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2)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2)讲稿.ppt(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第一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一、概述一、概述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及监测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及监测六、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六、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九、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九
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伦理学问题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伦理学问题十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模式及人员培训制度十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模式及人员培训制度十二、结束语十二、结束语第二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件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
3、,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进行研讨,同时邀请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共同制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简称共识)。第三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涉及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是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的重要亚专业方向。专科化、精确化、目标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单元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共识适用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合作及指导下,本共识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表1)。第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 表表
4、 1 1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 分级 证据分级 治疗/预防,病因/危害 预后 诊断 A 1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单个 起始队列研究系统综述或单个起 一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随机对照试验,或“全或无”证据 始队列研究或“全或无”病例系列 或单个的一级诊断研究 B 2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二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述,或单个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 或单个回顾性队列研究 或单个的二级诊断研究 C 3 病例系统,或专家意见 病例系统 存在严重偏倚的诊断研究注:关于本共识的证据分级与建议分级标准:(1)主要依据牛津
5、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OCEBM)2011年提出的证据与建议分级系统,在其基础上略有修改。(2)不仅对治疗/预防进行了分级,还包括了病因/危害、预后、诊断等方面。(3)建议分级与证据分级相对应,A、B、C分别表示强推荐、一般推荐和弱推荐第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1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
6、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单元。第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第七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单元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医师人数与床位之比为
7、051: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3:1以上。还可以根据各医疗单位具体情况配备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以及其他配套设备的技师。第八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建议单元规模以1020张100张床位为宜,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 m以上单人房间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床体需满足体位变化要求,为重症病房专用床。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4。相对湿度60左右,可根据情况增加单间病房的比例以及设立单独的正、负压病房,必要时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第九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单元配置根据各级医院的具体条件及必要性,建议参考如下设备配置方案:(1)一般配置:多功能监护仪、呼
8、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机、排痰仪、胃肠营养泵、间歇充气加压泵、低温治疗设备、血气分析仪、多功能气垫床(医院相关科室能够提供床旁X线拍片、床旁B超以及相应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2)神经专科配置:颅内压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脑电监测仪。(3)可选配置:纤维支气管镜、移动超声、移动CT、脑组织氧含量监测仪、脑组织微透析仪,气道湿化设备。第十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现代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以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神经急重症逐渐增多,此类患者病情复杂甚至危及生命,需要作出迅速处理和治疗。因此建立急诊通道,同时密切监测围手术期患者并按照规范的救治流程抢救神经外科急重
9、症患者意义非常重大,图1。第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急诊渠道:接诊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监测生命体征,迅速了解病情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急诊评估有无气道梗阻和误吸危险有无保持有效通气和氧合床头抬高30,躁动者予约束及必要镇静建立静脉通路,完善化验检查及可能的术前准备如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根据情况予脱水降颅压治疗评价其他重要器官损伤迅速完善头颅CT及相关的其他辅助检查清理口腔异物,通畅呼吸道,必要时急诊建立人工气道相关学科会诊确定进一步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治疗病房:神经外科术前高风险患者NICU参与的术前相应学科会诊手术治疗神外常规手术患者术后突发病情变化呼吸、循环及肾脏等出现
10、严重并发症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第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及监测(一)全身查体及基本生命体征的维护要对收入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患者进行系统全身查体,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骨骼系统、内分泌等进行初步评估,掌握患者的整体状况。同时利用针对心电图、无创血压、有创连续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肝肾功能、血尿渗透压、凝血功能、体温以及外周氧饱和度等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系统性治疗目标及方案,使实施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维持重症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第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及神经功能监测1神经系统查体及评分:患者纳入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管理后
11、,要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反应、瞳孔状况、颅神经反应、运动感觉、生理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等进行系统查体,评估GCS评分(表2),掌握患者的基本状况。第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 表表表表 2 2 格拉斯哥格拉斯哥GCSGCS昏迷评分昏迷评分睁眼反射 语言反射 运动反射自动睁眼 4 正确回答 5 遵嘱动作 6呼唤睁眼 3 语无伦次 4 疼痛定位 5刺痛睁眼 2 回答错误 3 疼痛躲避 4不能睁眼 1 只能发音 2 疼痛屈曲 3 不能发音 1 疼痛伸直 2 不能运动 1第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诊断性的临时测定颅内压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
12、现和实际情况进行腰穿测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行有创颅内压动态监测。颅内压增高症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主要特点,也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点监测项目,因此颅内压以及相应脑灌注压的监测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有创颅内压监测原则上可以适用于脑血管病、重症感染、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重症患者等,但是尚缺乏统一的监测适应证。本共识建议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如下(括号内表示循证医学建议分级和证据分级,下文同):第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1)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B一2);评分3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40岁,收缩压20 mmHg的情
13、况下(C一3)。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脑室内、脑实质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脑室内置管是目前的金标准,其在监测颅内压的同时可通过释放脑脊液来降低颅内压,该方法相对准确、漂移少。微小探头监测应该置人皮层下或者骨板下至少2 cm。颅内压探头的置人手术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B-2),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 d。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 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 mmHg(B-2),并避免低于50mmHg(B一3),第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14、其他神经疾病重症患者的适宜脑灌注压,以及年龄相关的脑灌注压参考值尚缺乏关键性的证据资料。颅内压监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有研究显示:动态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其在治疗期间高渗液体和过度换气的使用强度明显降低(P80 mmHg,SP0295;(5)控制体温于正常水平或轻度低体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必要时进行亚低温治疗;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6)必要的镇静措施,保持患者处于Ramsay镇静评分处于34分或Riker躁动镇静评分34分为佳(C一3);(7)行脑室型ICP探头监测者,可以根据颅内压水平适当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需注意脑脊液引流量和速度的合理控制(C一3);(8)渗透性治疗,对于
15、肾功能好、高颅压不易控制而脑水肿明显者,建议渗透性治疗的目标值为300320 mOsmL:对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容易伤害的患者,治疗目标可为290300 mOsmL。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渗透性治疗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人工胶体、高渗盐水,甚至辅助以利尿剂,渗透性治疗需综合颅内压水平、脑水肿严重程度、心功能贮备、肾功能、液体管理要求以及颅内压程度等来具体选择最佳方案。监测血浆渗透压可使其更合理化;(9)采取上述措施后,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应及时复查头颅CT以排除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必要时手术干预。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一)目的与意义神经外科重症及
16、术后患者疼痛、躁动和兴奋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和焦虑,这些都会增加再出血、颅内压增高、导管脱落和误伤等风险,因此必须进行处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的目的在于:(1)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2)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减少或消除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对病痛的记忆;(3)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4)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降低代谢,减少氧耗氧需;(5)短效镇静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B-3)。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疼痛与
17、镇静程度评估1疼痛强度评估:患者的主诉是评价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最可靠的标准。评估疼痛强度最常用的是数字评分法(NRS),即“十分法”疼痛量表(C2),将疼痛分为010分,0为完全没有疼痛,10分为患者和医师能够想象的极端疼痛。对于有人工气道等不能交流的患者,观察与疼痛相关的行为(运动、面部表情和姿势)和生理指标(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并且监测镇痛治疗后这些参数的变化也是评估疼痛的重要方法。面部表情评分法(FPS):其由6种面部表情及010分构成,程度从不痛到疼痛难忍。由患者选择图像或数字来反映最接近其疼痛的程度。FPS与NRS有很好的相关性和重复性。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镇静和躁动程
18、度的评估:目前临床常用的镇静评分系统有Ramsay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等主观性镇静评分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客观性镇静评估方法。(1)镇静和躁动的主观评估:Ramsay评分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分为6级,1级:患者焦虑、躁动不安;2级: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3级:患者对指令有反应;4级:嗜睡,对轻扣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5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6级:嗜睡,无任何反应。SAS评分根据患者七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表3。但对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仅有主观评分是不够的。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 表表 3 Riker
19、 3 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镇静和躁动评分(SASSAS)分级 描述 定义7危险躁动 拉拽气管内插管,试图拔除各种导管,翻越床栏,攻击医护8 人员,在床上辗转挣扎6非常躁动 需要保护性束缚并反复语言提示劝阻,咬气管插管75 躁动 焦虑或身体躁动,经言语提示劝阻可安静4安静合作 安静,容易唤醒,服从指令3镇静 嗜睡,语言刺激或轻轻摇动可唤醒并能服从简单指令,但又迅 4 即入睡2非常镇静 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31 不能唤醒 对恶性刺激无或仅有轻微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 注:恶性刺激:指吸痰或用力按压眼眶、胸骨或甲床 5 s第三十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镇静的客
20、观评估:目前报道的方法有BIS、心率变异系数及食管下段收缩性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客观的评估方法(C-3)。BIS为一种简单的量化指标,以脑电为基础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100:清醒状态,0: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大脑皮层抑制)。一般认为BIS值85100为正常状态,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低于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表3 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注:恶性刺激:指吸痰或用力按压眼眶、胸骨或甲床5 s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三)镇痛与镇静实施1镇痛治疗:疼痛评分I4分的患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药物过敏、急性出血事件或者合并消化道溃疡时禁用)、非阿片类止
21、痛药、阿片类止痛药物。2镇静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涉及判断和观察意识问题,镇静治疗要慎重,镇静治疗前要综合评估患者镇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镇静治疗期问Ramsay评分或SAS评分可达34分,BIS达6585。应及时、系统地进行评估和记录镇静效果,并随时调整镇静药物及其剂量以达到并维持预期镇静水平(C一3)。一般建议应用短效且不良反应可控的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短期(3 d)镇静,丙泊酚与咪达唑仑产生的临床镇静效果相似。丙泊酚起效快(3060 S),作用时间短(半衰期25 min),镇静深度容易控制,利于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其具有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代谢率及抗惊厥作用
22、。咪达唑仑起效迅速,具有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的作用,且能提高癫痫抽搐阈值,持续静脉注射对循环的影响轻微,但长期应用有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蓄积的可能,且易感患者可致成瘾。右美托咪定属高选择中枢-2受体激动剂,同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其在镇静的同时维持患者意识清醒,可以保证随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其对呼吸抑制轻,有利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撤离,在神经重症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静脉镇痛镇静药应逐渐增加剂量至镇痛镇静所需的终点。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上述镇静药物使用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以及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脑的低灌注是神经重症患者的禁忌,尤其是镇痛和镇静剂
23、联合使用的情况下风险增加。所以,要适当控制药物剂量,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状况(C-2),充分准备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呼吸及循环变化。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3特殊情况的镇痛镇静治疗: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使用镇静药可防止颅内压的升高(B-2);应用深度镇静可以降低顽固性颅内高压(C3)。对于插管、颅内压监测和中心导管监测的患者,尤其需要维持镇静;必要时应持续镇痛治疗(B3)。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烦躁和焦虑,增加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镇痛镇静处理,推荐使用短效可逆的药物(B3)。谵妄状态必须及时治疗。一般少用镇静药物,以免加重意识障碍。但对于躁动或有其
24、他精神症状的患者则必须给药予以控制,防止意外发生。镇静镇痛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谵妄症状。氟哌啶醇是治疗谵妄首选的药物(B-2),由于可引起剂量相关的QT间期延长,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应用过程中须监测心电图。劳拉西泮或咪达唑仑可用于紧张不安的谵妄患者。对某些氟哌啶醇禁忌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建议准备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或奥氮平等(C-2)。1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四)镇静镇痛的护理要点应查找造成患者疼痛或各种不适的原因,尽可能消除这些因素或采取物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的方法减轻患者的不适。应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效果的主、客观进行评价并记录。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起
25、正常的睡眠周期,并降低声、光对患者的刺激。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一)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营养不足可使并发症增加、呼吸机撤机困难、病情恶化、ICU住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率增加等。神经外科大部分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良好,营养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营养评估:使用传统的评估指标(如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等)不能有效全面的评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应结合临床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重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既往营养摄入、并发疾病、胃肠功能等,临床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可选择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1)等工具,根据营养风险程度决定营养
26、支持策略(B2)。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营养途径: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是可选择的营养治疗途径。经胃肠道的营养补充符合生理需求,是优选的途径(B-2)。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检查,洼田饮水试验简单易行。但是,对需要长时间肠内营养的患者(4周),条件具备可以使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长时间经胃管肠内营养的患者需要定时更换胃管(B-2)。如果肠内营养不能达到能量需求目标,可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提供。重症患者合并严重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及不耐受肠内营养患者选择肠外营养。脑卒中、动脉瘤患者清醒后的24 h内,在没有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的情况下,不能让患者进食,包括口服药物。在患者病情有任何变化的时
27、候,需要重新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于伴有吞咽功能受损的患者,推荐接受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等相关治疗(A-2)。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3开始营养治疗的时间:建议早期开始营养治疗。应在发病后24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争取在4872 h后到达能量需求目标。重型脑外伤患者72 h内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预后(B2)。对那些不能靠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脑卒中患者,需要考虑在人院后7 d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B-2)。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时要考虑患者既往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如果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患者不能进行肠内营养,应及早开始肠外营养。此外,如果在57 d肠内营养支持还不能达标,应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第三十八
28、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4能量供给目标:重症患者应激期可采用2025 Kalkgd。作为能量供应目标,肠内营养蛋白质提供能量比例16,脂肪提供20一35,其余是碳水化合物,热氮比在130:1左右。肠外营养糖脂比5:5,热氮比100:1;肠外营养时碳水化合物最低需求为2 gkgd一以维持血糖在合适的水平,静脉脂肪混乳剂15 gkgd,混合氨基酸1315 gkgd一(A-2)。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5营养配方选择:肠内营养支持时应根据患者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障碍及胃肠动力紊乱等)、并发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等)与营养师协商选择营养配方。可选用整蛋白均衡配方、短肽型或氨基
29、酸型配方、糖尿病适用型配方以及高蛋白配方等。但是,目前证据不支持免疫调节营养配方可以改善外伤性脑损伤的预后(B一2)l配方应兼顾必需、均衡及个体化的原则,制剂成分通常包括大分子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质及氨基酸)、电解质、小分子营养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他添加成分(如谷氨酰胺、胰岛素等)。文献报道长期管饲或肠外营养,患者牛磺酸、肉碱水平有下降,促动力药对改善喂养耐受性无明确作用(B3),必要时选择含中链甘油三酯的耐受改善型营养制剂。第四十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6营养支持速度:胃肠营养时首日输注速度2050 mlh次日后可调至80100 mlh,有条件可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7
30、营养支持的监测及调整:为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提高营养支持效率,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如营养供给速度、营养支持是否满足患者需求、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感染)等,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第四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二)营养治疗的护理要点1体位及管道的留置:为了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床头抬高至少300,注意采取措施减少躯体下滑带来的剪切力影响,避免压疮的发生。留置胃管时应在测量的基础上多插人710 cm。2保证营养液的温度:建议采取加温措施或者使用具有加温装置的营养泵。3管道的维护:在留置管道时和每次喂养前都应该检查管道位置,并定时检查是否移位,
31、以消除营养液误入肺内的风险。为防止管道堵塞,建议每4小时用30 ml温水冲洗管道1次,每次中断输注或给药前后用30 ml温水冲洗管道。护理操作中应注意无菌原则,防止护理操作中的污染,喂养器具应24 h更换1次。第四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九、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于神经外科手术特殊性以及神经外科重症感染的难治性,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将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为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引起的细菌耐药性过快增长。应遵循一定的预防及诊疗原则。1严格实施预防感染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应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特别强调相关的术前准备细节、手术无菌条件、手术无菌操作和
32、术后的规范换药操作,而非依赖抗菌药物达到预防感染之目的,静脉给予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切开前30 rain给予(B2)。重症单元内要严格遵守洗手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关于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病房感染控制制度以及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严格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B-2)切实减少乃至消除泛耐药细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第四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患者出现感染征象应积极留取脑脊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深静脉导管血、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患者突然出现的意识变化或者神经体征的变化,同时伴有高热,应该进行腰椎穿刺(除非有腰穿禁忌证)(C一3
33、)。高度怀疑颅内感染时应在腰穿前首先进行影像学检查(B3),发热患者如果颅内有人工植入物,应获取脑脊液进行分析(c一3)。明确感染诊断后,进行必要的病灶控制至关重要,如引流、清创等(A-2)第四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因脑脊液引流及分流导致感染的患者,强烈建议撤除引流及分流装置,再次分流须等待脑脊液细胞数正常且反复培养阴性后实施(A-2)。同时积极寻找并清除其他可能感染的病灶。3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1)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2)临床症状:有明确的脑膜刺激征、相关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临床影像学证据。进行影像学诊断时推荐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A1)。如果MRI不可行,建议进行颅脑CT的平
34、扫和增加检查(B3)。(3)血液:白细胞10 X 109L或中性粒比例80。第四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4)脑脊液分析: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必须进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分析(除非有禁忌证)(A-3及病原学检查,化脓性感染脑脊液典型性改变:白细胞总数500106L甚至1000 X106L,多核80,糖2845 mmolL(或者045L,细菌涂片阳性发现,脑脊液细菌学培养阳性。同时酌情增加真菌、肿瘤、结核及病毒检查(B3)以利于鉴别诊断。(5)必要时对其他体液标本(如血液、痰液、大便、鼻咽分泌物)做病原学涂片及培养,或对活检组织进行培养、抗原鉴定及PCR分析,以便建立中枢感染病因学诊断(
35、A一3)。将流行病学治疗、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鉴别是否为同源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中枢感染(B-3)。特殊情况下请感染科、微生物室会诊。第四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原则:(1)临床诊断为感染时,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当地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尽可能在留取检验及培养标本后,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A-3)。经验治疗直接针对高度怀疑的病原菌(A一3)。后期应追踪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抗菌药物的选择为易透过血脑屏障的产品,如果发生MRSA流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建议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治疗(B2)。,替代方案可为利奈唑胺(B-2)。或者磺胺甲基异恶
36、唑(C-3)。治疗尽可能采用静脉途径(因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一般不推荐腰穿鞘内注射的给药模式,必需时可增加脑室内注射途径。)(C-3)。合并多重细菌感染或者合并多系统感染时可联合用药。(3)根据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一般建议使用患者能够耐受的药物说明中最大药物剂量以及长程治疗(28周或更长)。第四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二)围手术期癫痫相对于综合ICU和其他专科ICU,神经外科重症单元中癫痫发作更为常见。专科训练的监测人员以及持续的脑电专科监测提高了癫痫患者的检出率。诱发癫痫的高危因素包括:癫痫史、术前有癫痫史的患者、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包括自发性蛛网
37、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动脉畸形、颅内感染如脑脓肿、寄生虫等;手术持续时问4 h者更易诱发癫痫;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术后出血或感染。第四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1癫痫的治疗: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应针对患者癫痫发作的类型或患者可能存在癫痫发作风险进行恰当的选择,包括传统的和新型的抗癫痫药及不同的剂型,如缓释剂。部分性发作(包括继发性全身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次选丙戊酸和新型抗癫痫药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莫三嗪等。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和丙戊酸。非典型失神发作与失张力发作的首选药物是丙戊酸,次选为拉莫三嗪。肌阵挛发作的首选药物是丙戊酸、次选为拉莫三嗪、氯硝西泮。全身性强直阵挛发
38、作首选丙戊酸和苯妥英,新型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莫三嗪和唑尼沙胺也可选用。开始时应单药治疗,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再考虑联合用药。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必要时做血药浓度监测(卡马西平、苯妥英、丙戊酸、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第四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癫痫持续状态:(1)定义:5 rain或更长的连续临床和(或)脑电记录到的癫痫活动或之间没有恢复期的反复抽搐。(A-2)。癫痫持续状态分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与四肢节奏性抽搐相关的惊厥)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上可显示癫痫活动但是没有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A一1)。引起癫痫持续状态的原因包括高热惊厥
39、、脑血管意外、感染、原发性癫痫、抗癫痫药物不足、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颅脑损伤、缺氧和肿瘤等。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应被明确并尽早治疗(A1)。(2)治疗选择: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终止癫痫发作及基础病的治疗。初期处理第五十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应遵循气道、呼吸和循环的ABC原则,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或气管插管、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测等(C3)。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应该迅速开始并持续进行直到临床抽搐发作停止(A一1),或直到脑电癫痫活动发作停止(A-2)。苯二氮革类药物用于初始紧急治疗(A一1)。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紧急AED包括静脉滴注磷苯妥英钠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或左乙拉西坦(A2)。有
40、条件的医疗单位可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使用脑电图监测(A3)。如果怀疑是持续发作,应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丙泊酚诱导爆发抑制,必要时予以诱导剂量及维持;或者联合咪达唑仑进行控制。那么在癫痫持续状态发病后1 h内开始连续性脑电监测(A-3)。昏迷患者,脑电图监测持续时间至少48 h(A3)。建议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应进行脑电图监测特殊培训,具备分析原始脑电图和定性脑电图的基本能力(A3)。第五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3神经外科患者预防性AED的应用:(1)脑肿瘤:新确诊的脑肿瘤患者(包括原发性肿瘤)AED不能预防其首次发作,因此预防性AED不应常规用于新确诊的脑肿瘤患者(C一3)。有癫痫发作高
41、危因素的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可以应用AED。对于术后无抽搐发作的脑肿瘤患者,特别是那些病情稳定或正在经历AED不良反应的患者(B-2),应该在手术第1周后逐渐减量并停用抗癫痫药物。对于无抽搐发作的脑转移瘤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AED(A一1)。已经癫痫发作的患者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但应该避免使用酶诱导性AED(B一2)。(2)颅脑外伤: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典型表现为长时间的意识丧失,CT上表现为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和(或)凹陷性颅骨骨折可应用预防性AED治疗,开始为静脉途径负荷量,应在伤后尽早第五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用药以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A1)。不推荐在外伤7 d以
42、后常规预防性应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丙戊酸来减少创伤后晚期痫性发作(7 d后)的风险(A1)。(3)脑血管病:卒中后没有抽搐发作或没有亚临床发作的患者不做AED预防性治疗(A一1)。但是对于之前有抽搐史、脑实质内血肿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B-2)。卒中后有癫痫的患者应用AED进行治疗4护理要点:发生癫痫以及癫痫持续状态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抽搐时不可用强力按压肢体,以免造成外伤或骨折,用牙垫或用裹纱布的压舌板塞入患者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记录肢体抽搐持续及停止抽搐时间、意识变化时间等,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的呼吸抑制,静脉给药时速度要
43、慢,给药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呼吸节律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应控制给药量或立即停药。第五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神经外科危重病患者常见且为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两种类型。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5,不同类型神经外科疾病VTE的发病率各有不同,颅脑损伤患者DVT的发病率为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15一18,脑肿瘤患者为32。1高危因素:VTE高危因素包括:脱水;卒中、瘫痪;严重感染;制动;严重肺部疾病;激素避孕或替代疗法;心力衰竭和非活动状态;脊髓损伤;中心静脉置管
44、;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和组织损伤;反复轻微外伤(身体接触的运动);静脉功能不全等。并发第五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VTE的原因除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常规因素外,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还有其特殊的高危因素,如手术时间长(4 h)、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中脑局部释放促凝物质、术后偏瘫、长时间卧床及渗透性脱水等。手术时间4 h可以使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增加2倍。建议使用风险评估检查表对每例住院患者或急诊就诊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出血的风险予以评估,风险和预防治疗的收益必须与患者商讨(C-3)。第五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2诊断方法:常用的DVT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
45、学检查主要包括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高凝状态检查及D二聚体等检查。血浆D一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低危患者的急性肺栓塞,故D二聚体不升高,是除外肺栓塞的有价值指标之一。但D二聚体单独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C-2)。床旁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可以作为DVT的常规检查手段,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DVT的金标准(A1),也是确诊可疑VTE的患者的首选(C3)。初始扫描阴性或不能确诊,但存在临床可疑症状的患者或临床症状不能缓解的患者,应该重复超声检查(C-3)。必要时进行静脉血管造影。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强烈推荐CTPA作为确诊肺动脉栓塞的首选
46、第五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方法(A-2)。对所有VTE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病史和检查,其目的发现促进血栓形成的潜在因素并评估抗血栓治疗是否合适(c一3。对血栓形成倾向的遗传因素进行测试(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不足和因子V莱顿和凝血酶原G20210A)不会影响VTE的早期治疗,但不应该作为常规检查(A2)3预防及治疗:预防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NICU期间需要全程预防。预防方法目前有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早期活动可以降低VTE风险,但是很多ICU患者常无法进行早期充分的活动。物理预防可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和(或)减少静脉血流的淤滞。物理预防包括问歇充第五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气加
47、压泵(IPC)和加压弹力袜,IPC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药物预防主要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方法。由于较大的出血风险或药物敏感性(如肝素可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部分患者可能不适合肝素抗凝,这部分患者可选择新型的非肝素抗凝剂(例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对于那些不能使用任何抗凝剂的患者,应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肺动脉栓塞在应用普通肝素和LMWH时必须考虑到有引起出血的危险,高危险因素包括活动性出血、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急性、肝功能衰竭)合用抗凝剂如同时使用华法林治疗、12 h内将行腰椎穿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85109L)、不受控制的收缩压(230120 mmHg或更高)、未治疗的遗传性
48、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疾病)等。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之一的患者,不建议抗凝治疗,除非VTE风险大于出血风险。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以及CTPA证实的VTE,应协同相关科室会诊,进行相应的治疗。第五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4神经外科中的抗凝治疗:对于经历较大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常规使用IPC预防血栓形成(A-1),存在VTE高风险的患者,联合应用机械性方法(IPC或加压弹力袜)和药物治疗(LMWH或普通肝素)(B-2)。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鼓励早期活动和摄人足够的水分,以防止DVT和肺栓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该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A一1)。LMWH或普通肝素不应在动脉
49、瘤没有破裂或即将手术的患者预防应用(A3)。普通肝素的预防应用应该在动脉瘤术后24 h后开始应用(A-2)。普通肝素和LMWH应该在颅内手术操作前后24 h停用(A_2)。DVT预防的持续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可以根据患者活动情况确定。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防止DVT肺栓塞发生(A1预防剂量的LMWH或普通肝素可以谨慎用于存在DVT肺栓塞高风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B-2),同时应高度警惕出血风险。第五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四)体液管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体液管理是与其他系统疾病迥然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持脑灌注压和正常颅内压是基本保障。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常涉及体液平衡管理
50、的问题,因此作如下原则性建议:(1)围手术期或脑损伤后早期的液体入量:研究证实,足量补液和限制液体人量的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发生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但是过量补液可能导致患者肺水肿(C3),因此补液原则为个体化的充分补液而非限制补液,不规范的补液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提倡对需要大量补液患者常规实施CVP监测。重型脑外伤患者可保持等或轻度高血容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尽量维持等容状态(CVP 58 mmHg);明确有脑血管痉挛时,则需要保持高血容量(CVP8 mm Hg)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应该警惕补液过量。第六十页,讲稿共八十五页哦提倡CVP监测下的出入量平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