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参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参考范文.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CMC泓域咨询 /大同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报告说明在产业培育期,加强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政策对氢能产业的激励作用,强化对氢能产业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大同市内氢能示范项目的建设,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各方联动的氢能产业示范发展格局。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750.1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499.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06%;建设期利息112.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5%;流动资金2138.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89%。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33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8392.18万元
2、,净利润3592.57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5.48%,财务净现值7460.9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19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正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础结构50年内基本不会改变的现实,充分发挥大同煤炭资源在氢能
3、源产业上游的优势,把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摆在前位,由能源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打造清洁低价的氢源成本“洼地”。同时,发挥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势,进行电解水制氢,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氢”产业路线。目录第一章 市场分析8一、 制氢产业发展方向8二、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12三、 发展目标13第二章 绪论20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20二、 项目承办单位20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21四、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22五、 报告编制说明22六、 项目建设选址25七、 项目生产规模25八、 建筑物建设规模25九、 环境影响25十、 原辅材料及设备25十
4、一、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26十二、 资金筹措方案26十三、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26十四、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2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7第三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30一、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30二、 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31三、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33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5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3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7第五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39一、 项目选址原则39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39三、 聚焦新兴产业和“六新”突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44四、 加大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合作
5、49五、 以京同合作带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49第六章 法人治理51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1二、 董事53三、 高级管理人员58四、 监事60第七章 运营模式分析62一、 公司经营宗旨62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2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3四、 财务会计制度67五、 试点建设73六、 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布局74七、 做强氢能产业集群75八、 体系建设支撑77第八章 项目环保分析82一、 编制依据82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83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3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84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4六、 环境管理分析85七、 结论88八、 建议88第九章 劳动安全
6、90一、 编制依据90二、 防范措施92三、 预期效果评价98第十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99一、 人力资源配置99劳动定员一览表99二、 员工技能培训99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2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02二、 建设投资估算103建设投资估算表105三、 建设期利息10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5四、 流动资金106流动资金估算表107五、 总投资10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9第十二章 经济效益评价111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
7、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8三、 偿债能力分析11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0第十三章 风险防范122一、 项目风险分析122二、 项目风险对策124第十四章 项目总结126第十五章 补充表格128建设投资估算表12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9流动资金估算表13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6第一章
8、 市场分析一、 制氢产业发展方向近、中期,依托大同市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作为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主要氢源。另外,布局火力发电-电解水制氢和分布式甲醇制氢,作为大同市氢能产业近、中期发展的氢源补充。同时,依托大同市煤炭资源优势和煤化工基础,推动“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煤制氢进行工业示范。远期,待“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制氢技术成熟后,进行大规模发展。构建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电网灵活调峰电解水制氢、化工原料制氢、煤制氢的多元化制氢格局,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氢源保障。电解水制氢技术方面,通过技术合作及引入,克服碱性电解槽
9、存在污染、效率低等问题,开发新型电极和隔膜材料;同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为目标,进行质子交换膜(PEM)、固体氧化物(SOECs)电解技术的开发。化工原料制氢技术方面,通过工艺优化、工艺集成,开发安全、稳定的甲醇裂解制氢工艺;进行甲醇裂解催化剂的开发,提高催化剂在高温下的使用寿命;通过对变压吸附工艺的优化,提高产品氢气的纯度。化工尾气制氢技术方面,根据不同化工尾气中的杂质种类和含量,完成适合于不同化工尾气的制氢集成工艺和关键技术开发。煤制氢技术方面,开发二氧化碳补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CCUS),并与煤气化技术耦合形成“煤气化+CCUS”。(一)氢气储运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大同氢能
10、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液氢、有机液体及固体材料储运技术还不成熟,近期,主要以高压气态形式进行氢气的储存,并以长管拖车运输,形成以高压气态为主的储运网络。同时,积极与AP、普莱克斯、法液空、国富氢能、中科富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进行液氢储运产业的示范运行,作为高压储运网络的补充;并进行天然气掺氢管道输氢、纯氢管道输氢、有机液体储运、固体材料储运、液氨储运等技术的开发和布局。中期,初步形成以高压气态储运为主、液氢储运为辅的氢气储运网络,且天然气掺氢管道输氢、纯氢管道输氢、有机液体储运、固体材料储运、液氨储运等技术开发成熟。远期,形成短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的氢气储运技术体系。大同市借助较为完备的氢能储
11、运系统,进一步拓宽氢能产业贸易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推进与晋冀蒙长城金三角的合作,全力打造京津冀、雄安新区氢能源供应基地。(二)加氢站产业发展方向加氢站的关键系统主要包含制氢系统(具有站内制氢能力的加氢站)、纯化系统(站内制氢加氢站用于纯化站内制备的氢气)、压缩系统、储氢系统、加氢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及其他机械设备(包括管道、配件、阀门等)。目前,压缩机、加氢枪头、仪表、阀门等核心设备依然依赖进口,提高加氢站国产化水平,降低建站成本,是目前国内加氢站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近期内大同市可以通过技术引入、技术合作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加氢站技术,依托本地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研发、生产基地,推进氢气储
12、罐、涉氢管线、阀门、仪表等设备和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加氢站设备国产化比例,降低投资。同时,还要布局低温液态储氢、加氢关键技术,重点关注车载有机液体储氢加氢站。另外,为了降低加氢站的运营风险,对加氢站点及数量要进行合理布局,积极进行油/氢混合站、气/氢混合站以及油/气/氢混合站的改造。远期,待液氢加氢站技术及车载有机液体储氢加氢站技术成熟后,根据氢能下游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这两种加氢站的大规模推广。(三)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合作引入先进的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和技术商,通过政府支持及当地企业配合推进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的实施落地,将大同市打造成氢能装备制造之都。近期,结合氢燃
13、料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和大同市的产业基础,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内外技术引入实现对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氢气循环泵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开发,并进行示范和生产;建立氢燃料电池研发、检测平台;同时,积极推进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散热系统、供氢系统等车用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机车、大巴车、物流车、专用车以及重卡车辆在当地的生产集成、运营、维护工作。远期,根据市场、技术发展情况,择机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乘用车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四)氢能应用产业发展方向氢能应用领域广泛,传统应用主要是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油和炼钢领域;新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转化应用领域
14、,通过能量转化进一步应用于汽车驱动、供电、供热等。近期,以氢燃料电池为出发点,着重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对氢燃料电池大巴车、物流车、专用车以及重卡车辆进行布局;远期,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大氢能的应用领域。结合能源革命“十大农村、十大社区、十大校园”工程,发展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天然气与氢气掺烧技术;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合作开展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示范应用,实现氢燃料电池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发展炼钢、加气站掺氢供应、HCNG汽车等其他氢能应用领域。二、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氢能被认为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
15、,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将会逐渐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源以其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截止至2018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其中,天然气制氢目前是氢气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5%左右,煤炭制氢占到15%;氢能应用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油和炼钢等,其中石油炼化占48%,合成氨占43%。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氢能的应用将会在交通、固定电源和热电联产等领域将会形成新的增长点,全球对氢能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增长。氢气的储运、加注方面,目前,美国、日
16、本、德国等国家已掌握70 MPa氢气压缩、储存、加注及关键零部件等先进技术。从具体设备来看,美国PDC等公司已掌握具有三层金属隔膜结构的氢气压缩机制造技术,输出压力上限超过85 MPa;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均可自主生产耐压超过70 MPa的高压储氢容器;德国林德、美国空气产品公司等企业生产的70 MPa氢气加注机安全性与智能化较高,并实现量产。据H2 stations公布,在过去5年中,全球加氢站保有量增加了135%,2019年全球加氢站总数达到了493个,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全球加氢站中1/3是液氢加氢站,大部分在欧美和日本。在液氢方面,目前全球总产能为470t/d,北美占85%以上。日
17、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拥有了液氢的大规模制备、储运、加注技术;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低温液化储氢罐,容积高达1120 m3。氢燃料电池方面,目前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寿命、冷启动等关键技术与成本瓶颈已逐步取得突破。国际先进水平电堆功率密度已达到3.12kW/L,乘用车系统使用寿命普遍达到5000 h,其中商用车达到20000 h。根据 2019年燃料电池行业评论,2019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约为1.1GW,同比增长40%,预测2020-2030年将会是燃料电池崛起的十年。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 年全球氢能源消费将占总能源需求的18%,氢能源及应用年均市场规模将超2.
18、5万亿美元,氢能市场前景巨大。三、 发展目标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分为近期(20202023年)、中期(20232025 年)和远期(20262030年)三个阶段,具体目标如下:(一)近期发展目标(2020年-2023年)近期发展目标:到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氢能产业体系、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到2023年,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发电-煤制氢为主体的氢能能源供应体系,构建制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完善氢燃料汽车核心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化及应用各环节上的产业链,形成氢能产业的
19、闭环、循环、健康发展形式,值此,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规模约为1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规模约为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25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20亿。龙头企业到2023年,全市氢能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增强,引进或培育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氢能相关企业40家以上,产业链核心企业4-7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1-2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2-3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达到5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3年,重点攻克以煤制氢、工业副产制氢、CCUS等技术,实现氢气的低成本与清
20、洁制备,同步开展氢气液化、压缩环节技术、氢气储运设备的研发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发展储氢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在应用环节着重通过产业引进、自主创新,实现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燃料机车、市政环保专用车的本地化制造生产。推动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建设市级氢能创新孵化平台。示范试点到2023年,在交通运输领域扩大氢燃料汽车示范线路数量和加氢站示范建设,氢燃料汽车示范投放数量达到1000辆以上,加氢能力不低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达到17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基本覆盖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结合能源革命“十大农村、十大社区、十大校园” 工程,开展氢能燃料电池联供技术应用示范、混氢天然气小区应用示
21、范;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合作开展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示范应用。产业布局到2023年,初步形成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应用等上下游企业结合紧密的产业链体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服务功能健全的价值链体系。(二)中期发展目标(2024年-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到2025年,本阶段氢能源供应基地已具备规模化效应,煤制氢低碳制氢成本继续降低。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逐步深入开展生物质制氢、煤制氢等多途径制氢技术研发;重点充
22、实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功能,实现对企业技术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度条件,提速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扩充基地产品线。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45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8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1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1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10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50亿。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10-14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4家,储运氢企业3-4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3-4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5年,借助产业集群优势
23、,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形成一批具备氢能制备、储运核心技术专利与研发能力的团队,尤其在氢气的低碳制备、液氢储运环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关键装备以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要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以实现大同市的氢能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企业布局。示范试点到2025年,氢燃料汽车投放数量达到6300辆,配套建设加氢能力不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超过50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实现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全覆盖,在物流车、环保清洁车等专用车领域推广氢燃料专用车示范。结合大同市旅游景点,打造2条氢能旅游专线,开展氢燃料旅游大巴示范项目、配套
24、高速示范加氢站、氢燃料供能示范景区建设。产业布局到2025年,氢能产业聚集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三)长期发展目标与未来展望(2026年-2030年)远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600亿元,氢能装备制造迈向高端,产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实力雄厚,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氢能交通体系和氢能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完善,氢能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规模到2030年,制氢技术更为丰富,大规模煤制氢技术发展成熟,大同市作为氢能源供应基地
25、稳定向本省及京津冀地区乃至东南沿海供应优质、低价氢能;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成为全国氢能技术产业孵化领跑者,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新型氢能技术向大同市聚集;依托成熟的氢能源供应基地、先进的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大同市“氢都”可持续发展的接力棒。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40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50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3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150亿。龙头企业到2030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超过15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30家左右,其中氢
26、能制备企业3-5家,储运氢企业6-8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5-6家,氢能应用企业5-7家。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投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氢能相关装备制造企业成为行业内又一主力。创新能力到2030年,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的先行优势,在煤制氢技术、储运技术成熟基础上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应用、氢能装备环节的科研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的企业。示范试点到2030年,氢燃料汽车投放量超过57000辆,配套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覆盖大同市主城区,配套投放一定比例的政府氢燃料乘用车示范,引导市民购买。产业布局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格局全部构建完成,并形成覆盖京津冀、晋
27、陕蒙、东南沿海的氢气贸易的销售网络和输送网络,将大同市打造成东方“氢都”。第二章 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大同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二)项目联系人汤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
28、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搭建
29、科研共享平台,深层次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海外氢能技术强国的互动合作,形成广域技术、市场联动,加快氢能产品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脚步。推广氢能在燃料电池、发电、供热等领域的不同应用形式,重点开发性能可靠、寿命长、热平衡稳定的氢燃料电池一体化热电联供系统,鼓励开展燃氢燃气轮机研究。发展将发电系统、氢存储供应系统、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分布式氢燃料电池产业;形成高能源效率,输/供电安全可靠、环境影响小的电网系统。将大同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布式燃料电池发电应用城市,带动山西省乃至全国氢燃料电池产品多元化应用。四、 全面
30、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把融入京津冀协同作为全市内陆开放发展的“牛鼻子”,以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参与的积极姿态,搭建高能级战略对话平台,打通内陆开放大通道,承接产业外溢转移,加强特色消费供给,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分工,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五、 报告编制说明(一)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3、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4、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
31、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5、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6、相关市场调研报告等。(二)报告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环保、消防、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保证工厂安全运
32、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5、将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企业发展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6、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企业规模扩大留有一定的空间。7、以经济救益为中心,加强项目的市场调研。按照少投入、多产出、快速发展的原则和项目设计模式改革要求,尽可能地节省项目建设投资。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优化各成本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目标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的市场竞争力。8、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
33、的原则。(二) 报告主要内容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六、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30.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七、 项目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的生产能力。八、 建筑物建设规模本期项目建筑面积35877.68,其中:生产工程20623.36
34、,仓储工程8916.48,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3846.96,公共工程2490.88。九、 环境影响本期工程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应用清洁原材料,生产清洁产品,同时采取完善和有效的清洁生产措施,能够切实起到消除和减少污染的作用;因此,本期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国家和地方清洁生产的标准要求。十、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xx、xx、xxx等。(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xx、xx、xxx等。十一、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750.12万
35、元,其中:建设投资8499.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06%;建设期利息112.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5%;流动资金2138.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89%。(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8499.01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6991.0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62.87万元,预备费245.13万元。十二、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10750.12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4589.98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十三、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23300.00万元。2、综合
36、总成本费用(TC):18392.18万元。3、净利润(NP):3592.57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5.19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25.48%。3、财务净现值:7460.96万元。十四、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四、项目综合评价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
37、国家的产业政策。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0000.00约30.00亩1.1总建筑面积35877.681.2基底面积12800.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59.232总投资万元10750.122.1建设投资万元8499.012.1.1工程费用万元6991.012.1.2其他费用万元1262.872.1.3预备费万元245.132.2建设期利息万元112.452.3流动资金万元2138.663资金筹措万元10750.123.1自筹资金万元6160.143.2银行贷款万元4589.984营业收入万元233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8392.18"&
38、quot;6利润总额万元4790.10""7净利润万元3592.57""8所得税万元1197.53""9增值税万元981.00""10税金及附加万元117.72""11纳税总额万元2296.25""12工业增加值万元7581.27""13盈亏平衡点万元8336.47产值14回收期年5.1915内部收益率25.4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7460.96所得税后第三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一、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多年来,大同市一直致力于煤炭及相
39、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产业为主的超重型的产业结构;煤炭、电力、化工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85左右,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这使得大同市整体工业经济呈现出初级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的依赖性过高,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本地生产总值拉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弊端。大同市这种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越来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为了破解这种经济困局, 2016年6月,大同市发布了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指出,大同市要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扎实推进大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40、建设;同时,大同市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替代产业,构建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大同市市长武宏文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大同市政府重点狠抓的“十大工程”,其中两项是围绕工业转型和能源革命展开的。强调了转型综改是大同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关键一招,要牢牢把握大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包括氢能、风电、光电等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引领大同是全产业的改革发展。随着经济转型政策在同市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大同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至2018年,全市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2.1%
41、增长到56.1%,规模以上非煤企业数增加到206户,非煤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同市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以及丰富风能、光能,这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优势。近几年内,大同市已在煤制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装备等产业上不断发力,努力抢抓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市场。另外,随着大同市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将会发展为可再生资源发电-电解水煤制氢,这将会为氢能的制备提供一条“绿氢”产业链,真正实现氢能全产业的清洁无污染。大同市结合自身的氢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进行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将会为大同市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提供新的助力。二、
42、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聚集效应较弱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氢能产业链还在构建过程中,部分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制氢企业氢气的下游企业供给方向不明,氢气储运装备产品的生产、制造、研发、示范仍未广泛开展。(2)区域协作有待加强现有氢能企业布局分散,缺少区域氢能产业协同总体规划,企业间无法有效协作联动,各环节的研发活动趋于封闭,资源不能共享,依靠单打独斗难以突破规模化量产的技术屏障,需支持和鼓励产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整体产业水平。(3)企业规模亟待培育除了拥有同煤集团5000吨/年弛放气制氢、新研氢能、雄韬氢雄三家企
43、业外,较少有成规模的氢能相关企业,特别是在储运氢环节,大同目前仍属于空白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环节,本地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专用车研发能力和综合检车线,但是目前尚未真正涉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应将相关氢能发展意向尽快落实为具体项目。(4)研发创新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同氢能企业核心技术缺少变革性的自主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代差,亟需引导和鼓励氢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在氢气提纯、储氢材料与装备、加氢站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领军企业,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还有较大距
44、离。三、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依托,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承接能力为抓手,全面激发大同创新创造创业潜力,积蓄转型发展新动能。(一)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融入山西“智创城”建设体系,集聚科研、科创、科教、科贸、科技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抢占未来制高点。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创新平台、院校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载体;导入科创孵化资源、中试、小试基地,推进技术
45、成果产品化,孵化新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前沿领域,与京津冀、长三角科研机构开展创新链对接。加快推进已建在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有效运营,围绕行业应用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实施双创升级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服务载体。探索在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飞地研发。(二)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一链一院一联盟”行动,聚焦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和大健康、大数据、通用航空等重点细分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三无”“四不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一批融合重点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创新主体。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
46、位提升行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支持晋能控股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建设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属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三)构建一流创新机制。深化地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服务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大同市一流创新生态云图,优化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项目精准实施机制。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悬赏制”“赛马
47、制”等任务管理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领军人才负责制试点。推动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科研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四)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强化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助力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推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创新,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创新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提升转型汇智创新城功能作用,积极探索与京津冀人才共享机制创新,破解区域人才流动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服务,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