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
2、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
3、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4、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4)消费按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消费按其主体分,有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集团消费。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
5、占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人们在其中的地位。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
6、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作为法律用语,所有权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所有权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2产权和产权制
7、度(1)产权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收益分享权能;收益支配权能。产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
8、益的要求。(2)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1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9、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形式: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作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决定劳动力和生
10、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2)协作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协作的优越性: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
11、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3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1)四次科技革命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火车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了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
12、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2)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3)新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比较,
13、这次革命将会带来以下一系列新变化: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则这次革命是以电脑代替人脑。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而这次革命中产生的生产方式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互联网是新的生产方式中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它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它不能离开电网。机器大生产下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都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而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新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四、
14、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
15、发展为物质基础。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
16、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两者的关系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2)制度创新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17、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3)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