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地质灾害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地质灾害报告.doc(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工程编号:DP1248工程规模:3.0Mt/a总 经 理:总 工:审 核:检 查:项目负责: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目录目 录0 前言10.1 任务由来10.2 目的任务10.3 评估依据20.4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30.5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40.6 评估质量综述61 建设工程概况71.1 建设工程名称及交通位置71.2 建设工程概况101.3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182 地质环境条件212.1 气象与水文212.2 地形地貌212.3 地层岩性242.4 含煤地层272.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272.6
2、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282.7 评估区工程地质特征292.8 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323 地质灾害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353.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级别的确定35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36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37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374.2 小结47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495.1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495.2 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505.3 小结606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616.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级评估原则及评估方法61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636.3 矿山开发建设工程适宜性评估647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667.1 地
3、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建议667.2 工业场地遭受洪水威胁的防护措施建议677.3 爆破材料库场地失稳的防护措施建议677.4 临时排矸场矸石失稳的防护措施建议677.5 井田内公路遭受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677.6 对现状地质灾害和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678 结论与建议698.1 结论698.2 建议70参考文献73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前言0 前言0.1 任务由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的加快,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决定投资开发建设煤矿。为了矿山建设的安全运营,按照地质灾害
4、防治条例规定,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此,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对煤矿建设工程与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专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0.2 目的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查明煤矿建设工程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防止与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矿井的危害;评估建设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具体任务是:(1)查明煤矿建设工程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建设工程的危害程度。(2)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和以后的矿井
5、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地段、灾害类型和危险性,并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3)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进行等级划分,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估,为立项审批和征地提供依据。(4)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0.3 评估依据0.3.1相关文件法规(1) 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年3月1日;(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200185号);(3) 省人民政府第71号令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2001年9月19日;(4)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
6、9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5)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关字2000第81号,2000年5月26日;(6) 关于编制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委托;(7)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2004年10月;(8)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2004年9月30日;(9) 国土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国土资矿划字2008045号);(10)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等有关
7、规程、规范及规定等。0.3.2以往工作程度本区地质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系统的矿产地质工作始于八十年代,先后有煤炭系统、地质系统等地质队伍在本区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和煤田地质勘查。(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局区调队在本区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系统建立了本区地层、构造格架,初步查明了区内的矿产概貌,为本区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2) 1986年1987年,131煤田地质队进行了新民区煤炭普查。(3) 1987年1990年,13l煤田地质队在新民煤矿区进行普查勘探。(4) 1988年,131煤田地质队提交原地质资料。(5) 1988年,131煤田地
8、质队进行杨伙盘井田精查勘探。(6) 1991年1993年,13l煤田地质队进行新民区详查勘探。(7) 2002年,省北侏罗纪煤田矿区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8) 20012002年,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9) 2004年2月,省矿区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0) 2008年8月,省矿区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说明书,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1) 2008年8月,省矿区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说明书,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2) 2008年9月,县老高川乡李家石畔村木房沟煤矿井上下工程对照图,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13) 20
9、08年5月,县老高川乡马茹渠煤矿井上下工程对照图,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14) 2008年8月,县老高川乡=煤矿井上下工程对照图,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上述相关文件、法规,以往地质工作及成果是本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依据。0.4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0.4.1 技术路线本次评估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进行。技术路线是: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建设工程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最终对建设工程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地质灾害评估的技术路线见图0-1。
10、0.4.2 工作方法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工作主要采用收集现有资料、地面调绘相结合、室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的工作方法。(1) 在调查前,收集并详细阅读省矿区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说明书、省北侏罗纪煤田矿区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一)东煤炭基地规划、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等文件,了解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工程规模,统一认识,熟悉工作程序,明确本次工作的重点。(2) 野外调查采用110000地形图做底图,GPS定位,地质调绘采用线路穿越法、追索法、布点法,村镇采用逐村调查。 (3)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规模及稳定程度等,以便为评估提供基本的依据。(4) 室
11、内资料整理提交报告结论与建议防治措施接受评估委托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价级别、确定评价范围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择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 图0-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路线框图在综合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地质图”和“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图”。以图件形式反映各类地质灾害分布以及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工作程序,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宜
12、性评估,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0.5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10月接受任务后,2005年10月7日10月8日搜集资料,2005年10月10日10月21日进行野外调查,2005年10月22日11月5日进行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但因建设工程进度延缓,报告一直未经专家组评审,于2008年10月6日10月10日我公司再次进行野外调查核实,2008年10月12日10月20日进行报告编写、修改。报告经专家组评审后通过,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出版。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0-1。表 0-1 工作量完成一览表项 目单 位工 作 量评估面积km2110.857调查面积km2113
13、.202调查线路km200调 查 点点64小煤矿调查/露头开采个6拍摄照片张322收集已有资料份6室内资料整理份1最终成果报告份10.6 评估质量综述本次评估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工作程序、评估方法进行工作。本报告阐明了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查明了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分布、发育特征及其对建设工程的危害程度,正确划分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防治对策及措施建议。报告内容详实,工作程度符合评估技术要求,成果质量可靠。报告初稿经过项目组、所、公司三级审核,评估工作达到预期目的。成果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
14、1 建设工程概况1.1 建设工程名称及交通位置1.1.1 建设工程名称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3.00Mt/a)建设工程。1.1.2 交通位置井田位于省县东北部、县西部,距县城约20km,行政区划隶属县店塔镇、孙家岔镇及县老高川乡、大昌汗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024011103056,北纬390624391349之间。井田南部有府(谷)新(街)和包(头)(木)府(谷)二级公路通过,西部有210国道西(安)包(头)公路,北部有老高川至大柳塔公路通过,并与省内“米”字型公路网络联通,向省外辐射。另外国铁(木)朔(州)线、(木)包(头)线路分别从井口南部和西部通过,西(安)(木)铁路已全线通车
15、。而西包线、朔线东与大秦线、京包线相连,南与西康线、陇海线相通,可达我国东部各省区及沿海港口。井田交通条件便利,为矿区的开发建设及煤炭外运提供了可靠的交通条件。评估区交通位置见图1-1。井田在矿区中的位置见图1-2。1.1.3 社会经济状况随着煤田的大开发,逐渐成为西部投资的热土。从“八五”到“十五”的15年里,境内各种投资高达300多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超过25%,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跻身于西部百强县行列。在2005年公布的西部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位居第15位,全国第188位。是中国新型煤都,工业以煤炭为龙头,按照煤电、煤
16、化工和载能三个方向转化,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载能、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井田所在区域地域广、人烟稀、风沙大、土地贫。居民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510人km2,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社会风气良好。以前主要为农业区,土地贫瘠,农作物有谷子、玉米、大豆、糜子等,经济作物有葵花籽、花生等,畜牧业以羊、牛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属自给自足型经济,副业、牧业也不发达,且无大型工矿企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属贫困地区。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交通、信息网的建成及完善,社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小城镇建设步伐日新月异,原有面貌大有改观。近年来,井田邻近的煤矿建设
17、、火电厂、煤化工等产业正蓬勃发展。1.2 建设工程概况1.2.1 矿井概况(1) 矿井范围2008年9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矿划字号国土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确定煤矿矿区范围由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约9306km2,开采深度标高为1220m960m。拐点坐标见表1-1,井田范围及拐点编号见附图1。本报告采用批复的矿区范围作为本矿井的井田范围。(1) 矿井资源矿井地质储量:井田范围内资源储量为.12Mt。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设计工业储量为.99M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可采储量为.66Mt。(3) 安全煤柱据我公司编制的省矿区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2月),井田西部较大村庄,设计与河流、
18、公路、铁路等一并留设保护煤柱,部分零散村庄,设计暂按搬迁考虑,不留设安全煤柱,与公路、铁路沿线村庄集中规划布置。工业场地、铁路专用线、公路保护等级为级,围护带宽度取20m。井田边界两侧各留20m隔离煤柱,盘区边界线两侧各留10m保护煤柱,以下各煤层按岩层移动角计算确定,主要大巷两侧各留设100m保护煤柱。 (4) 开拓方式设计确定本矿井采用斜井开拓。(5) 规模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0Mt/a,矿井服务年限114.6a。1.2.2 地面建设工程(1)矿井工业场地建设工程设计推荐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中西部边界的工业集中区中部,东岸的河漫滩上,占地面积11.20公顷,场地起伏不大,最大高差
19、约12.00m,见照片1-1。工业场地和工业集中区的其他企业联合布置,工业场地北侧为工业集中区规划物流中心,南侧为规划兰炭厂,西侧为整治后的,东侧为规划准铁路。工业场地按功能分为主要生产区,辅助生产区,行政办公区,水处理剂预留场地区。主要生产区:位于工业场地的东南部,靠近铁路和兰炭厂侧,便于产品煤装车外运及和规划兰炭厂的用煤系统衔接。本区包括主、回风斜井,驱动机房、原煤仓、准备车间、大块煤及杂物仓、主厂房、中煤矸石仓、浓缩车间及泵房、锅炉煤仓、产品仓、煤泥卸载点、储煤场、锅炉房和连接各个生产设施的胶带走廊等。辅助生产区:位于工业场地的西北侧,主要布置有综合材料库、油脂库、综采设备库、机修车间、
20、无轨胶轮车库、浴室灯房及任务交待室、无轨胶轮车加油站、坑木加工房、35kV变电站等建筑。水处理及预留场地区:位于场地西南部,场地最低处。主要布置有综合水处理间、井下消防洒水池、调节沉淀池、综合污水处理间、集水坑及泵房、消防站和救护队等。厂前区:位于工业场地的最西北部,进场公路入口处,主要有办公楼、招待所、食堂和单身宿舍。矿井工业场地建设工程平面布置见图1-3,在井田中位置见附图1。 (2)临时排矸场建设工程临时排矸场位于工业场地东南1km处的支沟内。地形起伏较大,最大高差约70.00m,见照片1-2。临时排矸场占地约2公顷,矸石量500t/d,用自卸汽车运输,卸车地点配合推土机作辅助排矸。临时
21、排矸场在井田中的位置见附图1。(3)爆破材料库建设工程爆破材料库场地位于工业场地东南侧0.8km的支沟沟脑平缓处。为沙丘地貌,场地起伏不大,最大高差约15.00m,见照片1-3。爆破材料库场地在井田中位置见附图1。(4)矿井公路建设工程矿井公路建设工程仅为排矸公路。公路所经地带为黄土地貌、沙丘地貌等,并随地形变化高低起伏。排矸公路在井田中位置见附图1。排矸公路接自县工业集中区规划依山公路,下穿准铁路后,路线沿马梁沟南岸展线,先向东,后设回头曲线向西经炸药库,再向南至排矸场,路线全长1.9km,占地面积71.50亩。排矸公路采用厂外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7.0m,路面宽6.0m。路面结构为20cm
22、泥结碎石。路线设计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0m,最大纵坡为8%。(5)矿井铁路专用线及装车站建设工程矿井铁路专用线与矿井装车站和车站联合设置,具体平面位置见附图1。具体方案是改造并外移两端咽喉,于4道外增加2股到发线,使4、5道担负起矿井专用线列车到发作业,6道改为煤台装车线。矿井装煤线由4道伸出先与红进塔至红柳林运煤专用线平行向北,再设置半径600m的S型圆曲线向西偏离主线,并以9-32m梁桥跨过后,与红进塔至红柳林运煤专用线平行至小河沟南岸的村。装煤线后端有效长950m,前端有效长1600m,装煤线设一套快速装车系统。(6)风井场地建设工程风井建设工程有二号回风斜井、回风立井、进风立井,它们都位
23、于井田中部的波状沙丘地带。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3.008.00m。(7)110kV、35kV输电线路建设工程110kV、35kV输电线路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柱,钢格构架。具体平面位置见附图1。(8)调蓄水池建设工程调蓄水池布置在口防洪堤保护区内,紧邻工业场地的西北侧,顺防洪堤纵向布置,场地目前已平整(照片1-4),占地面积240亩,顶部长624m,宽224m,底部长555m,宽155m。具体平面位置见附图1。 照片 1-1 工业场地 照片1-2 临时排矸场场地 照片 1-3 炸药库场地 照片 1-4 调蓄水池场地1.2.3 井田开拓(1) 水平划分本井田可采煤层为2-2、3-2
24、、5-2上和5-2煤层。2-2、3-2煤层间距36.7048.36m,平均41.71m;3-2、5-2上煤层间距50.5177.60m,平均68.65m;5-2上、5-2煤层间距14.6434.49m,平均23.51m。2-2煤层可采面积39.02km2,占井田面积的37%;3-2煤层可采面积72.14km2,占井田面积的69%;5-2上煤层仅井田北部和南部一孤岛部分可采,可采面积仅29.16km2,占井田面积的28%;5-2煤层全井田可采。本井田煤层倾角不超过1,为近水平煤层。根据煤层间距、可采范围及储量,设计将全井田可采煤层分为上下两个煤组,2-2煤层和3-2煤层划为上煤组,5-2上煤层和
25、5-2煤层划为下煤组,同一煤组内的煤层联合开发。全井田设一个主水平,一个辅助水平。主水平设在5-2煤层,辅助水平设在3-2煤层。(2) 井筒开凿工程矿井建成投产时共开凿3条井筒,即开凿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井筒,井口位置均布置在工业场地内,位置见附图1。 主斜井:井口标高+1032.85m,井底落于5-2煤,井筒倾角14,斜长198m,井筒净宽5000mm,净断面17.8m2,主要提升煤炭,兼行人、进风。副斜井:井口标高+1032.90m,井底落于5-2煤,井筒倾角5.5,斜长527m,井筒净宽5600mm,净断面21.3m2,井筒表土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主要担负辅助提
26、升,兼行人、进风。井筒内附设有两趟排水管路、动力电缆等一号回风斜井:井口标高+1032.8m,倾角20,井筒斜长138m。井筒净宽5000mm,净断面积17.8m2,井筒表土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主要回风,兼作安全出口。(3) 主要巷道布置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水平划分,主水平大巷沿5-2煤布置,5-2煤层共设三条大巷,分别为胶带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三条大巷中心间距40m;辅助水平大巷沿3-2煤布置,亦设三条大巷,分别为胶带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三条大巷中心间距40m;辅助水平与主水平间煤炭通过集中煤仓联系,辅助运输通过斜巷联系,主水平和辅助水平的
27、回风大巷分别与回风井筒相接。2-2煤不设大巷,根据可采范围,局部设盘区巷,煤通过溜煤眼先下放至3-2煤胶带输送机,再通过3-2煤与5-2煤间集中煤仓下放至5-2煤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通过辅助运输斜巷与3-2煤辅助运输大巷联系,回风通过回风斜巷与3-2煤回风大巷联系。5-2上煤仅局部可采,不设大巷,设盘区巷,其煤通过溜煤眼下放至5-2煤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通过斜巷与5-2煤辅助运输大巷联系。上下组煤大巷尽可能重叠布置。(4) 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为适应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的布置要求,设计将上组煤划分为4个盘区,编号分别为11盘区、12盘区、13盘区和14盘区,每个盘区包括2-2煤和3-2煤;下组煤划
28、分为3个盘区,编号分别为21盘区、22盘区和23盘区,其中21盘区和23盘区包括5-2煤和5-2上煤。同一煤组内上下煤层盘区边界线重叠,两个煤组间盘区位置及边界线不一定重叠。全井田共划分为7个盘区。上组煤受地面沟谷冲刷切割和火烧影响,连续性较差,可采范围较小,故初期开采5-2煤(前10年基本不存在煤层压荐关系),矿井移交后约10年左右,转而开采上组煤。各层煤开采年限见表1-1,盘区划分见图1-4、1-5。表1-1 盘区接续、煤层开采计划表(5) 采煤方法及工作面参数5-2煤层结构简单,5-2煤层平均厚度3.36m,设计确定5-2煤层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工作面顶板。5-2上煤层
29、为本井田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可采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北部,后期开采时采用刨煤机综采;5-2上煤层在井田南部仅有一孤岛可采,厚度0.941.18m,可采储量仅2.38Mt,为提高资源回收率,解放5-2煤,设计考虑在适当时候采用炮采进行回收;11盘区和12盘区2-2煤厚度在2.933.11m之间;11盘区和12盘区3-2煤厚度在0.943.04m之间。2-2煤和3-2煤层中能布置长壁综采工作面的区域均采用长壁综采,边角及不规则区域采用残采。设计确定综采工作面面长为250m,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在4000m左右。1.3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0Mt/a,投资包括设计范围
30、内从筹建到项目竣工时的全部井巷工程、土建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等建设投资。建设项目估算静态总投资118562.89万元。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2 地质环境条件2.1 气象与水文区内气候特征属中温带大陆高原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具体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丰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春季风沙频繁,回暖升温快,夏季炎热干旱,秋季霜多雹多,冬季漫长寒冷。据、气象局资料,当地最低气温-26,最高气温36.9。年平均气温7.39,年平均降雨量447.12mm,年蒸平均发量为2022.7mm。区内风多雨少,最大风速为19m/s,一般风速2.2
31、7.2m/s。年平均相对湿度56.32,年平均绝对湿度7.65mm,属湿度过低带或微湿度带,最大冻土深度1.43m,冻土无霜期约190天。区内一级水系为,由北而南流经井田西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最大流量4850m3/s,最小流量0.02 m3/s。较大二级水系有、小板兔川,从北东流向西南纵贯井田东南部,于村前注入。此外井田内自北而南、自西而东还有木房沟、许家沟、板深沟等较大支沟,它们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2.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北黄土高原北部,全区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及红土沿沟
32、谷两侧大面积出露,局部沟帮及梁峁之上覆盖第四系黄土或风成沙。区内地势总体是中部、东北部高,东、西、南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北部的板深沟沟脑,标高为1341.0m,最低处在井田南部村西的河谷,标高1009.1m,区内最大高差为331.8m,一般标高在11001250m左右。评估区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侵蚀性丘陵地貌、黄土地貌、风沙地貌和河谷地貌。2.2.1侵蚀性丘陵地貌广泛分布于评估区内。新生代地质营力的作用在评估区表现较为强烈,上部地层遭受剥蚀并被枝状沟谷切割破坏,地形起伏较小,地面坡度1015,局部可达2030,(见照片2-1)。2.2.2黄土地貌主要表现为黄土残塬、黄土峁、梁。黄土残塬主
33、要分布于、麻沟及张家伙场,塬面较宽,地形较为平坦,植被发育,为较典型的黄土残塬地貌(见照片2-2);黄土峁为黄土残塬风蚀而成,主要分布于井田的四周,黄土峁顶部中间混圆,向四周缓倾,黄土峁地貌景观见照片2-3;黄土梁主要分布黄土残塬、黄土峁的边缘,黄土梁顶部一般较窄,黄土梁两侧冲沟发育,地形破碎,高差较大,植被稀疏,黄土梁地貌景观见照片2-4。2.2.3河谷地貌 本分布在评估区东西两侧的、。河谷开阔平坦,两岸的河漫滩和阶地较为肥沃,是区内主要的农业耕作区(见照片2-5)。2.2.4风沙地貌评估区内分布较多,主要分布在梁峁上和山梁东坡。风力作用是风沙地貌的主要成因,物质组成以粉砂、细砂及中粗砂为主
34、。区内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形起伏小,多为荒坡,植被覆盖较好(见照片2-6)。 照片 2-1 丘陵地貌 照片 2-2 黄土残塬地貌 照片2-3 黄土峁地貌 照片2-4 黄土梁地貌 照片2-5 河谷地貌 照片2-6 风沙地貌2.3 地层岩性评估区地表大部分被第三、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在、及其支沟沟帮出露基岩。根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上三叠统瓦窑堡组(T3w),中侏罗统延安组(J2y),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全新统冲积层(Q41al+pl、Q42al+pl)、风积层(Q42eol)。现分述如下: (1) 上三叠统(T3) 评估区内仅见瓦
35、窑堡组(T3w),地表未出露,钻孔揭露厚度1030.6m,岩性为浅灰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发育大型板状、槽状、楔状交错层理。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建造,与上覆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2) 中侏罗统(J2y)区内主要出露于、及其支沟沟帮,仅出露延安组,为含煤地层,厚度189.50243.42m。据钻孔揭露资料、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结构、含煤性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段,分别为J2y1、J2y2、J2y3、J2y4、J2y5。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夹薄层状粉砂岩及泥岩,薄层状粉砂岩,夹煤层或煤线(即3-3、3-2、3-1、5-3、5-2
36、、5-2上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3) 第三系(N)区内仅有上新统静乐组(N2j),出露于、的支沟沟脑,厚度1029.6m,变化较大。岩性为浅红色、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含大量砂及粉砂质、不规则状钙质结核。钙质结核程层状分布。底部局部发育一层厚度13m的楔状砾石层,不稳定,砾石成分为砂岩、烧变岩等岩块,砂质充填,泥质胶结。本组中前人曾发现三趾马及其它动物骨骼化石,因而又称之为“三趾马红土”。其与下伏延安组不整合接触,之上多被中更新统离石组覆盖,两者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4) 第四系(Q)区内分布广泛,厚度受地形地貌的控制而变化较大,北部、中部厚,而西南、东部较薄。它不整合于下伏一切老地层之
37、上。沉积类型主要有冲积、冲洪积和风积物等。a、中更新统(Q2)仅发育离石组(Q2l)。在井田内梁峁之上呈片状,云朵状分布,厚度058.0m。岩性以土黄色、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局部夹数层厚度0.200.50m的古土壤层。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钙质结核,结核呈零散状分布。该组柱状节理发育,是主要耕作层。b、全新统(Q4)区内沉积类型主要有两类,冲洪积层和风积层。冲洪积层中根据其形成先后可分Q41al+pl、Q42al+pl。Q41al+pl:主要分布在、及较大支沟内,构成一级阶地。上部岩性为灰黄色亚砂土、粉细沙,下部为砂砾石(卵石)层,厚度310m。Q42al+pl:现代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
38、、及其支沟中,主要为粉细沙及砂砾石层,厚度08m,变化较大。风积层(Q42eol):主要分布在梁峁上及山梁东坡,呈片状以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形式覆盖于其它地层之上,厚度020m。岩性为浅黄色、褐黄色细沙、粉砂,含少量细砾,质地均一,分选性中等,磨圆度差,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各地层特征见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图2-1)及井田地质剖面7-7(图2-2)。2.4 含煤地层评估区内共见可采煤层4层,即22、32、5-2、52上煤层。根据煤田地质资料统计,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一览表见表2-1。表2-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一览表 煤层编号可采厚度(m)直接顶板直接底板覆盖层厚度(m)底板高程(m)最大最
39、小平均厚度岩 性厚度岩 性最大最小一般最低最高2-23.132.602.840.23-8.22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0.11-15.36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细砂岩103.8440.0040-701139.281193.053-22.911.242.250.21-7.41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粒砂岩0.10-10.04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中粒砂岩146.7934.6880-1201091.521161.195-2上 1.970.801.240.24-9.40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中-细粒砂岩0.34-14.34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炭质泥
40、岩、细砂岩213.388.66100-1801000.461065.625-2 5.191.263.100.22-15.04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中-粗粒砂岩0.40-11.09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240.7832.52110-200974.011059.852.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图3- 1该区处于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北斜坡北部,北斜坡被围于西部天环坳陷、北部伊盟隆起、东部晋西挠折等构造体系之中。位于向斜东翼,除翼部边沿地带倾斜较陡外,主要多呈宽缓短轴状背斜,地层倾角13,岩层倾向北西、北西西。评估区地质构造简单,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南西西南西,平均倾角
41、为13的单斜构造,无大断裂及褶皱存在,无岩浆活动痕迹。延安组为向西南微倾的筒单叠置地层,每千米降深68m,层内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及鼻状隆起、节理等构造。据调查,区域地壳稳定,评估区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根据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2.6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含水层有第四系的孔隙潜水及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含水层,隔水层为第三系上新统隔水层,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分布于、两岸的漫滩、一级阶地及较大支沟中,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9m,岩性为粉细砂及砂砾石层。水位埋藏漫滩处一般在0.404.00m,一级阶地512m,富水性中等到弱均有分布。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其次还接受河谷两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二)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层裂隙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梁峁顶部及沟谷边坡地段,从西南向东北面积及厚度均有增大之趋势。厚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