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间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1.1新建铁路上海至南京轨道交通施工图:沪宁城际施图V(路)-W122 1.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1.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1.4新建铁路上海至南京轨道交通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2.编制范围和原则2.1正线路基DK189+092.56DK189+200,长107.44 m。 DK189+092.56前接无锡东特大桥。2.2编制原则以建设一流的城际铁路路基,打造城际精品线路为指导思想。以保证2009年3月15日前具备铺架条件为根本目标,全面、客观指导本段路基的施工建
2、设为原则。3.工程概述及工程数量3.1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正线数目:双线设计速度:250km/h正线线间距:4.8 m牵引种类:电力3.2工程概况正线范围软土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处理,管桩顶筏板采用C30砼浇注。根据设计要求,本段路基基床表层为0.4m厚的级配碎石,路堤基床底层2.3m厚采用A、B组填料填筑。主要工程量情况:根据初步设计资料, DK189+092.56DK189+200段路基AB填料为5395.06立方米、筏板砼4256.14立方米、地基处理预应力管桩基19321米,预压土2844立方米,级配碎石824立方米 。3.3工程特点本段路基工期紧,施工难度大,与
3、营业线相邻,安全防护项目多。3.4自然地理特征3.4.1地形地貌施工地段属为太湖湖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为水田、菜地,右侧为既有沪宁铁路。3.4.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深约0.5-2.0m,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以黏土、淤泥质黏土、粉土、粉质黏土为主。地下水无浸蚀性。管桩处理范围内地质情况自地表以下依次为:淤泥质黏土,流塑;粉质黏土,软塑;粉土,稍密,饱和;粉土,深灰色,中密,饱和;淤泥质黏土,褐黄色、流塑;(6)黏土、褐黄色,软塑-硬塑;(7)粉土,局部夹粉质黏土,灰色,灰绿色,中密饱和;(8)黏土,灰色,夹灰绿色,硬塑;(9)粉土,灰
4、色,黄色,密实饱和。3.4.3气象特征本段路基位于无锡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气温,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9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无锡市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雨季较长,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湿润地区。无锡市区日照时数2019.4小时。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风、连阴雨、干旱、寒潮、冰雹和大风等。由于受太湖水体和宜南丘陵山区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多种多样。4.施工组织总体安排 4.1指导思想和部署总体思路:快速开工,全面推进路基工程
5、施工。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环保、创新“六位一体”的目标要求,科学组织施工,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实行动态管理,想方设法、排除万难去实现既定的施工目标。具体部署:4.1.1突击地基处理,加大投入,力争元月初管桩全部完工,筏板施工进入高峰期,筏板砼强度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开始填筑路基,月底完成所有C30钢筋砼筏板施工;4.1.2软土路基、边坡、电化设施、附属工程整体推进,一次成型;4.1.3线上线下、站前站后统筹兼顾,均衡连续,交叉并行;4.1.4进行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上下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指导和监督工程施工,想方设法、排除万难去实现既定的施工目标。4.2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设营
6、4.2.1施工现场组织机构根据本段路基的工程数量、特点及工期要求,并结合我单位在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经验,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由土方队负责本段路基施工,配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织施工,土方队组织机构见“土方队施工组织机构框图”。队长:王德强技术负责人:王海亮副队长:吴杰质量负责人 张立彬安全负责人 胡继辉实验负责人 贾新义物资负责人 张家富现场技术主管 孙野土方队组织机构框图4.2.2施工队伍驻地土方队驻地设在DK189+ 140线路左侧,搭设活动板房作为营区。在两桥台既有红线内设置钢筋加工场、材料堆放场、各工班营地等临时设施。4.3大临工程的分布及总体设计4.3.1
7、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本着节约用地,节省投资,因地制宜,便于施工,永临结合,尽量利用既有设施等原则,根据工程设计特点和桥址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局。4.3.2施工便道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沿线路方向修筑施工便道,填筑建筑废料,碾压密实,跨河流地方修筑施工便桥,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 4.3.3施工用电考虑到新梅路中桥的地理位置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用电主要引入当地外接电源,同时备用1台120kw柴油发电机以备临时停电时使用。 4.4施工用水及临时通信施工生产及生活用水采取打井抽取地下水方式,水质和水量均满足施工要求。沿线通讯比较发达,通讯网络已覆盖施工现场,临时通讯采用移动通讯。 4.5
8、 内业资料施工队技术室在工区工程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所施工桥梁相关内业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归档至工区工程部,并及时向工区上报检验批资料。施工现场的测量、试验资料由负责该路段的测量、试验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归档至工区试验室。施工队技术室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区下发的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及时准确的编制相关技术交底并下发到作业层。 4.6本段路基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挖探地下光缆场地平整测量放样管桩施工桩体检测桩头处理(场地清理)基底处理及垫层施工(筏板砼施工)路基填筑检测路基路基附属施工。4.7工期安排4.7.1本段路基施工总工期:八个月,根据整体施工工艺要求,我工区先进行地基处
9、理,然后进行路基填筑及其他附属工程。2008年10月30日正式开工, 2009年3月15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包括预压土施工),并具备铺架条件,路基附属2009年6月30日完工4.7.2各分项工程节点工期安排如下:地基处理开工日期: 2008年10月30日,竣工日期: 2009年1月31日; 路基填筑开工日期: 2009年1月15日,竣工日期: 2009年2月28日; 路基附属开工日期: 2009年2月1日,竣工日期: 2009年6月30日;5.施工总体方案5.1施工工艺要求本段C30钢筋砼筏板必须采用自动计量拌合,砂浆必须采用机械拌和,级配碎石和填料改良的生产工艺必须采用厂拌法。路基填筑时,基床
10、、过渡段及基床以下部分路堤的填料与压实标准,以及地基条件等应满足设计要求;基床表层、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桥路过渡段20m,其余路基基床表层填级配碎石,基床表层厚0.4 m。桥路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的水泥填筑。路基均应进行地基条件(包括承载力和工后沉降)的分析,并满足与路基铺设相应的有关设计要求。填筑路基时必须设置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a、地表水平位移桩(边桩)设置:在路基两侧坡脚外2m、10m各设观测桩一排,纵向间距20m。b、地基沉降板设置:在路堤DK189+110、+200中心设沉降板观测,纵向间距根据软土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为100500m。软土沉降变形监测(含水平桩位移和沉
11、降板观测)元器件具体布置密度和现场观测密度根据设计要求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执行。路基填筑完成后,顺线路方向每隔2050米设置观测断面一个,埋设沉降观测设备,对路基本体及地基沉降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并根据沉降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砟轨道。5.2地基处理施工工艺5.2.1原地面处理施工前对地表水排干,挖除表层土0.5米后,两层回填AB料,用推土机进行平整,设置4%的路拱横坡,压路机碾压密实,设置排水沟以确保施工作业面排水畅通。5.2.2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采用PC-A500(
12、100)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桩外径0.5m,全部从厂家购买合格产品。管桩处理深度在2732m,正方形布置,间距2.22.4m,桩顶设置纵向节长14.6 m、15.8 m的筏板,筏板采用C30混凝土现浇。筏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截取及陪筋,筏板与筏板、筏板与其它结构物之间设伸缩缝,缝内填塞沥青麻筋。根据预应力管桩的数量情况,计划投入8台打桩机同时施工。按设计要求采用打入法施工,施工前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试桩,复核地质资料以及设备配置、施工工艺是否适宜,确定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参数。待试桩经检验满足设计和质量要求后,进行大面积施工。5.2.2.1管桩施工工艺: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图(见下页)5.
13、2.2.2操作要点施工准备路基两侧开挖排水沟,便于路基地表晒干。清除施工范围内的杂物,进行场地平整。测量放样,用短木桩打好定位桩,以石灰作出明显标志,便于施打。分层铺设碎块石工作垫层。桩尖平稳的夹设在打桩部位,用钢缆拉牢。桩机就位:打桩机就位时,对准桩位,垂直稳定,确保桩机在施工中不倾斜、不移动。铺设碎块石垫层桩位放样原地面整平管桩检查桩机就位起吊管桩、稳桩沉桩接桩送桩桩机移位桩顶处理及桩帽铺设碎石垫层铺设土工格栅路基填筑验 桩起吊管桩:先用钢丝绳拴好管桩,然后用索具捆绑住管桩上端约50处,启动打桩机起吊管桩,使管桩桩尖对准桩位中心,缓缓下放插入土中。插桩必须正直,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14、。再在桩顶安装好桩帽,卸去索具。桩帽与桩周边留510的空隙,振动锤与桩帽、桩帽与桩顶之间有相应的弹性衬垫,一般采用麻袋、纸皮或木砧等衬垫材料,锤击压缩后的厚度以120-150为宜。在锤击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更换。稳桩:管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低锤击一二下,桩沉入土中一定深度后,再使桩垂直稳定。打接桩必须用垂球或经纬仪纵横双向校正垂直度;用水准仪控制标高。桩在入土之前,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打桩:打桩应重锤低击,锤重的选择根据地质条件、桩的类型和结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选用。打桩的顺序按下列原则确定:根据现场情况,因与既有铁路相临,为减少对既有铁路的干扰,采用从临
15、近既有线边向另一侧施打。接桩在接桩时,采用钢端法焊接接桩,焊接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清理整洁,上下节之间的空隙用铁片垫密焊牢。焊接方法一般采用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焊缝连续、饱满,接桩方法和要求符合设计,焊好的接头在自然冷35分钟后开始施打。施打前应对焊缝采用沥青防腐涂料进行防锈、防腐处理。接桩应在距离地面1m左右进行。上下桩节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节点弯曲矢量不得大于1桩长。送桩:桩顶设计标高低于地面标高,需要进行送桩。送桩杆上标注尺寸,便于测读桩顶标高,控制桩的入土深度。必须保证送桩杆的中线与桩身吻合一致方可进行送桩。送桩深度一般不宜超过2m。当桩的打入深度和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根据地质
16、资料核对桩尖入土深度处的地质情况,即可停止。最后一米的锤击数不大于250击。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收锤,移动桩机。打桩时由专职记录员做好施工纪录。开始打桩时,记录沉落1.0米所需的锤击数并记录桩下沉的平均高度。当下沉接近设计标高和贯入度要求时,在一定的落锤高度下,以每落十锤为一阶段,测量其贯入度并登记入表。打桩过程中出现下沉异常现象的判断和处理。打桩过程中发生下沉降量突然增大,原因是桩尖穿过硬土层进入软弱土层,或已被打断。此时对照地质资料进行检查,若桩尖进入软土层,继续施打;若桩身被打断,会同有关单位研究补桩方案。桩到一定深度后打不下去,或桩锤和桩突然回弹,原因可能是桩尖遇到孤石或已打到硬土层,
17、这时减小桩锤落距,慢慢往下打,待桩尖穿过障碍之后再加大落距,如仍打不下去,根据地质资料核对桩尖入土深度处的土质情况,会同有关单位解决。施打过程中,若桩头已严重破损,待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打。5.2.2.3施工注意事项预防桩身断裂措施施工前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钢钎探测,对管桩构件要进行认真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或桩尖不在桩轴线上的管桩决不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30。 在稳桩的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校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18、。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没有提出吊点要求时,当桩长在16m内,可用一个吊点起吊,吊点位置在桩端至入0.29 桩长处,桩长在16m以上时,须设两吊点,吊点在桩距离两端头0.21 桩长处。 预防桩顶破碎措施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尺寸及形状,合理地选择桩锤。沉桩前对管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情况,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桩尖是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管桩处理后使用或废弃。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木砧是否平整,否则处理后方可使用。稳桩要垂直,桩顶要加衬垫,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必须更换。预防接桩处松脱开裂措施接桩前对连接
19、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接桩时,要使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平整。焊接完成后,锤击数次,再检查一遍,看有否开裂,如有作补救措施。5.2.2.4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质量控制目标:打入桩的数量、布置形式及间距符合设计要求。桩长、桩顶标高及最终贯入度符合设计要求。打桩后,及时进行桩的承载力试验,并符合设计要求。打入桩施工的允许偏差符合下表的要求。打入桩施工允许偏差序 号项 目允 许 偏 差1桩位(纵横向)中间桩d/2且不大于250mm外缘桩d/42桩身垂直度0.5%3桩顶高差15cm管桩检测方法按不小于总桩
20、数10%频率对管桩进行无损检测,以检测桩间接头焊接质量和桩长。按不小于总桩数2频率进行单桩荷载试验。以检测其单桩容许承载力不小于800KN。5.2.3、土工格栅测量放样铺设土工格栅铺设垫层或路基填筑平整场地铺设垫层或路基填筑填筑路基土工格栅铺设施工工艺流程图5.2.3.1施工要点用于路基边坡加固,路堤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层间距0.5m,双向土工格栅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 m.边坡加固的双向土工格栅的受力方向应垂直线路方向铺设,两幅间密贴排放,不搭接,用塑料绳绑扎。受力方向搭接不小于50cm并采用塑料扣等可靠措施连接,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容许抗拉强度。用于边
21、坡加固的双向土工格栅沿线路方向铺设,两幅间搭接长度不小于0.5m。铺设多层土工格栅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0.5m。区间土工格栅铺设时,两端各预留3m,待上层25cm碎石垫层铺好后将其回折。5.2.3.2施工注意事项土工格栅铺设前应对每批产品的性能经国家授权的有资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不小于3组),产品合格后方可铺设。铺设土工格栅时,土层表面平整,不容许有褶皱,尽量拉紧,并用竹钉固定,不得有坚硬凸出物,严禁碾压机械直接在土工格栅表面上进行碾压,需待上覆填土后方可采用碾压机械压实。土工格栅进场后整齐堆放在料棚(库)内,防止日晒雨淋,并保持通风、干燥和远离高温源。施
22、工时随铺随盖砂,不得长时间受阳光直接暴晒,以免降低土工格栅的强度。铺设的土工格栅属于隐蔽工程,应按隐蔽工程做好检查记录,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控制施工偏差。5.2.3.3施工允许偏差 土工格栅施工允许偏差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施工单位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铺设范围不小于设计值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3处,且每检验批不少于3处尺量,查施工记录2搭接宽度+50mm,03竖向间距30mm4上下层接缝错开距离50mm5回折长度5.3路基填筑施工工艺5.3.1 碎石土填料根据设计要求,路基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填筑,基床以下路堤采用B组及以上填料填筑。基床底层填筑选用优质的填料料源,通过填料生产场加工,集中生
23、产供应路基填料,基床底层A、B组填料最大粒径按100mm控制。5.3.1.1生产工艺流程 基床以下路堤碎石土填料生产工艺流程图。150mm土石块弃碴分选土石块解小过150mm振动筛破 碎 机填 料 检 验900mm土石块900mm混碴出 料(A、B组)填料基层底层A、B组填料填料生产工艺流程图。100mm石块弃碴分选块石解小过100mm振动筛破 碎 机填 料 检 验900mm块石900mm混碴出 料(A、B组)填料5.3.1.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弃碴分选:根据路基填筑的不同部位,对料厂填料进行相应的分选。选用山体挖方的硬质岩石加工A、B组填料;对满足A、B组填料标准的土石,当粒径、级配满足基床
24、以下填料要求时,直接进行路基填筑;当粒径、级配不满足基床以下填料要求时,经填料生产场破碎加工后,再用于基床以下部位的填筑。将弃碴块径大于90mm的进行二次解小,用皮带输送机将混合料输入破碎机破碎,再经孔径为30 mm(15mm)的振动筛筛分,使其生产填料的粒径全部小于30mm(15mm),振动筛下A、B组填料分别隔离堆放。堆放料时用装载机在振动筛出料口处及时转运,分层堆放,防止形成自然坡角的料堆,避免颗粒发生离析,以保证成品填料颗粒级配的均匀性。对破碎筛分的集料的颗粒级配、颗粒密度等项目分批进行试验检测。5.3.1.3质量控制正常情况下,级配碎石每生产10000m3抽检一次颗粒级配,分析评价级
25、配的波动情况,并进行颗粒密度试验,为检测填筑施工的压实质量提供标准参数。 填料生产过程中,随时观察出料级配情况,当出料级配发生明显变化时,增加抽检试验次数,将级配相差较大、细粒含量小于15、1530的集料,按A、B组填料的标准分别堆放。5.3.2级配碎石生产利用采石场中的硬质岩作为生产基床表层及过渡段级配碎石的原料。块石先经破碎、筛选分为四种粒径大小不同的集料,再将这几种集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粒径、级配及品质指标符合规定要求的混合料。为保证填筑压实质量,级配碎石混合料应随拌随用。5.3.2.1生产工艺流程见下图5.3.2.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硬质块石经破碎、筛选后分为2545mm、1525mm
26、、715mm、小于7mm四种规格的碎石和石屑粉集料。贮存集料过程时分层往高上料,避免颗粒发生离析,各种集料隔离堆放。根据各集料用道床底碴方孔筛的筛分结果,按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2897-1998)规定的粒径级配范围要求,分别设计出三种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配合比例。根据各集料用过渡段级配碎石圆孔筛的筛分结果,按设计规定的过渡段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范围要求,设计出三种过渡段级配碎石的配合比例。合格不合格,调整配料级配碎石生产工艺流程图2545mm碎石1525mm碎石715mm碎石7mm石屑粉计 量 配 料 拌 合水水泥(按设计要求)出 料室内配合比试验现场填筑工艺试验检验按设计的配合比例进行室内击实
27、试验和现场填筑工艺试验,从中分别优选出合适比例、并求得混合料颗粒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采用具有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拌合机,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加水量根据气候及运距在最优含水率基础上增加12%)进行配料和拌合,以获得颗粒级配稳定和含水率合适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混合料和过渡段级配碎石混合料。需掺加水泥的级配碎石按设计要求在拌合过程中掺加水泥。经检测混合料级配、含水率(水泥含量)符合工艺试验确定的允许范围方可出场。 5.3.2.3质量控制与要求各种集料进场过程中,每2000m3进行一次颗粒级配检验,并进行试配混合料的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重型击实的最大颗粒密度、最优含水率试验,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同时进行黏土团和
28、其他杂质含量的检验(其他项目每料场抽样检验不少于3次),过渡段级配碎石同时进行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质软易碎颗粒含量、黏土团及其他杂质含量检验,其检测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级配碎石中掺入的水泥,以同一产地、品种、规格、批号每200t为一检验批(当不足200t时也按一批计),其品种、规格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每工班生产混合料前测定粗细集料的含水率,换算施工配合比。级配碎石混合料拌合生产过程中,随时观察混合料级配和含水率变化情况,正常情况下,每一工作班抽检三次(每次不大于2000m3),第一次必须在拌合开始时检验,如发现生产过程有异常,增加抽查试验次数,根据颗粒级配和含水量(水泥含量)检测信息及时调整配料
29、比例,使混合料符合要求。5.3.3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填筑5.3.3.1施工准备地质资料核查在填筑前对路基基底的地质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勘,以核查地质资料,确保不因地质原因而造成路基产生较大的变形。具体实施如下: 补勘方法:根据线路路基的不同地质情况,选用标贯、静力触探二种原位测试方法的一种进行现场勘测,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进行判断。 补勘密度:沿路基中线先用静力触探仪触探每个断面左、中、右三点,进行初步补充勘探。对发现有问题的地段再加大补勘密度,并采用其它补勘方法进行验证。 对于填筑高度小于2.5m的路堤,其基床范围内承载力不能满足0.18MPa或Ps1.5MPa时,或填筑高度大于2.5m的路堤,其
30、基底承载力小于设计承载力时,会同设计、监理进行现场勘察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5.3.3.2路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根据现场实际,在路基范围内选择12段宽度为路基宽度与超填宽度之和、长度不小于100m的试验场地。按不同种类的填料选用不同压实机械进行填筑压实工艺试验,找出机型、厚度、碾压遍数与设计规定指标间的规律曲线,以确定其工艺参数和施工方法。5.3.3.3填筑施工工艺根据设计要求,区间及与区间并行的站线基床底层2.3m厚采用A、B组填料填筑。本段路基填料来源于隧道弃碴与采石场。选用采石场中的硬质岩作为A、B组填料的料源,通过填料生产场加工,集中供应路基填料,A、B组填料按最大粒径不大于150mm控制
31、。为保证路基填筑压实质量,粗细集料在路基填筑同时场拌,随拌随用。选用路堑挖方或隧道弃碴中满足A、B组填料标准的部分作为基床以下路堤填料的料源,根据填料标准,经填料生产场破碎加工后填筑或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基床以下填料按最大粒径不大150mm控制。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其施工工艺流程见图。此段线路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台数确定。本段或流程内只能进行该段和流程的作业,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5.3.3.4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不合格合格,填筑下层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整修验收阶段填土区段碾压区段检测区段路基整修碾压夯实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平整区段填筑平整检验碎石土填筑施工工
32、艺流程图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土,做好临时排水设施。测出基底处理后的原地面标高,依照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直线地段每25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10m一个桩,并在桩上作出虚铺厚度的标记。路基填筑采用横断面全宽一次分层填筑、纵向水平分层压实方法。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先从低处分层填筑,并由两边向中心填筑。不同组别的碎石土填料分别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采用同一组别的填料填筑,每种填料累计总厚度不小于50cm。对于不同种类的填料,遵循有利于层间土层的渗透反滤的原则施工,其粒径符合D154d85。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合理填筑层厚,进行分层上土,虚铺厚度控制采用“方格网法”和“挂线法”,
33、填筑时路基两侧各加宽50cm 以上,以保证边坡压实质量。使用推土机初平,再用平地机精平。填筑整平过程中尤其注意防止填料离析,使每一填筑层填料中的粗细料填筑均匀、层面平整。按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工艺及碾压遍数,用自重22t的振动压路机按先两边后中间(曲线地段先曲线内侧后曲线外侧),先慢后快的原则进行碾压。各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m。碾压过程中如发现有凹凸不平现象,采用人工配合及时补平,使碾压好的路面平整度符合要求。沉降板观测管周围采用冲击夯夯实。填至基床底面、基床表层底面标高后,及时恢复中线,进行水平标高
34、测量,检查路基宽度。按照设计结构尺寸进行路面整修后,达到路面平整,横向排水坡符合设计要求。5.3.3.5质量控制与要求对生产的填料除在填料生产过程中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外,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还需按每生产10000m3抽检一次的频次检验颗粒级配。当发现运至路基填筑现场的填料级配有明显变化时,及时抽样复查,并将检测信息反馈给填料生产场。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确认填料颗粒级配的均匀性、填土厚度、填料表面平整符合设计及施工工艺参数后,再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速率和遍数进行碾压。基底换填及路堤填筑按和的检测频次和压实标准对压实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层压实质量检验标准填料压实标准碎石类及粗砾
35、土检测频率和取样部位A、B组填料地基系数K30(MPa/m)130每填高0.9米,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变形模量Ev2(MPa)45每填高0.9米,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孔隙率n31%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基边1m处各2点,中间2点基床底层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填料压实标准碎石类及粗砾土检测频次和取样部位A、B组填料地基系数K30(MPa/m)150每填高约0.9m,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变形模量Ev2(MPa)60每填高约0.9m,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
36、各1点,中间2点。动态变形模量Evd(MPa)35每填高约0.9m,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孔隙率n28%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基边1m处左右各2点,中间2点。5.3.4预压土施工本段路基采用堆载预压处理(桥头采用砂袋堆载),预压土柱高于路基面23米,(DK189+092.56+123.36段高于路基面3.0米,其余路段高于路基面2.0米),预压土下设一层土工织物。预压时间不少于4.5个月。5.4 路基排水工程施工前对照现场核对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检查路基边沟、侧沟等地表排水设施与天然沟渠和相邻的桥涵、车站等排水设施及路基面排水、坡面排水、电缆沟
37、槽两侧排水衔接情况,确保设计的排水工程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结合地质、地形情况,按照“永临结合”的原则规划临时排水设施,具备条件的地段按设计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然后再做主体工程。不具备先作排水工程的地段,先做好临时排水设施,条件许可时及时完成永久排水工程。5.5基床表层及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工艺5.5.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施工工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分三层填筑,按“四区段、六流程” 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填筑至最后一层时,进行预压土施工并进行沉降观测。通过观测数据分析,预测和推算总沉降值,评价剩余沉降满足工后沉降要求且沉降稳定后,再清除预压土。5.5.1.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
38、工工艺流程见下图。5.5.1.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 运输 输验收基床底层区段搅拌运输区段填筑碾压区段检测修整区段 拌 合合 填筑铺 碾压夯实不合格合格,填筑下层填至顶层修整养护检 验 基床表层填筑前对基床底层的压实质量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查确认。依照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直线地段每10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5m一个桩,并在桩间挂线标示出填料分层填筑厚度。将级配碎石生产场拌合好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用自卸汽车尽快运输到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过多。采用推土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每层填筑厚度分层铺填,根据所在地段级配碎石的总厚度均匀分层,但分层的压实厚度
39、最大不超过30cm,最小不低于15cm。填筑前根据测量标线调整好填筑机左右的控制高度。填筑时,在填筑机后面配备人员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合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合均匀.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再进行碾压。直线地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开始采用慢速,以后几遍逐渐加快,但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40cm,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小于2
40、m。表面修整养护,局部表面不平整,要洒水补平并补压,使其外形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已施工的基床表层禁止任何车辆通行。5.5.1.3质量控制与要求对生产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混合料除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外,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级配碎石混合料还按每工班不少于一次的频次检验颗粒级配和含水量。当发现运至路基填筑现场的混合料级配或含水量有明显变化时,及时抽样复查,并将检测信息反馈给填料生产拌合站,以对配料比例作相应调整,使生产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符合要求。 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确认级配碎石混合料颗粒级配、含水量的均匀性、铺筑厚度、填层表面平整符合设计及施工工艺参数后,再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速率和遍数
41、进行碾压夯实。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压实质量按下表压实标准和检测频次进行检测和控制。对站场内多线路基或填筑压实质量可疑地段,应根据工程质量控制的需要,增加检验的点数。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变形模量Ev2MPa)动态变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级配碎石1901205018%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纵向每100m每压实层动态变形模量Evd(和孔隙率n各6点其中,左右距路肩线1.5m处各两点,路基中部两点,地基系数K30、变形模量Ev2各4点,距路基边1.5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5.5.2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工艺路基及过渡段填筑施工时,基床底层及以
42、下路基填料填筑采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采用填筑机填筑。选用重型振动压路机为路基填筑的压实机械,过渡段填筑压实配备小型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在进行大面积填筑前,根据生产的填料和选用的填筑压实机械,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和部位,对不同性质填料分别进行填筑工艺试验,确定填料级配、含水量、填筑厚度、压路机行走速率和碾压(夯实)遍数等关键的施工工艺参数。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填筑按路基横断面全宽一次分层填筑,纵向分层压实,不同性质填料分别在不同段落或层次填筑。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分层填筑,按“四区段、六流程” 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填筑至剩余最后一层
43、时(最后一层级配碎石预留厚度应考虑预测的沉降和填筑机填筑厚度、工艺试验压实厚度,宜在0.150.3m之间),进行预压土施工和沉降观测,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和推算总沉降值,评价剩余沉降满足工后沉降要求且沉降稳定后,使用推土机铺设最后一层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过渡段与相邻路堤作为相同施工区段同步填筑,横向结构物两侧过渡段对称均匀分层同步填筑施工。桥台后和横向结构物后2m范围内不能用大型压路机施工的部位及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冲击夯进行压实。路基施工过程中及时按沉降观测设计要求埋设沉降观测设备,并进行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分析和沉降预测,指导施工组织安排。5.5.2.1过渡段填
44、筑施工工艺流程见图(见下页)。5.5.2.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过渡段基底处理与桥台、横向结构物及相邻路基的地基同时进行,过渡段填筑与相邻路堤按相同施工区段同步施工 。 按设计要求对各种形式过渡段的基底进行处理,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上层级配碎石填筑。将级配碎石生产厂拌合好的过渡段级配碎石混合料用自卸汽车尽快运输到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过多。台后2m范围内,每层填筑厚度为相邻路堤分层填筑厚度的1/2,采用小型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碾压夯实。台后2m范围外,每层填筑厚度与相邻路堤分层填筑厚度相匹配,采用压路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遍数、行驶速率及碾压程序进行碾压。台背不易碾
45、压的2m范围内按设计要求使用掺有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填至顶层 运 输施工准备阶段拌合运输阶段填筑碾压阶段检测修整阶段 基底处理基底检查验收 拌 合填筑 碾压夯实修整养护不合格合格,填筑下层检验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图5.5.2.3质量控制与要求对生产的级配碎石混合料除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外,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级配碎石混合料还按每工班不少于一次的频次检验颗粒级配和含水量。当发现运至路基填筑现场的混合料级配或含水量有明显变化时,及时抽样复查,并将检测信息反馈给填料生产拌合站,以对配料比例作相应调整,使生产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符合要求。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确认级配碎石混合料颗粒级配、含水量的均匀性、铺筑厚度、填层表面平整符合设计及施工工艺参数后,再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速率和遍数进行碾压夯实。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压实质量按下表压实标准和检测频次进行检测和控制,基床表层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