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5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5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作业.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选A。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说法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与史实不符,排除。2.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
2、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解析】选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根据材料“继别为宗”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即重新确立本族内的大宗体系,这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的相对性,故A正确;宗法制下,周天子是永恒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为大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所以继别宗子在本族中是大宗,故B错误;别子的继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故C错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中只能体现血缘
3、政治,故D错误。【拔高训练】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实行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
4、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3.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周礼法制度的作用。“周王室安全”与“朝礼”“聘礼”相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周礼中的各项内容均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相关,故B正确;王位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提到的周礼的作用,排除C、D。4.西周以前没有
5、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曾“为秦质子于赵”。这种变化反映出()A.宗法制已难以为继B.王室权威荡然无存C.社会秩序正在转型D.诸侯争战、民生困苦【解析】选C。本题的突破点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说明分封制形成的地方统治秩序受到破坏,各诸侯国关系出现交恶或不信任的情况。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特征,故C正确。材料中“人质”记载由无到有的变化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王室权威荡然无存”表述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没有明
6、确反映诸侯争战、民生困苦的问题,故排除D。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选A。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正确。【深化点拨】朝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
7、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B.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选A。结合题干中对应的三组概念,可知其中的“丞相、太尉、御史”属于中央官吏,“守(郡守)、尉、监”属于地方官员,二者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同一体系之下,服务于皇权。与此对应的是A。7.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
8、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正确。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说法错误。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排除。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
9、措施,D排除。8.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叙述的分析和正确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主张“削之”,主父偃主张“推恩于子弟
10、不削而稍弱矣”,三则材料都有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思,故B正确。三则材料都是积极有为的治国主张,故A错误;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应排除。9.“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主要体现在()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解析】选A。“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
11、 A与此一致,正确。B材料内容无从体现,C与史实不符,D不是题干“技术”的体现,故均排除。10.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解析】选C。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正确。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错误。11.下表是
12、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时期规定明朝初期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时期规定明朝中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A.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解析】选A。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
13、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错误。12.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 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选B。材料中的“三司推事”“九卿会审制”均体现的是监察机构的司法审判权的行使, A排除; “三司
14、推事”“九卿会审制”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皇权的强化,C排除;对于重大案件实行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降低行政效能,D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
15、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
16、史评价: 王亚南与钱穆的分歧(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处理政事的做法。(2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得出信任群臣,“皆委百司商量”得出集体筹划。第(2)题,据材料二中“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大权从无旁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题,观点一,据材料三“是一种比较合
17、理的开明的专制”“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得出,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政务不全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结合所学,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观点二,据材料三“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得出,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分析论证。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分)(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4分)(3)(6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政务不全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
18、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能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孔姓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辈分分明、有史可稽的著名宗族。孔姓家族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分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五十五代为“克”,五十六至八十五代字行为:“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姓第七
19、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修第八十六至一百零五代字行:“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摘编自孔姓宗族特征材料二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摘编自美国四大家族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要求先结合两则材料提取各自关于姓名的信息,寻找出两者之间不同的两项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所以答案必须要分成两个部分,即不同的信息和相关的说明,之后结合所学有关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知识得出相应的原因,再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汉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英语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2分)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