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麻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大麻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总结.docx(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工业大麻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总结工业大麻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总结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3二、 应用端影响:应用领域有限,主要集中于纺织纤维6三、 必要性分析13四、 公司基本情况13五、 投资人认知差异15六、 声誉与决策质量21七、 群体极化的解释机制25八、 群体极化的概念与发展28九、 治理环境的演化30十、 治理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31十一、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33十二、 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37十三、 战略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41十四、 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46十五、 公司治理研究的趋势51十六、 战略决策研究的发展57十七、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63劳动定员一
2、览表63十八、 发展规划64十九、 项目风险分析68二十、 项目风险对策70一、 产业环境分析我市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中总体属于重点开发区域。“十三五”时期,重点开发九龙湖(延伸至梅岭脚下)、望城、大昌北区域和儒乐湖区域、瑶湖科技城、向塘片区和国家级昌九新区。实现洪都老工业基地“退二进三”、省级老行政中心置换开发。统筹提升开发赣江两岸,以公共交通为引导提升开发老城区。划定城市生态红线,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鄱阳湖岸3公里范围限制开发,只能进行城市风景性修建整理或保证农业生产必要的建设。广大县域(含新建区)和农村区域重点开发建设范围限于县城、中心镇及美丽乡村建设,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
3、策。城镇体系布局要点:按照“一主两辅、两城多极”进行体系性全域布局。“一主两辅”指南昌未来的城区,也是南昌大都市区的核心区域。一个主城区: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红谷滩新区。两个辅城区:包括新建区、南昌县。“两城多极”指南昌城区范围之外具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组团、县城和重点镇。两个次级城市:进贤、安义,其中进贤为联系南昌大都市区中昌抚合作和鄱阳、余干、万年融入南昌的节点城市,安义为联系南昌大都市区中奉新、靖安、永修融入南昌的节点城市;多个城镇生长级:包括九龙湖、向塘、湾里、临空、桑海、瑶湖、望城组团和文港、温圳、李渡、西山、石岗、厚田、象山、塘南、三里、梅庄特色中心镇。优势产业
4、布局要点:工业按照错位发展要求集中布局在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每个工业园区形成12个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都市工业可按照土地混合利用的低碳城市原则布局在城区及工业园区之外。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城区、新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并可延伸至工业园区支撑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建区、高新区建设市级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农村区域强化布局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性服务体系,选择布局部分适宜的回乡创业园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人口布局要点: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为主方向,降低城市落户门槛,放开县城和镇人口落户。对人口密度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的区域限制人口市外迁入。鼓励国家风景名胜区
5、和国家森林公园原住民有序迁出。区域合作布局要点:做强南昌大都市区,建设昌抚合作示范区、罗亭马口昌九合作工业园区、安义奉新靖安休闲度假合作区。争取国家批复赣江新区。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整合为“大昌北”区域(撤销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九江,实现昌九一体、龙头昂起。密切与鄱阳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更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积极参与泛珠合作。公共服务布局要点:优质公共服务主要布局在城市新区和城市组团,并采取多种方式向县城和农村延伸。在洪都大道-解放西路(洪城路)-滨江路-抚河路围合的地区限制建设医院、文化中心(馆)、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6、,其中阳明路-八一大道-站前西路-抚河路围合的地区范围内一律停建。除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外,严格控制抚河路以东、阳明路以南、八一大道以西、洪城路以北合围区域范围内大物流量、大人流量的连片商业开发。重大时序布局要点:2016年,整合“大昌北”区域管理体制,实施“揽山入城”计划,推动九龙湖持续开发,争取国家批复赣江新区,以海昏侯墓重大考古发现和万达文化旅游城开业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2017年,隆重纪念人民解放军诞生90周年,争取实施新一轮区划调整,南昌市城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超过60%,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8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
7、社会,迈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启动向塘片区整体开发。2019年,庆祝南昌解放70周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7000亿元,研究启动扬子洲国际低碳岛开发。2020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政府承诺,南昌大都市区和昌九一体化建设基本成型,对全省发展的带动力显著增强,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发展第四级的支撑力显著增强。二、 应用端影响:应用领域有限,主要集中于纺织纤维目前在政府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我国工业大麻应用领域较为局限。在我国法律法规监管下,工业大麻仁可以作为中药使用,也可用于保健食品;大麻叶提取物等可用于化妆品,但其加工提取物大麻二酚CBD未被允许应用于食品添加及化妆品成分
8、,国家药监局未将CBD列入药品原料。而在国际市场上,工业大麻的萃取或加工提取物可应用于日化品、材料、能源、医疗及食品等方面。中国是全球领先的工业大麻纤维生产国,大麻纱线出口规模持续提升。根据论文我国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全球种植工业大麻面积较大的国家包括俄罗斯、法国、乌克兰、加拿大,中国以种植纤维型工业大麻为主,纤维年产量约占全球38%,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分布在山西、云南、黑龙江等省份。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大麻机织物出口总额为968.35万美元,同比下降10%,出口价格为5.15美元/米;2020年大麻纱线出口额为873.79万美元,同比增长58%,出口价格为11.19美元/
9、千克;大麻机织物和大麻纱线主要出口至韩国、葡萄牙、越南及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澳大利亚为首的部分国家经历了从大麻的“定罪化”向“去罪化”的转变。这部分国家会通过立法手段对娱乐大麻实施去罪化手段(例如使得简单持有成为非刑事犯罪),对医用大麻的使用也逐渐放开,对工业大麻的管制力度较小,开发力度较大。以美国大麻市场为例,美国大麻规范化进程已历时百年,在1906-1970年间美国将大麻“刑事定罪化”,而20世纪70年代后则逐步将其“去罪合法化”。1906年开始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在内的美国各州陆续对大麻进行立法强监管;1937年美国国会推出大麻税法,将大麻纳入税收控制范围,通过
10、财政手段进行管理;1956年,美国政府通过麻醉品管制法,持有大麻犯罪将强制量刑,同时颁布了最低处罚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管制物质法案,正式禁止出于任何目的使用大麻,并于1973年成立美国缉毒局(DEA)来打击相关违法活动。立法强监管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后开始趋于“松绑”。至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第一个医用大麻合法化州,拉开了全美医用大麻合法化的序幕;到2012年,华盛顿州和科罗拉多州立法实现娱乐大麻合法化,加快了全美大麻合法化的进程;2018年12月,农业改良法案将工业大麻从管制物质法案中移除,正式实现全美范围内工业大麻合法化;至2020年,众议院通过大麻机会再投资
11、和清除法案,该法案旨在把大麻从管制物质法案中移除。2021年7月14日,美国参议院正式公布联邦层面大麻合法化法案大麻管理和机会法案。同时根据NationalConferenceofStateLegislatures,截至2021年4月,美国已有3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实现全面医用大麻合法化,其中16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实现医用和娱乐大麻合法化。监管逐渐“松绑”同时伴随着美国人民对大麻支持程度和使用频率的快速提升。Gallup调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麻合法化支持率就出现节节攀升,从当时的15%左右上升至2020年的68%,共上升约53pct,近年来呈现出加速上行的趋势。此外根据美
12、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和BDSAnalytics数据,近年来娱乐大麻使用趋势已出现显著提升,其中美国18岁及以上人口每天使用娱乐大麻的增长趋势最为迅猛。同时在大麻完全合法化的州,成年人已逐渐成为大麻或相关产品的消费者和接受者。终端消费需求催化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伴随政策合法化进程加快,叠加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大麻市场规模也在加速扩张。从成人使用和医用大麻角度看,根据ProhibitionPartners数据,2020年美国成人使用和医用大麻市场规模约为163.3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358.6亿美元,2020-2025年CAGR为17%。伴随2018年以来工业大麻的全美合法
13、化,工业大麻在美国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从种植端看,根据VoteHemp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工业大麻许可种植面积仍高达465787英亩,较2019年小幅减少9%,但较2018年增长约5倍;颁发大麻种植许可证21496个,较2019年增加27%。此外根据BrightfieldGroup数据,2020年美国工业大麻CBD产品市场规模较2017年也增长了约15倍。除了严监管国家和部分合法化国家,包括乌拉圭、加拿大在内的少数国家或地区已实现了大麻的完全合法化。在大麻完全合法化下,非医用消费者可以通过零售店、药房等合法渠道获得大麻,但在诸多领域仍有限制。例如在乌拉圭成
14、年人在家仅可种植最多六株大麻,且每年收获的大麻总量不得超过480克;在加拿大,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大麻,同时带入公共场所的大麻量不得超过30克。以加拿大大麻市场为例,作为“全球大麻合法化先驱”的加拿大对大麻的立法经历了从“全面禁止”到“完全开放”。在1923年加拿大联邦立法规定禁止大麻种植、销售和使用,并将“和大麻有关的犯罪行为”入刑,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大麻属植物(包括工业大麻)仍为受限植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进程开始加快。工业大麻方面,1994年政府部门开始颁发工业大麻许可证;1998年加拿大正式通过联邦立法引进工业大麻种植,但相对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医用和
15、娱乐大麻方面,2001年加拿大联邦通过立法,解除医用大麻的相关禁令,至2018年10月加拿大已将娱乐大麻完全合法化。到2019年10月加拿大大麻食品、提取物和外用品均合法化。加拿大大麻加速合法化背后是可观的利益链条。加拿大政府近年来加快大麻合法化的步伐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本土大麻生产商的发展。根据公开资料数据,全面合法化可以给加拿大带来每年40亿加元的增量税收,与大麻相关的活动也将促进加拿大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亦可为本土大麻产业链公司带来更多便利(例如向欧洲出口医用大麻以及吸引更多其他行业巨头对加拿大大麻企业进行投资)。整体上看,加拿大大麻市场规模仍相对较
16、小,在完全合法化第二阶段大麻衍生产品或将实现快速增长。根据ProhibitionPartners数据,2020年加拿大成人使用和医用大麻市场规模为18.4亿美元,其中成人使用大麻的比重为85%。但受到市场趋于饱和、产品缺乏差异化,短期政策快速发酵下现阶段增长遇到瓶颈等因素影响,预计到2025年加拿大成人使用和医用大麻市场规模将达到32.79亿美元,2020-2025年CAGR为12.25%。此外在加拿大大麻完全合法化进入第二阶段后(即大麻食品、提取物和外用品均实现合法化),预计大麻2.0产品(可食用产品、电子烟等)将在2020年至2025年间呈现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或能达到51%。从工业大麻
17、的角度看,受地理条件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加拿大工业大麻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政策限制的打开,预计未来也将实现快速发展。虽然加拿大自1998年开始就允许工业大麻作为一种农作物进行种植,但直到2018年才允许种植工业大麻的种植户将低THC干花作物卖给具有执照的加工商以提取CBD在内的大麻素。根据HealthCanada数据,2019年加拿大工业大麻种植面积约为125000-175000英亩之间(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加拿大种植业相对发达的萨斯喀彻温省、阿尔伯塔省和曼尼托巴省),此外至2020年加拿大颁发的种植许可证数量达到1296个,较2019年增长50%,预计后续仍将维持较快增长。大麻全面合法化对非法
18、大麻消费冲击明显,行业价格水平呈持续下行趋势。根据StatisticsCanada数据,自加拿大实施大麻全面合法化以来,合法化非医用大麻最终消费支出在加拿大家庭全部非医用大麻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到六成左右。同时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加拿大大麻隐含价格指数近年来呈现边际下行趋势。合法大麻零售规模发展迅猛。自大麻全面合法化以来,加拿大大麻零售端实现持续上升。根据StatisticsCanada数据,至2020年12月,加拿大全国合法大麻商店单月零售额达到2.35亿美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超4倍。从细分项看,2019年以来加拿大食用大麻销售量,大麻提取物销售量和大麻外用药销售量均实现大幅上行。综上
19、所述,政策合法化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处于不同政策合法化进程的国家或地区大麻行业发展状况区别很大,相关政策的限制程度也会对大麻产业链不同环节产生很大影响(政策的限制可能会使得当地相关企业无法切入利润率更高的细分环节,使得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敏感性分析下,不同合法化进程会使得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差距悬殊。预计至2024年,乐观假设比悲观假设下的全球工业大麻市场规模多出近3倍。考虑到在大麻市场规模增长的影响因子中,大麻合法化的进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敏感性分析中将全球未来大麻合法化进程划分为三种状态,大麻合法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保持现状/受到阻碍,并对三种不同合法化进程下全球工业大麻的市
20、场规模和在大麻市场中的比重进行测算。考虑到在全球范围内工业大麻的合法化程度相对较高,若整体大麻行业合法化进程加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医用及娱乐大麻的市场规模影响较大。因此在全球加速合法化的假设下,2024年全球工业大麻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10亿美元,在全球大麻市场中的比重为9.9%,较2020年下降9.6pct;在保持现有发展趋势下,2024年全球工业大麻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18亿美元,比重约为20.2%;而在大麻合法化进程受阻的假设下,2024年工业大麻市场测算的规模为62亿美元左右,较2020年增长13.6pct。三、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
21、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
22、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四、 公司基本情况(一)公司简介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二)核心人员介绍1、段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
23、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方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职称。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3、戴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
24、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4、徐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5、宋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五、 投资人认知差异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进入增加了企业潜在利益冲突和认知差异,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代理成本和认知成本。新创企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关系不同于成熟企业,现有的公司治理体系忽视了新创企业的创业者与不
25、同类型投资者关系中认知差异及治理的问题。关于创业者与投资者关系的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通过规则和制度减少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如以董事会权力为核心的投资者保护问题,基于所有者结构的契约及激励问题。但Graebner&Eisenhardt(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外部投资者在新创企业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提供支持性战略的合作者,而不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监控者”投资人及创业者在企业战略制定及业绩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双方各自的认知背景(如经验、教育、理念、决策制定方法等)及相互影响(如学习、认知过程等)。认知问题在新创企业中至关重要,基于认
26、知视角的创业者与投资者间关系的公司治理研究对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的主流公司治理研究提出巨,大的挑战。虽然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创业者及投资者关系的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新创企业的早期成长阶段,认知问题的治理可能更为重要。目前,分析投资者与创业者关系的主导理论框架是代理理论。Jensen&Meckling(1976)提出,在一个创业企业中,由于个人,资金的约束,创业者为了持续创造价值,会选择对外销售股票,此时的创业者有动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新的所有者的利益。而外部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四种风险,包括投资前创业者的逆向选择、投资后创业者的道德风险、投资后被创业者“敲竹杠”、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
27、再投资后的冲突等,从而在企业内部产生代理成本。公司治理充当制约的角色,当外部投资者意识到代理风险增加时,他们倾向于强化这些代理机制,恰当的监督及激励机制可以减少代理成本。在最初的代理模型中,外部股东对构建投资机会本身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投资机会是给定的,外部股东的作用局限于提供金融资本和帮助承担剩余风险,同时通过保证信息流的透明化来控制他们的投资用在不偏离其投资目的的领域。在这样的模型中,外部股东的治理行为局限在监督和合同的执行。代理理论关注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利益冲突导致,的成本控制,投资者通过实施适当的监督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激励将创业者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连接起来,进而提升企业价值。但是,Jen
28、sen(1993)提出,创业者与投资者关系中代理理论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它对创造价值的机会来源及识别的模糊假设。代理理论认为,战略机遇的来源和识别是外生的,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外部投资者必须激励创业者尽可能多地获取关于好项目的信息。但是,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很早就认识到制定一个有竞争力的战略不仅需要信息,决策者的认知和难以模仿的能力同样重要。已有研究显示,企业家独特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可能导致其发现不同于常人理念的商业机会,并影响其决策制定过程;Hambrick&Mason(1984)的高阶理论也将公司战略和业绩看作决策者认知基础的反映,任何关于价值创造的信息的解释依赖于决策者接收到相关
29、信息时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创业者的特定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对企业的战略制定及最终的业绩有很大的影响。但企业家也许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来开拓已经察觉的商业机会,并维持高水平的增长。战略形成过程的认知特征说明,市场机会不是独立存在于特定环境下的,也不是单单依赖于控制利益冲突的能力,而是与发现者密切相关,是在个人和组织的互动与学习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外部投资者的进入对新创企业战略机会的识别、获取和开发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即使外部环境信息对决策团队成员来说是对称分布的,如果创业者与外部投资者对价值创造机遇的认知不一致,投资者的监督和激励等措施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并支持其增长。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不是简单
30、的投资关系,而是一种要通过相互学习来实现价值创造的社会关系。正如Conner&Prahalad(1996)所说的那样:“真实的人事实上可能会在未来进行的业务活动中存在分歧,分歧通常来源于在意见不一致情况下不能完全传递给别人的个人知识。”他们在判断哪个是最优战略方面存在冲突,因而对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应该基于认知的不对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认知的不对称可能导致创业者和特定外部股东之间相互误解,进而引起冲突。对新创企业而言,外部投资者的引进不仅导致所有权结构的重大变化,而且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的认知差异成为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强调认知差异和代理冲突,具有根本上的不同
31、是很重要的。事实上,代理冲突总是会降低价值,只要监督和激励的边际成本低于剩余损失的边际减少,剩余损失的最小化就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认知差异却不是这样,其可能会起到价值提升的作用,因为它开辟了新的战略选择视角,并且使得持续的学习和创新过程得以维持。认知差异不是根植于相互间不一致的利益,无法通过传统的代理理论所提出的单纯的利益联合方法加以解决。真正的解决方案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初始技能和知识,以及他们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代理理论聚焦于代理矛盾的解决而不是认知冲突的影响,外部投资者主要通过积极的监督和合约条款的设计等治理机制减少代理风险,增强对企业的控制,限制负面风险和激励创业者创造价值。外部投资者的
32、认知特征不同于创业者,这不仅带来了认知成本,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视角和宝贵经验,进而产生认知价值,具体作用取决于他们认知特征与创业者的匹配程度。如果一个特定的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的认知差异很大,严重误解会导致双方关系遭受巨大破坏,而客观信息的缺乏不再是关系破坏的主要原因。具有创业背景的天使投资者与创业者在认知过程和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相似性也是不完全的,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他们仍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真正的解决方案取决于创业者和外部投资者间的团队进程、关系互动及行为整合的意愿和能力。陈闯等(2010)对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信任影响因素的不对称性进行的跨案例研究表明,创业者与投
33、资者之间力量的不对等、风险的不对等及不同角色定位等关系特征对双方合作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投资者与创业者的关系中,信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可以通过促进互补资源融合,提高团队士气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天使投资者投资过程的研究发现,他们更多依赖自己的判断和可信来源的信息,而不是广泛的尽职调查。天使投资者通常在投资以后与创业者建立信任和积极的关系互动,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事后参与实现积极的结果。天使投资者通过积极深度参与和与创业者的密切互动,能以相对较低的认知成本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提供指导并填补现有决策团队能力上的不足。天使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的互动通过学习可以产生高的认知价值,创业者能从天使投资者以
34、往的创业经验中获得更多的益处。然而,如果新创企业与天使投资者距离很远,与创业者保持密切的互动可能产生非常高的成本。相对而言,因为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知识基础、经验、认知过程不同,在新创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间认知的差距可能大于天使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的差距。在决定投资前的阶段认知差异可能很明显,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间的认知成本很高。但风险投资者也能看到合伙投资的主要优势:一是天使投资者在投资后的积极参与;二是其能够填补创业团队可能存在的能力不足。当风险投资者和天使投资者共同投资一家新创企业时,基于两者异质性的认知资源,他们发挥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天使投资者可以在资金募集阶段充当有用的角
35、色,在付出较低的认知成本的条件下,帮助创业者向潜在的风险投资者解释企业项目的内在价值。而风险投资者的认知特征和对业绩的增强作用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后期阶段体现出来,可以促进企业在推动职能专业化方面的努力。六、 声誉与决策质量对一个组织而言,战略决策将产生重大影响,并对组织提出相应的资源需求。所以,组织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略决策制定的质量和决策的实施情况。“决策质量”是指一个决策对达成组织目标的贡献,能否积极实施决策又依赖于决策制定小组对执行决策的承诺。“决策承诺”是指决策小组成员接受并同意战略决策的实施,本篇主要指管理者的决策承诺。决策质量和决策承诺共同反映决策制定的质量。公司治理与战略决策
36、密切相关,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高层管理者都有一套决策规则,并根据此规则进行战略选择。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如何影响管理者制定决策,因为管理者制定的决策不一定总能产生所有者所期望的结果。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管理者可能为了自己的目标制定决策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的缺位可能导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如何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质量,仍然是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基本聚焦于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例如,杜莹等(2002)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
37、理效率的关系,研究结论是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曲线关系;浦自立等(2004)分析了董事会领导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和公司绩效负相关。上述这些研究,一方面对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企业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经常处于“失灵”状态。如何弥补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的不足,实际上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以关系契约理论为基础,关注社会交往的相关因素,如声誉、信任等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目标分
38、歧使得管理者可能制定有损于股东价值的决策,这些决策最终将影响公司的资源配置、现金流分布和公司价值。在股权分散的大公司中,管理者和股东在风险承担上存在不一致性,管理者可能比所有者承担更多的风险,因为此时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分散化投资降低自己的风险,而管理者的人力资本都专用性地投资在一个公司,转移成本很高。如果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的监督系统,管理者很容易将公司的资源配置在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上,以降低自己的风险暴露水平。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决定和控制一个组织的战略方向和业绩表现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董事会对管理者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主要是将管理者的报酬和企业的业绩联系在一起,但美国大公司的丑闻、许多公司低迷
39、的业绩和高层管理者的高报酬之间的强烈对比,引起了人们对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思考(希特等,2005)。在中国,企业双重代理问题普遍存在,在董事会监督和激励机制经常失灵的情况下,引入更多的外部社会因素加强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是必然的选择。经济学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声誉的价值,认为经营者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为了长期利益的最大化,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奔的结果。因为市场信息不完全,声誉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并且以信任为前提,而信任需要通过多次的交往才能发生,声誉也就是由在这种长期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彼此诚信所决定的。没有长期化行为,也就没有经营者的职业声誉。而企业声誉是顾客对企业是有能力企业的事先预期,有能力
40、企业通过选择高的努力程度来将自己区别于低能企业。本书认为,这种对企业声誉的分析逻辑也完全适用于属于个人声誉的管理者声誉。管理者的声誉是外界(特别是股东)对管理者是有能力的事先预期,有能力的管理者通过选择高水平的努力将自己区别于低能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在关注自己在人才市场的声誉的同时,实际上也在通过努力提高所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质量来提高财务业绩。承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个人对与其有联系的组织的态度或定位”,交易理论认为,承诺是与某种行为相联系的一种语言形式。休谟对承诺作过这样的经典论述:“为了区别那两种计较利害的和不计较利害的交往,人们就给前者发明了某种语言形式,借以束缚自己去实践任何某种行
41、为。”这种语言形式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承诺,在作出承诺时,除了“说出”或者“书面写出”这种行为之外,所承诺的行为都是将来时的行为(周祯祥,1994)。企业管理者对战略决策的承诺,意味着管理者同意已经制定的战略决策,并将为战略决策的实施尽最大努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承诺非常重要,因为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和决策实施者,决策者所制定的决策的质量和决策实施的效果会影响企业最终的业绩表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世界里,管理者的决策权是股东授予的,为了降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股东通过董事会对管理者的行为实施监督和约束,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决策的质量,也要提高已经制定的决策的实施效果。在董
42、事会监督机制失灵或不利的情况下,寻求外部社会因素,如声誉机制对管理者承诺的补充约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Holmstrom(1982)考察了经营者对声誉的关注是如何影响经营者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声誉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使经营者努力工作。法马的研究表明,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营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即使没有显性激励的合同,经营者也会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善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Holmstrom的代理人市场声誉机制说明,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因为代理人现期的努力通过对产出的影响,改进了市场对代理人经营管理能力的判断。七、 群体极化的解释机制不同的学者已经
43、从多个理论视角解释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逻辑。社会比较理论利用社会动机和社会情感过程来解释群体决策结果的转移。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团队讨论中,个体成员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作出评价。该理论强调个体期望获得有利的自我感知与自我呈现,会为了维持社会期许的形象而调整自己的反应,群体讨论后加强了个体原本的倾向。群体成员在作决策时,首先是将个人观点暴露在持有不同偏好的团队中,然后会将自己的观点与群体其他成员的观点相互比较,在了解群体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观点后,个体可能会使自己的意见顺从群体的偏好。而且当个体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喜欢,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为强
44、烈,群体极化就会发生。Pruitt等(1971)认为,当个体发现他人比自己预期得更偏好自己所持有的倾向时,他的态度会发生偏移,可能因为他发现群体比自己想象得更偏好自己的初始倾向,也可能是因为当个体发现群体中的其他人比自己更为极端以后,为了获得更高的群体认同,会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理论认为,群体讨论时所产生的新论点起不到实质作用。些学者基于说服理论,从信息影响的角度解释群体极化现象,即个人根据从群体开始讨论时获得的赞成与反对的论据,来作出自己的决策。该理论考虑信息对群体决策产生的影响。群体讨论时,一开始的论据非常有限,而且容易被引导至某个特别的方向。如果群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
45、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论据,只有极小部分的论据会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因此,与最初观点一致的论据就会呈现出更强的说服力,进而使群体成员更加确信原来的观点。最后,开始时的讨论倾向经过群体讨论后可能得到进一步放大的结果。根据以上的理论解释,如果分别考虑社会比较与说服性论据的影响,则均能观测到群体极化现象。但是现实中,社会比较与说服性的论据并不是各自独立地运作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影响着。论据的表达和社会动机的影响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同步存在的。论据清晰地表达出个人的观点,另一方面社会动机也会影响论据的传播。Myers(1976)通过对先前群体极化研究的总结提出了一个群体极化产生原因的概念整合框
46、架:论据是引发沟通的起点,在假定人都是受社会情境影响且都是理性的前提下,社会动机直接促使人们以言语表达出符合社会期许且符合自己内心观点的论据。通过提供那些快要达到自己接受程度上限的论据,个体依据他人观点测试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按照群体偏好的方向表达自己。观点的表达会通过降低不和谐程度或自我归因过程对个人的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观点的表达还构成了观点陈述者的认知复述以及其他群体成员作出反应的信息来源。由此产生的认知学习和复述过程能够显著地导致后续态度的转变。自我分类理论认为,成员在群体中会先定义自己的身份,再基于身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该理论认为成员在群体中共享一个群体准则,是能够最好地
47、定义某一群体与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的内容,是群体的原型。个体会将自己与原型比较,差别越小,他与群体外个体的差异就越大,个体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就越强。归属感可以促进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有利于彼此认同身份。群体成员向群体一致认同的准则趋近强度越大,群体极化越有可能发生。八、 群体极化的概念与发展在公司治理领域,董事会团队或高管团队的决策结果是经过群体讨论而产生的,但经过群体讨论作出的决策有时不一定是理性的,反而更加极端。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概念属于心理学范畴,指的是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容易偏向极端。在公司治理领域,董事会或高管团队的群体决策中,各种原因导致群体决策结果可能出
48、现极化。理解群体极化的产生机理及极化对决策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董事会决策通常是战略性决策,决策结果将影响企业的绩效或生存。群体极化描述的是,在群体决策中,如果个体最初倾向于冒险,那么在群体讨论后可能会更加冒险;相反,如果个体最初倾向于保守,那么在群体讨论后则可能会更加保守。换言之,群体极化是指经过群体讨论后,个体最初的倾向或态度得到强化,变得更加极端的现象。对于群体极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Stoner的研究,他设计了一些决策时的两难情境,让参与实验的人在虚拟情景中进行决策,表明自己的风险态度。研究发现,在经过群体讨论后,个体往往比讨论前作出更加冒险的决策,因此提出了风险转移的概念。而这与当时的
49、主流观点相悖,主流观点认为个体决策相对于群体更加极端,而群体决策最终会落在各成员风险态度的平均值。但是Nordhy提出,在特定的条件下,群体决策的结果并不总是更加冒险,有可能选择更加保守谨慎,并提出了谨慎性转移的概念。基于上述研究,学者们得出结论,群体讨论会加强成员最初的观点,从而使得群体的观点更为极端(保守或冒险),这一现象被Moscovici&Zavalloni(1969)称为群体极化。群体极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检验各个情景下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Myers&Lamm在1976年总结了七种情境下群体极化的研究:态度、陪审团判决、道德决策、事实判断、个人感知、谈判行为和风险选择。Moscovici&Zavalloni(1969)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