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讲课教案.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148950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讲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讲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讲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讲课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演进梳理过去6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当前城乡关系以及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客观地说,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是针对当时国内外环境采取的应对措施的一种反映。1、城乡融通阶段(1949-1957)伴随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水平从10.64%提高到15.39%。当时执行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总体上是成功的。这一时期,城镇化呈现出城乡同开,流而不滞的良性循环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2、大农村促小城市阶段(1958-1978)这个阶段,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积累资金,同时压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为工业发展解决资金。城市发展出现反复,三年大跃进期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从15.39%猛增到19.75%,这不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大跃进以后进入困难时期和调整阶段,2500万城镇人口被动员回乡,城镇化水平从19.75%降到17.98%。在调整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影响深远。城镇化水平多年徘徊在17%上下。3、农村与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阶段(1978-1991)这个时期,基本上是通过农村联

3、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束缚多年的城乡生产力,城乡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开始启动,人员、资金交流逐步扩大,大量城市和建制镇开始涌现。这个时期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0.7个的数度发展。4、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别逐渐加剧(1992-2009)上世纪五上世纪五上世纪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将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强化了业已存在的城乡分立的政策,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制度性。且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延续了倾向工业和城市的政策的政策,加上市场化对弱质农业的不公正转移,使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差距不小反大。5、城

4、乡一体化进入新时期(2010-)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一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稳妥推京城正华。城乡一体化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二、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1、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前,中国选择和推行的是重工业及城市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通过对城市市民进行补贴,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以迅速达到工业化。这种主要靠农业供给建立起来的资本集约型工业化模式,造成资本过度集中于城市产业,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农业和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客观上

5、趋于严重。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不仅使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贫困群体、农村为落后地区的格局得以强化,而且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必将破坏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全面小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重大方略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

6、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依托中国国情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变城乡对立为统筹城乡发展,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老路。“一体化”的“化”,就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化”掉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化”掉城乡之间

7、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

8、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2、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瞄准城镇化目标,加强同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

9、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同时,要通过学习宣传,使各级领导更加明确这个目标定位,自觉地把这个定位贯彻落实到各种“建设”活动之中。克服就村建“村”的狭隘认识,走出用小农经济的发展理念设计“新农村”的规划误区,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战略、高目标和长远任务,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推动综合变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

10、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发展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应实践东部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把发展生产同改造小农经济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同向非农产业扩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农业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结合起来,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变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倡导互助合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这一背景

11、出发,一定要把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构建城乡互助合作关系的主导方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工促农应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供给,开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配套支持、产业衔接和改造提升,化解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业资本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以城带乡从根本上说要加强城乡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市场、发展方式、设施条件、消费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均等化问题。要害不在于让农民移居城市,也不在于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而在于农民是否享受到城市的

12、环境条件和消费水准,农村是否具有同城市差不多的“经济社会整体素质”。现在西部一些大城市一公里外的农村,仍在从事传统的小农经济,这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身边这个大城市的关系,同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村没有多大差别。相反,在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虽居住在农村,企业还叫“乡镇企业”,但事实上已成为不住在城市的“城里人”,成为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理顺工农、城乡关系,重点要在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改善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使城乡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形成农村面貌的整体性突破。(4)突出“抓大”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农村扶贫,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简单采取“谁穷扶谁”的战略,

13、而应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可以起到骨干支撑作用的大村大镇的发展上。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抓大带小、扶大促小、强大化小的工作思路。支持特色产业向工业园区和优势发展区域集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向中心村镇集合,人口居住向重点社区集中。西部一些地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新的人口流动中又出现了“空壳村”现象,与其投资去搞“村村通”和“村村有”,还不如下决心作一次性搬迁。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已在城镇稳定就业者彻底“离土离乡”相结合,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态化集中。做大做强一类村庄,带动发展二类村庄,消化转移三类村庄,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有

14、机联系的城、镇、村结构基础。(5)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也是一场城乡之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变革,同时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由于长期以来采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国城乡一体化至今仍面临一系列的体制性障碍,仍缺少合理规范的融通促进机制。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应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和农

15、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均等享有,让农民切实分享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城乡一体化之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1

16、991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广东省高达21,贵州省为14,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贵州14的年增长率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中央多年来已采取了有力措施,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别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

17、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思路有两条:一是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将传统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产业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理想,农业剩余

18、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经对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我国解决城乡差距的措施第一,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在财政、税收和其它政策方面进一步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出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继续完善并加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其它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第二,努力发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多渠道、多种方式地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

19、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的生产布局,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能力。第四,积极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中国面临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中国将会逐步而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