A63C64E65D66C67B68D69C70B71D72B73A74B75C76E77D78B79D80C81E82C名词解释1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形成的含水且含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人工膜囊。由于其结构和天然膜类似,像一个细胞空壳,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2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在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和生物电的产生下具有重要作用。3通道蛋白的一种
25、,其开放和关闭受膜外和膜内某种特定化学信号的控制。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4某些物质利用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Na+而膜内低Na+的浓度差,在Na+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入胞内。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运转,多见于小肠的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5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Na+的同向转运6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Na+和Ca2+逆向转运,即Ca2+-Na+交换.7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要G-蛋白介导的一类膜受体。此类受体具有类似的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
26、酸组成的跨膜-螺旋,也称7跨膜受体。8初指活的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能力,后发现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兴奋的共同表现,因而定义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9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内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10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11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12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加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13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
27、一次迅速,短暂及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可兴奋细胞的共同内在表现。14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15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在这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使之再兴奋。这使连续出现的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重叠。16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内在的原因和必要条件。17刚能引起组织活细胞分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8组织活细胞接受易
28、阈下刺激时,少量通道开放。少量内流造成去极化和电刺激本身形成的去极化型电紧张电位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去极化。19在细胞膜上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发生动作电位。20局部兴奋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故也呈衰减性扩布。21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跨过每一段髓鞘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相继发生。其传导速度较无髓神经纤维较快。22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防乙酰胆碱,后者与终板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
29、出现以Na+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瓣膜上形成局部电流性质的去极化电位,此即终板电位。23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回收过程。24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25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张力已足以克服后负荷,且肌肉开始缩短的这段时间。26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
30、27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的内在的收缩特性,如肌细胞内能源的多少,兴奋收缩耦联情况,横桥功能特性等。这与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等无关。简答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
31、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2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3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
32、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4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
33、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5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6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在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
34、,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7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5、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8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是相同,都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无髓纤维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依次顺序传导,速度慢、耗能多;而有髓纤维则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跳跃传导,速度快、耗能少。9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
36、终板电位。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10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三)肌浆网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11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均为快速跨膜转运的离子通道。它们不同之处在于:(一)门控机制不同前者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后者受某些化学物质控制;(二)选择性不同前者选择性较高,通常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而后者选择性较差,常可允许一种或两种离子通过;(三)电压门控Na+通道有
37、Na+再生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而化学门控通道则无正反馈特性。12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依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改变区分为:1.等张收缩,收缩过程中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2.等长收缩,收缩过程中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二)依肌肉受到的刺激频率不同而分为: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定短促刺激时,出现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和舒张;2.强直收缩肌肉受到一连串频率较高的刺激时,收缩反应可以总和起来,表现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13骨骼肌收缩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影响:(一)前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达最适前负荷时,其收缩效
38、果最佳;(二)后负荷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长度增加,出现肌肉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减慢,缩短距离减小。后负荷增大到一定值,肌肉出现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肌肉收缩效果,而收缩能力又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论述题: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后者又分为
39、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锋电位的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当膜受到阈上刺激时,首先引起局部电紧张电位和部分Na+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去极化电位,两者叠加起来形成局部反应。由于Na+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Na+通道开放概率和Na+内流量也就越大,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内流足以超过Na+外流,形成膜去极化的负反馈,此时膜外的Na+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化学驱动力时,即Na+的内向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相等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达到的膜电位
40、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超射值。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膜内K+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变负,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可见,锋电位上升支是由Na+内流形成的Na+电化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泵活动增强造成的。2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
41、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K+、Na+浓度差都相同的缘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则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
42、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以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起伏和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3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均为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一)单向传递;(二)时间延隔;(三)容易疲劳;(四)易受药物或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43、(五)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为局部电位,都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在于:接头传递能保持“1:1”的关系,而突触传递则不能保持“1:1”的关系,通常为“多:1”或“1:多”的关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多个末梢构成突触,其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所以,突出后神经元的胞体象整合器一样,突出后膜上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即阈电位水平时,才能触发突触后膜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故其传递不能保持“1:1”的关系。接头传递之所以能保持“1:1”的关系有以下两个原因:(1)一次神经冲动传到轴
44、突末梢时能使200到300个囊泡释放Ach,由此引发的终板电位大约超过引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所需阈值的34倍。因此,每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的引发肌细胞膜兴奋和收缩一次;(2)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丰富的胆碱酯酶,可在2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不至引起多次肌肉兴奋和收缩,保证了接头传递具有安全可靠的“1:1”关系。第三章 感觉器官名词解释1receptor2adaptation3nearpointofvision4lightadaptation5visualfield6hearingthreshold7airconduction8microphonicpotenti
45、al9nystagmus10endocochlearpotential问答题1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有何特点?2试用三原色学说解释色觉的形成机制。3内耳耳蜗是怎样感受声波刺激的?4行波学说是如何解释对声音频率进行分析的?5正常眼视近物时可发生哪些调节活动?其反射途径是什么6为什么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夜盲症7阿托品液入眼为什么会引起视近物不清8何谓简化眼?有何作用9耳蜗的生物电现象是什么?各有何特征10何谓双眼视觉?它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11眼球被刺穿或房水循环障碍将分别有何后果12为什么临床上常把瞳孔对光反射作为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3近视眼和远视眼视物时的调节有何不同14微音器电位是如何产
46、生的?为什么微音器电位的波动能与电波振动频率和振幅度一致15何谓眼震颤?发生过程如何16前庭器官有哪些感受装置?他们各自的适宜刺激是什么论述题1中耳有何生理功能?其作用原理是什么?2正视眼看近物时将出现哪些调节?答案名词解释1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是神经系统完成某些特定的感觉分析功能或完成某些反射活动的第一环节。2当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其相应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已开始逐渐下降的现象。有快适应和慢适应两种感受器,前者有利于接受新异刺激,后者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监测。3眼作充分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眼前物体与眼之间的距离。其大小可用
47、以判断晶状体弹性好坏或眼的调节能力大小,近点越小,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大。4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处,一开始感到耀眼而不能看清物体,约1min后视觉才逐渐恢复的现象。因为在暗处视杆细胞色素大量积蓄,进入亮处时则迅速分解,所以感到耀眼,而且只有在视紫红质分解后,视椎细胞色素才能感光。5单眼固定的注视正前方一点是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事业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形成的夹角大小来表示。不同颜色视野大小不一。临床上检查视野可帮助诊断视神经、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网膜病变。6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或声压。听阈随声频的不同而变动,即每一声频都有一个对应的听阈。听阈在声频为10003000Hz时最小。听阈增大则表明听觉灵敏度降低。7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骨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该途径是正常人声波传到最主要的途径。8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