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xxx吨特殊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模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xxx吨特殊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模板范文).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CMC泓域咨询 /年产xxx吨特殊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年产xxx吨特殊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xx有限公司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9043.3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9257.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94%;建设期利息618.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流动资金9166.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48%。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86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64440.65万元,净利润16256.58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1.83%,财务净现值39845.8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12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2、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我省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或先发优势的有色、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中医药、移动物联网、VR等产业,将迎来全领域、全方位革故鼎新、格局再造的良机。从国内来看,全国、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部地区崛起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超大规模国内供需市场红利、人口人才红利持续释
3、放,江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相互激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11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11二、 编制原则11三、 编制依据11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2五、 项目建设背景12六、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13七、 结论分析1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5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18一、 发展环境18二、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19三、 促进制造业提质提能23四、 畅通国内外产业循环25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6六、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27七、 空间布局28第三章 项目选址33一、 项目选址原则33
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33三、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37四、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40五、 对接融入国家战略41第四章 建筑工程方案4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3二、 建设方案45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6第五章 产品方案分析4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4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4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49第六章 运营管理模式50一、 公司经营宗旨5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0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1四、 财务会计制度54五、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61六、 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62七、 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64第七章 发展规划分析66一、 公司发展规划6
5、6二、 任务及思路67第八章 组织机构管理69一、 人力资源配置69劳动定员一览表69二、 员工技能培训69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72一、 环境保护综述72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2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5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5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6六、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76第十章 技术方案分析78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78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80三、 质量管理81四、 设备选型方案82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83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分析84一、 编制依据84二、 防范措施86三、 预期效果评价89第十二章 建设进度分析90一、 项目进度安排9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
6、表90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91第十三章 投资计划92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92二、 建设投资估算92建设投资估算表94三、 建设期利息9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4四、 流动资金95流动资金估算表96五、 项目总投资9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8第十四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00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0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07五、 偿债能力分析107借款还本付息计
7、划表109六、 经济评价结论109第十五章 招投标方案110一、 项目招标依据110二、 项目招标范围110三、 招标要求110四、 招标组织方式111五、 招标信息发布114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115第十七章 附表附录11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6建设投资估算表11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9流动资金估算表11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6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年产xxx吨特殊
8、钢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编制原则按照“保证生产,简化辅助”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减少用地、节约资金。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辅助、服务设施及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使生产中的排放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和规定,重视安全与工业卫生使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中国制造2025;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
9、数据等。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承办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对项目的实施在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研究、分析和预测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与建设规模,并提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项目能否实施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确定建设条件与项目选址。2、确定企业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3、项目实施进度建议。4、分析技术、经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情况。5、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国民经济评价。五、 项目建设背景制造业关乎国民经济命脉,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省
10、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是在新的起点上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江西制造业发展实际,江西省发布了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六、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完善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增强本地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补齐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稀土功能材料、集成电路硅片等关键领域基础部件短
11、板。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打造百亿级、千亿级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七、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74.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吨特殊钢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9043.3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9257.97万元,占项目
12、总投资的74.94%;建设期利息618.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流动资金9166.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48%。(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9043.33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6417.49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2625.84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866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64440.6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6256.58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1.83%。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12年(含建设期24个月)
13、。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6047.44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49333.00约74.00亩1.1总建筑面积83727.781.2基底面积29599.801.3投资强
14、度万元/亩376.482总投资万元39043.332.1建设投资万元29257.972.1.1工程费用万元25137.532.1.2其他费用万元3487.072.1.3预备费万元633.372.2建设期利息万元618.672.3流动资金万元9166.693资金筹措万元39043.333.1自筹资金万元26417.493.2银行贷款万元12625.844营业收入万元866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64440.65""6利润总额万元21675.44""7净利润万元16256.58""8所得税万元5418.86"&qu
15、ot;9增值税万元4032.55""10税金及附加万元483.91""11纳税总额万元9935.32""12工业增加值万元32197.19""13盈亏平衡点万元26047.44产值14回收期年5.1215内部收益率31.83%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9845.81所得税后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机遇与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一)发展机遇从全球来看,新
16、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我省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或先发优势的有色、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中医药、移动物联网、VR等产业,将迎来全领域、全方位革故鼎新、格局再造的良机。从国内来看,全国、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部地区崛起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超大规模国内供需市场红利、人口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江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相互激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二)面临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供应链安全稳
17、定、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再造,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主动加压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土地、能耗、用水量等各项指标趋紧,区域制造业竞争加剧,制约我省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高质量发展攻坚期、跨越式发展突破期,机遇大于挑战,但挑战不容忽视。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以自身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
18、发展。二、 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系统性创新,加快迈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迈进。(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加快引进海内外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各类高素质人口,特别是青年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深入开展赣籍人才回归工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实施省“双千计划”,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
19、急需紧缺专项人才。开展“赣商名家”成长行动,实施新时代“赣鄱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土高校毕业生留赣比例。建设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推进人才、项目、资金、平台一体化建设,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实施更具活力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新创业。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尽职免责机制。优化人才福利待遇、职称评聘、成果转化等激励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提升核心创新能力面向
20、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完善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支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探索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制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
21、技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力争在航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中医药新药、稀有金属新材料、高端精密制造、高性能储能材料、感知交互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能力。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统筹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力争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医药技术等领域攻克若干共性基础技术,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创造动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一核十城多链”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
22、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十大科创城建设,打造主导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的“主战场”。聚焦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全面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开放创新等领域探索示范。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积极创建稀土新材料国家实验室,建好用好各类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实施高端研发机构共建行动,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构建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科研院
23、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与发达地区科技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发明专利质量,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24、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创投家等复合型人才,及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三、 促进制造业提质提能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动产品质量品牌提升、企业上规上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效、能级和规模实力。(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实施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重点产业领域标准化提升。推广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质量攻关,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动关键技术
25、领域的质量创新与持续改进。(二)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培育更多制造业市场主体。依托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更多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更多上市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梯次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制造业领航企业群体。(三)培育一批制造业领航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激励龙头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力争全省培育5家
26、千亿级、5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集团)。促进集群发展。聚焦首位产业和35个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集群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云上提能”,培育智慧产业集群。以开发区整合优化为契机,以设区市为单元,推动区域内具有产业链协作关系的开发区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大型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依托,开展省级及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创建活动。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四、 畅通国内外产业循环以开展“2+6+N”产业高质量
27、跨越式发展行动为牵引,通堵点、补断点、强弱点,畅通制造业内外部循环,为我省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发挥制造业在供需两端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发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产品、功能性食品、智能家居、时尚服饰等消费升级新需求。加大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服务机器人、穿戴设备、线上医疗、网络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型消费需求。有序扩大制造业投资需求,每年谋划储备和推进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调度机制,加快投资项目达产达能。(二)打造产业循环畅通的承载平台全面深化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
28、档行动,建设标准厂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产业精准招商,推进深赣港产城、海峡两岸(江西)产业合作区和赣粤、赣浙、赣湘、赣闽等合作园区建设,为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提供载体。(三)促进制造业外部循环畅通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开放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产能合作,扩大赣产工业品出口和战略资源、关键资源进口,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活力。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
29、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
30、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六、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优先将具备供地条件的工业用地纳入年度供应计划,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方式供应制造业用地。支持市县建立“土地超市”信息化平台,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匹配项目与用地,促进优质项目落地。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推进“腾笼换鸟”,盘活存量用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一)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能力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资金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推动制造业贷款余额稳步
31、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稳步提高。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和供应链融资、租赁融资,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等助力制造业发展,鼓励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化解股票质押风险。(二)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省“双千计划”、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引育新兴产业高端紧缺人才。采取柔性引进方式,推动院士、国家级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加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赣商精神,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
32、平。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新一轮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探索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办学模式,提高制造业产业人才供给质量。七、 空间布局贯彻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交通干线,综合考虑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着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产业核心增长极,纵向京九(江西)、横向沪昆(江西)产业驱动轴,以及有色、电子信息等七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核、两轴、七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一核。围绕促进大南昌都市圈发展,加强大南昌都市圈板块间互动协作,发展电子信息、航空、汽车、石化、有色金属、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33、升级,加快把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两轴。纵向打造京九(江西)产业驱动轴。发挥京九(江西)高铁干线连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加快建设京九(江西)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带、五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带。以沿线重点城市、县域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升级,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支持吉安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农机装备制造基地,支持赣州建设“两城两带两谷”,打造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板块。横向打造沪昆(江西)产业驱动轴。依托沪昆(江西)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建设,着力建设沪昆(江西)新材料产业带、
34、新能源产业带、装备制造产业带,带动形成一批推动全省经济两翼齐飞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东翼,支持鹰潭、上饶、景德镇、抚州发展数字产业、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智能仪表制造、陶瓷、航空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光伏、光学等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产业集聚区。西翼,支持新余、宜春、萍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种钢材、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绵产业等产业,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绿色产业集聚区。(三)七基地。1、全国有色金属产业重要基地。以鹰潭、赣州、九江、上饶、抚州、南昌为依托,发挥鹰潭“世界铜都”、赣州“中国稀金谷”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回收利用、材料及装
35、备制造等环节联动发展,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2、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以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为重点,加快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及通信产业、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吉安电子信息和信丰数字视听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四城十基地”。支持萍乡、宜春、上饶、新余等地融入参与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强化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与各地产业协作互补,共建良好产业生态。3、全国航空及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航空方面,以南昌、景德镇、宜春、九江、上饶、赣州为重点,巩固提升整机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优势,统筹发展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
36、经济。装备制造方面,以南昌、赣州、吉安、宜春、萍乡、新余、抚州为重点,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变电设备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链。4、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以上饶、新余为重点,联动九江、南昌、赣州等地,构建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光伏全产业链,加快区域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新余、宜春、赣州、吉安为重点,延伸做强锂电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联动发展板块,创建国家级锂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储能电池产业,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产业格局。打造沪昆(江西)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带。5、全国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以鹰潭、
37、赣州、抚州、新余、南昌、九江、吉安等为重点,打造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电子材料等千亿级、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大南昌都市圈、赣西、赣东北、赣南四大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板块,推动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基新材料、永修有机硅、永丰碳酸钙、上栗粉末冶金、渝水非金属(硅灰石)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提能升级,建设京九(江西)、沪昆(江西)万亿级新材料产业带。6、全国中医药产业重要基地。以南昌、宜春、吉安、赣州、抚州、赣江新区等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江西樟树中国药都和南城、袁州、永丰、峡江等重点中医药产业平台和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中医药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中医药标
38、准化现代化,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7、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基地。以上饶、抚州、鹰潭、南昌、赣州、宜春、吉安等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南昌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引领作用,突出鹰潭、上饶、抚州、南昌等移动物联网、大数据先发优势,打造全国移动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标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全国数字终端制造的集聚区、全国数字化治理应用的示范区、国家网络安全“高精尖”示范区、世界级VR中心,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第三章 项目选址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
39、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江西,简称赣,省会南昌。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华东地区,界于东经113°3436-118°2858,北纬24°2914-30°0441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江南,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美称。江西部分地区属海峡西岸经济区,境内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也是亚洲超大型的铜工业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
40、国铜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接近2.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8000美元。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国字号研究院所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建设赣江新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形成了“赣服通”等一批特色改革品牌。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高速铁路、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等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水泥路、动力电、光纤网等实现村村通,人
41、居环境显著改善。“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总体形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就业服务等全覆盖,义务教育提前两年实现整省基本均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依法治省纵深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将如期实现,江西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
42、西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西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省在航空、虚拟现实、移动物联网、硅衬底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已取得
43、先发优势,为实现“变道超车”“换车超车”增添了新动能。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对我省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带来挑战。江西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与人民群众更高期待还有差距。展望二三五年,江西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44、现代化。到那时,全省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工业强省、农业强省、旅游强省,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江西基本建成。全面建成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新格局。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健康江西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赣鄱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
45、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江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老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进一步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省发展态势和成效力争
46、达到全国一流。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加快建设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数字经济、有色金属、航空等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中医药、文化和旅游等产业重要基地,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消费贡献稳步上升,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均衡。三、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聚焦“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窄带物联网、千兆光纤、数据中心及运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实现重点城镇、园区平台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重点实验室、产业中试基地、科教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围绕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强化区域内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围绕提升大中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城市更新重大工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