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 教师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1(2020·浙江卷)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2(2020·山东卷)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
2、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
3、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1如表是古代不同史籍对夏启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记述出处“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战国策燕策“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戒,下者,万民弗利”墨子非乐“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史记夏本纪A大禹将王位传于启 B启统治腐朽黑暗C益确立王位世袭制 D启成为夏朝国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同一人物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不同,能被认定的历
4、史事实一定是三段材料的共性。从表格中的“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启乃淫溢康乐万舞翼翼故上者,天鬼弗戒,下者,万民弗利”“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等信息可以得出的共同信息是,启成为夏朝国君,故D正确。A与第一段材料不符,B只与第二段材料相符,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故选D。2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期的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在夏商故
5、地基本沿用当地的法律、制度,起到了安抚故朝地区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项;西周初期的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政治管辖而不是文化独立,B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二字,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是间接管理,排除。3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
6、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D项错误。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制造技术进步 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 D审美观念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凸显政治等级,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正确;A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7、;法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萌发的,D排除。故选:C。5据清皇家族谱玉牒记载,在16121912年300年间,满蒙联姻共559次,其中清廷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432 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另据清宗人府则例载,每年年底,蒙古王侯、八旗衙门需上报符合条件的满蒙贵族子弟,面呈皇帝指婚。这说明,在清朝( )A贵族子弟的婚姻需经宗人府批准 B继续实行前代的民族和亲政策C满蒙联姻是长期坚持的政治制度 D以联姻方式促进各民族的融合 【答案】C【解析】A 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B 项和亲政策与满蒙联姻属于不同性质,排除。 从材料信息可知,满蒙联姻时间长,而且写入宗人府则例,说明已经是一项政治制度,故 C 项
8、符合题意。 材料仅仅涉及满蒙两个少数民族,故 D 项不符。6陈梦家先生认为:夏商时期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与人事尚无血统关系,仅为“生活上或生产上之主宰”;而西周时期的至上神“天”或“皇天”则为“政治上之主宰”。这一观点反映出( )A周人“天命”思想增添了政治色彩 B血缘宗法制在东周时形成C殷商把发展经济作为社会活动中心 D中西宗教起源具有相似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陈梦家认为,周人的“天命”思想从夏商单纯的宗教活动中突显出来,增加了政治色彩,故选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断章取义,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宗教起源,故D项错误。7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
9、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 )A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 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 D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国君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反而削弱了国君权力,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都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故选C;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别弱了国君权力,排除A、B;选项D,分封制
10、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下列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环节。A选项只涉及表象,B、D选项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应选C选项。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11、。”“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对统一对民族国家的维护,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0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分别是( )A三公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B皇权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答案】
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反映的是,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三公职是秦中央机构设置,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C均不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不正确。11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
13、,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
14、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12三国时,魏国创造了九品中正制,其优点时大大弱化了地方对人才推举的控制力。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评定标准不统一 B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C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 D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答案】B【解析】据材料“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故有利于门阀垄断选官,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标准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
15、的相对软弱,没有突出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故C项错误;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也没有改变门第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故选B。13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A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C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
16、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在汉代,排除。1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
17、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15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时期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1031585东汉中叶131051150西晋19173南北朝初期38313南北朝末期2756631500上下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 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西汉、东汉和西晋时期,州郡数量较少,而南北朝时期州郡数量大增,这是因为西汉、东汉和西晋时期国家统一,而南北朝时
18、期国家分裂,因此地方行政体制受到国家政局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和州郡数量的变化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到南北朝时期,国家数量增多,而不是疆域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行政效率如何,故D项错误。16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B项正确
19、;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17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从唐代世家大族的衰落到宋代文官制度的繁荣再到南宋以出生地域作为中心的地方士人集团兴起,均体现了科举取士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推动唐宋社会转型,故C项符合题意;A项,科举制并未限制世家大族参
20、与,排除;B项,两宋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局面并不稳定,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唐宋社会转型的影响,排除。18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答案】A【解析】“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体现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1、故选:A。19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救谕内阁辅臣言时云:“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这表明明代内阁( )A作用日益重要 B有效制约了皇权C权位高于六部 D获得了法定地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可知,明代内阁作用日益重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专制皇权,并未制约皇权。C、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权位并未高于六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0明史专家吴
22、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
23、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21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职权品秩六部尚书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正二品内阁大学士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正五品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员正七品知府掌一府之政正四品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24、,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22清代军机大臣由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为首领,即首席军机大臣,当时称为“楼首”或“领袖”。凡入值军机处的官员,一般亦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行走”,均为兼差。各官员应召入军机处后,仍保留原任实缺。清代对军机处的相关规定( )A提高了军机大臣的政治地位 B说明皇权统治效能得到增强C推动军机处逐步走向合法化 D表明中枢决策体制得以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中“凡入值军机处的官员均为兼差”“仍保留原任实缺”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的任命完全掌控在皇帝手
25、中,皇帝可以随时罢黜军机大臣,从而增强了皇权统治的效能,故选B项;材料中对军机大臣的规定没有提高其政治地位,故排除A项;清代军机处一直都不是合法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排除C项;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不是中枢决策机构,故排除D项。23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答案】C【解析】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是为了达到各种政治
26、势力的互相钳制,确保不会出现某一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威胁,故C项不符合题意;政治激励机制是通过功过褒贬,物质精神激励等手段实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内廷、外延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造成了机构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设计不是西方的分权制衡,也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24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 )A军机处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军机处可以统
27、领六部百司C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择取任用的却是皇帝,因此推知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故C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没有选拔的权力,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也没有决策权,排除BD项;25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 )A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
28、0; 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 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吴起变法“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变法“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皆采取有力举措打击旧贵族势力以加强君权,故选B项;无论是吴起的“废公族疏远者”,还是商鞅的“明尊卑爵秩等级”,都是关于打击贵族势力的举措,未涉及奖励耕战方面,排除A项;C项属于二者变法的内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客观上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但这并非变法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