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市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衡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03-07 09:35 2010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活动,启动“工业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民生事业显著进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一、综合综合实力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20.34亿元,增长15.1%。分
2、产业看,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4.42亿元,增长4.4%;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5.73亿元,增长21.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62.74亿元,增长21.8%;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19亿元,增长13.1%。一、二、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62.1%、32.8%,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7、9.34、4.9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首次下降到20%以下,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8.6:45.5:35.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6%。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7.9%。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新增就
3、业人员6.9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1%,城镇零就业家庭431户,失业再就业人数4.22万人。物价指数稳中趋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9%,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10%(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4%(全省)。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项目)呈现“七升一降”的格局,上涨的七类为:食品类价格上涨6.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交通通信类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居住类上涨5.6%;下降的一类为:家庭设
4、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3%。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080起,上升18.7%;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54起,上升31.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7,下降0.09个百分点;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14,下降2.77个百分点;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3.8,下降1.44个百分点;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1.26,下降2.50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较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减排任务重;就业压力较大等。二、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429.63亿元,增长4.
5、4%。其中,种植业产值181.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9.7亿元,增长14.0%;牧业产值194.82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25.7亿元,增长5.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09.57千公顷,增长2.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1.15千公顷,增长1.6%;油料种植面积149.72千公顷,增长9.7%;蔬菜种植面积93.31千公顷,增长3.4%。粮食总产量333.63万吨,增长0.5%;出栏肉猪963.81万头,增长2.1%;出栏牛11.96万头,增长12.9%;出栏羊54.86万头,增长10%;出笼家禽10212万羽,增长7.8%;水产品产量24.96万吨,增长5.1%。农业产业化
6、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969家。24家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增长28.5%、18.5%、17.8%。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增长55.6%,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4.8万人,增长37%。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0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2.37亿千瓦时,增长8.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7.72万千瓦,增长8.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25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通电话的自然村50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40个,新增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的行政村250个。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
7、业增加值562.74亿元,增长21.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38.63亿元,增长23.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29.09亿元,增长31.2%;重工业增加值409.54亿元,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的六大重点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12.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37.69亿元,增长1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52.31亿元,增长3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13.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71.04亿元,增长1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27.81亿
8、元,增长28.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10家,净增139家。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原煤产量1503.83万吨,增长5.5%;发电量80.70亿千瓦时,增长13.7%;混合饲料34.83万吨,增长30.3%;水泥741.81万吨,增长31.6%;钢材127.32万吨,增长13.9%,变压器9408.79万千伏安,增长31.9%;十种有色金属40.03万吨,增长20.2%。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91.2%,比上年提高51.3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812.73亿元,增长40
9、.8%;利税119.74亿元,增长48.7%;利润62.81亿元,增长64.5%。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64.83亿元,增长32.2%;全市建筑业增加值82.99亿元,增长16.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37.91万平方米,增长21.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0.74万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1.15亿元(含跨区项目投资43.02亿元,不计增速),增长36.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4.5亿元,增长32.6%。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64.32亿元,增长18.3%。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年内新开工项目个数1423
10、个,增长61.5%。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1.89亿元,增长54.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9.44亿元,增长57.3%;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6%。其中,采掘业投资50.57亿元,增长36.3%;制造业投资257.2亿元,增长30.2%。基础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基础设施投资117.2亿元,增长38.7%;基础产业投资31.76亿元,增长62.6%。其中,交通运输、城建设施、卫生投资分别增长28.3%、29.6%、6.5%。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200个在建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28%,为年计划投资的103.7%。按行业分
11、,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122.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76.2亿元(含国省重点工程),社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全年共有63个重点工程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65.31亿元,增长58.3%。商品房施工面积1110.72万平方米,增长29.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84.37万平方米,增长25.9%。五、内外贸易和旅游社会消费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2.12亿元,增长19.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13.08亿元,增长37.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21.4%,化妆品类增长24.1%,家具类增长43.8%,通信
12、器材类增长50.5%,汽车类增长80.4%。对外贸易有所回升。全市进出口总额7.88亿美元,增长0.3%。其中,出口7.05亿美元,增长19.7%;进口0.82亿美元,下降60.2%。一般贸易出口额6.39亿美元,增长12.3%;加工贸易出口额0.65亿美元,增长230.0%;来料加工0.26亿美元,增长2081.0%;进料加工0.39亿美元,增长111.9%。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6亿美元,增长12.4%。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50万美元,增长16.0%,占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5.5%。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8亿美元
13、。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2.74亿元,增长37.7%;接待国内外游客1959.22万人次,增长30.2%。接待国内游客1948.69万人次,增长30.3%;国内旅游收入100.1亿元,增长37.7%。接待入境游客10.53万人次,增长29.8%;旅游外汇收入0.43亿美元,增长34.6%。年末全市共有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六、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市货物周转量195.00亿吨公里,增长25.4%。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达177.62亿吨公里,增长25.8%;水运货物周转量17.38亿吨公里,增长21.6%;客运周转量80.03亿人公里,增长16%。全市公路线
14、路年末里程1.7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9公里。邮电通信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83.88亿元,增长16.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6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80.27亿元,分别增长15.4%、16.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356.4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3.51万户,增长7.2%。移动电话用户299.47万户,增长30.4%。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32.52万户,增长26.2%,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5.34 户/百人,每百人增加1.03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0.48户/百人,每百人增加9.64户。七、财政、金融与保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13.33亿元,增长51.0%;一
15、般预算收入75.89亿元,增长6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9.34亿元,增长39.0%,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81亿元,增长28.6%。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8.0%。金融存贷业务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06.13亿元,增长17.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208.11亿元,增长25.8%,居民储蓄存款945.68亿元,增长1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2.10亿元,增长16.2%。其中,短期贷款为221.91亿元,增长14.3%;中长期贷款275.33亿元,增长23.0%。社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保费收入达37.31亿元,增长21.4%。其中,财产险
16、保险保费收入8.16亿元,增长23.5%;人身险收入29.15亿元,增长20.9%。全年各项赔款支出6.42亿元,下降14.7%。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74亿元,下降3.0%;人身险赔款支出2.68亿元,下降27.0%。八、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巩固提升。一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全年投资152万元提质改造76所社区幼儿园。全市幼儿园拥有量达到1993所,在园幼儿达12.49万余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0.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6.1%。二是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小学在校学生61.78万人,增长2.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6%。初中在校学生25.84万人,增长0.04%;初中适
17、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98.6%。三是高中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97万人,增长0.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89.9%。四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2014人,增长16.3%;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1.32万人,增长7.1%。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产值533.18亿元,增长33.8%;实现增加值146.23亿元,增长14.5%。获得了“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衡阳湘南集聚区”四个产业基地称号。三九唯康、恒生制药等企业完成了GM
18、P改造。紫光古汉的“古汉养生精”、恒生制药的“注身用灯盏花素”、三九唯康的“麝香追风膏”、东健药业的“清淋冲剂”和“龟康二仙膏”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人造皮等列入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工程项目。全市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年专利申请量1270件,其中发明246件;授权专利665件。签订技术合同6880项,合同成交金额0.91亿元。检验、地震和测绘事业稳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7个,特种设备检验机构8个。完成定期食品质量监督抽查1200批次,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684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7.61%;发放工业品生产许可证31张,发放食品生产许
19、可证96张,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3.8万台件。全市共有地震台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9个。测绘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270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地成果167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航摄成果2800片。九、文化、卫生、体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一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全年建成城区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0个,建成图书室、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320间;完成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二是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举办“广场旬旬演”33场,“社区周周乐”300场,“春满衡阳”
20、40场,“祝福祖国爱我衡阳”50余场,成功举办“红星艺苑星耀衡阳”大型文艺晚会演唱会,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原生态音乐岳北山歌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衡南七巧龙获中国奉化国际舞龙邀请赛金奖,沁园春长沙获湖南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美声唱法银奖,在湖南艺术年展上获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4个。侗乡多耶获中国民间歌曲演创大奖赛金奖,玉带血、夏明翰、电老虎、祥林嫂等均在各项文艺赛事上取得优良成绩。四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入。衡阳民族艺术团赴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和莱索托3国访问演出7场,受到文化部外联局嘉奖。新闻出版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中、短波广播发
21、射台和转播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4%,电视台9个,教育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有线电视用户55.31万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76万场。出版各类报纸5种,期刊7种,期刊出版量48.3万册;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5.14亿元,全年新闻出版业利润总额1.23亿元。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00.14万卷。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1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3万人,注册护士1.26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2.19万张。拥有乡镇卫生院187个,床位数
22、6509张,卫生技术人员1003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体育事业成绩斐然,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5个、各种训练房21个,全市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12.40万人,全市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项次。竞技体育在全省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世界冠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2个、获得亚洲冠军2个。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十、资源与环境水资源储量增加,水质提升。全年平均年降水量1440毫米,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33亿立方米,总体水质满足、超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7.4%
23、、26.3%、10.5%和15.8%。矿产资源继续合理开发和利用。全年已发现的矿产6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53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5种,非金属矿产23种,水气矿产1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86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18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新增查明储量资源矿产7种,其中原煤0.33亿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年内蒸水南北堤风光带、虎形山公园、珠晖水厂、酃白路、船山东路、外环北路、红湘北路、两处人行天桥等10项新建项目相继开工;铜桥港污水处理厂、湘江西岸风光带、衡州大道、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4项续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解放路、蒸湘南路、湖北路等12项改
24、造项目基本完工。铜桥港、衡南县、松木工业园等3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市11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建成,新增处理能力35万吨/日;完成垃圾处理设施项目9个。新建城区燃气主干管12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万户,城市用气普及率达98.3%。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活动,新增绿地面积26.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4平方米。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明显进步和改善。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365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57.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7%;二氧化硫、COD、砷、镉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5、分别削减13.6%、54.1%、29.7%、21.0%;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5%。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平稳。据市计生委统计,全年出生人口7.86万人,出生率为10.69;死亡率3.92,人口自然增长率6.77,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0.09:100。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5元,增长12.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6%。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54元,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下降1.91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
26、均居住面积33.53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居民纯收入7220元,增长14.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4843元,增长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5%,上升0.46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0.3平方米,增长9.3%。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55.40万人,增长5.6%,其中职工39.60万人,增长8.1%;离退休人员25.54万人,增长14.4%;参加失业保险48.67万人,增长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63万人,增长5.4%,其中职工43.21万人,增长6.9%
27、,离退休人员20.95万人,增长5.5%;领取失业保险人数0.70万人,下降51.7%;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0.31万人,增长29%;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45.80万人,增长3.9%。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3.04万人,增长0.3%;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57亿元,增长17.9%。全市农村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8.73万人,发放农村低保经费1.94亿元,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5%。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得以完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4亿元,增长13.9%;直接接受社会捐赠480万元,增长22.5%。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
28、2011年衡阳市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公报中各项指标增速无特殊注明均是指2010年与2009年同比结果。4.出生率、出生性别比由市人口计生委提供。全市年末总人口及结构指标数据以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2010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 来源: 衡阳市统计局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03-03 09:36 据初步核算,2010年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可比价增速,下同)。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
29、值264.42亿元,增长4.4%。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5.73亿元,增长21.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62.74亿元,同比增长21.8%。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19亿元,增长13.1%。全年经济呈现增长高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平衡等特点。 经济增长持续高速。2010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两年稳定在15%左右。 产业结构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占衡阳市GDP比重为18.6%,45.5%,35.9%。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首次低于20%,二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45.5%,比200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全市GDP比重达39.
30、6%,比2009年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达56.1%,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表明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从县(市)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2010年各县(市)区发展较为均衡,增速均在14%以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10年五城区平均增速达15.5%,比七县平均增速稍高0.5个百分点“十一五”衡阳规模工业实现新跨越 来源: 衡阳市统计局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03-03 09:53 “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 “四化三基”战略思想,把“创新强市”作为全市经济第一推动力,提出了“主题是发
31、展,主攻是工业”的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克服冰雪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规模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呈现出大工业、大发展、大跨越的良好格局。一、大工业:总量倍增 贡献突出538.63亿元,2010年衡阳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这个数字,意味着衡阳的增加值总量,排名由2005年的第7位,前移3位,稳居全省第四位,衡阳工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大跨越发展。1、大企业发展,大工业腾飞。衡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培育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为衡阳大工业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110个,是2005年的1.7倍,净
32、增加458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的工业企业9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9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76个。“十一五”期末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8倍。“十五”期间全市没有主营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十一五”期间已有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规模由2005年的327.6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71.85亿元,平均每家规模工业企业的资产也由2005年的0.5亿元提高到0.6
33、1亿元。2、工业总量翻两番,工业地位上升快。“十一五”期间,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865.7亿元,是2005年的4.63倍,年均增长35.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幅快8.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38.63亿元,是2005年的4.39倍,成功实现翻两番。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第四位;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91%,与2005年相比,排位提前三个位子,比重提高1.32个百分点。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9%,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比2006年提
34、高15.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9%,比“十五”时期的年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95.7%,比2005年提高33.9个百分点。二、大发展:结构优化 效益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紧紧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模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全市规模工业走上了持续、快速、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1、工业结构优化,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发展,股份制企业已成为规模工
35、业发展的主体。一是股份制企业的比重增加。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8.2%,与2005年的51.6%相比净增加6.6个百分点。二是股份制企业增速最快。整个“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年均增长39.16%,高于其它经济类型的年均增长速度。 2、工业体系全面发展,主导行业地位突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工业的3大门类、37个大类行业、141个中类行业、351个小类行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完备的工业体系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突出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
36、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七大支柱行业。 2010年这七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1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9.73%;这七大行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是2005年的4.92倍,年均增长37.52%,占规模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4.38个百分点。3、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扭转了转型期间工业经济亏损的局面,不仅在总量上不断壮大,而且在综合经济效益上有了质的突破,实现规模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
37、2.08亿元,是2005年的4.56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2.84亿元,是2005年的4.49倍。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2.35%,比2005年提高141.36个百分点。从构成综合效益指数的七大指标来看:一是资金流动速度加快,获利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是规模工业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资金利用效果和资金流动速度,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总资产贡献率为20.8%,与2005年相比提高10.8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8次,与2005年相比提高3.6个百分点。二是生产效率提高,投入效果明显。由于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种要素投入效果显著。全市规模工业
38、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42%,与2005年相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1936元/人,与2005年相比提高165.3%。三是资产负债率下降,经营风险一般。资产负债率为60.62%,比2005年降低6.28个百分点,仍处于60%-70%的可控范围内,属于比较合理、稳健的经营风险。三、大跨越:产业集聚 品牌创新十一五期间,衡阳规模工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是一个见证园区工业由弱变强、产业分布由零散到集聚、企业品牌由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的时期。(一)园区大跨越:大招商、大建设全市园区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一五”, 大规划、大投入、大创新,演绎了一个从分散到集聚、从“各自为阵”到“握指
39、成拳”、从“建园”到“造城”的奇迹。1、园区工业茁壮成长。十一五期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有规模工业168家,占全部规模工业总数的15.14%,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133家,比重提高9.77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6.81亿元,是2005年的6.78倍,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6.34%上升到25.40%,净上升9.06个百分点。2、园区建设大投入。工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园区“突围”。2007年至2009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建设总投入超过54 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超过53平方公里,两项指标年均增速均超过20%。特别是2009年
40、,加快建设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园区自建标准厂房一项指标来看,2009年各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4172万元,建成标准厂房面积29.225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3.65万平方米,是前两年的近一倍。市直一区两园累计共完成标准厂房建设面积29.225万平方米,其中松木园已完成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白沙园完成建设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昔日冷落的大片荒地,转眼间成了土地平整、道路畅通的工业园区;往日名不见经传的乡郊农舍,转眼间成了商家争抢的黄金宝地。全市现已建成15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8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74亿元,完成“七通一平”67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380万平方米。3、全球化
41、为园区工业提供了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眼光,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着力推进与央企对接。先后与欧姆龙电子、富士康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正式签约,为衡阳融入全球化提供了突破口。同时,中钢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材集团、中核集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中兵装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一批央企先后在衡阳安营扎寨,为衡阳工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二)产业大跨越: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1、特色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园区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极大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使得园区逐渐成为产业聚集的新平台。高新区已形成了汽车零配件制造、
42、医药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松木工业园突出打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白沙洲着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衡阳西渡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建材陶瓷产业集群。2、重点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如今,白沙洲工业园以特变电工为龙头的上下游企业已有上百家,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松木工业园则以建滔化工为龙头,形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华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及食品加工,成为两大产业聚集区;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依托衡钢集团,建设了石油管加工、高压气瓶管加工等14个产业项目产业集聚、错位承接、差异发展。我市传统产业找到了重塑竞争优势的路径。(三)品牌大跨越:自
43、主创新能力增强,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全市规模工业在增长方式上注重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采用高新技术设备,提高了整体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技改投资81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5户,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15个。全市实施品牌战略结出的硕果,名牌产品不断涌现。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达84件,占全省著名商标总数的7%。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湖南名牌产品37个,衡阳名牌产品89个,各类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行业正在按照“站在新起点、再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倍增计划”,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鼓足干劲,奋发图强,加快实现“十二五”期间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