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510856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气。2. 梳理斗争过程,分析人物形象。3. 探究虚构手法,感悟士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本文讲一个什么故事?2.“唐雎不辱使命”中“辱”的含义是什么?(看注释)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作用放在梳理内容之后分析)【明确】交代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即安陵君拒绝了秦王“以大易小”的主张,但又怕得罪秦王,因此派唐雎前去出使秦国。作用:1.交代出使背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呈现双方矛盾,营造紧张气氛,衬托唐雎的胆识勇气。 

2、;【提问】从安陵君的话中,可以看出安陵君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当秦国使者说明来意后,安陵君回答:“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这句话前半句虽在赞许秦王,但后半句就明确表示自己的委婉谢绝,识破了秦王的阴谋。安陵君是一个言辞委婉谨慎和态度坚定果决的英明君主。 【提问】弱国的使者,面对强国的君主,两人经历三个回合的交锋,请具体梳理。【明确】第一个回合:文斗(先礼)秦王:站在威力的角度,傲慢无礼,气势汹汹。威逼“秦灭韩亡魏”。利诱“十倍之地”。兴师问罪“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站在道义的角度,沉着应付,有理有节。避开要害

3、“否,非若是也。坚守立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义正词严地回绝秦王,间接称赞安陵君的操守,言下之意,我们不贪便宜,但你也别想从我们这里赚到便宜。第二回合:武斗(后兵)秦王:威胁恫吓。威胁“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然后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意思你小子要是识分寸的话,早点回去告诉安陵君把土地交出来,不要惹得我生气,也免得生灵涂炭。但没想到唐雎依然不买账。唐雎:针锋相对。秦王没想到依然不买账,不要说你大王可以发怒,我还可以发怒呢!意思是不要小看人,也不要逼得太紧了,你给我下马威,我给你前车之鉴。(秦王蔑视布衣之怒)列前车之鉴专诸之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

4、庆忌,暗示自己也要效仿他们。表效仿之心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现效仿之态按剑而起。丝毫不退让。(用过人的胆识誓死维护国家利益,体现以身报国的大无畏精神)第三回合:秦王道歉(唐雎胜利)秦王显然被吓住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至此,弱国使臣唐雎完胜。不仅在道理上征服了秦王,而且在武力和气势上面取得优势。 三、重点赏析,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文中的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1.语言上:“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欲”“其”展现了秦王强硬蛮横、骄横狡诈、轻视

5、安陵、高高在上的君王威仪。2.从虚词体现的语气变化:“其”(暗示威胁) “而”“与”(质问威胁,软中带硬)“亦”(加强语气,凸显天子之怒)“耳”(蔑视不屑)“矣”(前倨后恭,外强中干)3.从情绪变化的词语:“不悦”(失落不满)“怫然怒”(唯我独尊)“色挠”(赔礼道歉)4.从称呼变化看秦王:秦王初见唐雎无称呼,当他碰了钉子便称唐雎为“公”,看到唐雎“挺剑而起”便称“先生”。称呼从无到有,从微至尊,其背后所展现的人物关系也由远及近。而秦王的自称也由“寡人”到“天子”再到“寡人”,这些都将其色厉而内荏、外强而中干的本质。【对秦王的不同评价】由秦王易地的计划,可以看出,秦王不仅是一个深通“不战而屈人之

6、兵”的智者,还是一个懂得先发制人的强者,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权。表面上看唐雎似乎赢了,实际上真正的赢家却是秦王。因为他知道,一个弱小的国家仅凭一两个不怕死的重臣来捍卫它的存在,那是一个荒唐的笑话。从事件整体及后续发展看,秦王的“色挠”其实也是一种长远的眼光、高度的认知和智慧的体现。四、探究真假,分析写作意图【提问】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假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真的是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唐雎、安陵君、秦王,历史上确有其人,易地之事也有记载。资治通鉴 秦纪二就有记载:“(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

7、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之后之事既无记载也无依据。作者故意在情节和言语上夸大秦王这一大国之君前倨后恭的丑态,是为了突显唐雎这一小国使臣有勇有谋、力挽狂澜的“士”的形象。本文是虚构的,理由:1.秦王要灭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没有必要费如此周折,直接派一个大将就可以将安陵这“弹丸之地”接手。2.“按剑而起”的情节不符历史史实。唐雎这剑是从哪儿来的呢?按照秦国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本文中的那个秦王,正是几年前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大难不死的嬴政。荆轲刺秦王中说:“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自

8、己的侍卫尚且不会让带兵器上殿。秦王嬴政不会傻到让一个小国使臣都可以接近。更何况,作为弱国臣子的唐雎,能不能接近秦王说话都是一个问题。因为当年荆轲为了接近秦王,而“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魏国既灭,安陵岂能以“五十里之地”对抗虎狼之秦?即便以“劫秦”手段换取秦王一纸承诺,缺少实力保障,这种承诺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在第一段中有大智慧的安陵君怎能不知?总论:唐雎不辱使命记载的不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虚构的带有文学色彩的作品,其目的的表现“士”面对国难是义不容辞的慷慨以赴,面对秦王恐吓的沉着冷静,歌颂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对其

9、无畏品格的赞赏,就是对“士”精神的赞颂。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以及“士”的魄力与精神。为后世起到了榜样作用。补充“士”是战国末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士”作为布衣百姓、下层人才,只有获得权贵的赏识与举荐,才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如蔺相如、毛遂等。他们的共同精神特质是“有过人的胆识,有传奇的经历,有非凡的功业”,真正做到了“士”人的追求有理想,有气概,有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支撑他们生命的价值是“位卑敢忧国,勇为天下先”,唐雎本人堪称“士”精神的典范。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他在“道义”上暗刺秦王不义的同时,显示了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