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教学设计:三角函数微专题设计(蕲春一中)_2021010322474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教学设计:三角函数微专题设计(蕲春一中)_20210103224749.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淘宝店铺:漫兮教育 三角函数微专题教学设计一轮复习(理科)蕲春一中 刘海英三角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初等函数,它在解决高中数学的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它对运算求解能力,分析转化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可作为区分能力,考查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三角函数的复习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我从两个部分谈谈三角函数的复习。第一部分:三角函数总体设计一、阐释考试说明对该专题的要求(一)新课程标准对三角函数的要求(1)任意角、弧度制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 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借助单
2、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 , ±的正弦、余弦、正切),能画出y=sin x , y=cos x , y=tan x 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正切函数在- ,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象与x轴交点等)。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图象,观察参数A,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三角恒等变换 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
3、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引导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4)解三角形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二)全国考试说明对本专题的要求1、任意角、弧度制(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1)理解任意角三角
4、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 ±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 x , y=cos x , y=tan x 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像与x轴的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 ,上的单调性。(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了解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物理意义;能画出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图像,了解参数A,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6)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
5、要函数模型。3、三角恒等变换(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4)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4、解三角形(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二、本专题可测的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1、知识点:本专题的核心知识是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
6、数的图象与性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能力点: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3、思想点: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三、复习安排:第1讲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课时)第2讲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与诱导公式 (1课时)第3讲两角和与差及二倍角公式 (2课时)第4讲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课时)第5讲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图象及应用 (2课时)第6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三角形 (2课时)第7讲三角综合问题 (4课时)第7讲4课时,包括作业评讲,测试卷评讲,本单元复习共需两周时间。四、全国卷考点分布与考查概况:年份题号分数涉及知识点20129,
7、1717(1)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单调性);(2)解三角形.201315,1717(1)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的性质(最大值)(2)解三角形.20146,8,1615(1)三角函数定义;(2)三角恒等变换;(3)解三角形.20152,8,1615(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三角恒等变换;(2)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解三角形.201612,1717(1)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2)解三角形.1考查题型:一般为三个小题(两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或一小一大(一个选择题,一个解答题),分值为15分或17分,从近几年的考查来看,属于中低档难度.2考查内容:小题重在基础知识的应用,主要考查三角函
8、数图像与性质、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大题侧重于对解三角形问题的考查,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五、高考预测:预计本专题在今后的高考中,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三角函数定义与三角恒等变换(主要考三角函数化简求值问题)2.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三角函数部分,依然强调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近几年高考突出“能力立意”,加强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故常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全国卷对三角函数的考查,常着点于三角模块内不同知识的整合;有时候也会与平面向量、不等式等知识交汇在一起考查。根据近几年全国卷高考特点分析,2012年、2013年三角函数连续两年考查题
9、型为一小一大,第17题解答题为解三角形,2014、2015年连续两年考查题型为三个小题,第17题解答题均为数列题型,2016年考查题型又是一小一大,第17题解答题为解三角形。由此预测出今年三角函数很有可能仍然是“1+1”的模式,即1个小题1个解答题的模式,而且第17题解答题很有可能是考查解三角形。第二部分:微专题设计(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1、教学内容分析“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强的应用性,也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其本身不仅与日常生活问题紧密联系,也是高考一个重要且必考的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解三角形经常考查范围问题。例如,2016年全国卷I第17题考查了解三
10、角形的求周长问题,2016年北京卷第15题、山东卷第16题都考查到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2015年湖南卷第17题也考查了解三角形中角的范围问题等。可见,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是高考的一个热门考点。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基本不等式,会用它们求解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能力与方法:通过问题的辨析与探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
11、解题过程中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3、学情分析本授课对象为高三学生,学生已经复习了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正确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式来解三角形还存在障碍,尤其是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存在欠缺,不少学生对解三角形中的一类求最值或范围问题产生畏惧心理。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正确选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4、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案的形式展开教学.知识梳理、诊断自测等环节巩固学生基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点突破
12、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加深对易错点内容的掌握,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节课主要采用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练-讲”为学生“练-讲-练”,变“知识-方法-题目”为“问题-联想-提高”.每8人一组,将学生分成8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己“找路”的能力, 形成在参与中复习,在复习中参与的氛围. 整个环节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比老师主动强调要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并补充.注意要善于把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而不是
13、直接强加给学生.要尽量借助学生的嘴来说,借助学生的脑来想,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5、教学过程设计基本流程:知识梳理,温故知新一题多解,巩固基础变式再练,揭示规律训练反馈,深化理解课堂小结,巩固提高一 :知识梳理,温故知新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 = = (其中R是ABC外接圆半径)a2_;来科b2 _ ;c2 _变形公式(1)a2Rsin A,b ,c ;(2)sin A,sin B,sin C;(3)abcsin A sin C;(4)asin Bbsin A,bsin Ccsin B,asin Ccsin Acos A _;cos B_;cos C=_2三角形常
14、用面积公式(1)Sa·ha(ha表示边a上的高);(2)Sabsin C_acsin B;(3)Sr(abc) (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3基本不等式(1)若a,bR,则,当且仅当 时取“”(2) 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 时取“”(3) 2ab a2b22|ab|. 2(4) 如果x,y(0,),且xyp(定值),那么当 时,xy有最小值2.(5) 如果x,y(0,),且xyS(定值),那么当 时,xy有最大值.【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复习的内容,熟练掌握本节相关知识点.【处理过程】学生提前完成学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知识梳理,请
15、第一小组一名学生归纳答案.二:一题多解,巩固基础【例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求b + c的最大值.解法一:(余弦定理与基本不等式结合) cos A b2c2 3bc(bc)233bc(bc)2bc2当且仅当bc时取等号.b + c的最大值为2.解法二:(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结合)bc2R(sin B+ sin C)(sin B+ sin C) 2sin B+ sin(B) 2(sin Bcos BsinB) 2sin (B)又0< B< < B<当B,即B时,b + c取最大值为2.【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了正余弦定理解
16、三角形最值问题,以问题形式引入课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例题强调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让学生体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最值中的应用。【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两名代表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例题处理完以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法一是利用余弦定理得到两边关系,再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出b + c的最大值;解法二是利用正弦定理把边转化成了角,再把B与C其中一个用另一个表示,减少变量,进而借助三角函数值域求出b + c的最大值.两种方法比较,很明显利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更简单直接.三:变式再练,揭示规律【变式1】在AB
17、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求b + c的范围.【变式2】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求b + c的范围.【变式1】解答过程:解:bc2R(sin B+ sin C)(sin B+ sin C)2sin B+ sin(B)2(sin Bcos BsinB)2sin (B)又0< B< < B<< sin (B)1,故b + c的范围为(,2【变式2】解答过程:解:bc2R(sin B+ sin C)(sin B+ sin C) 2sin B+ sin(B)2(sin Bcos
18、 Bsin B) 2sin (B)又0< B<,且0< CB << B< < B<< sin (B)1,故b + c的范围为(3,2.【设计意图】变式题的设计,通过比较,稍加变动条件,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更好的解决此类题型,明白如何适当的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代表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对于变式1,学生采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只能确定b + c右侧的范围,对于左侧
19、的范围,多数同学无从下手。也有部分同学采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出了左侧的范围。由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将问题改为“求b c的范围”那怎么办?学生经过激烈的探讨研究,发现此时只能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可见:正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是通法。有了上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学会了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变式2,不过,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角的范围,从而导致出错。题目处理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归纳总结】1、对于解三角形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另一种是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但是相比较而言,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更简单直接。2、对于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更为通用,
20、多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解题中,一定要注意角的范围。四:训练反馈,深化理解1、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且cos A= ,a =4.(1) 若b + c =6,且b < c,求b ,c的值;(2) 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2、ABC中,a,b,c分别为角A,B,C对边,且 (2b-c) cos A= acos C.(1) 求角A的大小;(2) 若a =4,求ABC周长的最大值.(3) 若a =4,求锐角ABC周长的范围.3、ABC中,a,b,c分别为角A,B,C对边,A=2C,则的范围是_.【设计意图】检验所学习的知识,深化理解,从而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形成相应的数
21、学能力.【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代表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 .五: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整理、总结与反思,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主干知识, 再次巩固薄弱的知识环节,提高学习效率.【处理过程】让学生整理思维,自我总结,请学生代表对本节复习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或谈心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6、训练题的选择及意图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解三角形经常考查范围问题。但是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是必得满分的考题,在训练题的选择上注重:1.基础题型:强化基础,抓纲务本,落实通法2.难点题型:立足教
22、材,突出方法,分级达标3.易错题型:变式呈现,举一反三,强化提升。以下训练题仅供参考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训练题1、ABC中,A = ,BC=3,则ABC周长的最大值为_.2、ABC中,a=2,b=1,则B的取值范围是_.3、锐角ABC中,A=2C,则的取值范围是_.4、若钝角ABC的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的比值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_.5已知ABC外接圆的半径为6,若面积SABC = a2(bc)2,且sin B+ sin C= ,则sin A=_.SABC的最大值为_. 6、ABC三边各不相等,acos A= bcos B,求的范围是_.7、在ABC中,m=(sin A,
23、 cos C),n=(cos B, sin A),且m·nsin B+ sin C(1)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2)若ABC外接圆的半径为1,求ABC的周长的取值范围.8、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已知cos C(cos Asin A)cos B=0.(1)求角B的大小;(2)若a + c =1,求b的取值范围.【答案】1、9;2、(0, 3、(,)4、(2,+)5、,6、(1,+)7、(1)略(2)(4, 2+28、(1)(2),1)7、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得到了以下几点感想:一、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二、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切实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三、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鼓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只有当你真正主动地,自愿地,开心地去学习,去体验,你才会感到快乐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