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让孩子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 学生:张春吉吉 家长:侯际芳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孩子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只有让孩子寻找和体味到民间艺术的美,他们才能真正进入民间艺术的天地。因此,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孩子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
2、 一、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孩子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孩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我们“天
3、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在民间艺术教育中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1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能促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作品种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如:结合端午节制作香囊悬挂各处;在“过年喽”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窗户上张贴孩子的剪纸作品,如室内挂红灯笼、中国结,门上张贴对联等。为孩子营造一个优秀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孩子在身临其境中观察、想象、追求美。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
4、上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孩子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孩子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2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 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给孩子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孩子易于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如: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民间剪纸、蜡染作品等。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孩子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3引导,深化认知领域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经常和孩子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和孩子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孩子把感知经验
5、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孩子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孩子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色彩或表面的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种词语的声调等;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战争或和平的背景。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孩子面对民间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孩子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以民间美术欣赏活动为例,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孩子感知民间美术作品
6、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孩子感知美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孩子感知民间美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孩子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孩子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在引导孩子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 二、迁移已有审美经验,诱发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孩子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
7、期,孩子的想象力是孩子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民间艺术作品非常注重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因此,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应让孩子们迁移已有的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 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婴孩子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可
8、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在传统节日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如元宵节上街看花灯以及抬轿、高跷、上盘花鼓等表演。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各地民俗风情。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充分利用民间艺术作品,激发孩子想象力。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孩子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孩子想象的民间艺术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民间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
9、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民间音乐,让孩子根据民间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民间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在孩子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民间文学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语言知识,进一步了解民间文化。例如:在引导孩子欣赏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风筝时,可给孩子介绍一首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小张生”这首风筝谣形象地描述了这项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放风筝活动,加深了孩子对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欣赏的过程中,从优秀
10、民间艺术作品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从中获取不同程度的启迪,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在的影响即表现为审美感受和审美想象力的质的飞跃。 3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想象。 可充分利用“活动区域”这一环境,为孩子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如手工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操作、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还应注重给孩子提供创造条件,如:学校组织合作创编腰鼓队形,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风筝,每人用麦秆编织一个“田螺”等。让孩子自己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激活孩子
11、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孩子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如何将这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能体现出意境美、立意美、特色美、整体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孩子
12、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活动方式,激发孩子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 1通过对作品分析,让孩子们更好把握作品内涵。 在对孩子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地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美工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艺术作品作出细致地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如:民间美术欣赏“泥阿福”,既要引导孩子欣赏其憨实、笨拙的外形特征及艳丽的色彩,又应让孩子了解民间艺人通过其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吉
13、祥、多子多福的愿望。 2营造艺术氛围,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孩子更好理解作品。 创设情景指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状态,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使孩子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结合元宵节发动孩子带来各种彩灯悬挂在活动室,创设花灯会的情景,再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舞龙道具,让孩子在欢快、热闹的音乐中亲身体验舞龙的热闹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在高涨的激动情绪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为更好地理解音乐打下了基础。 3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发孩子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在组织孩子活动的过程中,作为艺术活动的实施者和
14、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艺术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并以自身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来调控艺术教育活动,使艺术表现在情绪上感染孩子。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都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地赞叹,并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如:为激起孩子对扎染的兴趣,在展示扎染作品的同时,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调对此发出由衷地赞叹,“哇,太美了!”“真好看哪!”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漂亮的图案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我真想试试!”以此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又如:讲述故事宝莲灯时,不妨用粗声粗气的语调,张牙舞爪的动作以及凶狠的眼神形象地表现出二郎神艺术形象,以情感染,激发情感,使孩子感之以形,动之以情,而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理解力的目的。 总之,孩子实施民间艺术活动应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诱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理解力的同时,使孩子内在心灵在美妙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