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纳粹获胜》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0866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果纳粹获胜》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如果纳粹获胜》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果纳粹获胜》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果纳粹获胜》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doc(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果纳粹获胜 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本文摘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一书。该书作者为30年代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洛文(Lewis Letovsky Lorwin,1883-1970),他是一位坚持民主观点、主张资本主义改良的学者,支持罗斯福的“新政”。他在本书中对民主主义与纳粹-法西斯主义做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特别着重研究两者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的区别。对于轴心国获胜的后果如何严重,作者在“如果纳粹获胜”一篇中作了极为准确的预言,战后为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本书对于研究二战经济、外交和政治史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中、英文版本现均已稀见,现根据程希孟先生1944年

2、译本重新整理,发布于此,以飨二战同好。由于篇幅所限,故暂先摘录与纳粹德国经济有关的部分,包括第二章“纳粹德国的经济组织与政策”、第三章“德国的新帝国主义”(此二章日后登出),及第三部分“如果纳粹胜利”的第七至十二章,采取连载的方式,各章节分段标题都以原书为准。前言以及全部目录蹩脚的经济学人总是爱充当预言家,由于抵挡不住各种诱惑,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也禁不住要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当辅之以强大的计量经济学工具之后,预言的冲动更变得难以克服。真的存在能显示未来的“水晶球”吗?显然是没有的。然而,精巧神奇的人类智慧有时仍然能够对未来施以极其准确的判断,这源于异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几近令人窒

3、息的缜密分析,以及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大胆推断。Lewis Letovsky Lorwin(洛文,1883-1970)显然是这样一位神奇的预言家。这里介绍、品评的正是他的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i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洛文是1930年代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坚持民主观点,主张资本主义改革,支持罗斯福新政。令人惊叹的是,作为洛文的代表作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实际上写于上世纪30、40年代之交,却在很大程度上准确预见到了二战的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变化。中文版为1944年商务的程希孟译本,此时二战仍旧尚未结束。

4、该书的中、英文版本现均已稀见,承蒙学界高人阎京生先生(令人汗颜的是,阎先生并非经济学圈子中人),将该书重新编辑、节选,刊载在战争史研究杂志之上(与国内高水平的经济学刊物一样,它也只能以ISBN形式出版)。在很多人还对纳粹主义是否对人类文明具有实质性威胁报以怀疑的环境下,洛文凭借当时非常有限的材料,冲破纳粹宣传的烟幕,进行了极为出色的高水平研究工作。这种高水平的研究,显然是现今从事世界经济的一些学人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说是望尘莫及。个人认为以该书的水平,商务对其重译,甚至仅仅再版并选入世界学术经典译丛都不为过。洛文的预判力丝毫不亚于凯恩斯对巴黎和会后果的预判,其伟大程度完全能够与之相当,然而人

5、们对前者所知却甚少。洛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中对民主主义与纳粹-法西斯追作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特别着重研究两者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的区别。洛文的大量预言,为战后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对研究二战经济、外交和政治史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反观国内很多世界经济史教材和专著,不仅没有把握住这样重要的文献,而且在相关领域的各个问题上描写得苍白无力,把带有恐怖气氛的真实历史弄得模糊不清、语焉不详。国内经济史著述中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同时也是相关研究中最忌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想当然”,另一个是“贴标签”。它们都使研究对象简单化、死板化、教条化。具体到二战前和战时德国经济上,这两点表现得很明显。19

6、29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影响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各国。传统上将罗斯福新政视作美国意图摆脱大萧条困境的必然改革措施,也是最为成功的应对策略,而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作为经济理论上对危机的自然回应。虽然从细节上说,这样的解释因为遗漏了大量信息而太过粗略,但从总体上而言不算错。但是,不少人将希特勒纳粹主义在德国掌权后的一系列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等量齐观或相互比拟,这就太想当然了。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在于,把希特勒推行的一些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政府投资、以工代赈相混淆,特别是希特勒主张的大型公共工程。然而,这其实是希特勒当时能够欺骗和迷惑德国人民的惯用招数。这种伎俩已经被洛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

7、所识破,居然在今天依然能够留有市场。至于纳粹军国主义的经济和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到底有什么区别,不妨大家还是去阅读洛文本人的著述。它一定会引人入胜使你欲罢不能,读完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这里仅举一例,纳粹主义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具有很多的农业色彩,“生存空间”理论正是这种农业色彩的集中体现。纳粹主张一种自耕农制度,这是希特勒能争取到农民支持的一个幌子,却与我们一贯对德国战前经济的定位存在落差,使我们无法一目了然地加以直接理解。因为教材的具体介绍与教师的课堂讲授,将当时的德国经济定位为“容克地主”和卡特尔、康采恩垄断组织混合的一种形态。其实容克地主集团的大本营主要在东普鲁士,那里属于粗放型农

8、业,而德国西部和南部地区则属于精耕细作的商品农业区,两者是根本不同。关于纳粹政权如何将魔爪伸向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甚至曾经支持过自己上台的工商业集团,将其一步步纳入到自己侵略扩张的战时军事经济的道路上来,为整个世界带来无穷的祸患与灾难,洛文在书中有着分门别类的精细说明。洛文还准确地分析了德国将如何控制、支配和奴役被占领国家与民族的各项具体手段,与历史的发展惊人的一致。值得中国读者注意的是,除却花大量篇幅分析纳粹德国的经济策略,洛文还专门研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太地区的经济动因,将会使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步骤有更清醒的了解。第一篇纳粹的背景第一章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血统神话”二、德意

9、志(日耳曼)民族的统一三、极权主义国家与个人四、寡头与领袖五、理论与实用的能动主义第二章德国的经济组织与政策一、纳粹政纲的“二十五点”二、世袭的农民三、农业自治团四、农村定居与农场劳工五、工商业自治团六、卡特尔七、价格的规定八、对外贸易的统治九、自定经济与经济设计十、劳动的分配与投资的管制十一、利润的限制与投资的管制十二、劳工阵线十三、德意志式社会主义?还是国家指导的资本主义?第三章德国的新帝国主义一、地缘政治与“生存空间”二、大空间、大民族、大强国三、德意志主义与国际公法四、军国主义的经济五、德国的“世界使命”第二篇民主的背景第四章民主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五章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放任主义(

10、自由经济)与古典经济学二、组合资本主义与社会统治三、经济的扩展与民主的进步四、“大萧条”与民主主义的危机五、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第六章世界关系中之民主概念一、自由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与自由贸易式的国际主义二、民族主义式的民主主义与经济帝国主义三、1914年前的国际均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国际联盟的兴起与衰落五、“新国际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篇如果纳粹获胜第七章“欧洲新秩序”一、从“中欧帝国”到一个德意志式的“新欧洲”二、欧洲的“大空间经济”三、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贸易四、以德国马克为“最高通货”第八章纳粹性的世界经济一、欧洲的自足经济与世界经济二、世界贸易的“新体系”三、黄金的地位四、德

11、国的经济霸权第九章大德意志与轴心一、意大利与法西斯帝国主义二、西班牙与大西班牙主义三、日本与“大东亚共荣圈”四、殖民地的重新分配第十章纳粹对非轴心各国的关系一、纳粹与苏联二、纳粹的大英帝国观三、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第十一章“主宰民族”的世界统治一、纳粹对未来世界的诺言二、作今日欧洲主宰的纳粹三、纳粹能履行其诺言吗?第十二章美国在纳粹世界中一、美国对轴心国物资的依赖二、轴心体系下的美国贸易三、纳粹与美国的冲突第四篇如果民主各国胜利第十三章欧洲联邦一、泛欧洲运动与白里安主义二、各民主国何以不能团结欧洲三、各种欧洲联邦新方案四、少数民族与文化自由权五、区域联邦与欧洲联邦第十四章自由主义派对世界秩序的建议

12、一、恢复自由贸易二、联邦三、国际联盟的改进四、国际*武力第十五章劳工与社会主义者之目标一、英国工党的方案二、“左派”各集团的和平目标三、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四、美国劳工的立场第十六章民主派的世界设计第十七章英国与世界改造一、英国的经济转变二、英国的选择三、英国与一个新欧洲四、大英帝国与世界秩序第十八章美国与世界民主主义一、美国民主主义的潮流二、美国世界地位的进退两难三、泛美主义的诸问题四、美国的战后方案第五篇战后调整工作的因素第十九章新的经济与社会力量一、各国的趋势于一种新的世界经济二、战争所引起的变迁与到和平的过程第二十章一种世界“新政”一、新的“十四点”二、世界新政之组织三、美国的

13、当前任务附:全书目录(黑体字为战争史研究选录部分)欧洲新秩序” 有一段时期,纳粹宣称国家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出口品”,意思是说纳粹制度只限用于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民族。这类声明的用意是要使世界相信,纳粹不会向别国宣传、更不会强迫别的民族接受纳粹的思想,这些声明的虚伪性不待大战爆发即以显然。纳粹体系专为“主宰民族”之利益而设是无可置疑的事,但是,为确保他们自己的统治,纳粹必须将别的国家与纳粹的政策和目的“互相协调”。纳粹主义虽然不是一种“出口品”,但却是一种强迫别国变成德意志帝国政治和经济扩张工具的方法。至于“协调”应施行到什么程度,应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施行,则全看纳粹在其欧洲和世界规划中替各个国家派

14、定的地位与任务而定。纳粹宣称必须使欧洲“化零为整”,必须建立“新秩序”,这样,德国的纳粹主义已不是一种“国内事件”,而是其他国家和民族必须遵行的生活方式。 在不违背“纯粹德意志主义”神话的程度内,纳粹在别国也宣扬和提倡纳粹思想和政治经济方式,他们只将纳粹主义随地改换一个名称而加以推行,例如在法国改称为“法兰西主义”,在布列塔尼(Brittang)改称为“凯尔特主义”(Celtisme)(布列塔尼为法国东北滨海一省,其地人民多属凯尔特人后裔),在意大利则改称为“意大利主义”。这些事实暗示如果纳粹德国胜利,对世界将有何等可怕的后果。这些后果的全部意义,可以从纳粹准备一旦战胜时即在欧洲及世界实行的“

15、新秩序”具体方案中一望而知。在纳粹的世界改造方案中,欧洲占中心地位,因此所谓“欧洲新秩序”是了解纳粹国际观念之钥匙。纳粹深信:他们一旦建立欧洲大陆的统治后,便占有支配世界所需的经济和战略基地。创造了许多纳粹“新方案”的沙赫特博士奉希特勒之命着手拟定战后世界的总方案,德国国民经济部长范克博士于1940年夏季曾经宣称他亦在着手拟定那种总方案,可对希特勒的“新欧洲”做出一些相当准确,相当完备的预测。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其他纳粹文章中已经充满了纳粹“新欧洲”轮廓的预示:纳粹并不等“战争结束”便改组欧洲,自1939年9月以后,特别是自1940年5月以后,纳粹的官方文告、宣言和国社党及政府要人的半官方性声

16、明更将“新欧洲”的轮廓描画得日益明显。其次,“新欧洲”的轮廓现在正在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纳粹在占领区域所用的各种方法也正是纳粹打算随时发展的的政治和经济形态之写照,所以纳粹打算如何在未来的欧洲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不完全是一件臆测的事,也不完全是从其声明和宣言演绎出来的预言,他们在欧洲的一切作为明白显示这一点。纳粹在每一占领国的军事行动结束时,立即以全力开始该地的改组。德国陆军铁蹄后面跟随着大批各色各形的行政人员、技术员工及官僚,在这些随军人员背后还有秘密*的魔手在那里挥动,所以当各占领国中纳粹御用的结构渐渐形成的时候,全世界人士都可看出纳粹“新欧洲”的渐渐呈露的面目。 一、从“中欧帝国”到一个德意

17、志式(日耳曼)“新欧洲” 纳粹所依据以改组欧洲的路线并非是全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很久,德国人对于如何组织一个德国支配的欧洲就有过许多讨论,还有各种各色的详细方案出现,其主要目的是将许多国家组织成一个集团,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流域,黑海和近东全包括在内。至于德国领导之下,定名中欧帝国(或集团)。“中欧”集团观念可以追溯17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其后又有两位德国作家即康斯坦丁法兰兹,和保罗拉嘉德继起主张,他们认为保证欧洲和平的唯一方法是成立一个大德意志,其版图应从日德兰半岛的埃姆士河到多瑙河,从波罗的海的默梅尔(Memel)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Triest),从法国的梅兹河到波兰的

18、布格河,其威力应强大得足以“打倒”法俄两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中欧集团”已变为“大德意志运动”,并且以戏剧化的名词称之:“从柏林到巴格达”。1915年,瑙曼(Friedrich Naumann)所著中欧(Mitteleuropa)一书更将这个观念弄得举世皆知。瑙曼在该书中设想了一个经济自足的帝国,以德国为领导,德奥两国为主要成员,逐步发展,最后将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中欧、东南欧、直至近东全置于帝国的版图之内。使这些国家打成一片的第一步是建立各国间的贸易互相优待制及关税同盟,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被迫签署停战协定前不久,两国曾在萨尔茨堡签订关税同盟兼贸易同盟协定,但该协定因大战的失败而归于

19、无效。 在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下,以德国为主宰的“中欧帝国”那样一类计划当然没有实现的机会。但是一战后中欧和东南欧的经济政治情形一直使列强和国际联盟感觉头痛,为解决多瑙河各国的问题不知举行过多少次国际会议,商讨成立多瑙河流域关税同盟的议论。1931年,德奥两国政府自己起而签订维也纳协定,宣布两国即将开始关税同盟的谈判。法国,小协约国(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及意大利奋起坚决反对,德奥的关税同盟计划乃不得不放弃。 自纳粹在德国上台后,中欧问题的发展变便大不同了。希特勒和他的伙计继承若干德国人数百年一脉相传的见解,拒绝承认那个10世纪到13世纪中叶间威震全欧、盛极一代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去不复返的。

20、他们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在日耳曼人统治之下出现,决非偶然的事而只能归功于德意志(日耳曼)种族的品性。既然一切日耳曼人现在仍保有那些先天的特性,纳粹乃号召他们起来再度将莱茵河到黑海的各国团结于德意志统治之下。这个日耳曼化的欧洲之确切疆界是如何,纳粹并未具体说明,但他们关于这一点的主张足使欧洲非日耳曼各民族闻而生忧。 纳粹理论家罗森堡曾说过:“将来的解决办法,不是建立一个没有种族、没有民族界限的中央欧洲;不是法兰西人和犹太式的泛欧洲;而是建立一个以日耳曼式中央欧洲为主的诺迪克(Nordic,北欧人的)欧洲:由同一个种族构成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欧洲大陆的中心;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及芬兰为第二个核心,保证东

21、北的安全;以大不列颠保证西部的安全,以及海外那些诺迪克种族的利益”(罗森堡著二十世纪的神话,642页,此段引语是德国未对英作战时的话)。 从1933年至1937年间,纳粹对于“日耳曼欧洲”的言论尚加以抑制,但自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成立以后,希特勒的演说和纳粹的作品中重新建立查理曼大帝的日耳曼式帝国之谈论却逾常见。1940年6月法国的崩溃,使纳粹深信实现他们伟大计划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德国最大的报纸法兰克福日报这样写道:“欧洲的改组不再会依照凡尔赛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德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答案是值得重提的。1870年色当攻陷后,一个外国人问兰克:拿破仑

22、三世已经打败,而德国仍在作战,究竟是打谁呢?他的答复是:打路易十四。这个答案在今日依然是对的,因为正在今天,那个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根据,将法兰西的威力普及全欧洲的路易十四时代尚有待于我们去扫清。今天,300年的德国历史正在演到它的一个顶点。从那个分裂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局面中,德国已经脱颖而出,获得新的威力和统一。它如今正有一个历史工作要去完成:取得欧洲支配者和组织者的地位。”(法兰克福日报,1940年6月23日) 纳粹方面对于德国战胜后“新欧洲”政治地图的划定有不少拟议,但很显然,这只能是一种试拟。计划的实现要看德国的胜利的程度如何和各国的抵抗如何而定,不过纳粹的图谋是明显而确定的,他们

23、决心扩大第三帝国的领土到最大可能的限度恢复查理曼帝国的版图。凡他们认为具有日耳曼性格、但已经“丧失”的土地和省份,纳粹都要并入第三帝国内,这一主张已表现于纳粹德国对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丹麦的一部分、比利时的一部分及波兰的西部所实行的吞并和日耳曼化。为实现这种兼并计划,纳粹不仅准备毁灭现存的各国政治结构,并不惜用强迫转移,暴力灭绝,即减低生殖率(强迫男女分居和毁灭家庭生活)等惨无人道的方法,“消除”非日耳曼人口。纳粹的用意是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创造一个日耳曼(德意志)核心以支配四周的地域,希特勒对这个政策有下列阐明:“德国认为扑灭法国只不过是一个手段,是德国民族最后能够在另一地域扩展。现在只有

24、8000万德国人在欧洲。我们外交政策之推行正确,将于百年之后可经证实,那时候将有2.5亿德国人生存在欧洲,并且不会像另一大陆的工厂中无数苦力那样挤在一处,而是作为农夫与工人,其劳动可以互相保证他们的生存。”如果这个德意志核心的境内或边缘有非日耳曼人密集的各地,纳粹的计划是将它们变作德意志帝国的保护国,1939年3月16日成立的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便是例子。这些保护国可以是“自主的”和“自治的”,但必须“按照第三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利益”而执行其任务。这就是说,德国将在各保护国委派纳粹保安司令或专员,借助于秘密*的帮助,对各保护国实行监督。除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外,尚需建立若干保护国,

25、则将依政治需要与经济利益而定。为使他们对欧洲的战略与经济支配臻于完密计,纳粹会在德国的四周建立一圈附庸小国,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完全依赖德国。纳粹也许会如所拟议将法兰西、比利时和荷兰,加以肢解,而成立若干较小的国家,例如佛兰德(比),诺曼底(法),布列塔尼(法),勃艮第(法)等等。即令纳粹不将法比荷分裂为许多小国,他们亦会大大削弱三国,使成为第三帝国的附属地。有军事意识的纳粹领袖,特别注意如何使德国绝不受外国攻入的问题,所以由其赞成建立若干附属国围绕着第三帝国。在“新欧洲体系”中,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也许变成纳粹的保护国,也许合并为一个联邦,与第三帝国订立政治与经济协定,受其支配。纳粹预期西班牙与意大

26、利在“新欧洲”体系内居于从属地位。苏联则必须肢解成若干部分,例如乌克兰、高加索,而作为德国支配下的所谓“独立”国。哪些国家应整个并入德国、哪些国家应变为保护国、哪些国家应成为独立国,这全看纳粹认为哪种形态最便于使某一国受纳粹统治或支配而定。可能的话,纳粹愿意在某一地方用压力,威吓,及傀儡政治等惯用方法,施行“间接”统治。从纳粹的观点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欧洲的未来经济组织。纳粹理论家们虽然有“政治高于经济”的理论,但就战争需要来说,纳粹德国更重要的愿望在于增加欧洲各被占领国的生产,以求增加德国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在战争当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欧洲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纳粹“新欧洲”蓝图中,具有

27、最大意义之处就是他们的这种经济设计。 如果这个德意志核心的境内或边缘有非日耳曼人密集的各地,纳粹的计划是将它们变作德意志帝国的保护国,1939年3月16日成立的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便是例子。这些保护国可以是“自主的”和“自治的”,但必须“按照第三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利益”而执行其任务。这就是说,德国将在各保护国委派纳粹保安司令或专员,借助于秘密*的帮助,对各保护国实行监督。除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外,尚需建立若干保护国,则将依政治需要与经济利益而定。为使他们对欧洲的战略与经济支配臻于完密计,纳粹会在德国的四周建立一圈附庸小国,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完全依赖德国。纳粹也许会如所拟议将法兰西、比

28、利时和荷兰,加以肢解,而成立若干较小的国家,例如佛兰德(比),诺曼底(法),布列塔尼(法),勃艮第(法)等等。即令纳粹不将法比荷分裂为许多小国,他们亦会大大削弱三国,使成为第三帝国的附属地。有军事意识的纳粹领袖,特别注意如何使德国绝不受外国攻入的问题,所以由其赞成建立若干附属国围绕着第三帝国。在“新欧洲体系”中,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也许变成纳粹的保护国,也许合并为一个联邦,与第三帝国订立政治与经济协定,受其支配。纳粹预期西班牙与意大利在“新欧洲”体系内居于从属地位。苏联则必须肢解成若干部分,例如乌克兰、高加索,而作为德国支配下的所谓“独立”国。哪些国家应整个并入德国、哪些国家应变为保护国、哪些国家

29、应成为独立国,这全看纳粹认为哪种形态最便于使某一国受纳粹统治或支配而定。可能的话,纳粹愿意在某一地方用压力,威吓,及傀儡政治等惯用方法,施行“间接”统治。从纳粹的观点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欧洲的未来经济组织。纳粹理论家们虽然有“政治高于经济”的理论,但就战争需要来说,纳粹德国更重要的愿望在于增加欧洲各被占领国的生产,以求增加德国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在战争当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欧洲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纳粹“新欧洲”蓝图中,具有最大意义之处就是他们的这种经济设计。 二 欧洲的“大空间经济” 纳粹拟议的欧洲经济结构如“新欧洲”的政治轮廓大同小异,纳粹宣称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进展。在这个“大区域

30、经济”中,欧洲各小国的任务是以德国利益为前提进行它们的农业及工业生产活动。一切经济活动由柏林发动,以柏林为中心,互相关联,构成一个紧密的网,欧洲经济的整个体系将赖这个大网以维系(德国经济部长丰克于1940年7月间的一篇演说中,概述纳粹计划如下:“德国与欧洲各国必须实行密切经济合作,各国的自然条件将决定欧洲的的新经济组织。德国将以战前的和战争中实行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欧洲改组。其他欧洲各国与德国订立长期协定并计划其生产,可以使其经济与德国市场需要相调谐,可以增加整个的欧洲生产,同时为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造成更好的条件。”)纳粹替欧洲各国和各地区制定了种种特定的农业与工业方案,及一套一套的贸易与通货计划

31、。这些计划与方案,便是纳粹战后施行的经济体系之要素。 奥地利及其他被并区域:1938年3月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已经完全成为第三帝国本体的一部分。起初奥国工业曾请求柏林允许它采取某种保护性关税措施,以免其遭受较强的德国工业之竞争,但柏林不准其设立关税的要求,仅答应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给若干奥地利工业以某种优待。纳粹称奥地利工业因并入第三帝国而获得的新经济机会大过于他们所恐惧的商业竞争。到1940年春,只有烟草业仍享受保护待遇,而这是由于烟草在原先的奥地利一向享受独占地位。对于其他奥国工业,凡原来在第三帝国实行的法律在奥地利几乎一概有效。在苏德台区、但泽、默默尔、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大多数其他德国

32、直接吞并的地域,情形大体与奥地利一样,只要检讨第三帝国本身的经济发展,便能明白它们的经济结构。 波兰:在德国未加以吞并的波兰地区,纳粹施行的政策在于改变波兰原有的经济结构。为满足德国的需要,纳粹依照他们的四年计划改组波兰的农业,以求增加马铃薯、油料作物、纺织用的织机、烟草及谷物之生产。德国没收了波兰的国有土地及公共团体和犹太人的土地,将这些土地统改成为“德国直接生产的”地产。其余的波兰土地(通常为波兰农民分有,每一农场不到250亩)被纳粹仿照德国农业自治团之办法加以组织,但派有委员监督这类农场的生产。纳粹将波兰以前的200多个独立矿业公司合并改组为国家管理的垄断公司,由德国人开发。波兰的钢铁工

33、业被并入赫尔曼戈林钢铁工厂(德国四年计划的下属机构),依照戈林的部署所制定的方案加以经营。1939年9月的闪电战已经使20%的波兰工业完全毁灭,70%以上局部破坏,此后毁灭波兰工业的工作进行甚速。波兰的纺织工业不久即以完全消灭,纳粹或是拆毁其机器设备,或将它全部移往德国。波兰各种提炼工业如炼油、炼铁、炼锰、炼锌、炼铜、制盐等均被完全归并于德国企业,以前仰赖进口原料的波兰工厂都被迫停闭了。纳粹这样摧残波兰工业,一半因为原料缺乏而采取临时的措施,一半因为要消灭一切足与德国工业竞争的波兰企业。 斯洛伐克:纳粹虽然给斯洛伐克一个“独立”共和国的地位,但在对德的经济关系上,他们替斯洛伐克布置好了一个十足

34、的殖民地角色。斯洛伐克将继续作为第三帝国农业腹地,而它的忠顺执行命令,似乎博得德国的赞赏。所以1940年5月26日的法兰克福日报这样说:“斯洛伐克知道小心避免建立足以与德国及波-摩保护国相竞争之工业,因为那种工业决不能存在。斯洛伐克将指导它的生产,向足以辅助德国及波-摩保护国之生产的方面发展。”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在1939年以前,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宏大的工业规模,它的农产品也有相当大的剩余。捷克被纳粹肢解后情形完全改变:捷克最好的农业地区现在全被割归斯洛伐克、露西尼亚(为匈牙利所并)及苏台德区(为德国所并)。在残存的波-摩保护国中,所谓农业主要是限于牛奶产品、森林业及糖和啤酒出口业所需

35、的农产物。依纳粹的计划,波-摩保护国将渐渐成为一个工业区,而被配合于大德意志工业计划。依第三帝国的经济利益之要求,波-摩保护国的经济必须遵守同德国一样的条件和规定。1939年6月23日的命令授权德国工商部长将波-摩保护国的工商业加以强迫组织,一如德国本土。同年8月底,纳粹发表一个训令,创立波-摩保护国工商业组织,各种工业合组成一个工业中央总会,一切私人贸易同业公会一律解散,其会员转入工业总会的职业性与地域性分会。这个训令亦适用于外国人经营的工业。工业中央总会由23个贸易团组成,其下各分组及小组,大致如德国所行的制度。另外设有一个贸易中央总会,附以若干贸易同业公会及地域性协会。再次有一个手工业中

36、央总会。这三种总会代表波-摩保护国工商利益,与德国的相同三种组织谈判。工资、价格与通货全经纳粹加以“调整”,使其适合于第三帝国下保护国之地位。这保护国必须“指导”它的一切工业,使其不至于帝国的工业竞争,例如德国曾有明令禁止斯科达康采恩扩展其重工业工厂。工资和价格的规定则顾及波-摩保护国工业与德国工业间的竞争关系,而使德国方面获得益处。 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德国在西境正式吞并的主要领土为卢森堡与阿尔萨斯-洛林。卢森堡是1940年6月底被并入大德意志的。自此以后,这个大公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已经归入德国工业结构之内。卢森堡钢铁工业的中央组织被定名为卢森堡铁业总会,若非先得到德国工商自治团之钢

37、铁组的允许,不得承接任何工作。这只是纳粹使卢森堡“日耳曼化”的经济方面。“日耳曼化”的总方案包括许多其他办法,例如改变其人民的名字、强迫使用德语、强征卢森堡青年服德国兵役等。纳粹对阿尔萨斯-洛林所施行的方案也属同一性质。德国经济部秘书长兰得弗里博士(Landfrield)说:“我们现在能够,而且必以全力,设法使阿尔萨斯-洛林的恢复为帝国自然的经济腹地,使它并入德国的伟大经济机构内而受其利。”(1940年9月15日纽约时报)纳粹官方代言人不惮烦地指出,法国过去设法将阿尔萨斯-洛林归入法国经济之企图从未成功。德国一位经济学者于1940年10月曾写道:“法国使洛林与德国分离的政策,造成洛林之农业衰落

38、。如今纳粹将不仅发展两省的农业,并且将发展其工业。两省的人民必须德国化。” 多瑙河及巴尔干各国:德国向来认为东南欧是它的“生存空间”,决心“使西欧列强绝对不会在那里再有势力”。一战以前建立“中欧帝国”的计划,以及希特勒建立一个“多瑙河农业和原料行省”的野心开始在东南欧逐步实现。若干年来,莱比锡的中欧研究所(Leipzig Mitteleuropa Institute)一直在从事研究“协调”巴尔干农业经济与德国工业的方法。举例说,德国需要南斯拉夫的铁砂与氢氧化铝,匈牙利的粮食,罗马尼亚的石油与木料,因此德国早在开战前便已开始改变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因为在大德意志经济空间的观点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结

39、构已经“相当古老了”。纳粹专家制定了一些长期的生产方案,他们认为这方案足以消除东南欧与德国之间的经济脱节,而开创纳粹所追求的“全欧经济体系”。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诸国,调整生产以适应德国需要的工作已有颇大的进展。这些国家向来是德国所需的主要农业品和矿产原料之重要出产者,自二战爆发以后更日益变成德国的一个粮食来源,所以纳粹设法使他们的农业与德国需要配合。德国与罗马尼亚订立的各种协定可以作为德国改组多瑙河和巴尔干各国经济结构之目的和方法的一个例证。 罗马尼亚出产大宗谷类,罗马尼亚全部可耕土地中有84%种植谷类,以玉米为重要产品,其次为小麦、大麦和燕麦。罗马尼亚又是一个重要的牲畜出

40、产国。1918年12月实行的土地改革(没收匈牙利地主的大地产,将其割为小块分给罗马尼亚农民,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及其他因素减低了罗马尼亚各类产品的收获,并造成其剩余产品出口额的萎缩。德国多年来一直对克服罗马尼亚农场经济的落后性及改造其农业生产表示关切。1939年3月成立的德罗贸易协定规定罗马尼亚经济将在德国指导下改变方向。从此以后罗国需竭力增加德国所缺乏的产品之产量,例如纺织纤维和油料作物,特别是大豆。根据该协定,罗马尼亚必须发展森林业,各种矿砂与油矿的开发务必用德国的机器和材料,并有德罗合组的独占公司或卡特尔管制。罗马尼亚需为德国企业和德国运输业创立自由区域。罗马尼亚的运输制度需加以发展。罗

41、马尼亚的军备及军事工业的设备概由德国供给。1940年12月4日,德罗签订了一个新经济协定,罗马尼亚同意减少小麦种植面积的20%,将这些土地改种德国最需要的农产品如亚麻、棉花、油菜、饲料用燕麦。德国政府同意在技术上及其他方面帮助罗马尼亚进行它的十年经济计划,给予罗马尼亚长期信用贷款以购买德国机器与器具,并以此项资金协助其扩增产量、改进水道、发展灌溉。德国方面认为德罗商约是“德国贸易政策的最重要成功”,是 “德国将国家经济设计推及民族经济领界以外的第一个实例”。纳粹承认这个协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德国需要的工业原料产品如棉花、亚麻、油菜籽的生产,但他们同时称其对罗马尼亚亦有利益,可以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

42、,因为罗国的可耕地是有限的,而比起其耕地面积来,农村有大量过剩人口,所以农民改种那些需用更多劳力的工业原料产品是有利的。 纳粹对于多瑙河流域其他各国的 “经济协调”计划进行得不及罗马尼亚之速,但这些方案的宗旨全是一样:为德国谋利益。1940年11月23日的德匈贸易协定规定匈牙利须改变农业的性质,使其产品种类方面更多,而德*证购买匈国全部可出口的过剩产品。例如匈牙利需减少禽肉产量而增加鸡蛋出产,以供德国的需要。在保加利亚,德国的经济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强化农业。德国将保加利亚那些靠农产品而维持的工业加以发展,以期增进德保的贸易。举例说,为了鼓励保加利亚向德国出口罐头肉品、干制水果和菜类,德国提供

43、资金和技术帮助保加利亚建造屠宰厂、冷藏厂、玻璃暖房等设备,纳粹认为这些企业可以增加保国农民的购买力,可以吸收更多的德国工业产品。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如I.G.法本已经派专家对多瑙河各国的经济结构做了多年的研究,该公司研究所得的结果是:鉴于多瑙河流域土地利用之落后,德国的化学工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多瑙河各国的土壤已经被耕种到枯竭的程度,如欲扩大生产并使其多面化,非施用化学肥料与杀虫药不可。这批专家又发现,耕种方法和畜牧方法的现代化需要大规模使用其他化学品,例如畜药、灭菌和发酵设备,及农家应用的油漆等等。 除农业外,纳粹也计划开发东南欧的矿物资源。德国人积极参加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冶金业,以期增

44、加锌、铬、铅的生产。除西班牙外,南斯拉夫是欧洲最大的产铜地。对东南欧的工业和矿业发展,亦如对于农业一样,纳粹正在极力使其配合德国的需要,并在德国资助与指导下进行。只有在不违背东南欧的“有机体”发展之范围内,并有助于促进其人民购买德国工业品的能力,工业化方被允许。 比利时与荷兰:纳粹对东南欧的政策是使它变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他们对西欧各国的方案却将这些国家变为德国的“工业腹地”,尤以比荷两国为甚。比利时主要是一个工业国,其工业化程度甚至高于荷兰。二战前比利时和卢森堡每年共出产700万吨钢,每年出口500万至600万吨煤,但每年需由法德两国进口约1000万吨焦炭以及大量瑞典铁砂。比利时的纺织工业

45、亦甚发达,每年以大量的棉纱、棉制品、毛线、麻纱和白苎麻出口国外。纳粹将比利时配入欧洲经济计划时是否仍保留比国领土原状似尚未决定。也许比国将被分裂成数国,北方的弗拉芒部分与荷兰并成一个缓冲国,而南方的瓦隆部分则与法国北部若干省共组一个新国家。比利时被占领后,其经济改组已在积极进行中,例如其农业即仿照德国农业自治区的办法而被改组,根据1940年8月27日的纳粹法令,成立了所谓“比利时农业与粮食业全国公司”,包括比国境内一切生产或买卖农业品的企业。凡生产或经售农业所用原料如肥料、种子、食料的企业,以及园艺业与渔业,亦均包括于该组织内。1940年9月2日,纳粹占领当局开始行使其对比利时生产与贸易的控制

46、大权,他们设立了一个中央商品管理局,在德国经济部指导下指导比利时境内若干种商品之生产,分配与消费。1941年3月,比利时经济部又颁布一个命令,将其工商业体系按照德国的模式加以改组,以肃清英法的“有害势力”云云。 为使比利时经济完全听命于德国,比利时炼钢工厂已迅速被并入德国炼钢工厂。例如在比、卢两国都有分厂的乌格马里哈公司(Ougree Marihaye)已被纳粹并入科隆的奥图乌尔夫钢厂,合并后的新公司以科隆工厂为首脑,而比利时工厂仅成一分公司。 荷兰经济的特点在于它的商品农业和深加工农业:进口外国的饲料与肥料,出产大宗的蔬菜、花、牛奶产品与肉类。丹麦为欧洲大陆所需要的猪肉、牛肉、干酪与鸡蛋之最

47、大供给者,而荷兰对欧洲的出口规模仅次于丹麦。不过荷兰这些出口品大部要依靠从海外进口的玉米、油饼和燕麦等饲料方能维持。荷兰原来的工业规模颇不小,不过许多原料也须从外国进口。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石油(英荷壳牌)、人造丝(布雷达公司)、无线电器材(飞利浦公司),人造油脂和肥皂(英荷联合油脂公司,Unilever)以及和纺织,航运业亦甚重要。战前的荷兰对外贸易总是入超,但有航运业及在外国特有的利益以资补偿。荷兰的进口品最大部分来自德国(1938年为21.3%),而出口产品最大部分是销往英国(1938年为22.5%)。纳粹经济计划专家的目的在于促成荷兰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使那种依赖进口饲料方得以维持的、

48、高度发达的农业趋于衰落,例如纳粹要荷兰多种蔬菜而不种郁金香。他们要将荷兰工业配入德国工业体系,以期最后德国的原料和半制成品在荷兰制造,然后送回德国市场。这计划已在积极进行,凡可以与德国工业发生竞争的荷兰工厂均被勒令停闭。只有那些可以为第三帝国服务的工厂能得到原料。 法国:战败的法国现在已准备接受纳粹替它在“德意志秩序”中安排的地位。1940年7月11日,贝当上将曾宣称:“真的,我国的公共生活现在必须有一个新的方向,必须配入全欧洲的生产与交换体系。”在一年之中,法国农业已经完全仿照德国农业自治区的办法而被改组,因为纳粹要使法国降为一个农业国以供给德国所需原料。法国工业的新结构(依据1940年8月16日的法令)仿照德国的工商业自治区,若干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因为与德国的同类工业相竞争,将被抑灭,自属意中事。法国沦陷区内的工厂十中有九其机械设备已被德国完全拆走。在1940年间,许多法国工业厂家,例如雪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