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1下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论述论者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尹源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李纲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范宗尹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等论述可知,他们均认为
2、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唐朝的统治起到了维系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藩镇对维护唐朝统治的作用,并没表明他们之间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排除B项;两宋时的三位朝臣对藩镇的论述没有涉及扩充了唐朝的统辖范围,排除C项;借鉴唐朝藩镇维系统治以抵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只是范宗尹一人的观点,且材料并没有表明藩镇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排除D项。2“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变化C八股取士的危害D朝代更迭的频繁【答案】B【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3、举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君主专制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排除A项;“八股取士”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材料重点论述选官制度的变化,且不涉及八股取士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迭的频繁,排除D项。3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
4、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意识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学没有到衰败的地步,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制度是士人入仕唯一途径”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说明能够参加
5、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会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会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4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答案】A【解析】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被录取,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排除B项;取士标准
6、以成绩为主,不体现多样化趋势,排除C项;以文取士具有片面性,“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据材料随着时间发展,宰相的机构成员和辅助人员增多,并完全听命于宰相,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对宰相的改革不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
7、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是否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6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可知,唐朝由盛转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影响
8、的,而是皇帝制度导致的,故选A项;据材料“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可知,三省六部制并不存在明显缺陷,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唐朝的发展,并没有提到其他朝代,无法得出规律,排除C项;据材料“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可知,作者强调皇帝的作用而不是吏治,排除D项。7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A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D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答案】C【解析】安史之乱后在外节度使拥
9、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陆贽遣使赴地方赈灾的建议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力图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选C项;把应灾权力收回中央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民本理念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执政理念,但其政策出发点还是立足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D项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8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
10、,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9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
11、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析】由关于神灭论引发争论和“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结合所学,西汉起,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由材料“神灭论反对佛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10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
12、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A项错误;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B项正确;材料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印刷技术较高,不能反映是文化中心,D项错误。11阅读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
13、)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有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12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 44
1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 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 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 827条。这反映了唐代()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 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 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 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 827条”并结合唐代的社会状况可知,唐朝商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南方地区通过水路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表明江南水乡的经济文化逐渐兴盛,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唐诗,并没有提到农业,排除A项;“渔”“鱼”“莲”“荷”与交通无关,排除B
15、项;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诗歌的风格,排除D项。13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答案】D【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B项;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14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
16、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答案】A【解析】据材料“盛唐”“丰富的意象”并结合所学唐诗的知识可知,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反映了当时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故选A项;盛唐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并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5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
17、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答案】C【解析】根据“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知,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倡导不论患者的贫富贵贱等个人身份、不计医者的个人得失等精神,这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C项;题干只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重视道德品质,但没有反映医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轻技术,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代,理学精神不会影响唐朝医生的实践,排除
18、B项;题干反映的是医生要对患者一视同仁,并没有涉及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排除D项。1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是类似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C绘画更加注重图像意境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而顾恺之是处于南方的东晋画家。壁画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可见是唐朝疆域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D;唐朝时北方文化居于中心地位,排除A;佛教文化开始本
19、土化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文人画注重意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画风的意境意识,排除C。2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答案】D【解析】根据汉代“羽人”发展到唐代“散花飞天”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飞天”是印度佛教的天人和中国道教的“羽人”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形成的,说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宫廷画,A错误;文人
20、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的,材料没有体现文人画特点,B错误;浪漫主义不可能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C错误。3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B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C官僚政治日益完善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中央政府不仅重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外国有用人才也能给予重用,这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D项正确;对外国人的重用不属于民族融合内容,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官僚政治完善的信息,C项内容与材料主旨
21、不符,排除。4针对“道”,韩愈指出:“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他这是主张(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答案】B【解析】材料重点是探讨维系儒家伦理道德,联系所学可知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排斥佛道,复兴儒学。故答案为B项。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排除A项;C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5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 )时期僧人名号命名特点三国以国为姓,音
22、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东晋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隋唐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B佛教逐渐本土化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D三教合一的盛行【答案】B【详解】根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得出,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命名很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排除A;从材料的命名试并不能看出规范,排除C;材
23、料没有体现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行,排除D。6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唐朝时期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选项错误,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并未摒弃儒学。故正确答案为A
24、选项。1(2021年6月浙江选考)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 小纂B 隶书C 楷书D 草书【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属于楷书,故C正确;小篆盛行于秦代,故A错误;隶书盛行于汉代,故B错误;唐代的张旭、怀素精于草书,故D错误。2(2020·山东卷)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
25、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
26、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与材料主旨“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3(2020·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27、,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4(2020·全国卷)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可知,张旭是草书大家,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D项
28、。5(2020·全国卷)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6(2020·全国卷)敦煌莫
29、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之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
30、发掘,排除D项。7(2020·海南卷)由下表唐诗(摘录),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答案】D【解析】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和“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8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使宦
31、官掌握了监察权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代表皇权的权威到达西南夷地区,有效地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权威,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B;唐太宗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与三省六部没有关系,不能体现三省制废弛,排除A;唐太宗委派宦官不代表宦官掌握了监察权,排除C;题干中的措施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政治清明,排除D。9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32、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和“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排除;材料与科举制无关,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无关,排除D。10下表内容说明()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开元时,“四方丰捻,百姓殷富”,国家粮仓积满,甚至“陈腐不可较量”。“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远适数千里,不持刀刃”。A史书诗歌的描绘客观真实B开元年间经济有了长足发展C盛世时期的人民生活富足D唐玄宗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杜甫的诗歌,还是史书记载,唐朝开元年间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才会呈现存粮丰富、社会安定的状况,故选B项;诗歌和史书的记述都有一定的夸张性,排除A项;唐朝依然是个体农耕,没有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足,排除C项;D项从表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