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考点0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考点0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0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备考策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考查往往较简单,复习重点是理解基本概念及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近年未考具体内容,掌握基本史实即可;今后高考仍将重点考查选择题,要求不会太高;从考查角度上看,(1)理解和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等基本概念。(2)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此外,古代史比较适合考查史学基本方法,应多关注此类题型,适度提升史学核心素养。预计2022年的高考会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指导,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
2、期。【重要考向】一、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1西周的分封制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1)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的主体是同性子弟。(2)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特点(1)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2)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秩序。(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影响(1)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2)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认同,使
3、周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受封的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是春秋战国各国纷争的根源)2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特点(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亲亲尊尊”、
4、男尊女卑、忠孝观念)【概念阐释】“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要点突破】1分封制蕴含着国家统一(1)分封制使统一的制度在统治疆域内得以普遍实行,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王畿内外松散的联盟关系。分封制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分封制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周王室),中央对
5、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分封制下,受封者及其部属与封地的土著族群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也被传播到各地,这有利于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亲亲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在统一的帝国中,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惯性力量:几千年来,王朝国姓屡经更迭,王朝政治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
6、政治的重要力量。【典例】1(2021·江苏南京三模)西周晚期师?簋铭文记载,周王派师?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B客观推动华夏认同的形成C铭文记载反映历史全貌 D诸侯的权力义务实现统一【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周王室同少数民族的作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西周晚期王室衰微,且材料不涉及王室权威问题,排除A项;铭文只能反映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诸侯随从作战的义
7、务,不涉及诸侯的权力,排除D项。2(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表1文献记载内容左传先君周公制周礼礼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A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 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 D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公制周礼”“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六年制礼作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制作周礼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西周
8、初年的分封等级秩序,故选B项;据材料“七年致政成王”,可知周公并未夺取政权,排除A项;据材料“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可知西周初年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比较紧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创大一统政治局面是秦朝,排除D项。3(2021·广东湛江二模·1)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 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是父死子继,由题干材料
9、可知,商代继承关系中父子相继现象已经超过了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故选C项;题干只说到了王位继承的两类不同现象,并没有提到继承中是否发生政局动荡,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家族内继承的现象,但并没有提到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就开创了王位继承制,排除D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即“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宗法制度渗透于社会整体。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
10、侯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图示巧记】【典例】1(2021·江苏百校联考高三第二次考试)由于分封制的史料记载比较模糊,学术界关于分封制起源的看法并不一致。周谷城 中国通史“所谓封建,自有部族战争以来,便已有了雏形”。斯维至封建考源 认为“真正的封建至少要从夏代开始”。胡厚宣在对甲骨卜辞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至少在殷高宗武丁之世已有封国之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结论应提倡多元化 B考古佐证更具有客观性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探索 D历史久远导致难有定论
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关于分封制,周谷城认为自有部族战争以来,就已经有雏形了;斯维至认为分封制要从夏代开始;而胡厚宣提出在殷高宗武丁之世已经有封国了,这说明关于分封制的起源并未达成一致,所以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故选C项;材料反映关于分封制的起源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并非历史结论应该提倡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三位学者对分封制起源的看法,并未得出谁的看法更具有客观性,排除B项;学术界对分封制起源的不同看法,说明分封制起源尚未形成定论,但不一定就难有定论,排除D项。2(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
12、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 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答案】D【解析】青铜器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即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宗法分封制与材料中“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反映了青铜礼器的作用,而非铸造技艺,排除A项;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并非官方文字,排除B项;“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
13、”体现了是人而非天,排除C项。3(2021·湖南六校高三4月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名目不同的祭祀活动;周代则减损了殷商时频繁的祭祀制度,创造了昭穆制度。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商代祭祀制度比周代更为完备 B周代对商代祭祀制度的否定C周代祭祀制度比商代更为理性 D周代对商代祭祀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周代祭祀不如商代频繁,但是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昭穆制度来别贵贱亲疏,这就更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所以体现了周代更为理性的祭祀制度设计,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商代祭祀活动的频繁,并没有提到其祭祀制度是否完备,排除A项;周代的祭祀制度是对商
14、代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B项;“减损”和“创造”说明周代不是完全继承了商代的祭祀制度,而且昭穆制度体现了周代的发展和创新,排除D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皇帝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三公九卿制(1) 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15、在秦虚设。(2) 九卿:丞相之下设的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3)作用(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地方:郡县制(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新兼并的地区已经推行,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建立起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县
16、绝对服从中央,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形成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制。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2)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最终导致秦短命而亡。【图示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要点突破】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
17、,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贵族政治向官僚政
18、治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典例】1(2021·江苏南京三模)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山县里耶战国至秦代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简牍。下图为一片记载
19、户籍的简牍,作为课役的依据,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据此可知,秦代()图1A赋役标准趋向单一 B政府可以调配国家资源C小农经济由此形成 D隶书已成全国统一文字【答案】B【解析】秦代户籍简牍是课役的依据,简牍记载了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可知秦代政府可以依据户籍调配国家资源,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赋役标准是什么,排除A项;春秋战国已经形成小农经济,排除C项;秦代全国统一文字是小篆,排除D项。2(2021·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末)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
20、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掌宗庙礼仪掌宫廷警卫宫门屯卫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等信息可知,秦朝这些中央官职的设置既有对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又有对皇帝宫廷事务的管理职能,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选C项;皇帝制度重在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废分封立郡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九卿官职的具体职能,没有体现分层管理,排除D项。3(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有学者认为,秦汉时
21、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 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答案】A【解析】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可知秦汉确立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帝王的丰功伟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排除D。4(2021·辽宁沈阳三模)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
22、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答案】D【解析】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故选D项;大量临时官员出现,但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大量临时官员出现,但是组织架构整体没有变化,体现不出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得知是否是长久以来的习俗,因此不能推知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排除C项。1(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下图为
23、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图1A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2(2021·山东聊城一模)淮南子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昭,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这主要表明,禹()A制定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B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C利用宗法思想进行统治 D建立了森
24、严的等级制度3(2021·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 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 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4(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A厚植政治势力 B谋求抗秦策略 C实现富国强兵 D笼络才能之士5(2021·江苏苏锡常
25、镇一模)周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成王时,“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洛邑)周公亲自监之”。由此可见,西周初年()A分封先代贵族为主 B实行礼乐等级制度C缩小分封对象范围 D治理国家因时而变6(2021·江苏扬州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一种制度的改革,一定因为经济方面发生新变化,可是旧的传统习惯,也还有不可忽视的反抗力量。”下列历史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确立郡县制 B唐朝设三省六部制C西周建立分封制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7(2021·江苏七市高三第一次调研)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
26、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A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 B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城 D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8(2021·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末)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9(2021·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27、)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C权利由贵族世袭垄断 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10(2021·山东泰安高三一轮检测)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可推知秦朝()图1:战国时期
28、160; 图2: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极力维护国家统一 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1(2021·广东高考真题)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2(2021·浙江高考真题)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3(2021
29、183;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4(2021·浙江高考真题)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5(2020·海南高考真题)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
30、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6(2020·北京高考真题)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7(2020·全国卷高考)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31、”。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8(2021·浙江高考真题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
32、制建立的作用。9(2020·全国卷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1(2021·
33、;北京顺义区一模)“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34、160; A B C D2(2021·辽宁大连高三1月双基测试)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存在必待解决的四个问题:一种大一统的学说;一个极自然的尊君理论;一种均富安民的政策;对有才之士予以正当的出路。秦汉之际这些问题的解决()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确立 B有利于加强相权以抗衡皇权C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D强化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局面3(
35、2021·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有学者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下列制度中最能制约皇权的是()A秦汉的宰相制 B古代的监察体制C九品中正制 D明清的内阁制4(2021·江苏南通二模)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自谓先祖乃“文王之师”,曾抱怨周成王封他的先公为“子男”之爵,爵位太低,要求提高爵位。公元前706年,熊通北伐华夏系姬姓随国,开始了与诸夏融合的尝试。至楚成王时期,楚国战胜齐桓公率领的中原八国军队,迫使齐国等与之定下召陵之盟,获得了合法的华夏身份。由此可知,
36、楚国国君()A拒绝周朝分封 B推行兼并战争 C认同华夏文化 D谋求中央集权5(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6(2021·山东淄博高三3月模拟考试)图1为里耶秦简户籍薄。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图1A破坏了人伦秩序 B减轻了农民负担C方便了征发赋役 D提供
37、了生活保障7(2021·北京丰台区二模)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 B专任法家之术 C杂糅阴阳学说 D奉行无为而治8(2021·辽宁沈阳三模·2)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
38、制度尚不完善9(2021·广东珠海一模)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答案】B10.地方行政制度创新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39、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对西周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创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弊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节。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答案】C【解析】材料“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表明当时处于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故选C项;统一的
40、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我国的文字记载在商朝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图片和材料的内容说明青铜器的作用和象征,未说明青铜铸造的时间,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五音听治以待四方之士”、“教寡人”、“谕寡人”、“告寡人”、“语寡人”可知禹在治国注重倾听民声,故选B项;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其完善是在西周,且与关注民意不符合,排除A项;宗法思想强调血缘亲疏,与禹广泛倾听民意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禹重民意,并非等级森严,排除D项。3.【答案】C【解析】周公以夏王朝“居九鼎”为“营建东都”的依据,是因为材料中夏的“九鼎”是“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反映了传统的认同与继承,故选C项;神权
41、色彩,与材料中 “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居九鼎的故地”的现实性不符,排除A项;秦朝建立绝对权力,而分封制是层层分封,排除B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但“营建东都”是政治工程而非礼仪,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各国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一般通过礼贤下士、大办官学、高官厚禄等方式招揽人才,目的是各国都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故选A项;战国时期的抗秦策略是合纵抗秦,六国联合起来对付强秦,材料的内容是各国招揽人才,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不是各国招揽人才
42、,排除C项;笼络才能之士是各国的做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培植各国的政治势力,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朝遗民在周武王时分封给纣王子管理,在成王时由周公亲自管理,即由间接管理到直接管理,故选D项;周朝分封主体是王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礼乐文化,涉及的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6.【答案】A【解析】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一定因为经济方面发生新变化”相符,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与材料中“旧
43、的传统习惯,也还有不可忽视的反抗力量”相符,故选A项;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与材料中“还有不可忽视的反抗力量”不符,排除B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称为“井田制”,与材料中“一定因为经济方面发生新变化”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与材料中“还有不可忽视的反抗力量”不符,排除D项。7.【答案】D【解析】秦始皇的封禅,建立在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帝国的伟大功绩之上。国家认同,与材料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祭拜华夏先王”“颂秦德”相符,故选
44、D项;学习齐鲁先进文化,与材料中“立碑刻石以颂秦德”不符,排除A项;统一时间短,“多次东巡”并未能消弭敌对情绪,排除B项;“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是在已有的统治疆城之内,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掌宗庙礼仪掌宫廷警卫宫门屯卫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等信息可知,秦朝这些中央官职的设置既有对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又有对皇帝宫廷事务的管理职能,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选C项;皇帝制度重在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废分封立郡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九卿官职的具体职能,没有体现分层管理,排除D项。9.【答案】D【解析
45、】“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表明是郡县制,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与材料中“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相符,故选D项;地方的自主权,与材料中“皆归之于天子”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官僚机构,三公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表明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而非贵族世袭,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把北方的长城练成了一片,同时拆除了内地的长城,这是为了维护国内的统一,同时加强对北部边患的防御,故选C项;长城与城防的变化主要是对外的,而不是对内部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蒙恬北击匈奴,安定了北方,其余地方也并没有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排除B项;长城城防的变化是为了保证国内的统一,此时君主权力早已实现了高度集中,排除D项。真题再现1.【解析】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2.【答案】A【解析】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