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送别怀人诗特练 考点: 1.杜甫恨别 2.(元)许衡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3.薛涛送友人 4.李白夜别张五 5.张祜送韦整尉长沙 6.李颀送陈章甫 7.高适送别 8.苗发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 【考点解读】 一、送别怀人诗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常见 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 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 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3、。 常用 技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语言 特点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4、李煜望江南)“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示例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问题】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同意。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
5、真切感人。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下阕以设问“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领起,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境,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而“潮平淮月朦胧”“轻浪五更风”等情景又如此的真切感人,词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译文】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轻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
6、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考题对接】 一、杜甫恨别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
7、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杜甫恨别 1.D【解析】D项“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的理解错误,这里的正确理解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故错误。 2.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原诗译诗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
8、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注释 洛城:洛阳。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 【赏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
9、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
10、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
11、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二、(元)许衡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元)许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
12、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注】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时年46岁。 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联系自己身世,中年后身心憔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离别就更加痛苦。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
13、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中“东风”一语双关,既指春风,也指朝廷吹来的“东风”,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2这首词下阕是对“难说”之“情”的诉说,请分析下阕具体表达了哪几层情感? 二、(元)许衡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1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
14、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中“东风”一语双关,既指春风,也指朝廷吹来的“东风”,过于拔高,只指春风。 2下阕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1)人生迟暮之感,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2)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3)人生难以两全的感慨,出仕与归隐(乡居)的矛盾。(4)与亲朋重聚的期盼,对有朋的怀念。 居生活;“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作者追求心灵自由,但因为要应召而离别,由此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表达了矛盾的心理;“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表达了与亲朋重聚的期盼,对朋友的怀
15、念。 【赏析】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是许衡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男人间别情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衡是有元一代的名臣、大儒,不过我们在这首满江红中看到的则是他人格中的另一面普通人都有的亲情与友谊,由于他在当时社会中特殊的身份、地位和经历,这种亲情和友谊又有着他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许衡出生于河内(今河南沁阳),二十八岁时迁于大名(今属河北)隐居,在此躬耕自食,聚徒讲学,直到四十六岁他的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这一年是1254年,忽必烈为了推行教化,征召当时在中原已久负盛誉的许衡为京兆教授。这首词即为作者应召赴任时辞别亲友的作品。 作品开篇擒题,点明道别之意。以“徘徊”写依依惜别的景况;以“先怯”言忧
16、愁满怀的心境。怯,胆怯。由前面的“孤”字可知,这一“怯”指孤独无依的忧惧心理。这本是分别之后的感受,可词人却说他在这“未分袂(分手)”时已感到了,以此强调这亲情的可贵和离别的不堪。接着词人又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际,对这离别的不堪作更进一层的渲染:“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许衡这次离乡已四十六岁,故曰“中年”。据载,作者隐居期间,生活十分艰苦,常食糠茹菜为生,身体状况自然不会太好,故词中有“憔悴”之语。人在中年时期各方面已大体稳定,不再适于漂泊的生活了,况且又是“此般憔悴”,此时“离别”自然也就更加不堪了。作品就是这样一层层地将离别的感受推向了痛苦的峰巅,于是很自然有了下面句中对离别愁苦的这般
17、描绘:“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拥就”,结成。“心头结”,即心里的疙瘩。这两句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将“泪”与“愁”对举,分别从身心两个方面写出了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与痛楚。在这分手的时刻,远行者当有多少心里话要对亲友诉说,然而他却是“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倚东风”即站立在春风中。“无聊”,无所寄托,此处意谓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宋柳永雨霖铃词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许词在此表达的也是这样一层意思:情到极处,无声更胜有声。 上片主要描写了离别之际的痛苦情状,下片转入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开始四句形成了一联整齐的对仗:黄卷对青镜,白日对华发。不仅对得工稳,
18、而且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我们明显地感到了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这里的潜台词是:大好的青春年华早已逝去,词人也早已弃绝了从政入仕的念头,而就在这时却要他离乡别亲去应召,这怎能不使他倍感痛苦呢!他所不能忘怀的是这样一种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岁寒交友,故山烟月”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离别是因为要应召,这意味着这种自由的丧失。由此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许衡作为一名传统的士人,其人生观自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超脱“修齐治平”的价值取向,况且君命又难以违抗,但是在心灵深
19、处他又更向往那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这使他只能发出“美事难双得”的无奈感叹。正是这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如此地感伤和哀痛。由此他预感到:“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这两句既是上面文意的延伸,同时又是对篇首的回应。词人“徘徊”不去、未别“先怯”的动因也正在于此。 中国古典诗词历来不乏离情别绪的描写,许衡的这首满江红可谓元词中这方面的一篇上乘之作。由于这类作品很多,写不好便极易落入俗套,可贵的是作者避开了一般的浮泛描写,处处从个人的真实经历出发,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据载,作者入仕后曾言“生平为虚名所累,不能辞官,其心可哀矣。”(转引自古今词话)这首词表现的即是词人这样一种发自心灵的
20、哀痛,故此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此作首尾圆通,层递有序,语言平实畅达,又多用偶句,与其质朴的情感内容相得益彰。在看熟了唐宋艳词中那些男女间缠绵悱恻的离愁描写之后,再来读许衡的这首写男人间别情的作品,当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薛涛送友人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水国:犹水乡。蒹葭(jinji):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苍苍:深青色。今夕:今晚,当晚。离梦:离人的梦。 1.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
21、冷。(2分) 2.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3.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3分) 三、薛涛送友人 1.(2分)月寒 2.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3.“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 4.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赏析】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
23、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
24、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
25、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四、李白夜别张五 夜别张五 李白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
26、高堂。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直接表达对张五的赞美之情,次句直接点明离别时的氛围,照应标题。 B“舞”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烛焰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轻”令人想见罗裳的轻盈。 C诗中虽无一个“夜”字,但由“银烛”“秋月”等意象可知,此次离别是在“夜晚”。 D饮到酒酣兴浓时,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 2诗中的张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又是怎样刻画张五形象的? 四、李白夜别张五【答案】 1D【解析】D.“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不正确,从
27、诗意看“解下龙泉宝剑”的是诗人,“换取”也缺乏依据。“为尔倾千觞”中“尔”即“你”,指张五。故选D。 2张五是一个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诗歌通过对张五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以及借诗人对张五的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 【解析】 先看张五的形象。“别酌酣高堂”,写张五在离别酒宴上把盏欢饮,“酣高堂”写他醉卧高堂,洒脱不羁。“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四句写他在宴会上把酒、听歌、观舞,银烛摇曳,歌声激荡,美女轻舞罗裳,渲染了宴会的热闹气氛;张五吹奏横笛,吟弄秋月,琵琶弹奏的是陌上桑乐曲。刻
28、画了张五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 再看写法。有正面描写,如写他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有侧面烘托,结尾“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写诗人被张五的性格和情绪激发,对张五十分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 五、张祜送韦整尉长沙 送韦整尉长沙 张祜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友人将去长沙做官,“远远”二字写出了长沙与送别之地相隔之远。 B颔联写友人别后将坐船赴任,船将从彭蠡到洞庭,一路在云水之间前行。 C颈联实写友人受到百姓争相接风,说明友人为官有成,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D尾联“卑湿地”三字点出长沙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环境艰苦,非繁华之地。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张祜送韦整尉长沙【答案】 1C【解析】C.“颈联实写”错误,老百姓热情迎接朋友是诗人想象之景,是对朋友的宽慰,是虚写。 2对友人的依依难舍。“远远长沙去”写朋友将远行,远远长沙,离情依依。对友人的怜惜和祝愿。“怜君利一官”写诗人怜惜朋友远去万里,希望朋友能够做官顺利,这也是对朋友的祝愿。对友人的宽慰。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