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县执法状况调研报告_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我县执法状况调研报告_1 .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县执法状况调研报告 一、我县行政执法现状 (一)企业对我县执法工作满意度较高 今年5月,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强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XX县区领导批示,县政府法制办面向县领导分包的120家企业开展依法行政问卷调查,并对其中部分企业进行走访。此次问卷调查主要以省政府在“企业服务年”中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规定的“十不准”为内容开展,同时公布了县政府法制办的电子邮箱地址以方便企业更为详细地反映情况。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我县各执法机关在行政管理中,能够较好地执行法律、法规和省、市、县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规定,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切实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没有违反“十不准”等
2、规定的行为。 (二)因行政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不多 从调查的情况看,通过信访渠道寻求行政争议解决的案件不多。今年上半年我县去京信访8批50人,其中集访1批43人,去省信访23批80人,其中集访3批54人,去市信访35批183人,其中集访9批145人,在赴市以上66起信访案件中,仅集访2批、个访2批为行政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整个信访案件总数不足6.7%,行政争议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形式反映出来。 (三)行政争议呈现“三少一无”的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少。从近三年上半年发生的行政争议案件数量来看,无论是行政诉讼还是行政复议,总量同期比逐年走低。(见表一) 表 一、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情况表(
3、单位:件) 2007年上半年2008年上半年2009年上半年 行政诉讼12129 行政复议1160 总计23189 二是行政诉讼中执法机关败诉少。在已审结的22件案件中,法院判决撤销的3件,所占比例不足14%,更多的案件以行政机关胜诉结案,包括以判决形式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驳回诉讼请求和以裁定形式驳回起诉、准许当事人撤诉四种结案方式。(见表二) 表 二、应诉案件结案情况表(单位:件) 撤诉驳回诉讼请求驳回起诉撤销维持备注 2007上半年6221 12008上半年6112延期2件 2009上半年尚未结案 三是行政争议类型少。从统计的三个时间段立案的行政争议类型看,2007年上半年有6种,2008
4、年上半年有5种,今年上半年仅有3种,行政争议类型也呈逐年减少趋势。在行政争议类型中,土地行政管理因与房产的权利、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挂钩,成为引发行政争议最多的执法领域;治安管理工作因涉及面大,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继土地执法领域外行政争议第二大高发领域。(见表三) 表 三、行政争议类型情况表 2007年上半年2008年上半年2009年上半年总计 土地111122 4治安74617 劳动人事111 3房产2 2民政1 1工商11 质监11 卫生11 四是无群体性行政争议案件。从全国范围来说,城市拆迁、XX县区规划、土地征用等领域为牵涉面广、容易引发集诉集访的领域。我县因为不存在旧城拆迁
5、改造、旧XX县区规范建设等问题,再加上在土地征用方面执行法律、把握政策较好,所以近年来没有大的行政争议发生。 二、我县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预防行政争议的产生,关键是要依法行政。从对部分行政争议案件原因的分析来看,引发行政争议主要是执法过程中时有违法或不当问题出现: 一是有些部门没有查清事实或没有充分取证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引起行政争议导致被动; 二是有些部门不当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显失公正; 三是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树立“依照法定程序行政”的观念,没有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结果和过程并重,出现一些该告知不告知等损害当事人陈述权、申辩权的违法行为。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
6、和化解行政争议的几点建议 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权利,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县行政争议虽然数量少、类型少、涉及部门少,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压力不大,但从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社会和谐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县在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方面仍有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做好。 (一)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观念和能力 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和培训,加强文明执法教育,以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对广大群众的法律宣传教育,逐步形成遵纪守法、崇尚法律、依法办事
7、的社会风尚。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和信访条例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合法渠道反映诉求,行使权力,减少行政争议。 (二)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减少和预防行政争议发生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制度,做到执法主体适格,执法依据充分。严格执行收费和罚没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罚款和乱收费。定期开展案卷质量评查,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重视执法程序,依法保障相对人的各项权利。 (三)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投诉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从投诉渠道查处
8、违法行政行为,维护广大投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认真听取人大对依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县人大开展行风评议、执法评议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执法部门思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各种外部监督,及时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积极配合司法调解,及早实现定纷止争 我国的行政审判中虽没有规定调解制度,但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行政诉讼撤诉实际上是没有调解书的调解,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几年来,在全国法院审结的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主动撤诉和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9、原告撤诉两类案件高达41.2%,有的年份甚至高达69%,最近网上有撤诉率高达85%以上的新闻报道。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庭处和解”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肯定,提倡和鼓励以当事人撤诉的方式结案。该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可以在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规定既给法院审判工作提供了主持调解的法律依据,也给被诉的执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的机会。被诉执法机关在诉讼中如果能够客观公正地重新审视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旦发现原执法行为有偏差,主动与法院沟通,积极响应法院的调解工作,尊重
10、、理解、配合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依法妥善处理行政争议,有助于减少与相对人之间的对抗,提高行政效率,避免相对人进一步上诉或上访,从而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修复社会关系,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二篇。政府采购法执法状况调研报告政府采购法的贯彻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促进廉政建设,以及广泛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当前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认真实施政府采购法,用好纳税人的钱显得格外重要。依法监督,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贯彻实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服务大局,搞好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
11、要课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不久,常委会组成了由我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市人大代表和预算工委成员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市财政局关于我市贯彻政府采购法实施情况的汇报,召开了市建委、卫生局、宜秀区等七个单位和供应商参加的座谈会,并深入到XX县区、XX县区、市教育局等地进行了实地检查。 一、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情况 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启动较早,自1998年开始到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6年来,我市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认真贯彻实施,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履职、
12、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和完善了政府采购制度,进行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落实政府采购计划,逐步扩大采购规模,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在规范财政资金支出管理、节约财政性资金、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总体来看,各地各单位依法采购的意识不断增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采购人、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分工日趋合理。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规范我市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和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运行,形成职责明晰、协调有序的运行机制,我市着力制定政府采购制度,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切
13、实提高政府采购的行政效能。一是实行管采分离制度。目前,各级财政部门陆续设置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专司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制度制定、预算编制、资金支付、信息和专家管理、业务培训等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望江、岳西、太湖、宿松四县实行了政府采购的管采分离,XX县区政府采购的管采分离正在进行中。二是履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管职能。通过政府采购法的贯彻实施,初步形成了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和当事人的监管;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和对政府采购项目实行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督,初步构建了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14、各有侧重、互相配合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提高了监督效能。三是完善“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xx市市本级政府采购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府采购规章制度,明确政府采购项目和程序,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市公安局规定下属单位购置交通工具、业务器材、大型设备必须实行预算报批制度,进行政府采购。枞阳、怀宁、XX县区和迎江、XX县区等地也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的工作机制,使我市政府采购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及监管机构,扎实工作,强力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已陆续向县(市)区覆盖
15、,政府采购范围和采购规模逐步扩大,由当初单一的货物采购扩展到小型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由财政性资金逐步扩展到自筹资金,采购名目已达数百种,采购面已覆盖全市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规模不断扩大,资金节约额逐年递增。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全市政府采购预算154755.82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36366.43万元,节约资金18389.39万元,节约率11.88%,共完成采购9716批次,政府采购量逐年增长,20xx年比2003年净增加政府采购资金49309万元,增长率为576.8%。2003年以来,市本级政府采购预算资金共安排35349.05万元,由财政部门组织的政府采购预算资金23595万元,实际完成
16、政府采购资金20521万元,节约资金3074万元,节约率13.1%,共完成采购1226批次。XX县区继自来水管网建设、路灯、绿化及民生工程等市政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后,又尝试将水利兴修工程、农田改造工程进行政府采购;XX县区采购项目涵盖医疗设备、救灾物资、人饮工程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XX县区对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项目所需水泥采取统一招标采购,杜绝了克扣材料行为的发生。市卫生局、市建委、xx四中等单位采购额逐年上升,采购范围逐步扩大,采购行为日趋规范。 政府采购制度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治本工程,建立高效可靠的监督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了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
17、益,促进廉政建设,全市上下在制度建立、严格程序、从业人员监管和开展执法检查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建立制度。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府采购制度十余个,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保证了政府采购工作公平、公正、有序地开展,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二是严格程序。在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各预算单位基本做到了制定采购计划,按照采购方式,严格采购预算,确保政府采购程序规范。政府采购预算采取“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与部门预算同时编报、同时审核、同时批复。在采购过程中,强调实行“阳光采购”,促进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如XX县区开通政府招标采购网,初步具备所有交易信息网上发布,专家评
18、委、投标企业和供应商电脑随机抽取功能。市教育局自实行政府采购法以来,教育系统的政府采购率达100%,未发生一起违纪违规行为,保护了干部,提高了资金效益,提升了教育形象。xx一中在实验楼、运动场建设和谯楼、省立图书馆文物修复,以及实验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大宗物品采购中,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健全,程序严格,降低了采购成本,保证了采购质量,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监管。各级制定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规章制度,有效地防治了腐败行为发生。XX县区加强政府采购人员自律,重大采购活动,主动邀请县纪委、监察局及公证处全程参与,保证了采购活动的合法合规。四是开展执法检查。按照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
19、腐败局关于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市财政局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采购人、供应商采购行为进行监督检查。20xx年5至9月,全市1088个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开展了专项检查,进行自查自纠。并对市本级74个采购单位的政府采购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主要是采购规模大、采购项目多的采购单位。 二、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执法检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政府采购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法是一项从预算管理、采购方式到资金支付全过程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法律。个别单位认识不清,认为只有财政拨款资金的采购人才需要实行政府采购;个别
20、单位心存抵触,认为政府采购程序繁杂,耗时费力,不如自行采购及时快捷;规避政府采购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够规范 加强预算管理和发挥预算的监控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少数地方少数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没有与部门预算同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缺乏预见性、计划性;临时增加采购项目频繁;政府采购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少数单位以采购急需、项目特殊为由,执行不严格,存在随意性。 (三)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采购涉及到项目招标、履约管理、违约仲裁等诸多环节,同时还需要正确把握市场行情,因此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些地方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少,专业理论知识与业务
21、操作技能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与目前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专业人员少;评审专家资源还较为匮乏等。 (四)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有待加强 对政府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机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仍需加强;重大政府采购活动审计提前介入不够;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部门间的监督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监管力度不大,售后服务还有待规范。 三、深入贯彻政府采购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政府采购法,尤其是要加强各
22、级各单位领导依法采购的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对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工作,依法规范本单位采购行为,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廉政建设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预算,严格采购计划约束 要强化采购预算编制,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严格政府采购预算和专项资金同步审批制度,防止规避政府采购的财政支出行为,对财政性资金、自筹资金和依法采购的事项实行“应进俱进、应采尽采”,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部门预算,建立行
23、之有效的政府采购约束机制。依照法规凡是政府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都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凡未编制或编制不全的政府采购预算,审核时不予通过,政府财政部门不予安排资金。同时,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政府采购预算。要规范急事急办的政府采购程序。 (三)进一步整合政府采购监管合力,科学有效防治腐败 继续完善以财政部门为主,监察、审计及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有效监督机制,整合资源、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加大政府采购检查处罚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要强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实行“阳光采购”制度。开辟社会
24、监督渠道,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促进我市廉政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不断加强政府采购工作 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采购制度,简化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性价比。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机制建设,配备好政府采购监管人员和采购从业人员,加强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强从业人员的勤政廉政教育,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政府采购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专家库,搭建政府采购共享平台。围绕政府采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
25、性,促进政府采购法在我市的深入贯彻实施,不断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篇。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状况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在当前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对于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服务大局,搞好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不久,常委会组成了由我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和财经工委委员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
26、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还委托县(市)区人大检查了本级政府的贯彻实施情况。为增强这次执法检查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协助下,特邀国家级专家莫荣来宜举办了就业促进法法制讲座; 检查期间,集中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三区自查情况的汇报,召开了建委、工经委、财政局、司法局、商务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察看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群帮再就业基地,走访了安徽华茂集团、*汽运公司等部分大中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深入到XX县区、XX县区走访了解有关情况。 一、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政府责任体系基
27、本形成 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新增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争创充分就业社区、争创充分就业乡村、消除零就业家庭、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等指标纳入考核目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进行年度考核;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为扩大就业、促进就业、统筹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促进就业的目标任务。工业部门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以保增长促
28、发展拓就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达17000户,就业人数达50.15万人;到今年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196户,职工人数16万余人,比2007年净增280户、2万人,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建设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了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作用。目前,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约5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70%,在外地从业约40万人,未发现大量返乡现象。商务部门着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近年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1万人; 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解决农民就业2000余人;抓大型市场建设,解决就业1000人;抓大型商场建设,
29、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抓示范商业社区创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岗位3044人。 围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很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建立再就业基地等措施,促进和支持就业。市妇联坚持“四送一树”(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树典型)活动,热情为返乡妇女就业创业“铺路搭桥”,协助政府有效地开展了促进就业工作。 (二)强化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推进 市、县(市)区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在稳定城镇就业的同时,工作重点快速转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
30、。去年以来,全市以“3231”工程和228个投资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并申报各类工业投资项目498个,大力提升项目落地率和建设投产速度,有效拉动就业,约有3万返乡农民工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就业。 二是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各类企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仅省政府认定的5个产业集群镇,去年集聚企业1168户,比上年增加282户,规模企业86户,比上年新增35户,就业人员达61185人,比上年新增9891人;省经委认定的4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有规模企业32户,就业人员达13000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认定数950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科技人员8000多人。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
31、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去年,市本级实际支出各项就业资金6248万元,各县(市)区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或争取上级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业资金投入。各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有效地落实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各项补贴,为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有关部门联动配合,落实帮扶政策,促进和支持就业。市工商联督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市直会员企业提供空岗3400多个,安排就业1800余人,部分行业商会还帮助一些小企业和创业人员解决融资问题。市国税局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扶助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办理出口退税2.38
32、亿元,帮助431名就业困难人员人实现再就业等;市金融机构共发放担保贷款3485万元,累计扶持2857人实现就业。 (三)健全促进就业的各项制度,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方面,积极推进用工备案登记、就业援助、失业预警、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等相关制度建设,强化了稳定就业措施。市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将用工登记备案纳入企业用工年审的范围,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就业援助力度;并及时出台多项社会保险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指导企业稳定就业,实行失业预警。各县(市)区普遍制定落实了这些制度。市及部分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还认真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的定期调查和统计,建立明
33、细台帐,加强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去年10月份以来,市区企业登记失业2140人,占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4.8%,较往年同期略有上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大部分企业未出现主观裁员减薪现象。 另一方面,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切实加快就业服务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除市、县两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外,全市已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272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村民组信息员43681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两级现有公共培训机构14家,县、乡建立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乡镇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
34、。市、县两级均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新建的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了信息化建设,自去年投入运营至今,入市企业上千户,已落实上万人就业;“市劳务输出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部分乡镇实现了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我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已为XX县区40多万、农村200多万劳动者建立了数据库,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拓展 各级政府已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特别是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并大力开展了免费职业培训。去年,针对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全市启动了农民工素质培训计划。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劳动力市场
35、需求及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工39103人,有近3万人经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84%。市总工会利用新建的工会再就业基地,对132名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进行4个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基层工会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达12个项目、3325人次,投入帮扶资金49.3万元。 在创业培训方面,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创业培训(syb)定点机构,并成立专家顾问团指导创业,共举办创业培训9期54班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1620人,其中800人成功实现创业。团市委通过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争取青年创业贷款,开展创业培训、技能比赛、返乡青年
36、调研等活动,着力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至今年2月,已申报两批青年贷款项目,培训农村青年2265人。各县(市)区都开展了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大部分县(市)区都建立了再就业基地或创业园,14个乡镇在建农民工创业园;初步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检查情况看,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有待加强和改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对法律的宣传普及还不够深入。该法颁布后,各级虽开展了阶段性集中宣传,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没有紧紧跟上。有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公职人员对法律的基本内涵仍然不甚了解,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
37、者欠缺应有的关注度,社会知晓率有待提高。 二是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另一方面,低水平就业局面较为普遍。劳动者技能结构层次较低,不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其就业质量也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隐形失业开始显现化。 三是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法律规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就业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我市各级财政均难以做到,目前就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
38、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随着新一轮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和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各级促进就业的资金矛盾日显突出,就业专项资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县级财政支付压力更大。 四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紧缺。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严重不足,就业管理存在簿弱环节,技能培训仍较滞后。市本级人力资源市场尚未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困难重重。基层就业服务机构也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平台建设存在人员少、待遇低等问题。少数县(市)区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人员,财政供给未得到很好落实;行政村无法落实专职人员,只能由村干兼职,工资和办公经费均没有着落;村民小组信息员的岗位补贴
39、基本得不到解决。 五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扶持机制尚不完善。尽管中央出台了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各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保障,放贷控制很严,门槛仍然较高,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繁杂。现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介机构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企业发展融资难;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缺乏金融服务;大部分劳动者创业盲目性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信贷支持的力度。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学习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就业促进法的社会认知度。要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宣传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
40、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让创业者和求职者熟知相关法律政策,提高就业自主性。要通过法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推动各级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充分认识贯彻就业促进法对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风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2.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等劳
41、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关心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工作进度,设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其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作用。要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鼓励并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居民自主创业,充分挖掘民间创业潜力,催生大批充满活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扩大就业。 3.进一步建立就业服务五级平台。要在全面规范乡镇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村级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健全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管理能力。要突出支持就业援助、打造创业平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保证促进就业工作顺利
42、开展。要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继续大力筹集就业扶助和支持资金,开发公益性等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要依法研究落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供给问题;明确规定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其工作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对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应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4.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本的培育。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和配置规划。要适当整合培训资源,积极争取建设职业技能教育基地,加强与市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扩大职业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要面向本地企业和外地劳动力市
43、场,开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做到培训、实习、就业相结合,实现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重视和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营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赢的局面。 5.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市、县(市)区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秩序稳定,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企业用工监察,依法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随意压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拒缴社会保险费,以及歧视性用工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级人大要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创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法制环境。 第四篇:城管局行政执
44、法状况调研报告城管局行政执法状况调研报告 柔性行政执法的创新与思考 我们从全省依法行政检查中发现,*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实际的运行机制和执法方式,变强制执法为刚柔相济,灵活采用柔性执法手段,为寻找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实现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达到良好的行政执法效果作了有益的尝试。为了了解他们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市政府法制办的协助下,对*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及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做法和特点 1.创新执法理念,消除特权思想,树立服务意识。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自2006年12月8日挂牌成
45、立之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高标准组建、高起点亮相、高素质执法”的要求。市执法局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想实现高要求的目标,必须创新执法理念。他们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确立了“把城市管理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目标”的执法工作指导思想,并以此衡量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两年多来,他们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聘请有社会影响的人士和政协委员监督执法队伍和执法活动,使执法队伍中传统的特权观念受到重重制约,并完全转变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实行柔性执法,实现良好的执法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46、,强化行政执法的亲和力。 城管执法涉及到市容环卫、规划、建筑市场、绿化、市政公用、工商行政、公安交通、交通运政、房屋拆迁等方面,执法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给执法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城市的城管执法单位为完成执法任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扫荡式”、“封杀式”、“铁面式”执法,有的甚至临时聘用能打会武的社会人员参与执法,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的社会形象。其结果是执法环境遭到破坏,抗法事件不断发生,反而给执法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和困难。*市城管执法局通过学习考察和实践,认识到要落实依法行政,推动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必须改善执法环境,树立新型的城管执法形象。他们及时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
47、象”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求队伍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和执法资格条件进行人员录用,解决清理和解聘原各类协管员和其他临时人员。他们还适时组建了“女子执法队”,着重招录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进入执法队伍,增强执法队伍的亲和力和专业素质。其次局党组制定了“每周一学、每月一题、每季一讲、每年一训”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聘请专家、教授讲课,执法现场观摩,典型案例剖析,军事化训练等方法,提升执法队伍的素养,树立亲民、爱民和执法为民的理念,培养队伍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目前,*城管执法队伍已在市民心中建立起了较为良好的亲和形象,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和信任。 3.实行行政服务,慎用行政处罚,增强执法的人性化。 *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针对城管执法的特点,提出“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目标”。要求执法“三先一慎”,即处理违法违章前先敬礼、先说教、先帮忙,慎处罚。在日常的执法活动中,“只要判断能用服务的方式解决问题,就绝不使用强制方式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