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小抄.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096968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小抄.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4、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6、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7、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一个

2、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8、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9、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10、 反射弧是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11、 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他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12、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

3、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它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13、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14、 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15、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16、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他是人所特有的

4、。17、 反映是物质和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18、 感应性是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19、 感受野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同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发电现象。据此,可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所以亦称为特征侦察器。20、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21、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

5、力称为感受性。22、 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3、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24、 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25、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26、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27、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28、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29、 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

6、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30、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31、 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32、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厚,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33、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34、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35、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7、。36、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取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37、 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38、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39、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40、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41、 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42、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43、 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4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45、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

8、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46、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47、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48、 聚合式思维又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秀的解决问题的方案。49、 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50、 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51、 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为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5

9、2、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53、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优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提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54、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过程。55、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56、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57、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58、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59、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

10、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60、 心境是一种比较长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61、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又短促的情绪状态。62、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63、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体验,它是人们运用的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64、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65、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

11、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66、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67、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各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68、 双趋冲突是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69、 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像这种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70、 注意

12、是指心里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71、 注意的范围又称为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7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73、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74、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75、 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76、 间接兴趣是指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77、 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78、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13、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79、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80、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81、 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联系效果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图。82、 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现象。83、 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84、 智力技能又称为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85、 能力是指影响活动

14、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86、 天才是指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才能。87、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88、 晶态能力是指与知识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89、 液态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90、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91、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

15、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92、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为可靠度。93、 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影响。94、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又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二、简答题1、 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关系2、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4、 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5、 工具性条件发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6、 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7、 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8、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9、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10、 皮

16、亚杰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1、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2、 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3、 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14、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5、 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16、 巴甫洛夫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17、 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8、 遗忘规律的内容19、 如何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20、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21、 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2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3、 论述创造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特点24、 如何培养创造思维25、 思维的品质26、 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27、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理论28、 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29、 詹姆士朗

17、格的机体知觉理论30、 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31、 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32、 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33、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34、 学生动机的培养35、 论述意志品质及其培养36、 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37、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38、 简述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39、 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0、 兴趣与爱好的区别和联系41、 论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42、 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43、 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44、 简述促进智力技能形式与发展的条件45、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46、 论述能力形成的条件

18、47、 举例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特征的重要意义48、 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关系49、 论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50、 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51、 举例说明性格的形成简答题答案1、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不想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的总和,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所感,并且随着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情感也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

19、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的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法、方式等。另一方面,意志过程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是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绪,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事业。2、 答: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

20、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2)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发生和发展。3)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4)教育性原则,研究的课题、使用的方法不应损害被试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3、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主要要素,他首创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是冯特,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识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

21、)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惠特海默,后期代表人士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5)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他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系统。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是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7)认知心理学,始创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22、4、 答: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1)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2)集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3)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5、 答:1)共同之处,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来的条件反射,而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则消退;在消退之后又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比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2)二者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无条件反射是否明确;第二是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第三,反应方式不同,一种是被动的,反应时先天固有的,一种是通过主动操作来达

23、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6、 答: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地和改变的最基本的规律,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5)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又不定比的间隔强化。7、 答:人类心理发生的条件有: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和教育在心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使环境和教育

24、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做到教育本身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出发。3)心理发展的动力,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的主要看法是:在个体不断地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8、 答;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华生认为,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教学方法。第二,反对体罚学生。华生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3)第三,教育的目

25、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一是内脏或情绪习惯,二是喉头和发音习惯,三是身体技能的习惯。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称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华生主张:1)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2)要让儿童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3)克服儿童青少年的手淫习惯4)指导男女儿童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不要只让他们局限于同性交往5)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使他们正确的对待恋爱、结婚和

26、性问题。9、 答:弗洛伊德把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第二个阶段: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第三个阶段:前生殖器阶段(3-6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第四个阶段:潜伏期(6-11、12岁),儿童的性格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第五个阶段:生殖器区(11、12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都来,上一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了。10、 答:皮亚杰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动作图示和

27、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第三个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体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有量的积累而发生质的变化,新的心理结构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11、 答:维果斯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

28、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社会文化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12、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第三,

29、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第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表想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13、 答:知觉作为对事物综合的整体反应,知觉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1)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或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

30、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对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做哦那个是不相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强的成分

31、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与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了。这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成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4)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他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14、 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32、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得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15、 答: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得形象。但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1)直观形象性,记忆表象与知觉一样都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2)概括性,也就是说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3)模糊片段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

33、和稳定。16、 答: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17、 答: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如下几个: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因而识记效果好。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的效果也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就越好。3)识记方法一般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

34、,先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区,这样,识记效果好。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增强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比例大得多。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效果好;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18、 答: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继艾氏之后的许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如有意义的材料较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

35、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19、 答: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2)复习中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对于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学习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20、

36、答: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与综合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21、 答: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中形成的“相邻”的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

37、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的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素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能理解为自上而下。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化样式,客观事物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学生概念的掌握。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概念的掌握。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做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需要通过语言

38、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吧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22、 答:影响问题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整体性的影响。2)定势,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应偏高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应偏低一些。4)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23、 答:创

39、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和想象的统一体。3)创造思维往往觉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型的综合表现。24、 答: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

40、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积极、活泼的状态,思维也才能有创造性。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的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其次,组织多种多样

41、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25、 答:思维的品质有: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2)思维的批判性 ,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事物的充分体验,是以广阔性为基础的。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十五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5)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26、 答:相同点: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不同点:1)感觉和

42、知觉时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2)感觉和知觉是反映当前事物,而思维是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联系:1)感觉、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过程的基础。2)思维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27、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有十分层次的:最底层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于

43、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优势。28、 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请给你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情绪有巨大作用。2)情绪是情

44、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29、 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于1884年提出了对情绪历程的解释,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丹麦生理学家朗格(C.Lange)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恐怕只是一种对于他身体内的变化的知觉”。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图7l说明了该理论的神经机制。30、 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暑的看法。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

45、,沿着神经通道l到达丘脑(Th),再通过1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图72丘脑与情绪的关系图 31、 答: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识评估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C代表大脑皮层

46、,R代表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到刺激,通过丘脑的转换站(SR)传到皮层,Ev是对情景的评估,即用大脑皮层里原来储存的信息和现在新输入的信息比较,从而产生情绪:F代表恐惧,A代表愤怒。情绪产生后,通过下行箭头2和2(即外导通路),经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转换站(SNS和PNS),到达血管和内脏组织(BIV)。然后又把这些器官的变化,通过上行箭头3返回大脑皮层,产生关于内脏变化的感觉。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要受到储存信息的评估,最后使原有的情绪(F或A)附加点感觉材料S(情绪的另一部分)。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32、 答: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

47、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33、 答: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掌握和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标准,良好情绪标准有如下几条标准: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良好情绪的而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

48、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4、 答: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