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物联网项目投资分析报告-模板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物联网项目投资分析报告-模板范本.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CMC泓域咨询 /九江物联网项目投资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9一、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9二、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9三、 促进制造业提质提能10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13一、 发展基础13二、 畅通国内外产业循环16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18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18二、 编制原则18三、 编制依据18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9五、 项目建设背景19六、 积极推动外贸出口20七、 结论分析2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2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24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24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24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25第五章 项目选址26一、 项目选址原则26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
2、6三、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32四、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35五、 加快打造十大千亿产业集群36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40一、 优势分析(S)40二、 劣势分析(W)42三、 机会分析(O)42四、 威胁分析(T)44第七章 发展规划49一、 公司发展规划49二、 任务及思路55第八章 法人治理58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8二、 董事61三、 高级管理人员65四、 监事67第九章 劳动安全生产69一、 编制依据69二、 防范措施70三、 预期效果评价76第十章 工艺技术方案77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77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80三、 质量管理81四、 设备选型方案82主要设备购置一览
3、表83第十一章 原辅材料供应84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84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84第十二章 节能方案86一、 项目节能概述86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87能耗分析一览表88三、 项目节能措施88四、 节能综合评价89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分析90一、 编制依据90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91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91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93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93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94七、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5八、 清洁生产96九、 环境管理分析97十、 环境影响结论98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98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100一、 编
4、制说明100二、 建设投资10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0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02建设投资估算表103三、 建设期利息10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5四、 流动资金106流动资金估算表106五、 项目总投资10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9第十五章 经济收益分析110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1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7五、 偿债能力分析117
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9六、 经济评价结论119第十六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120一、 项目招标依据120二、 项目招标范围120三、 招标要求120四、 招标组织方式122五、 招标信息发布126第十七章 风险分析127一、 项目风险分析127二、 项目风险对策129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132第十九章 附表134建设投资估算表13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5流动资金估算表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1利润及利润分
6、配表14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2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1748.2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1545.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56%;建设期利息634.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2%;流动资金9567.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92%。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82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67089.35万元,净利润10965.1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7.87%,财务净现值9568.5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39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准确定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
7、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加强规划引领、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一、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理念,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法规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
8、厚植爱国情怀、深耕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健全产业部门与企业、公众沟通机制,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实业良好氛围。(二)加大企业帮扶纾困完善惠企纾困长效机制,省、市、县分级建立常态化协调帮扶制度,形成问题动态收集、限期销号、跟踪问效机制,着力解决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持续开展“入企走访连心”活动,深化领导挂点联系开发区、重点企业帮扶工作专班、企业特派员等经验做法,建立健全“企业有诉求、政府有作为”的快速反应机制。二、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政府平台公司收购、兼并、重组,加快上市步伐,发
9、挥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撬动作用,放大国有资产效应。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精准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三、 促进制造业提质提能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动产品质量品牌提升、企业上规上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效、能级和规模实力。(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实施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重点产业领域标准化提升。推广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10、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质量攻关,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质量创新与持续改进。(二)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培育更多制造业市场主体。依托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更多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更多上市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梯次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制造业领航企业群体。(三)培育一批制造业领航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
11、、延伸产业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激励龙头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力争全省培育5家千亿级、5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集团)。促进集群发展。聚焦首位产业和35个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集群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云上提能”,培育智慧产业集群。以开发区整合优化为契机,以设区市为单元,推动区域内具有产业链协作关系的开发区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大型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依托,开展省级及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创建活动。开展服务型制造专
12、项行动,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发展基础(一)新兴工业大省基本建成全省已跨越工业化中期并加速迈向中后期,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挺进全国中上游。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进位至全国第14位、第13位和第10位,增速居全国“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10家,居全国第11位,五年净增4484家,其中百亿企业28家、净增12家。工业对就业、税收、GDP(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贡献率分别在30%、30%、40%、50%左右,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80%。世界VR(虚拟现实)产业大会、国
13、际麻纺博览会、工业设计大赛等工业发展平台品牌,具有一定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级影响力。(二)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3位,较“十二五”末前移8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提前四年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技改投资占比近四成,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年试点圆满完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2.1%、38.2%、28.5%,五年分别提高9.1、12.5、5.7个百分点。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4%,制造业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
14、用率达95%。(三)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末,全省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较“十二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研发投入总额和强度是“十二五”末的1倍多。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近500家,成功获批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L15高级教练机研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图形化的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法”获中国专利金奖。(四)数字融合赋能不断提速全省开通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超3.3万个,建成NB-IoT(窄带物联网)7
15、.3万个、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网络基站7.8万个,高速光纤网络和4G(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覆盖城乡。“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赣转移转化,泛物联网连接数超2000万个,移动物联网产业突破千亿元。应用智能装备18726台(套),建成“数字化车间”1332个,培育智能装备企业186家,创建省级智能制造基地12家,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全省上云企业突破3万家,生产设备数字化率40.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4.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3.6%,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五)集群发展趋势更加突出全省开发区建成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82个、
16、各类专业化平台1227个,建成标准厂房超1亿平方米。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培育形成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创建省级示范基地10个、省级基地6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100个,其中过千亿元集群2个、过500亿元8个、过百亿元88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占开发区比重2/3以上。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5%以上。(六)产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省委、省政府出台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意见,推出“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产业链链长制等,配套制定系列产业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17、等,初步形成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路体系。强化产业推进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正向激励机制和开发区“蜗牛奖”反向倒逼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工业强省推进大会,加强舆论宣传,凝聚发展共识,全省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二、 畅通国内外产业循环以开展“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为牵引,通堵点、补断点、强弱点,畅通制造业内外部循环,为我省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发挥制造业在供需两端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发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产品、功能性食品、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等消费升级新需求。加大新
18、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服务机器人、穿戴设备、线上医疗、网络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型消费需求。有序扩大制造业投资需求,每年谋划储备和推进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调度机制,加快投资项目达产达能。(二)打造产业循环畅通的承载平台全面深化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建设标准厂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产业精准招商,推进深赣港产城、海峡两岸(江西)产业合作区和赣
19、粤、赣浙、赣湘、赣闽等合作园区建设,为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提供载体。(三)促进制造业外部循环畅通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开放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产能合作,扩大赣产工业品出口和战略资源、关键资源进口,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活力。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九江物联网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二、 编制原则按照“保证生产,简化辅助”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减少用地、节约资金。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辅助、服务设施及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先进可
20、靠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使生产中的排放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和规定,重视安全与工业卫生使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 编制依据1、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五、 项目建
21、设背景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坚定不移做大工业总量,尽快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工业高质量、内涵式增长。六、 积极推动外贸出口推动电子电器、机电、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企业增强竞争力,巩固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星火有机硅、铅锌冶炼等优势出口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市场规模;扶持医疗物资等新兴出口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国家级、省级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标准认证,不断提升品牌国际认可度。支持企业设立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海外仓,布局营销网络,努力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关键
22、环节。七、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占地面积约98.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套物联网设备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1748.2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1545.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56%;建设期利息634.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2%;流动资金9567.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92%。(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1748.2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879
23、5.18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2953.06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82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67089.3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0965.1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8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39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4542.01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来看,本项目设备较先进,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利润率高、市场销售良好、盈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
24、是可行的。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5333.00约98.00亩1.1总建筑面积110726.031.2基底面积36586.481.3投资强度万元/亩318.292总投资万元41748.242.1建设投资万元31545.572.1.1工程费用万元27925.012.1.2其他费用万元2951.252.1.3预备费万元669.312.2建设期利息万元63
25、4.692.3流动资金万元9567.983资金筹措万元41748.243.1自筹资金万元28795.183.2银行贷款万元12953.064营业收入万元821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67089.35""6利润总额万元14620.17""7净利润万元10965.13""8所得税万元3655.04""9增值税万元3253.98""10税金及附加万元390.48""11纳税总额万元7299.50""12工业增加值万元24811.33"&q
26、uot;13盈亏平衡点万元34542.01产值14回收期年6.3915内部收益率17.87%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9568.59所得税后第四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机遇与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5333.00(折合约98.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10726.03。(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套物联网设备,预计年营业收入8210
27、0.00万元。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物联网设备套2物联网设备套3物联网设备套4.套5.套6.套合计xx82100.00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高质量发展攻坚期、
28、跨越式发展突破期,机遇大于挑战,但挑战不容忽视。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以自身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五章 项目选址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建设区域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布局相对独立,便于集中开展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且统筹考虑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当地的建成区有较方便的联系。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九江,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江西省辖地级市,九江是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江中
29、游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支点城市、赣鄂皖湘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九江市常住人口为460.0276万人。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地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9084.61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全市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
30、、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和八里湖新区。九江被定位为中国百强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型大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枢纽国际化门户、江西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九江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江西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九江港为长江第四大港口,国家一类口岸。“十三五”时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振兴江西北大门,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灾的严重冲击,即将如期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
31、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GDP年均增长8%,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总量达到3280亿元,三次产业比由“十二五”期末的7.0:52.0:41.0调整为2020年的6.9:47.1:46.0。产业体系初步成型,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数字经济、航运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千亿产业总数达到5个。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一县一园”科创平台作用显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40%,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十二五”期末提高2.4个百分点。改革攻坚实现突破,成功设立庐山市、成功撤九江县设柴桑区、成功创立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庐山、庐
32、山西海、八里湖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武宁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长江最美岸线、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等一批改革品牌。开放优势更加凸显,九江综合保税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航运交易中心等平台相继建成运营,红光国际港顺利开港。生态环保成效显著,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格局加快形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大组团”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加快由八里湖时代迈向赛城湖时代,县城和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镇落户限
33、制全面放开,城镇化率达到58.3%,五年提高7.7个百分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义务教育发展提前两年实现基本均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考核评估。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修水(国贫县)、都昌(省贫县)顺利脱贫“摘帽”,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8%、8.7%,2020年达到40170元和16876元;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就业服务等实现全覆盖。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4、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依法治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救形势持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将如期实现,九江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九江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
35、成,我市区位、产业、生态、资源优势以及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市通过育人才、建平台、抓转化、促升级,新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已成为全市共识,港口资源整合改革高效推进,江海直达区域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江海联动、双向开放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为打造赣北开放大门户积蓄了新优势。我市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坚持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血脉、注入骨髓、植入灵魂,思想认识、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下了新坐标。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硬任务
36、、硬指标、硬抓手,以项目扩投入、促增长、提质量,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对我市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带来挑战。九江正处在攻坚突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市的主要矛盾,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优、创新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与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差距。展望二三五
37、年,九江将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建成具有九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九江基本建成。内外双向开放取得新突破,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增添新优势。实现二三五年美好蓝图,“十四五”时期至关重要,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为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持续走前列、沿江同类城市居上游,到二二五年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地级以
38、上城市前60强。创新驱动成效明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以十大千亿产业为主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万亿临港产业带,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改革品牌。不断扩大双向开放,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江海直达区域航运中心为核心的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力争投资消费市场和进出口总额在全省领先。生态文明形成示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绿色发展模式在全国形成示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安全屏
39、障更加牢固。水体质量、空气优良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等指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区能级明显提升,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人口集聚服务功能得到新加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县城和中心镇。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更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协调性显著增强。三、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
40、系统性创新,加快迈入创新型城市行列。(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大力实施“千亿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着力推动“双百双千”人才工程、“浔才浔商回家”计划更多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聚焦,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带动技术提升、管理提升、营销提升,引领重点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充实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坚持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措施,吸引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强化市场导向、产业导向、创新导向,优化大专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为全市产业发展不断输送创新型、应
41、用型、技能型后备人才。引导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落实人才新政30条,健全科创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柔性引进一批“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人才”。完善各类人才在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配套制度,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积极性。(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完善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确保R&D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科技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助力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构
42、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创新平台作用,加大学会服务站、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科创载体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吸引更多新型科技研发机构落户九江。强化关键技术攻坚。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力争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新技术、有机硅新材料、高性能玻纤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精密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创造动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一
43、南一北”“一东一西”“一县一园”等科创园区建设,大力推行“园区+平台公司+投资基金+产业+项目”运营模式,形成国家级园区创新引领、省级园区支撑有力、特色园区活力迸发的科创园区发展体系。加强市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聚焦“产业聚集、企业服务、创业孵化、人才发展”四大功能,推行“人才+资本+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批服务人才投资、孵化、就业的综合平台。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优化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配置,
44、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发明专利质量,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及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四、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优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加强“两新”基础设施建设。以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大数据中心、窄带物联网、千兆光纤、5G网络等为重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合理布局建设轨道交通、快速路、停车场、城市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社区服务等
45、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对接国家高铁网络,开工建设昌九客专,推进长九池高铁建设,打造区域性高铁枢纽;加快九江至黄梅、彭泽至宿松、九江至湖口等过江过湖通道建设,推进彭(鄱)东高速等高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G351国道改线、昌九大道二期等重大项目,着力构建以“十字”型高速铁路网为核心、以“两横五纵”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以省道国道干线为支撑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强庐山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不断完善民航运输体系。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重点推进江湖干堤和沿湖重点圩堤提标加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项目,从根本上提高防灾抗灾能力。逐步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
46、布局,统筹推进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一批支撑性电源点,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五、 加快打造十大千亿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十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聚焦“短、断、散、弱”等突出问题,实施全产业链打造工程,增强本地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力争35年十大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过千亿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补齐有机硅新材料、高端聚烯烃、玻纤机织等关键领域基础部件短板。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和税收过亿骨干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