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144559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促织中的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促织借古讽今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促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促织中的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性阅读察言观色,揣摩文义 (一)导入。 前几年,周迅、赵薇主演了一部很红的“鬼片”画皮,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网络小说家蔡骏亦写

2、过一篇画皮,这些都是改编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有没有想过“可怕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接触,为什么要学呢?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是我们骨髓里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来学习蒲松龄妙笔下的另一篇小说促织,直抵古人的心灵,跟古人交流思想,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

3、“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走进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

4、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

5、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

6、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

7、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3.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

8、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三)文章脉络。 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根据其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用生动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完整的描述出来。 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分段如下: 序幕

9、(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征虫”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虫”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虫”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虫”、“失子”、“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献虫”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评虫”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储备,初步了解大概内容,为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2.扣词翻译全文,并让学生以“虫”为核心对每段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点拨:按段请学生翻译,点拨其中各类文言现象。每段结束后即用“X虫”来概括本段。学生借助于课前布置的翻译作业能较轻松完成翻译任务,解决读懂并把重点集中在文言现象上。 (设计意图:落实文中

10、重点实词和文言现象,并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锻炼学生准确概括内容的能力。) (四)文言现象小结。 1.通假字。 (1)手裁举“裁”通“才”(2)昂其直“直”通“值” (3)翼日进宰“翼”通“翌” 2.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 (3)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4)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 (5)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 (7)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8)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 (9)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10)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置 (11)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12)取儿藁葬名作状,用草席 (13)

11、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14)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 (15)而高其直形容使动,使高(16)成述其异形作名,非凡本领 (17)益奇之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一词多义。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2、(出师表)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

13、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回顾故事情节。 1.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请各位同学介绍自己对故事情节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设计意图:各“X虫”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全文的故事情节与成名的人生沉浮路线。) 2.赏析故事情节: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试结

14、合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尤其注重成名“无奈求卜、得虫复失、失虫得新、与少年角”过程的跌宕起伏、成名哀子、少年三笑等细节) 点拨:学生自主查找分析,一点两点都行。如一波三折,欲扬先抑,现实与浪漫结合等 明确: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拨,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这样写的好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

15、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用的规律。 (设计意图:从内容走向形式,认识趋于理性。并形成对文中社会现实的基本认识。) 二、创造性阅读邂逅心灵,别有洞天 1.“成名”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其最终荣华是作者肯定的幻想吗?要揭露黑暗,为何不让其死去呢? 2.围绕这个由悲剧起,最后看似却还不错的结局深化对课文的分析。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形成看法。从而对该问题提出能代表小组一致意见的看法。 明确:教师指点同学透过成名碰巧获得的圆满来看本质。此结果看似圆满,实则悲哀更甚!虽

16、然成名没有死,但反而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普通人的生死、命运完全由皇帝随意的喜好说了算。成名儿子屈死还要化为蟋蟀,为皇帝取乐。成名家的发达是用一条生命换来的!人生而不平等,普通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完全操控与他人、乃至于他人的一时兴起。这才是社会最最不公平的地方!成名的确侥幸得富,但那是极个别的偶然,在他背后有的是屈死的冤魂。让成名的偶然暴富与他人的最终惨死对比,更突出了这种普通百姓生命的无助感、被支配感,比让成名死去的揭露力度大。 4.蒲松龄希望读书人能够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然而如今呢?他靠儿子“成虫”而成名,然后获得荣华富贵。他不是靠自己的才华,不是靠自己的学问,更不是

17、靠自己的苦读,而是靠儿子的“成虫”,这是一个很深的悲哀。我们知道蒲松龄这一生非常不得志,但他对功名还是很热衷的,他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他另外一部作品叶生中,就有这样的一种呈现。 叶生简介:叶生也是一个读书人,很聪明,但是活着的时候,一直无法考中功名,有一个名叫丁乘鹤县令,一直鼓励他,帮助他,而他一再地落第,终于一病不起。后来,丁公也因得罪了上司而不得不离开,走的时候他让叶生跟他一块儿走,想要继续帮助他考功名。但是叶生缠绵病榻,很久都不能起床,他说,你不要等我了,我生病了,已经走不了了。但是丁公还是不忍心走,就继续等。等了几天之后,叶生忽然来找他,说让你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我们一起走吧。

18、之后就一直教这个丁公的儿子,把他自己曾经写的文章全都拿出来给丁公的儿子去应试,注意啊,用他自己的文章给丁公的儿子去应试,居然一路绿灯!叶生说,这说明我之前屡试不第不是我的文章不好,只是时运不济罢了。我的文章能够让我恩公的儿子得到功名,我也感到很宽慰了。等到丁公的儿子得了功名之后,他就帮助叶生,让他也获得了功名,这时候丁公说,你回家看看吧,看看妻子孩子。于是叶生回乡,妻子一见他就吓得手里的东西都掉地上了,说,你不要吓我们啊,你已经是死去的人,你为什么要来吓我们活人呢?叶生很惊讶,到房里一看,他的灵柩就停在那里,然后他“哗”一下就消失了,只剩下他的衣帽委落在地,他的妻子就抱着他的衣帽哭,他夫人问了

19、驾车的仆人才知道事情经过。 原来伴随丁公而去,辅佐着丁公的那个人,他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叶生,他只是叶生的什么呀? 明确灵魂 三、评价性阅读审美鉴赏,价值判断 1.赏析作品人物。 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试观照人物的活动,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性格的认识。 2.让同学仿照“心电图”将“X虫”所代表的成名情绪变化、成名在儿子自尽前后情绪变化画出来。(见板书设计) 3.赏析“太史公”笔法。 补充:如何理解“异史氏曰”这一段?在文中作用如何? 介绍作者“借古喻今”的笔法及中国知识分子曲折关注现实的优良软弱传统。 4.结合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或启示。 5.大胆引导学生质疑

20、作者局限性。 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关键在于自圆其说,尽量做到具体。 明确:指出皇帝的享乐是造成百姓“贴妇卖儿”的根源,寄讽谏之意;批判封建社会的“官贪吏虐”,对老百姓寄予深刻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腐朽与黑暗。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设计意图:领悟作者自评的用意。以古说今,让学生找到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 6.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 (解说:这一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

21、己所学过、看过的相关文艺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 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

22、,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总之,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 (2)赏析本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解说:这一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屈发掘作品的独特之处,加以分析。)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是用超现实笔法表现出来的?这样行文有何好处?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神巫指拨得佳虫,成子魂化促织。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传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 四、布置作业 1.布置阅读作者其他小说。 2.阅读作者其他小说,试以文字“说聊斋”。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拓展学生阅读。提升对整部小说的把握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