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育人校园文化活动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育人校园文化活动电子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一体化育人校园文化活动-构建“2+2”全程育人模式实施“一体化”育人工程全面服务大学生成才就业甘肃省陇东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的自身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一体化
2、育人工程。一、构建“2+2”全程育人模式,实施“一体化”育人工程的目标与思路(一)构建“2+2”全程育人模式的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陇东学院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形成了“2+2”全程育人模式,即在每学年利用两学期的校内课程教学和两个假期的校外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实现全程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3、。高校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实践及其它教育渠道共同构成一个教育网络,网络的各网点应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以求最优效果,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它不仅表现为大学生承担的不同类型的专门学习活动,也存在于大学生参与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社会实践则使他们学会灵活应用知识,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联系起来,完成相应的实际任务,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是什么”的知识,
4、在实践中学会“怎样做”。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完成知识的聚合与整合,涌现新知识、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从而实现从无到有的知识创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其学业深化、精神完善、身体健康,形成优秀人才的人生追求,使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职业定位与职业选择的准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投入真实的社会环境,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可比较深人地了解国情、社情、乡情、民情,做好在社会生活中创造财富、履行社会职责的准备,缩小了与校外现实社会的不适差距。社会实践和学校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当
5、代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03号)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并强调:“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
6、的岗位职责中。”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桥梁与纽带。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已成为高等院校组织学生自觉参加的一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教育教学环节,为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就必须实施和加强课程化建设,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纳入课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二)“一体化”育人工程的内涵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既在课堂上和有效的学习期间,系统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又走出校园,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开展形式灵活、多种多样的活动,使理论知识在广
7、阔的社会大舞台得到验证,使学生切实经受锻炼和磨砺。20多年来,陇东学院始终坚持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工程,就是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落实“2+2”全程育人模式,即每学年中两个教育教学时段,外加寒暑两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生全年圆环式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建设、作为必修学分,这就自然形成了“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工程。二、构建“2+2”全程育人模式,实施“一体化”育人工程的方法与过程(一)“一体化”育
8、人工程的目标和基本内容框架陇东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1989年开展以来,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深化,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每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在2006年学校制定的陇东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陇东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和2006级各专业学分制课程计划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8个综合实践类课程学分,主要完成生产劳动、国防教育、社会调查的教学任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学生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学分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实施过程流于形式、考核评价不规范等问题。为构建“2+2”全程育人模式,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
9、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1、“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课程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为: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适应,学会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通过课程化建设,加强课程计划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运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开发以素质学分为特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形成每个学生必须选择参加相应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并修满相应素质学分才可毕业,教师完成相应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并计算相应工作量的良好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
10、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健康成才。2、“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军政训练类:其主要包括军训、军事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类:其主要包括“红色之旅”学习参观、重走长征路、祭扫烈士陵园、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活动、文明礼仪等实践活动。(3)社会公益服务类:其包括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三下乡”和“进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环境保护活动、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4)科技创新类:其包括科技发明活动、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创业实践与创业技能、各种学术和科技竞赛
11、等实践活动。(5)勤工助学类:其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兼职等可以取得报酬的合法劳动等实践活动。(6)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类:其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试验等实践活动。3、“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为了将课程目标具体化,应根据大学期间各年级、各专业不同层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把三个学年的假期分为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内容上可分成长体验、能力培养、社会服务三类,确定不同的要求和考核办法。(1)成长体验阶段:时间为第一学年假期。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主要以考察体验为主。以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系列讲座、应用文写作讲座等课程为基础。目标是了解
12、社会、接触社会,撰写实践心得体会和感受,提高对参加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以理论宣传和实践、支教扫盲、社会调查、行业调查、社区援助等方式进行,实践时间为1520天,完成任务后给予2学分。(2)能力培养阶段:时间为第二学年假期。以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统计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经典阅读、学术讲座、论文写作辅导等课程为支撑。目标是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习和提高社会调查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行业特点,查漏补缺;撰写实习日记、调查报告或论文。以短期挂职锻炼、专业实习、专业市场调查、生存锻炼、创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实践时间为1520天,完成任务后给予2学分
13、。(3)社会服务阶段:时间为第三学年假期。以专业课、专业经典阅读、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学术报告等课程为支撑。目标是深入实际,服务社会、明确行业特点,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磨炼意志、锻炼品质、树立目标、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以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科技扶贫、法律咨询、支教服务、课题研究、生存锻炼、创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实践时间为1520天,完成任务后给予2学分。4、“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课程管理按照社会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校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理论学习所规定的学分外,还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社会实践
14、的学分设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选择课程,通过学生选课,实现教学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我们将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等作为必修课;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选修课。对于必修课程所要求的学分,可按现行规定实施,如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需要修满3-6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分。5、“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对实践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考评。学校出台了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对现有课程计划中社会实
15、践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确定指导教师工作量。各教学院(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体现评价的客观、准确和可操作性。评价体系既有可比性,又考虑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的区别,学校组队和自愿组队相区分,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相区别,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放在同一群体中进行比较评价,给出成绩与学分。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放在核心位置,作为价值标准来评估社会实践的价值,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采用学分制、导师制等方式,记录和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登记表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编制,社会实践课程
16、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修课需要重修,选修课则不能取得相应学分,由学校相应的考核部门统一核定和记录成绩。在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对实践课程的学分没有达到8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成绩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推荐入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广泛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从而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三、“一体化”育人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年的工作中,学校把发挥地域优势,弘扬志愿者精神,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工作和品牌项目,围绕活动主题,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
17、践活动,搭建了实践育人平台,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服务了学生成才就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效。近年来,有5万多人次通过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20次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部门的表彰奖励,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品牌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1、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做出了贡献。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成为大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紧
18、扣时代主题,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改革开放成就宣传、文化支教、科技支农、社会调查、法律援助、企业帮扶、文化下乡和禁毒宣传等活动,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和激情文明迎奥运,和谐办省十二运会等形式多样实践活动,编印、散发各类宣传资料10万多份,举办专题讲座、送文化下乡100多场(次);。2、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学校把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注重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地方、企业、学校的合作,与甘南、陇南、天水、庆阳等地州市的22个单位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编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艺节目,送文化下乡,把
19、党的富民政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文明生活新风传遍了陇原大地。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校园、社区、家庭、农村、建筑工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禁毒宣传和抵制毒品爱心传递行动,陇东学院被甘肃省禁毒委员会评为“2006年、2007年全省禁毒六进宣传工作先进单位”。3、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专业学习研究,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庆阳、平凉、陇南、甘南等地乡镇,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指导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结构调整,志愿者深入种植基地调查了解黄花菜、苹果、紫花苜蓿等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总结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多年来,组建的科技支农服
20、务团、抗震救灾服务团、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助学助教服务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实践团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各类调查报告4000多份,有130多个集体和440多名个人获得国家、省级和学校的奖励。4、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开展文化辅导和特长培训是我校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按照“按需组团、跨专业搭配、就近服务”的原则,选拔不同专业志愿者组成文化支教服务队深入庆阳市8县区的基层中小学和定西市临洮县、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甘南州等边远中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采用集体辅导、个别培训、家教辅导相
21、结合的形式,以课本为主线,结合假期作业辅导,在文化课辅导和特长培训中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义务为中小学生举办英语、数学、语文、计算机、音乐、武术、健美操、美术等课程培训班400多个,培训学生3.2万人。同时,根据基层中小学学生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他们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互动开展文化课辅导,传授技法,激发兴趣,收效显著。5、在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传播先进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多年来,我们把引导大学开展专业学习研究与参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传播先进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作为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组建科技支农服务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等实践团队,根据定点联系村(户)生产生活的实际需
22、要,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开展技术推广、进行现场指导,传授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志愿者深入种植基地调查了解黄花菜、苹果、紫花苜蓿等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总结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编印规模化养猪疾病综合防治、黄花菜无公害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宣传材料10万多份。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向群众赠送专家教你种蔬菜、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手册,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逐步建立“校企联建”、“校所共建”合作协议,常年选派专家、教授担任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技术顾问,在指导基地建设
23、、技术服务、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一体化”育人工程实施的主要经验与启示回顾总结我校多年来在“一体化”育人工程实施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的基础上,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为深入开展这一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支持,部门配合协作,是我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地方党政组织、学校、企业理解、支持是我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三是实践项目和内容是否按需设置,是“三下乡”活动常做常新的决定因素。四是突显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志愿者自我价值,不断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是“三下乡”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五是加强督促、检查力度,扩大新闻宣传报道
24、声势,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是“三下乡”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一体化”育人工程中我们总结形成了五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在实践育人理念上,形成共识是先导。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根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形式,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能形成共同的、自觉的认识,以育人成才为着力点,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有比较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大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地方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自觉实践。社会实践的每一次突破,发展的每一次提
25、速,都是实践育人理念上形成共识的结果。二是在教学培养计划上,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是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既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就应该得到制度的保证。实践证明,凡是纳入了教育计划的,在时间上、经费上、师资上才有比较可靠的保证,也容易形成一定的考核手段,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三是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坚持正确的工作
26、指导方针是根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应该把受教育作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拓展学生素质这一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尊重大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自觉践行的主体地位,注意让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受教育、长才干,增长实际工作的本领,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这既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样更利于学生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塑造自己,也符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互作用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年的实践证明,1984年提出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是正确,它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27、,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长期地坚持,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四是在工作层面上,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是关键。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长期坚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增强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实践团队管理机制和活动项目运行机制,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三是建立培训动员机制,提高实践队员素质。四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建立健全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推动社会实践的持续稳步发展。六是建立健全实践活动指导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提升层次。七是建立实践活动安全机制,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安全。
28、八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掌握团队的实践进程,及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突发问题。九是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十是建立成果深化机制,扩大实践成效。通过机制建设,推进社会实践工作上台阶,确保社会实践取得持续长效的育人效果。五是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创新是重点。自“一体化”育人工程实施启动以来,每年的实践主题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相结合,以鲜明的活动主题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实践证明这是顺潮流、得人心,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符合地方党政和人民群众需要,因此大学生衷心拥护,踊跃参与,地方党政和人民群众真诚欢迎,有关方面和社会各
29、界也给予了有力支持,上下齐心,形成合力,确保活动取得了成功。今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继续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广泛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理论宣讲、文化辅导培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模式,提升实践活动实效性和针对性。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实践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前我校的“一体化”育人工程实施也暴露了许多不足和不容忽视、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不够紧密,服务地方建设发展的特色活动不够明显;二是大多数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存在敷衍应付的思想;三是在组织层面上出现学校集中团队活动有声有色,院系级分散实践活动内容单一或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参与率;四是社会(基层)对活动的认可、接受有限,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转型发展,按照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精心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二0一0年十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