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核酸和磷脂的组成元素相同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 90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核酸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D. 病毒的蛋白质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2、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并未破坏。【详
2、解】A、核酸和磷脂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正确;B、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C、90高温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二硫键和核酸分子中的氢键,C错误;D、病毒的蛋白质只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仁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没有核仁的细胞不能形成核糖体B. 结核杆菌边转录边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质C. 卵细胞体积较大,能提高它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D.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都是合成ATP的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1、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2、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的运输效率越低。3、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详解】A、原核细胞虽然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A错误;B、结核杆菌的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B正确;C、卵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D、高尔基体不能合成ATP,D错误。故选B。3.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高于0. 9%NaCl
4、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细胞内溶液浓度增大B.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 在低于0. 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详解】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细胞内溶液浓度增大,A正确;B、在0.9%NaCl溶液中水分子进出
5、红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C、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滲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C正确;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D正确。故选B。4.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时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能生成ATP和HD. 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无氧呼吸概念、类型和过程的考查,无氧呼吸有2种类型,一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另一种
6、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不论那一种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酒精和CO2,A正确;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和H,C正确;D、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所以不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D错误。故选D。5.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 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淸晰B. 在蔗糖溶液中加人适宜红墨水,可用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
7、质壁分离C. 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D. 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由质以确定底物分解是否彻底【答案】B【解析】【分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且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脂肪可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
8、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之一是:染色体容易被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详解】A、健那绿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A错误;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以此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时,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正确;C、脂肪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C错误;D、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用双缩脲试剂检验仍有紫色反应,D
9、错误。故选B。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D. 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
10、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A正确;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B错误;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错误;D、细胞癌变是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原癌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而抑癌基因突变属于隐性突变,
11、D错误。故选A。7.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Ca2+和Cu2+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活性(gFWSmin)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B. 本实验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可以是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C. 实验过程中温度、pH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a2+和Cu2+都会抑制淀粉酶的活性【答案】D【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2、影响酶活
12、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条件下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A正确;B、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其检测指标可以是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B正确;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Ca2+和Cu2+的浓度,故实验过程中温度、pH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D、由图可知,在00.01mg/mL-1的Ca2+的浓度下,部分淀粉酶的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D错误。故选D。【点
13、睛】本题考查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8.如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细胞在一次正常的减数分裂中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可产生2种配子,比例为1 : 1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发生A与A基因、B与B基因的分离C.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a、B、b基因在分裂后期移向同一极D. 该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A和a基因、B和b基因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
14、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4个精细胞,所以该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中进行自由组合,可产生2种配子,比例为1:1,A正确;B、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A与A基因、B与B基因的分离,B正确;C、精原细胞形成是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后期,A、a、B、b基因移向同一极,C正确;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发生交叉互换,则A和a基因、B和b基因也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D错误。故选D。9.已知甲遗传病(基因为A、a)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
15、%,乙遗传病(基因为B、b)在人群中存在明 显的性别差异,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下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据图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6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C. 3和4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串为1/33D. 3和4生出若为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8【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由于1、2都是正常的,而5和6分别患有甲病和乙病,说明两种遗传病都是隐性遗传病。根据患甲病的女儿,进一步分析可知,其致病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再结合题干信息“乙遗传病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说明乙病的致病基因是伴X染色体遗传。【详解】A、根据1、2和5,可判断
16、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6患乙病不患甲病,对于甲病来看,1、2的基因型都是Aa,所以6对于甲病的基因型是AA或Aa,综合甲病乙病,6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B正确;C、4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分别是1/3AA或2/3Aa;由于3是自然人群中正常个体,结合题干信息“甲遗传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即aa的基因型频率=1%,由此计算出a基因频率=1/10,则A基因频率=9/10,进而得到自然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81%,Aa的基因型频率=18%,所以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可能性为18%(18%+81%)=2/11;再根据2/11Aa(3)2/3Aa(4),生成患甲病
17、的的可能性为2/112/31/4=1/33,C正确;D、4对于乙病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3和4生出若为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故选D。10.经查阅1944年和1946年艾弗里等人所发表论文发现,艾弗里的原始实验并没有逐一分析S型细菌中的各种成分,原论文也没有提及蛋由质和多糖的分离、提纯工作,而且在论文的预处理方法布分采取了“去除蛋白质和荚膜多糖”步骤,后续实验是在去除了 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多 糖的崔础上进行的。通过不断地去除各种成分,从而得到相对纯净的“转化因子”。得到纯化的“转化因子”后,艾弗里对其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确认转化因子就是DNA
18、。根据以上实验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B. 该实验思路是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离,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C. 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 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过程:(5)实验分析: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
19、菌发生转化。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6)实验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C、由于艾弗里实验中去除了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因此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C正确;B、该实验思路是通过不断地去除各种成分,从而得到相对纯净的“转化因子”,B错误;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
20、新物种C. 自然选择直接选择是个体的表现型D. 若没有迁人迁出、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保持基因平衡的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
21、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详解】A、突变和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C、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正确;D、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数量足够多,个体间随机交配,D错误。故选C。1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受阻B. 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
22、4种C. 图中野生芭蕉、有子香蕉和无子香蕉是三个不同的物种D. 该过程表示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和培育“黑龙5号”大豆的原理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据此答题。【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而不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受阻,A错误
23、;B、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其可以产生A和a两种配子,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其可以产生AA、Aa和aa三种配子,所以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共4种,B正确;C、二倍体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都是可育的,且二者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三倍体无子香蕉是高度不育的,不是一个新物种,C错误;D、“黑龙5号”大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过程表示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倍体育种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染色体加倍的原因、基因分离定律、生物进化等知识点进行分析。13.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结构异
24、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A. 先天性愚型B. 原发性高血压C. 猫叫综合征D. 苯丙酮尿症【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详解】A、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A错误;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B错误;C、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正确;D、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D错误。故选C。14.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25、 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但有的氨基酸只有一种遗传密码B. 遗传密码由DNA传递到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C. DNA分子转录时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时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D. 若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合成多肽链,需要mRNA、氨基酸、除去了 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有些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子,如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只有AUG,A正确;B、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不是遗传密码,B错误;C、DNA分子转录形成RNA,所需
26、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出蛋白质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C正确;D、多肽链是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翻译的条件有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酶、ATP、tRNA,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可为体外合成多肽链提供酶、ATP、tRNA,D正确。故选B。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
27、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
28、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习性相近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正确。故选C。16.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和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 神经递质进人突触间隙需要载体和消耗能C. 神经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呈外正内负D. 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答案】B【解析】
29、【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出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B、神经递质进人突触间隙是胞吐的形式进行,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B错误;C、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因此不知道神经递质的类型,所
30、以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呈外正内负,C正确;D、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突触的结构,神经递质的类型及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突触这一块的知识点是高考常考题型,需要考生引起重视。17.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 t1时两批次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大,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D. t2时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b【答案】A【解析】【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
31、者的K值相同,但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详解】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两批次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正确;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正确。故选A。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苏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C.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
32、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导致出现顶端优势D. 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详解】A、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不能直接参与代谢,A正确;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错误;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输到侧芽导致出现顶端优势,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C错误;D、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其中脱落酸和乙烯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A
33、。19.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淋巴细胞膜表面的CC趋化因子 受体(CCR5)是协助HIV侵染淋巴细胞的关键蛋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B.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C. C趋化因子受体是HIV诱导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D.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艾滋病患者CCR5基因可抑制HIV繁殖【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
34、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A正确;B、HIV病毒攻击T细胞,故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B正确;C、C趋化因子受体是T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结果,不是HIV诱导淋巴细胞产生,C错误;D、依据题干信息“淋巴细胞膜表面的CC趋化因子受体(CCR5)是协助HIV侵染淋巴细胞的关键蛋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艾滋病患者CCR5基因,能抑制HIV侵染淋巴
35、细胞,D正确。故选C。20.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 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C. 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D.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
36、、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题中所说的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受到轻微污染时能恢复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即具有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若受到的破坏超出了其承受范围,则会对其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A错误;B、
37、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异,B错误;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1.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下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和碳循环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_。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包括甲图所示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外,还应包括_。 (2)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3)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最使用,导致蛙的数最急剧减少,请写出在一
38、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_。(4)甲图中的草和乙图中的_(填字母)属于同一成分。乙图中,1过程是_,5过程是_。(5)乙图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使种群数量保持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随机取样 (4).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5). B (6).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7). (化石燃料)燃烧 (8). 自我调节【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
39、6条食物链,即草鼠蛇鹰、草蝗虫蛙蛇鹰、草蝗虫鸟鹰、草蝗虫鸟蛇鹰、草鸟蛇鹰、草鸟鹰。图乙中,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化石燃料。【详解】(1)甲图中,鹰捕食蛇,鹰和蛇又都捕食鸟,所以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样方法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3)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导致蝗虫天敌数目减少,而使蝗虫数目增多;蝗虫数目增多,鸟的食物增多,导致鸟的数目增多,大量捕食蝗虫,蝗虫数量减少,最终整个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
40、后趋于稳定。(4)乙图中,B是生产者,所以图甲中的草和乙图中的B属于同一成分。乙图中D是分解者,E是化石燃料,1过程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过程是(化石燃料)燃烧。(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2.为促进增产,某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棉花的光合特性。在合理密植区 (45000株 hm-2)和过度密植区(75000株 hm-2)分别从植株同一高度选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同种植物叶片若干,在最适温度和一定C02浓度的情况下,分别测定等量叶肉
41、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C02的平均速率,其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冋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时该组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_。图中表示合理密植区实验结果的是_(填“曲线I”或“曲线”),判断依据是 _。(2)根据题中信息,光照强度为C时曲线I最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曲线I高于曲线的原因是_。(3)保持光照强度为B 段时间,曲线II对应的植株有机物含量将会_(选“增加”、“减少”、“不变”或“无法判断”),原因是_。【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 曲线I (3). 曲线I的光饱和点高于曲线II,曲线I的最大光合速率大于曲线II (4). 光照强度 (5
42、). 过度密植会造成植株间通风不畅,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且过度密植会造成植物间相互遮挡,减少下部光照,影响光合作用进行 (6). 无法判断 (7). 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而植株体内含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植株整体光合速率与整体呼吸速率的大小无法判断【解析】【分析】图中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以及不同密植情况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图可知,曲线I的光饱和点高于曲线II,曲线I的最大光合速率大于曲线II,说明曲线II属于种植过密,部分植物得不到光所形成的曲线。【详解】(1)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进行,且二者相等,所以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
43、体。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由图可知,曲线I的光饱和点高于曲线II,曲线I的最大光合速率大于曲线II,所以曲线I为合理密植区。 (2)根据题中信息,光照强度为C点时,未达到光饱和点,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加,所以此时曲线I最有可能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D点处于光饱和点之后,过度密植会造成植株间通风不畅,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并且过度密植会造成植物间相互遮挡,减少下部光照,使植株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低下,所以曲线I高于曲线。(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曲线测定的是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当保持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而植株体内含有很多不能
44、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植株整体光合速率与整体呼吸速率的大小无法判断。【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植物整体的光合作用,解题时需要考生经常注意光合作用的对象,以免进入出题人的陷阱中。2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工具,提出实验思路并完成分析。材料与工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1)实验思路:_(2)分析与讨论: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髙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_,胰岛素能促进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像这样,在一个系
45、统中,_,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答案】 (1). 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将小鼠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 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增加 (3).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实验材料,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胰岛素,因变量是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另外
46、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详解】(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具体思路为首先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然后将小鼠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当出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血糖水平升髙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进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避免胰岛素含量过多,像这样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验证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