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统 计 分 析 报 告期刊中心 赵大良 苗 凌科研水平是高校实力的体现,科技论文的产出是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论文的数量更是评价高校科研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参数。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国际影响力主要是依据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量为依据进行统计排名。众所周知,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绝对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相对名次也基本维持不变有升有降(见表1)。但是,现在的指标排名与学校创“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并不能相适应,为此我们受学校科技处
2、的委托,试图通过具体的统计分析,寻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SCI的论文检索情况为主,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在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SCI-e的论文收录情况进行比较。表1 2000年2003年西安交大国内外论文数量及其在高校中的位次年份SCI/篇排序EI排序ISTP排序国内论文排序200017421377593720786200122920478422142306920023211966252727278092003454176406403634466 一、论文数量的增长并不完全代表科研水平的提高国际论文的数量一定程
3、度上反映了科研的水平和实力,但是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提高并不一定代表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影响力的落脚点应该是:发表论文,有读者阅读,并且能够指导以后的研究工作,即在后续的研究成果论文中被引用。如果论文发表以后没有人引用甚至是没有人读过,那样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对提高影响力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为此,科技信息分析领域通常以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水平。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数排名分别是:SCI为第19名,EI为第5名ISTP为第7名,而国际论文(三大检索系统合计)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的排名却为第20名。2003年的情况则更不理想,SCI为第17名,EI为第6名
4、ISTP为第6名,名次有所提升而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的排名却在第20名以外。与同类型的高校相比较,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均明显偏低。即使是华中科技大学在2003年的国际论文数明显增加并超过了西安交通大学,而其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也同步提升(见表2)。表2 国际论文数及其被引用篇数和频次比较学校年份国际论文数被引篇数比例被引频次篇均次数清华大学20025127119623.326410.5220036099169127.736400.60浙大大学2002229788638.617450.7620033260114135.023550.72上海交大200223333661
5、5.77610.332003286355319.313680.48西安交大2002125516613.23150.2520031497200(估计)13.4500(估计)0.33华中科大2002115319116.63640.322003155532921.27230.46从被引用的篇数和频次的绝对数上来看可能说明不了问题,而被引用论文占总论文的比例,则可以看出自己的相对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近九成没有被国际同行发表论文时引用过,不能说这些论文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可能被国内论文引用过),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发挥提高国际影响的作用。因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国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不是很差(见表3),
6、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上海交大和华中科大的水平基本相当,比清华和浙大的影响力稍逊色一些。启示:可能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在研究深度上存在欠缺,缺乏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可能说明我们在科研选题方面存在欠缺,涉及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不够;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力,也会影响到论文的影响力乃至被引用;国内的影响还算处于正常,工作的目标应当是努力提升科研的国际影响力。表3 国内论文数及其被引用频次(自引+他引)比较学校年份国内论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次数清华大学2002429048891.142003419773421.75浙大大学2002445250211.132003536179421.48上海交大20023051217
7、40.712003380644011.14西安交大2002278024760.892003344641011.19华中科大2002437634330.782003506952691.04二、国内论文数量的提高与国际论文数量的提高并不一定同步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之比,也是一项反映科研成果国际影响的指标,比值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单位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小,或者说其影响主要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安交通大学扩大国际影响的效率并不是最低,比华中科大要稍高一些,但是从国际国内论文比的增长速度上来看西安交通大学却是最慢的。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5所高校2002年的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均比较快,一
8、般在40以上,这说明在2000年前后的政策和措施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也可能与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的投入初见成效有关。但是,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和西安交大在2003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浙江大学和华中科大的增速不减,这里边各高校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值得研究。从国外国内论文的比值还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不仅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论文发表的效率也比较高,说明在数量增加的同时科研的实力也有所增强。虽然西安交大在2001年与浙江大学几乎在同一个数量级(0.4),但是浙江大学的提高速度明显加快,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或者说,国际论文数量的提高是一种数量扩
9、张型,而非科研实力的提升。表4 国际国内论文增长速度及其比值变化学校年份国际论文数增长率国内论文数增长率%外内比清华大学20013641/3537/1.0292002512740429021.21.1952003609919419721.453浙大大学20011599/3600/0.4442002229743.6445223.70.5162003326042536120.40.608上海交大20011669/2699/0.6182002233340305113.00.7652003286322.7380624.70.752西安交大2001928/2306/0.4022002125535.227
10、8020.60.4512003149719.3344623.90.434华中科大2001818/3491/0.2342002115341437625.40.2632003155534.8506915.80.307从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上看,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与国内论文的增长速度没有太强的关联度。国内论文的增长速度加快,而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反而减慢(上海交大),国内论文负增长而国际论文的增长虽然减慢,但并没有比例关系(清华大学),华中科大的国内论文增长明显减慢而国外论文的增长减慢的并不明显。另外,从各学校SCI光盘版检索的数据和网络版(通常称为SCI-e)检索的数据的差别上来看(见表5),区别还是
11、比较大的。问题的关键:一是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数据用的是光盘版的数据,所以多出来的数据并不能计算到官方公布的数据之中,对学校排名的作用不大;而且网络版多出的数据多是国内被SCI收录的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特别是中文版期刊。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网络版比光盘版数据相差的多少与国外国内论文比的大小反映出的问题一样,差距越大说明该学校的实力越弱,否则相反。表5 SCI光盘版和网络版论文数检索的差别比较学校光盘版网络版多出数比例/%清华大学2212266445220.4浙江大学1553195440125.8上海交大1019117415515.2西安交大45461616235.7华中科大6
12、3782018328.7启示:国际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不是单纯提高科研的产出数量就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提升科学研究的实力,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论文数量的提高与科研实力有关,但是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在数量提高的推动下跟上实力的提升是提高国际影响的可选择方案之一;国内论文的发表可以锻炼作者队伍,提高研究的水平,但是国内论文的增长与国际论文的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应当注意政策导向的目的性,避免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埋没在国内,这一点对西安交大来说十分重要(国内论文增速提高而国外论文增速却明显放缓)。三、学校学科实力与SCI收录重点的差异国际检索系统的学科收录
13、有其重点, 综合考察三大系统其收录的重点学科是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技术,该三个学科的论文收录数占数据库论文总数的54%,单纯就SCI来说,此三个学科的论文占总数的比例也是近50%(见表6)。这三个学科的论文SCI实际收录数中,清华大学占55.2%,浙江大学占54.6%,西安交大占46%,基本上与SCI的收录重点相一致。表6 不同高校主要学科收录比例与SCI数据库中主要学科所占比例的比较学科名称数据库中的比例西安交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华中科大数学5.59.54.83.77.24.2物理学15.611.916.414.616.526.7化学21.15.715287.58.2生物学9.80.7
14、5.67.53.33.2医药卫生11.79.3/10.6/20.6材料科学12.928.423.8122112.4工程科学14.13431163617.4其他学科/注:工程学的数据是根据SCIE的数据整理估算所得,其他学科从中信所数据推算出来,侧重横向比。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数学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论文检索数中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一般工业技术类学科(包括材料科学)是产生SCI论文的主要学科,贡献在50%以上,这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有些类似。而浙江大学在化学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华中科大在医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西安交大、清华和上海交大在工程学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学校实力中所占的
15、比例均在30%以上,通过表7可以看出:三所工科优势明显的学校在二级学科的优势也十分类似,排在前3位的均在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和化学工程4个学科中。启示:常说学校的学科与数据库的收录重点不一致的说法依据并不充分,在数据库收录的基础学科里边,西安交通大学在化学方面的劣势明显,与数据库的收录重点相差较大;与其他高校相比较,西安交大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学校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有必要注意保持这一优势;西安交大的工科在学校的作用尽管是十分明显,但是也应当看到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传统学科,在电类学科和其他新兴学科领域还存在差距,在学校的地位有待提高;物理学虽然对学校的表7 工程类学科的分
16、布情况西安交大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工程类学科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7512.42188.2887.5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548.9913.4877.4Engineering, Mechanical386.32298.51069.0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152.51455.4211.8Engineering, Chemical111.8281.1494.2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71.2140.7211.8Engineering, Industrial61.0
17、351.3242.0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50.9341.830.3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Biomedical10.2251.3322.7Engineering, Civi34.331.736.7注:数据为SCI网络分析软件所得,只作相对比较贡献与其在学校的地位似乎有点差别,学校的物理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与其他高校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华中科大的物理学科所占比例在几个高校中十分显眼。四、计算机学科在总数中的贡献值得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入到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成为促进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方向。从各个学
18、校中计算机学科被检索论文在学校总论文的比例也可以看的出来(见表8),一般在5%以上。在这一点表8 计算机学科论文在学校论文中的比例比较西安交大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学科6510.8%723.9%2097.8%695.9%465.6%西安交大计算机学科论文的具体分布183.0%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62.6%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111.8%Computer Science, Theory & Methods71.2%Computer Science, Sof
19、tware Engineering50.8%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40.7%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40.7%Computer Science, Hardware & Architecture上,西安交大更为突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具体分解以后也可以看到,除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作为公认的学校优势学科以外,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软件”方面的成绩也比较好。另外,在计算机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启示:计算机学科的贡献份额偏高,表明学校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某种
20、程度上改变了学术水平徘徊不前的困境,并且为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对其今后的发展值得规划和扶持;从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份额较大的现象来看,对传统学科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问题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工程技术学科脱离试验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当给予必要的警惕。五、拔尖人才作用比较明显,但不仅人数偏少且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表9 拔尖人才占教授的比例正高人员其中教授各类拔尖人才(不含院士)学校人数人数人数占教授比例清华大学1209117626722.7 %浙江大学/111917915.8 %上海交大/61312219.9 %华中科大994897/西安交大6996809514.0 %众所周知,科技实力竞争的
21、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西安交通大学的拔尖人才的数量,在几所高校中是偏少的(见表9),还不到百名,并且从拔尖人才占教授的比例来看,同样是偏低的。从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检索结果中,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人数比较上来看(见表11),西安交大仅有十人(华中科大为31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3.2%(华中科大占5.7%),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拔尖人才数量和所占作者的比例都明显偏少。这也可以说现有的拔尖人才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包括其学生在内只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的有10名作者,具体名单见表10,在全部作者中出现的频次在4次以上的作者名单见报告后边的附表)。另外,从表11可以看出:按教授人数计算人均
22、SCI论文的篇数,最低的浙江大学也是西安交大的近2 倍;按拔尖人才数来计算似乎要好一些,但是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拔尖人才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2003年上海交大的Fan H Y一人发表SCI论文33篇,占上海交大全部论文的3.24%, 占西安交大全年论文的7.27%;清华大学的Yang X J、Wang X H和Zhang L三人发表SCI论文42篇,占西安交大全部论文的表10 西安交大200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名单序号第一作者姓名篇数基本学科1Li Cj8Materials Science, Coatings & Films2Zhang
23、WP7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pplied3He Zr6Chemistry, Physical ; 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4Huang Z6Engineering, Mechanical5He YN5Mathematics, Applied6Yang S5Chemistry, Physical ; 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7Jiang ZY4Chemistry, Physical ; Physics, Atomic8Li Fl4Physics, Multidiscip
24、linary; Physics, Atomic9Ou ZC4Mechanics10Wang Xd4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表11 教授和拔尖人才人均SCI论文的贡献篇数教授拔尖人才清华大学22121176= 1.882212267= 8.28浙江大学15531119= 1.371553179= 8.68上海交大1019613= 1.591019122= 8.35西安交大454 680= 0.67454 95= 4.789.25%。就是西安交大的10名高产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占到全校论文的11.
25、7%(见表12)。如果将高产作者人数和贡献相比,作为高产贡献系数的话,西安交大的高产作者在SCI论文总数中的贡献是比较明显的,西安交大的贡献系数为3.656,华中科大的贡献系数为3.298,但是由于华中科大的高产作者总数远远多于西安交大,所以论文产出的总数多也就是自然的。启示:作为创国际水平的大学,国际论文的影响是必须的,国际论文的产生基于科研队伍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拔尖人才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样重要(西安交大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8篇的人是李长久教授);拔尖人才的数量少是一个方面,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同样重要,作用发挥的好不仅会在科研产出上做出贡献,而且也为进一步引进
26、人才和内部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表12 高产作者人数及其贡献比较第一作者发2篇以上论文其中发4篇以上论文人数人数人数比论文比人数人数比论文比西安交大3158426.7%49.1%103.211.7%华中科大54615127.651%315.7%18.8%六、西安交大与华中科大的合作单位和作者数比较在科技文献统计分析中,论文的作者人数和合作单位数是用来评价科学研究的规模、合作交流范围和广度,并以此来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由于学科的交叉和问题的复杂,往往单凭某个人的力量来解决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变的越来越难,因此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攻关。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指标是有一定意义的,总体
27、上来说论文篇均作者人数和单位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科研活动的团队规模和合作的范围,但对于某一篇文章的评价并不适用。从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出,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科学研究的实力、水平方面相表13 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比较学校篇均作者人数全部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力学西安交大3.73.83.73.33.82.8华中科大4.23.64.23.44.54.1差并不大。从篇均作者人数上来看华中科大(4.2)高于西安交大(3.7),而在合作单位的指标上西安交大(58.9%)则高于华中科大(50.4%)。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某些学科上材料科学和力学西安交大的两个指标均低于华中科大。表
28、14 主要学科两个以上合作单位论文比例(%)华中科大西安交大Physics57.6 %78.3 %Engineering52.9 %72.8 %Materials Science52.1 %45.3 %Chemistry45.2 %64.7 %Computer Science56.5 %58.3 %Mechanics 80.0 %33.3 %Medicine 25.0 %55.6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1.4 %30.8 %Mathematics 20.6 %47.2 %全部学科50.4%58.9 %启示:合作是解决重大课题的基础,指标偏低的学科反倒是学
29、校的强势学科,也许就是因为学科实力比较强,所以研究的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一些比较弱的学科的合作比较多,可能也正是因为只有合作才能有高水平的成果产生,但是也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合作范围的扩大。七、说明和几点建议一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对于完成一项统计分析报告来说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因此本报告的起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没有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本报告的观点只是个人在整理数据过程中的一点感悟,没有讨论和深入分析,显然存在许多偏颇的结论,只能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一点参考意见。报告中的统计数据由于所依据的样本不同,有的是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有的
30、是根据SCI网络版请人统计的数据,数据的数量不同,并且有时学科的分类方法也不同,所以各个问题分析所用数据之间没有可比性,只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来进行比较使用,是一个相对数据。通过次统计分析和报告的起草,感觉有一些问题如果解决,可以更有利于工作,因此特建议如下:(1)管理部门能够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分析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统计的指标,搜集数据,从而使分析能够有所深入。(2)在需求明确以后,建立长效机制,积累资料和数据,完善指标体系,定期提供统计分析报告。2003年作者在Sci-e论文中显示的次数姓名次数基本学科Jin Zh金志浩46Materials S
31、cience, MultidisciplinarySun J孙军22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Xu Kw徐可为22Mathematics, AppliedYao X姚熹21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Qiao Gj乔冠军13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 Shen Yp沈亚鹏12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Wang Yl12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Ding Bj丁秉钧11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
32、sciplinary Li Sb李世斌11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金志浩、高积强处)Li Fl李福利10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Chen YH陈宜亨9MechanicsXu Jx徐健学9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Xu Zb徐宗本9MathematicsHe Zr贺志荣8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周敬恩处)Ishima T8Engineering, MechanicalKono M8Engineering, MechanicalLi CJ李长久8
33、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Ma Z8Mathematics, AppliedNakamura H8Engineering, MechanicalObokata T8Engineering, MechanicalShiga S8Engineering, MechanicalTsue M8Engineering, MechanicalUeda T8Engineering, MechanicalWu Hs8Chemistry, Physical (与金志浩有关)Zhang Jm8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Zhang Wp8Mat
34、hematics(徐宗本处)Zhang Wx8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e Jw何家文7Materials Science, Coatings & FilmsJiang Zy7Chemistry, PhysicalLi Kt李开泰7Mathematics, AppliedLi Zh7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Lu Zl7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金志浩处)Song Xp宋晓平7Chemistry, PhysicalTao Wq陶文铨7
35、Mechanics; ThermodynamicsXu Xh7Chemistry, Inorganic & Nuclear(与金志浩有关)Xu Z徐卓7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Yang Bl杨伯伦7Engineering, ChemicalZhang Fq7MathematicsZhang H7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Chen Gd陈光德6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唐天同有关)Gao Jq高积强6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
36、iplinaryHe Yl何雅玲6Mechanics; Thermodynamics Huang Z6Engineering, MechanicalLiu Y(刘勇-医学)6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Ma Aq马爱群6Clinical NeurologyWang Hj王红洁6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金志浩处)Wang X6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Xu Cx徐成贤6MathematicsZhang L6Spectroscopy Zhou Je周敬恩6Chemistry, Physic
37、al(与周敬恩有关)Cai Yl蔡云龙5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 Chen St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Ding Xd丁向东5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孙军处)Du Yw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宋晓平处)Guo Lj郭烈锦5Engineering, ChemicalHan Y憨勇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与徐可为有关)He Yn(何银年)5Mat
38、hematics, AppliedKang Ym5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Li Jy5Engineering, MechanicalLi Y5Engineering, MechanicalLi Yl李永利5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金志浩处)Liu G刘刚5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孙军处)Liu Gz刘贵忠5Computer ScienceLu Bh卢秉恒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Shi Js5Gastroenterolo
39、gy & HepatologySi Ls5MedicineSu Gh苏光辉5Nuclear Science & TechnologyWang Hy5Mathematics, AppliedWang Tj王铁军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Wang Xd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金志浩处)Wang YP王亚平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Wang Zy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Xie Y5Physics, Mul
40、tidisciplinary(徐健学处)Xu Ld5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Yang S扬森5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宋晓平处)Zhang Cy张程煜5Physics, Applied(丁秉钧处)Zhang Gj5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与孙军有关Zhang Hy5Clinical NeurologyZhang Jh5Engineering, MechanicalZhang Xl5Materials Science, Mu
41、ltidisciplinary(金志浩处)Zheng M5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王锡凡处)Zheng Nn郑南宁5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elis Jp4Materials Science, Coatings & FilmsDing W4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Du Hl4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姚熹处)Fan Hy樊会元4Engineering, Mechanical(博士生)Feng W4Physics, Mult
42、idisciplinary(徐友龙处)Feng Yj4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姚熹处)Guan Xh管晓宏4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uo Wl4Metallurgy &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Jiang Py江平宇4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Jiang Yl4Mathematics, AppliedLi Hz4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Li N4Engineering, MechanicalLi X4MathematicsLiao Yh4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Liu P4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Liu Sx4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Lu Wz4Computer ScienceMou Xq牟轩沁4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