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精选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第1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第一节第一节 总总 论论一、概述一、概述(一)神经系统的意义:调节。(一)神经系统的意义:调节。1 1、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相互协调;、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相互协调;2 2、使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使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第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二)神经系统的演化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与其复杂程度有关。1、从无到有2、从分散到集中3、从简单到复杂4、端化(脑化、皮层化)第3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第4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及整合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1)脑:大脑、间脑、脑干(中
2、脑、脑桥、延髓)、小脑。(2)脊髓第5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1)感觉和运动功能(2)传导和整合作用(3)节段性(部分)和整体性的统一(4)兴奋和抑制的统一(5)高级神经活动依赖于大脑皮质2、各部的功能及其特点第6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图图3-1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一)神经元1 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1 1)胞体)胞体 (2 2)突起:树突、)突起:树突、轴突轴突第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1 1)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2
3、 2)按产生的效应分: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按产生的效应分: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性神经元。(3 3)按释放的递质分:胆碱能神经元、肾上)按释放的递质分: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等。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等。第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图图3-2(二)突触(二)突触1 1、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受体突触间隙:突触间隙:20-30nm20-30nm。第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 2、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1 1)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轴突轴突-树突突触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
4、-胞体突触胞体突触 轴突轴突-轴突突触轴突突触图图3-3第1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 2)根据突触前神经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根据突触前神经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分响分 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3 3)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包围式突触包围式突触依傍式突触依傍式突触第11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3 3、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1)递质的释放(兴奋分泌偶联):突触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去极化CaCa离子内流入突触小体离子内流入突触小体突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2)递质受体复合物
5、的形成(3)突触后电位的发生:突出后膜离子通透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引起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产生性变化,引起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产生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4 4)递质作用的终止)递质作用的终止递质的灭活,即递质被有关的酶破坏递质的灭活,即递质被有关的酶破坏递质被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的重摄取递质被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的重摄取第1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APCa2+2+内流:降低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触小泡释放兴
6、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ClCl-、K K+通透性通透性NaNa+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EPSPEPSP)。)。第13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APCa2+2+内流:降低轴浆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突触后
7、膜离子通道开放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第14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三)(三)中枢递质中枢递质1 1、神经递质的概念: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概念: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确定神经递质的标准确定神经递质的标准: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及酶系统。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及酶系统。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能
8、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第15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 2、神经递质的种类、神经递质的种类(1)按化学结构分胆碱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其他:前列腺素、P物质、组织胺等。(2)按效应分兴奋性递质:谷氨酸、门冬氨酸、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甘氨酸、GABA3、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以上递质,共存的递质
9、可同时释放,共同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调节。第16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由突触前膜释放,但没有直接的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对递质释放和后膜对递质的反应发挥调节的一类物质。4 4、神经调质、神经调质第1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 5、受体学说、受体学说(1 1)概念和特点)概念和特点受体是细胞膜中的蛋白质,能与递质结合受体是细胞膜中的蛋白质,能与递质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受体与配体(递质)的而产生生理效应。受体与配体(递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2 2)受体激动剂和受体阻断剂)受体激动剂和受体阻断剂(3 3)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可
10、调节突触前膜神经元存在于突触前膜,可调节突触前膜神经元的递质释放。的递质释放。第1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1)胆碱能受体(2)肾上腺素能受体(3)其他6、几种主要受体的分布、效应及其阻断剂第1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四)神经胶质细胞(四)神经胶质细胞1 1、胶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种类、胶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种类图图3-4第2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 2、胶质细胞的功能、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作用支持作用隔离及绝缘作用隔离及绝缘作用摄取化学物质摄取化学物质分泌功能分泌功能修复及再生作用修复及再生作用对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对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营养功能营养功能第21页,讲稿共40
11、张,创作于星期一 图图3-5三、反射活动三、反射活动(一(一)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二)反射弧(二)反射弧第2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三)反射的分类(三)反射的分类1 1、按形成特点分: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按形成特点分: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2 2、按感受器作用特点分:外感受性反射、内、按感受器作用特点分: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性反射(内脏感受性反射、本体感受感受性反射(内脏感受性反射、本体感受性反射)性反射)3 3、按效应器作用特点分:躯体反射、内脏反、按效应器作用特点分:
12、躯体反射、内脏反射射4 4、按生物学意义分: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按生物学意义分: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等。射、食物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等。第23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 1、辐散、辐散2 2、聚合、聚合3 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连锁状与环状联系第24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第25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图图3-6第26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图图3-7第2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连锁状与环状联系连锁状与环状联系图图3-8第2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
13、征(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5)后放: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原因可能有:中枢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效应器反应时,刺激效应器本身的感受器,其兴奋再传入中枢。第2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 2 2、抑制过程的特征、抑制过程的特征(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感觉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又发出侧枝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功能上相拮抗的其它神经元。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一神经元兴奋时,轴突发出侧枝经抑制性
14、中间神经元,返回来抑制原来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功能的其它神经元。润绍细胞第3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图图3-9第31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图图3-10第32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其形态学基础是轴突其形态学基础是轴突轴突突触轴突突触第33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六)反射活动的协调(六)反射活动的协调1 1、诱导、诱导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可引起其它中枢的抑制,或者一个中枢的抑制过程可引起其它中枢的兴奋,这种中枢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诱导,前者称为负诱导,后者称为正诱导。交互抑制是负诱导的一种。第34页
15、,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某一中枢的兴奋或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它中枢的过程,称为扩散。2、扩散第35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是反射活动的最后公路,其最终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表现程度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相互作用的结果。3、最后公路原则第36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某一兴奋程度较高的中枢,对于其它兴奋程度较低的中枢在反射活动上占有优势,例如,在排便反射中枢兴奋高涨时,再刺激后肢皮肤,也引起排便反射而不发生屈腿反射。4、优势原则第37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反馈一词是从自动控制理论中引用来的。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人体好比一个精密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由接收、控制、受控和检测等装置构成闭合回路。输出信息被监测装置检测后,发出反馈信息输送回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对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进行比较,调整自身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受控装置的功能状态得到精确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如果反馈信息使输出进一步增强,称为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使输出减弱则称为负反馈。5、反馈第38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第39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17.10.2022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40页,讲稿共40张,创作于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