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习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096510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习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 导论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社会生产关系3.物质资料生产4.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方式6.经济规律7.基本经济规律二、思考题1.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2.物质资料生产为什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怎样认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4.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5.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特点? 6.怎样认识经济规律的类型?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怎样的?9.物质资料生产为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0.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是什么关系?12.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规律

2、的客观性?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2.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利益关系。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所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4社会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力量。5.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3、。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7.基本经济规律是决定一个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的规律。二、思考题1.(1)政治经济学最初称为经济学,经济学是在古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的,着重研究奴隶制的家庭经济管理或庄园经济管理。17世纪时出现了政治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管理,将研究的内容拓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因而称为政治经济学,以区别于过去只研究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现在又简称经济学。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科,以区别于应用或管理等经济学科。2.物

4、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才能有人和有时间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3.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构成的。(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和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起着最根本的和主导的作用。(2)物的

5、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4.(1)生产关系首先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2)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或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因为从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要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关系,这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或称生产关系体系。5.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共同点,即都有客观性。但是,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

6、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一般比较顺利。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是不相同的。6.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

7、系。7.(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8.(1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9.(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9、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0.(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所包括的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引起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11.(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生产

11、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4)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的发展。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12.(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变化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所说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

12、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就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一、基本概念1.商品经济2.商品3.使用价值4.价值5.具体劳动6.抽象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9.价值规律10.价值形式11.货币12.价值尺度13.流通手段14.支付手段15.贮藏手段16.世界货币17.价格18.货币流通规律19.通货膨胀二、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经济产生

13、与存在的条件?2.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3.如何认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4.怎样理解商品价值的形成?5.如何认识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和区别?6.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7.怎样认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8.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9.为什么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0.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1.怎样理解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3.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哪些作用?14.怎样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1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16.商业信用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17

14、.请结合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分析货币的本质。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3.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4.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5.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6.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

15、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10.价值形式即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1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2.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13.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1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15.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

16、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16.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17.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18.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19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二、思考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2)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

17、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不同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交换必须是通过对等的原则进行,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表现为具有价值特征的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2.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18、(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是相统一的。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2)二者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4.(1)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2)形成商品价值的,首先是

19、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价值。生产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它的价值就转移到了新产品中,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只能转移,不会发生增值。(3)形成商品价值的,其次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抽象劳动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创造出的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即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了价值的增值。5.(1)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形成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一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的抽象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

20、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6.(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3)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情

21、况就相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因此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1)价值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实行等价交换。8.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要求

22、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等;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9.(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所

23、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0.(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相统一的。这种统一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矛盾的,这种矛

24、盾表现在:第一,二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第二,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11.(1)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劳动

25、对象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12(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形成的原因。由于不同性

26、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或局部性质,是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或局部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当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出去时,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就不能转化为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

27、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3.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的。(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通过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而起作用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为此,就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切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生产条件好、

28、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或企业,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有可能获胜和发财致富,反之有可能破产或被淘汰,从而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4.(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五种职能的这一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价值尺度和

29、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15.(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2)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便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16.(1)商业信用的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

30、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只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商业信用也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1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和商品不是同时产生的,它是随着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自发产物。(1)货币首先是商品,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来看,充当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的从来都是商品,货币自身是有价值的,不然就不能成为其他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物。(2)货币是不同与其他商品的特殊商品,和其他商品相比较,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

31、这一特点,它是其他商品价值惟一的表现形式,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能够无条件地、随时随地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并且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3)充当货币的商品必须是固定的、惟一的,否则就会阻碍商品交换的发展,例如,在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无止尽的发展,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这个商品交换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在一般价值形式发展阶段,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仍然不稳定,因时因地不同,一般等价物经常变动,这为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麻烦。货币正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克服了这些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才从众多商品中剥

32、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一、基本概念1.资本总公式2.劳动力价值3.价值形成过程4.价值增殖过程5.剩余价值6.必要劳动时间7.剩余劳动时间8.资本9.不变资本10.可变资本11.剩余价值率12.绝对剩余价值13.相对剩余价值14.超额剩余价值15.资本主义工资16.计时工资17.计件工资18.名义工资19.实际工资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22.资本积累23.资本积聚24.资本集中25.资本技术构成26.资本价值构成27.资本有机构成28.资本主义人口规律29.相对过剩人口30.生产成本31.利润32.利润率33.平均利润率

33、34.平均利润35.生产价格36.超额利润37.商业资本38.商业利润39.商业流通费用40.商业41.职能资本家42.借贷资本43.利息44.企业利润45.利息率46.资本主义信用47.商业信用48.银行信用49.资本主义银行50.银行利润51.股份公司52.股票53.股东54.股票控制额55.股息56.股票价格57.资本主义地租58.租金59.级差地租60.绝对地租6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62.土地私有权垄断63.土地价格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可能转化为资本?2.为什么商品价值中既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又包括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

34、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4.资本为什么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6.怎样从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7.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8.有哪些因素影响利润率的高低?9.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资本家企业的利润都相同吗?10.商业资本的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11.资本主义条件下商业剥削有何特点?12.什么是利息率?它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3.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14.资本主义地租有哪些特点?15.有哪些因素决定资本主义土地价格?16.试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

35、7.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18.试析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1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和资本积累的实质?20.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2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2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23.怎样认识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重要意义?24.商业利润的来源、实现途径及其性质是什么?其量怎样确定?25.试述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26.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7.什么是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试述它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28.什么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试述它产生的条件、原因

36、和源泉。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资本总公式即G-WG的公式,它反映了各种资本形式在流通中的一般运动过程,所以又称为资本的一般公式。2.劳动力价值是指生产和在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37、的时间。8.资本是用于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14.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

38、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18.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19.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22.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

39、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3.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24.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它通过竞争和信用两种形式来实现。25.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的资本构成。26.资本价值构成是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的资本构成。27.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28.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是伴随资本积累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客观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它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

40、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增加,于是必然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29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30.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3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表现为利润。3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m/(c+v)33.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34.平

41、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5.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36.超额利润是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37.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38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买卖等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39.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

42、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40.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购销经营活动的行业。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41.职能资本家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42.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43.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44.企业利润是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45.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46.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形式。47.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

43、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48.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49.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和货币关系的支付中介。50.银行利润是由银行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所构成,它在数上相当于平均利润。5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52.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人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53.股东是公司股票的持有人。54.股票控制额是大股东控制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55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56股票价格是股票在市场上的买卖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

44、价格股息利息率。57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所构成的。58.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的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59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60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6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在可耕

45、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别的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经营使用这种土地,从而形成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62土地私有权垄断是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这种土地的私有权,从而形成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63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二、思考题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46、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2这个问题要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来分析。雇佣工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使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因此,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凝结到产品中去的新价值,是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殖。价值的增殖是由于雇佣工人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因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惟一的源泉。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

47、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态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4(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的价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实际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2)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似乎工人全部劳动都是有报酬的,工资的现象形态掩盖了它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