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5152863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你会写有关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吗?友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预备了一些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请笑纳!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观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爽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导语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

2、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闲逛,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醉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学问积累 1.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覆盖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

3、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安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憧憬着自由美妙的生活,最终回到现实:不安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现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同学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怎么理解?(引导同学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妙自由生活的憧憬。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向我们展现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妙、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终到

4、流水,写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特殊是比方手法的运用,带领同学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像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同学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亮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索: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5、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索: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妙的情思引发了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之情。 探究延长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熟悉的?(组织同学争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实高雅,清爽自然,蓄满诗意。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令人沉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同学互动沟通,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

6、纳、发言) 明确: 1.比方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爽、神奇、静谧的荷塘就是心灵的避难所。临时的安静让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妙生活的憧憬。盼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觉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索:有人认为他用的比方取材狭窄、阴柔,缺乏想象力,你认同吗?为什么?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其次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

7、必需反复阅读,专心品尝,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早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谈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颜色(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颜色(个人心情)完善地溶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详细,考查的是同学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同学的规律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同学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精确捕获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关心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8、。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同学自读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引导同学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尝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

9、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同学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同学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同学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同学通过自主阅读思索,小组争论沟通后,老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同学带着课后练习其次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沟通,老师参加点拨,并由此引入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

10、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问与力量:体会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方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尝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光明、自由的憧憬,学习绿色所象征的名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盼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憧憬!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观赏他的美丽散文囚绿记,感受的囚绿情结。 二、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洁

11、了解下状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头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富,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状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状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n)瞥见(pi)了(lio)截爽直涸辙(h zh)移徙(x)揠苗助长(y)婆娑(su)猗(y)郁蕈菌(xnj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把握状况看,同学们预习的状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

12、,脑海里立刻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美丽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怀疑。 一读:快速扫瞄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扫瞄课

13、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宠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会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会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对它如此喜爱? 生命、盼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宠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安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宠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迟疑地

14、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其次部分,从“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每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微小变化看出对绿的宠爱。 第三部分,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愿,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宠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体现宠爱之情。 老师小结:同学们找的特别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宠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终,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

15、”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受和心理经受。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宠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动。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留意了没有?那就是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给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熟悉?请同学们用

16、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损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宠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留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大事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别背景,表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鲜亮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头更是中国人民全

17、面抗日的开头。写于抗日战斗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胜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静。而我们的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给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在内的广阔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憧憬(象征)。而最终的念绿,其实也是

18、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示意)。我们从中也窥见渴望光明、自由,召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月,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尝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爽,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美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爱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详细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盼望,它是慰安,它是欢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概,直接抒发了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方:“我怀念绿色,犹如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方,抒发了对绿的渴望和宠爱。 3、反复:“我开头了解我开头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方

19、我要借绿色来比方”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始终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对成功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宽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方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坚韧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憧憬。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美丽生动。美丽生动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20、,使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实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方,我要借来比方”或“我开头了解,我开头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爱一段。读时留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尝语言,体会表达的感情。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情感。 2、离骚的历史地位、影响、体裁。 3、学习、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培育同学阅读古诗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抱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

21、拨法。 课时支配 共2课时。 一、对联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之说。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佳联妙对,对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布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董必武的题联: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行,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

22、深刻。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提倡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_臣却百般诋毁、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剧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他的爱国之心忠贞不贰。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有一副楹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

23、章。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这段历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屈原投江自尽后,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召唤:“魂归来兮!”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为题,撰成一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称上品: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

24、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联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作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布满思念与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予。 屈原以身许国,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汨罗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对联,把奔腾不息的汨罗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他所魂牵梦绕的三楚大地,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中,

25、有这样一副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周烽烟都扫尽,到此支配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二、屈原和离骚简介 1、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诗人,政治家。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付诸侯。王甚任之。”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26岁就担当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他主见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他的主见遭到了朝中_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便疏远了屈原。联齐抗秦:在秦

26、国兼并六国的目的越来越明显时,主见联齐抗秦。时纵横家张仪自秦赴楚,劝楚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贪图土地,轻信张仪之言,断绝齐、楚联盟。后怀王发觉上当,遂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损兵折将,且破坏了齐、楚关系。怀王又听信张仪之言,人秦讨商于之地,最终客死他乡。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

27、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奇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化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示人们做粽子、修龙舟,预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慢慢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

28、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依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声贯古今,名扬中外。 听配乐诵读,理解全诗内容。 2、楚辞和离骚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特征:形式上两两成句,多在6至8个字之间;上分句末尾常用虚词“兮”或“思”;节奏明显,音调舒缓,

29、富于音乐美;涉及很多历史传奇、神话故事、风俗习尚;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许多,抒情风格浓郁,带有鲜亮的楚文化颜色。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颜色. 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也叫骚体诗。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文学一直“风骚”并称,“风”即是指我们刚刚学过的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我们本周要学习的离骚。.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风骚不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体格风骚”“卖弄风

30、骚”“各领风骚数百年”. 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正反映了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说:“离骚者,犹离犹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综合各家解说,屈原是因被谗见疏,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是屈原用他的抱负、遭受、苦痛、热忱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雄伟诗篇。离骚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终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

31、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 听配乐诵读,理解全诗内容。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学会朗读 (1)四句一韵, (2)多用“兮”字, (3)每节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三、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名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名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今,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

32、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抱负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喜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除了直抒胸臆外,屈原还用了另外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行-香草美人喻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遗臣。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寺庙里,终身不仕。平常左卧方向总是朝着南方,所以号“所南”。他画的兰花根不着土,称作“无土兰”。有人问这个原因,他说:“现在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你让我的兰花到哪里生根呢?”可见,这是一位很有气节的画家。他的题画诗画菊,正是这种情怀的表露。诗里,菊花已经

33、被给予了一种名贵的人格,将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属性升华为.的、民族的意义,何为菊花,何为画家、诗人,我们已无从辨别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愿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首创了香草美人喻。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方来表达政治抱负的。 诗人用采摘江离、白芷那些香草为佩,而且是终年累月寒暑无间地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来隐喻自己勤奋学习,收集别人的特长,培育自己的德才,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时间易逝,春秋更替,草木

34、零落,美人迟暮,隐喻人生亦由美妙盛壮之年,渐趋衰老,楚国也由盛而衰,有如花草代谢。“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楚怀王,用乘骐骥比方追求和实现美妙的政治抱负,“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方君王失信。 对那些美妙事物“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申椒”“菌桂”“蕙茝”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观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妙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的抱负、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这种方法叫做

35、“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对后世作品影响之深远。 杂诗七首(其四)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龄较小,成就最为突出,与曹魏后期的大诗人阮籍,交相辉映。曹植才华横溢,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惋惜很不得志。特殊是曹操死后,他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防范、迫害,不但政治上的雄心无法实现,而且屡徙封地,还常常担忧遭杀

36、身之祸,陷入苦闷与惶恐之中,连生活都很担心定,根本谈不上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他的诗除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外,更多地表现他后期那种苦闷冲突的心情。 这首诗便是曹植后期所作,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原辞赋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采纳比方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诗的前四句侧重叙述描写,用语简练爽朗。写出南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她的脚印遍及“江北”、“潇湘”,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日夜奔波劳顿,她那甜蜜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诗的后四句转而谈论抒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二句,文采斐然,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蓄丰富,意境深邃,颇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咏咀嚼。这两句表面写佳

37、人尽管有超群的美貌和动听的唱歌才能却不为人赏识,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结尾二句,感叹时间流驶,岁月无情,佳人的容华再美却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虽有盖世才华、远大理想却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要去见公婆的新娘子轻声地询问丈夫:自己装扮得是否时尚?但认真想想,若如此,题目为什么叫近试张水部呢?原来以闺房之事隐喻考试,自比新娘,把张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时无”是在问张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愿吗? “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我们说“乡愁”是“邮票”

38、、“船票”、“坟墓”、“海峡”等等也是移情的写法。 四、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血统名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漂亮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抱负,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五、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浪漫主义手法的奇妙运用。“风、骚”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中浪漫主义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是奇异的比兴和象征。联想和想象几乎贯穿全文,借助自然和.中的一系列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如扈江离与

39、辟芷、纫秩兰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洁;以朝搴栏,夕揽宿莽比方勤勤恳恳地培育才德。比兴和象征的运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吸取散文的笔法,行文敏捷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亮。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进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进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颜色,而且使诗歌的调

40、子回荡顿挫,动听动人。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有深厚的楚国地方颜色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谈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熟悉“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把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育文言文阅读力量。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同学比较生疏,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同学理清记叙和

41、谈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同学利用课文解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老师进行点拨、解难,培育自学力量。 3.凡是要同学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同学联系读过的文言思索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校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谈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

42、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见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乐观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像的地方。

43、三、课内预习。 对比解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老师点拨。 重点把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死。“卒葬之”。最终。“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

44、。“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晰,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推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推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推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缘由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45、二)引导同学争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由于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由于仆碑是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观察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由于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谈论埋下伏笔,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