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5141454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_爱国的古诗词 柳宗元送元暠师诗原文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全文赏析 送元暠师诗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之时,当时有一位法号元暠的和尚,经刘禹锡的介绍专程到永州来访问;离去的时候,柳宗元写序作诗送行。柳宗元在送元暠师序中称“元暠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族属以移其哀”是当时的所谓“孝僧”。 诗的首联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境:永贞革新,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剧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顺应了历史的进展。而士族和割据势力的代表,顽固地反对永贞革新,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

2、。他们结成联盟,拥立太子李纯为帝,把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的人全部贬、杀。柳宗元在这次大事中被贬永州。“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既概括了永贞革新的大事,又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情。离开京都长安,本已失意,而强忍此时囚徒般的身份,又使自己徒增悲愤。“必服”二字正话反说,表明柳宗元对朝廷的贬谪并非心悦诚服,他还是坚信自己的政治抱负是正确的;但封建.的君臣之道,是任何士大夫都不能违背的。因而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和苦痛。“忍”、“取”二字便是这种苦痛的表现。 诗的颔联承首联剖析自己心境的变化。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以孔子自况,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情。孔子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为了抑

3、制三家大夫家臣势力,定计毁坏三家的都邑,因失败而离开鲁国。诗人以此类比道出被贬的原由,自己也因孔子不能实现振兴周礼的大志一般而感叹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哀莫大于心死”,柳宗元自觉无力转变现实,而仕途的险恶,世事的纷争,使他意识到要找到一个心灵的避难所,所以在颈联他向元暠和尚表达了自己倾心佛道的思想:我只有像陶潜一样作个隐士,把自己的心隐居于佛道中,在那里找到人生的归宿。李唐一代佛教盛行,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唐太宗、高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序记,宣扬佛法,武后为佛造大像,中宗崇饰寺观,肃宗、代宗在宫内设道场,宪宗命使迎佛骨,敬宗、宣宗、懿宗等亦莫不笃信佛法。贵族官僚们也多信佛教,元载、杜鸿渐

4、、王维、王缙等,是其尤著者。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淡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由于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民间更是盛行,寺庙林立,大量的劳动人口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等,呈现出“人世遍千灯”的景象。当然柳宗元的谈佛,有着自己不得不然的悲伤。但是柳宗元对有的佛教徒的做法并不赞同,他对佛教有自己的抱负。因此,他的诗的尾联中提出了“如要求得真正的佛道,不要只是施舍金钱,只有懂得了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道理,佛道自然会发扬光大”的看法。 的确,有的佛教徒借宣扬佛教来搜括钱财,如王缙令五台山和尚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旧唐书王缙传)。又如汴州

5、相国寺传言佛像流汗,节度使刘玄佐立即亲往布施金帛,并大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跑道路,如恐不及。因令官为簿书,以簿所入。所得巨万计。”(唐语林卷六)。用佛像出汗这个大骗局,搜括了很多钱财。诗人指斥这类人“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送去举归幽泉寺序),并提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去举归幽泉寺序)的入佛标准,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送元暠师诗内容丰富,短短八句,从一个侧面概括了的心路历程,让后人看到了中国古代进步.的苦痛心灵。诗中引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如“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用孔子的故事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受,抒发了自己空怀壮志的感慨。这些牢

6、骚很深的话,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特别委婉、含蓄。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古诗词(篇二) 柳宗元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原文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 日出洲渚静,澄明皛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 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 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兹择土,蒲鱼相与邻。 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 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古诗词(篇三) 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原文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

7、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除,谁识死与生。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挂弓问所往,趫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排列方忿争。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

8、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烈士.死,所死在忠贞。 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古诗词(篇四)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原文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文赏析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意。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

9、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意。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比。“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充满,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境况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妙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唯恐就特别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覆盖了一层哀

10、愁,非常奇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终一联说,自己境况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常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意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全部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的确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非常真实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其次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11、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好像只是对他的政治遭受的客观实写,由于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的确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境况,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特别不公正、特别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

12、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穿,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春夏之交。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万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诗是年春作。”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他的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也伴同前往。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岁,柳宗元伤悼不已,为其撰志从父弟宗直殡。亲人中,除了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

13、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诗人十余年来布满坎坷和不平,历尽艰辛和磨难,惊魂零落。亲人离散,同来的两从弟一死一别,让他不禁甚感凄然。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古诗词(篇五)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原文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端午节即将来临。我们常常见到很多活动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进

14、行,演讲稿自然是必不行少的,要想演讲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就需要提前写关于端午节演讲稿。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的端午节演讲稿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盼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关心。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友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本周的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你们对这个节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节是爱国节,由于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在无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并以呐喊旗鼓,吓退蛟龙,以

15、此表示对屈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防疫节。端午节前后是春夏交替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净化空气。 端午节是体育节,由于人们在这一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赛已经渐渐演化成了一项国际体育赛事,也起到了友情纽带的作用。 端午节还是美食节,以为我们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们洗粽叶,包粽子,可以吃上品种繁多的粽子。 最终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全部的同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盼望我们珍惜今日的生活,在学习的道路上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勉图强,能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最终,预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的端午节!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尊敬

16、的老师,友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本周的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你们对这个节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节是爱国节,由于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在无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并以呐喊旗鼓,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防疫节。端午节前后是春夏交替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净化空气。 端午节是体育节,由于人们在这一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赛已经渐渐演化成了一项国际体育赛事,也起到了友情纽带的作用。 端午节

17、还是美食节,以为我们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们洗粽叶,包粽子,可以吃上品种繁多的粽子。 最终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全部的同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盼望我们珍惜今日的生活,在学习的道路上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勉图强,能成为一个对.有用的人。最终,预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篇二) 大家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剧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18、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特别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盼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盼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损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进展

19、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宏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创造了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日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宏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胜利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

20、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气,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很多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宏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_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绚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间如何变迁,他永久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久牢记在人们的心中! 感谢大家!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篇三) 友爱的老师、同学们: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一星期前,奶奶就炸了菜饺,面片儿等东西。金灿灿的颜色,好闻的香味,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但是菜饺等东西现在可不能吃。我们装了一篮子菜饺和炸面片,去给姑姑家送端午了。 过端

21、午,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艾或菖蒲。奶奶割了许多自己种的艾,送给亲戚伴侣们。我家插了好多艾,艾的芳香包围着我家。过端午,要吃粽子。我们买了30个粽子带回奶奶家。不过,粽子不要多吃,一次,我吃了许多粽子,结果肚子疼了一晚上。 过端午,很多地方都有赛龙舟的习惯。可是,偏偏我们这里没有。不是这里没有河,恰恰相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经这里。黄河水流很不稳定,河道又弯弯曲曲,所以不能赛龙舟。不信,你可以去赛赛看。我只能看电视播出的赛龙舟了。 过端午,小孩都要戴五色线,也要佩戴用香草、丁香、彩色布等材料做成的香囊。五色线是用黑、红、绿、黄、白五种颜色的绳子搓成的。端午要喝雄黄酒,儿童的耳朵、手心、脚心要抹上雄

22、黄酒,据说可以防虫害。 我喜爱过端午。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篇四) 友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挨次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很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白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

23、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逐挽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

24、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肯定要好好学习,每天向上。 感谢大家! 端午节表达爱国情怀的演讲稿.(篇五) 友爱的老师、同学们: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曾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今日,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吃着姥姥送给我们的粽子,心里满意极了。可是,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来告知大家吧! 据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却遭到坏人的陷害,去除官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

25、他乡。在流放途中,他得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他的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江。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特别难受,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预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损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进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

26、风俗,以此来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20xx年端午祭被韩国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我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所以从20xx年开头我国也开头把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让大家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也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吃粽子、菜饺、糖糕、麻叶和鸡蛋的习俗,还有大人会做香囊和五颜色线给孩子佩戴在身上,说是辟邪;家家户户的门上也会插一些艾草。 怎么样,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你们的家乡呢?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王安石的古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珍宝,是文化典籍中

27、的至关重要的部分。诗人王安石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念念.呢?依据大家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我特意预备了“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欢迎阅读,盼望能给大家供应一些思路!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篇一】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文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

28、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雪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雪白艳丽,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行,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寒冷的高洁品性的欣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顽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宏大的魅力。在北宋极端复杂和困难的局势下,乐观改革,而得不到

29、支持,其孤独心态和困难境况,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非常朴实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见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篇二】 王安石元日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喧闹、欢快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喧闹欢快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

30、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间辉绚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妙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剧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理想和乐观自信的心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

31、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逆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见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预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篇三】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32、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全文赏析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原来就是众人,假如不受之于人,唯恐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

33、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谈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谈论服务,后面的谈论,集中剧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马上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马上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给父母

34、、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今,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异,慢慢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处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到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

35、乡。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学问才能“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缘由,更示意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凡的关键,是本文谈论的中心。 其次段段,从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示意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进步。假如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

36、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著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其次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从前“邑人奇之”的状况恰成对比,而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终一段是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一般人一事所发的谈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慧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缘由是缺乏后天的训

37、练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谈论到了。但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育训练,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假如再不受训练,连做一个普一般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状况看,这层谈论仿佛是余波,但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训练对一个人成长的打算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

38、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判。更进一层,从仲永的详细事例生发开来,感慨.上很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行得。这样,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很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谈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准确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行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39、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示意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灵敏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得意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其次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谈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写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惊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

40、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绝望,由于“神童作家”并不像传奇中的那么聪慧。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夫。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受,写下伤仲永一文。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篇四】 王安石江上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特别留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

41、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颜色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亮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立刻产生感受,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很多,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颜色,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特别鲜亮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

42、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哽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始终没停,让诗人更感熬煎,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的古诗词【篇五】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

43、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像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像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像,又信任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行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全文赏析 同学一

44、首别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虽然是赠别的,但是却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文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常没有来往,却有许多相像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早点达到圣贤提倡的最高境界。 同学一首别子固开篇简约地介绍了二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像,又信任不疑,彼此勉励,“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终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相互告诫和相互慰勉。此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纳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相互衬托,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一首别子固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特别观赏此文,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