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形基础_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筏形基础_培训.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筏形基础筏形基础_培训培训分类n n筏型基础分为现浇混凝土梁板式筏形基础和现浇混凝土平板式筏形基础两大类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分类 高板位梁板式筏基高板位梁板式筏基(梁顶与板顶一平梁顶与板顶一平)梁板式筏基梁板式筏基 低板位梁板式筏基低板位梁板式筏基(梁底与底顶一平梁底与底顶一平)中板位梁板式筏基中板位梁板式筏基(板在梁的中部板在梁的中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制图规则 筏型基础的底面标高n n按平法设计绘制基础结构施工图时,应采用表格或其按平法设计绘制基础结构施工图时,应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注明筏型基础平板的底面标高它方式注明筏型基础平板的底面标高 ,当基础平板的,当基础平板的底面标高多余一个时,应指定
2、其中一个标高为基准标底面标高多余一个时,应指定其中一个标高为基准标高,其余不同标高应注明其相对正负高,其余不同标高应注明其相对正负 关系,及其所在关系,及其所在范围。范围。n n基础平板的底面标高,对于梁与板底面一平基础平板的底面标高,对于梁与板底面一平(低板位低板位)的的梁板式筏形基础和平板式筏形基础,即为覆盖地基的梁板式筏形基础和平板式筏形基础,即为覆盖地基的基础垫层基础垫层(包括防水层包括防水层)的顶面标高;对于梁与板顶面一的顶面标高;对于梁与板顶面一平平(高板位高板位)或底面与顶面均不一平或底面与顶面均不一平(中板位中板位)的梁板式筏的梁板式筏形基础,系指梁间基础平板范围的基础垫层形基
3、础,系指梁间基础平板范围的基础垫层(包括防水包括防水层层)的顶面标高。的顶面标高。梁板式筏型基础构件的类型及编号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集中标注集中标注n n.分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底部附加分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的内容。当仅设置贯通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的内容。当仅设置贯通纵筋而未设置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纵筋而未设置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 n n.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LPB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应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应在所表达的板区双向均为第一跨(在所表达
4、的板区双向均为第一跨(X X与与Y Y双向首跨)的双向首跨)的板上引出(图面从左至右为板上引出(图面从左至右为X X向,从下至上为向,从下至上为Y Y向)。向)。n n.板区划分条件:板区划分条件:a.a.当板厚不同时,相同板厚区域为当板厚不同时,相同板厚区域为一板区。一板区。b.b.当因基础梁跨度、间距、板底标高等不同,当因基础梁跨度、间距、板底标高等不同,设计者对基础平板底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分区域采用设计者对基础平板底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分区域采用不同配置时,配置相同底区域为一板区。各板区应分不同配置时,配置相同底区域为一板区。各板区应分别进行集中标注。别进行集中标注。集中标注集中标注的内容
5、 n n注写注写h hXXXXXXXX表示板厚。表示板厚。n n注写基础平板的注写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n n先注写先注写X X向底部(向底部(B B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 T打头)贯通纵筋,打头)贯通纵筋,及其纵向长度范围;再注写及其纵向长度范围;再注写Y Y向底部(向底部(B B打头)与顶部(打头)与顶部(T T打头)打头)贯通纵筋,及其纵向长度范围。(图面从左至右为贯通纵筋,及其纵向长度范围。(图面从左至右为X X向,从下至向,从下至上为上为Y Y向)向)n n贯
6、通纵筋的总长度注写在括号中,注写方式为贯通纵筋的总长度注写在括号中,注写方式为“跨数及有无外伸跨数及有无外伸”,其表达形式为:(,其表达形式为:(XXXX)(无外伸)、()(无外伸)、(XXAXXA)(一端有外伸)(一端有外伸)或(或(XXBXXB)(两端有外伸)。)(两端有外伸)。n n注:基础平板的跨数以构成柱网的主轴线为准;两主轴线之间无注:基础平板的跨数以构成柱网的主轴线为准;两主轴线之间无论有几道辅助轴线(例如框筒结构中混凝土内筒中的多道墙体),论有几道辅助轴线(例如框筒结构中混凝土内筒中的多道墙体),均可按一跨考虑。均可按一跨考虑。n n当某跨底部贯通纵筋或顶部贯通纵筋的配置,在跨
7、内有两种不同当某跨底部贯通纵筋或顶部贯通纵筋的配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时,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间距时,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以表示其分布的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以表示其分布的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两者用注根数);两者用“/”“/”分隔。分隔。原位标注原位标注 n n主要表达横跨基础梁下(板支座)的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规主要表达横跨基础梁下(板支座)的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规定如下:定如下:n n1.1.原位注写位置:在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跨下注写。原位注写位置:在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
8、跨下注写。n n2.2.注写内容:注写内容:n n在上述注写规定位置水平垂直穿过基础梁绘制一段在上述注写规定位置水平垂直穿过基础梁绘制一段中粗虚线代表中粗虚线代表中粗虚线代表中粗虚线代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在虚线上注写编号(如,在虚线上注写编号(如、等)、钢筋等)、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与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横级别、直径、间距与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注在括号内),以及自基础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注在括号内),以及自基础梁中线分别向两边跨内的纵向延伸长度值。当该筋向两侧对
9、称延梁中线分别向两边跨内的纵向延伸长度值。当该筋向两侧对称延伸时,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当布置在边梁下时,向基伸时,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当布置在边梁下时,向基础平板外伸部位一侧的纵向延伸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础平板外伸部位一侧的纵向延伸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它可注。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它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n n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的表达形式为:(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的表达形式为:(XXXX)(外伸部位无横向布置或无外伸部位外伸部位
10、无横向布置或无外伸部位)、(、(XXAXXA)(一端外伸部位有一端外伸部位有横向布置横向布置)、(、(XXBXXB)(两端外伸部位有横向布置两端外伸部位有横向布置)。横向连续布置横向连续布置横向连续布置横向连续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制。制。制。制。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n n1 1)“隔一布一隔一布一隔一布一隔一布一”方式:基础平板(方式:基础平板(X X向或向或Y
11、 Y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1/2)。当贯通筋为底)。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21/2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21/2于于1/31/3之间时,附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筋直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筋直径。n n2 2)“
12、隔一布二隔一布二隔一布二隔一布二”方式:基础平板(方式:基础平板(X X向或向或Y Y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筋为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两个并用两个“”“”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1/21/2,为贯通纵,为贯通纵筋间距的筋间距的1/31/3。(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31/3时,附加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底部纵筋总非贯通纵筋直径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底部纵筋总截面面
13、积的截面面积的1/21/2与与1/31/3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直径。)n n当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布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的底部贯通纵当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布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的底部贯通纵筋区域时,其间距应分别对应为两种,其注写形似应与贯通纵筋筋区域时,其间距应分别对应为两种,其注写形似应与贯通纵筋保持一致;即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保持一致;即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以表示其分布的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根数(以表示其分布的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
14、;两者用需加注根数);两者用“/”“/”分隔。分隔。钢筋混凝土墙下的基础平板 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的类型与编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的类型与编号号 柱下板带、跨中板带集中标注柱下板带、跨中板带集中标注n n 柱下板带柱下板带柱下板带柱下板带ZXBZXB(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KZBKZB的平面的平面的平面的平面注写,分板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带底部附加非注写,分板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带底部附加非注写,分板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带底部附加非注写,分板带底部
15、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n n,应在第一跨(,应在第一跨(,应在第一跨(,应在第一跨(X X向为左端跨,向为左端跨,向为左端跨,向为左端跨,Y Y向为下端跨)引出,规定如下:向为下端跨)引出,规定如下:向为下端跨)引出,规定如下:向为下端跨)引出,规定如下:n n1.1.注写编号,见表注写编号,见表注写编号,见表注写编号,见表3.2.13.2.1。n n2.2.注写截面尺寸,注写注写截面尺寸,注写注写截面尺寸,注写注写截面尺寸,注写b bXXXXXXXX表示板
16、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表示板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表示板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表示板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础平板厚度)。确定柱下板带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与结构实际受础平板厚度)。确定柱下板带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与结构实际受础平板厚度)。确定柱下板带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与结构实际受础平板厚度)。确定柱下板带宽度应根据规范要求与结构实际受力需要。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力需要。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力需要。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力需要。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当柱下板带中心
17、线偏离柱中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n n3.3.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具体内容为: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具体内容为: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具体内容为: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具体内容为:n n注写底部贯通纵筋(注写底部贯通纵筋(注写底部贯通纵筋(注写底部贯通纵筋(B B打头)与顶部贯通纵筋(打头)与顶部贯
18、通纵筋(打头)与顶部贯通纵筋(打头)与顶部贯通纵筋(T T打头)的规格与打头)的规格与打头)的规格与打头)的规格与间距,用分号间距,用分号间距,用分号间距,用分号“;”将其分隔开来。对于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将其分隔开来。对于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将其分隔开来。对于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将其分隔开来。对于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内插空设有(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内插空设有(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内插空设有(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内插空设有(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非贯通纵筋。非贯通纵筋。非贯通纵筋。
19、n n。柱下板带、跨中板带原位标注柱下板带、跨中板带原位标注 主要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规定如下:主要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规定如下:.注写内注写内容: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容: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贯通纵筋贯通纵筋贯通纵筋;对柱下板带:贯穿其柱下区域绘制;对柱下板带:贯穿其柱下区域绘制;对跨中板带:横贯柱中线绘制。在虚线上注写对跨中板带:横贯柱中线绘制。在虚线上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编号(如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编号(如、等)、等)、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以及自柱中线分别向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以及自柱中线分别向两侧跨内
20、的延伸长度值。当向两侧对称延伸时,两侧跨内的延伸长度值。当向两侧对称延伸时,长度值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当外伸长度值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当外伸部位的延伸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部位的延伸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对同一板带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对同一板带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它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它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写编号。柱下板带、跨中板带柱下板带、跨中板带柱下板带、跨中板带柱下板带、跨中板带附加非贯通纵筋原位注写附加非贯通纵筋原位注写 n n1 1)“隔一布一隔一布一隔一布一隔一布一”方式:柱下板带或
21、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1/2)。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当贯通筋为底部纵筋)。当贯通
22、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总截面面积的总截面面积的总截面面积的1/21/2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当贯通筋界于当贯通筋界于当贯通筋界于1/21/2与与与与1/31/3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筋直径。筋直径。筋直径。筋直径。n n2 2)“隔一布二隔一布二隔一布二隔一布二”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方式:柱下
23、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方式: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两个两个两个两个“”“”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1/21/2,为贯通纵筋间,为贯通纵筋间,为贯通纵筋间,为贯通纵筋间距的距的距的距的1/31/3。当贯
24、通纵筋总截面面积的。当贯通纵筋总截面面积的。当贯通纵筋总截面面积的。当贯通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31/3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筋界于1/21/2与与与与1/31/3之间时,附加非贯之间时,附加非贯之间时,附加非贯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n n当跨中板带在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绘制当跨中板带在
25、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绘制当跨中板带在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绘制当跨中板带在轴线区域不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不绘制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虚线,亦不做原位注写。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虚线,亦不做原位注写。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虚线,亦不做原位注写。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虚线,亦不做原位注写。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 n n(一)集中标注(一)集中标注(一)集中标注(一)集中标注n n集中标注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集中标注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集中标注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集中标注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 (二)原位标注(二)原位
26、标注(二)原位标注(二)原位标注n n原位标注原位标注原位标注原位标注,主要表达横跨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注写规定,主要表达横跨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注写规定如下:如下:n n1.1.原位注写位置:在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跨下注写。原位注写位置:在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跨下注写。n n2.2.注写内容:注写内容:n n在上述注写规定位置水平垂直穿过基础梁绘制一段中粗虚线代表底部附在上述注写规定位置水平垂直穿过基础梁绘制一段中粗虚线代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在虚线上的注写内容加非贯通纵筋,在虚线上的注写内容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同梁板式筏形
27、基础平板。n n3.3.当某些柱中心线下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配置相同时当某些柱中心线下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配置相同时(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同),可仅在一条中心线下做原位注(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同),可仅在一条中心线下做原位注写,并在其它柱中心线上注明写,并在其它柱中心线上注明“该柱中心线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贯通纵筋该柱中心线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贯通纵筋同同XXXX柱中心线柱中心线”。n n当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布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的底部贯通纵筋当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布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的底部贯通纵筋区域时,其间距应分别对应为两种,其注写形式应与贯
28、通纵筋保持一致;区域时,其间距应分别对应为两种,其注写形式应与贯通纵筋保持一致;即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再注写跨中即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两者用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两者用“/”“/”分隔。分隔。n n原位标注的注写位置:当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柱中心原位标注的注写位置:当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柱中心线正交)沿柱中心线连续若干跨配置相同时,则在该连续跨的第一跨下线正交)沿柱中心线连续若干跨配置相同时,则在该连续跨的第一跨下原位注写,且将规格配筋连续布置的跨数注写在
29、括号内;当有些跨配置原位注写,且将规格配筋连续布置的跨数注写在括号内;当有些跨配置不同时,则应分别原位注写。外伸部位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应单独注不同时,则应分别原位注写。外伸部位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应单独注写(当与跨内某筋相同时仅注写钢筋编号)。写(当与跨内某筋相同时仅注写钢筋编号)。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类型与编号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类型与编号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配筋构造梁板式筏形基础的配筋构造基础平板的配筋主要分为三类:顶部贯通纵筋、底部贯通纵筋和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配筋构造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础平板边缘封边构造、端部配筋构造与板内构造。梁板式筏形基础无外伸构造顶部贯通纵筋并不是一根钢筋从首跨贯通
30、至尾跨,顶部贯通纵筋并不是一根钢筋从首跨贯通至尾跨,而是在每跨中分别伸入当前跨的基础主梁内,而是在每跨中分别伸入当前跨的基础主梁内,前后跨相互搭接。其伸入基础主梁内的直段前后跨相互搭接。其伸入基础主梁内的直段长不小于长不小于12d12d,且至少到基础梁中心线,且至少到基础梁中心线 X X、Y Y向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总跨长锚固长度向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总跨长锚固长度22,其中,其中“锚固长度锚固长度”为:底部贯通纵筋(包括为:底部贯通纵筋(包括X X和和Y Y两个方向)伸入基础平板边缘基础梁两个方向)伸入基础平板边缘基础梁箍筋内侧并弯折箍筋内侧并弯折15d15d,且伸入基础梁内的直,且伸入基础梁内的直
31、段长不小于段长不小于0.4LaE0.4LaE(非抗震时,不小于(非抗震时,不小于0.4La0.4La)。)。n nX X向端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长度底部附向端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长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锚固长度,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锚固长度,其中其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由设计者给出,且不小于由设计者给出,且不小于1/3L01/3L0;“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同同X X、Y Y向底部贯通纵筋。向底部贯通纵筋。n nX X向中间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长度底部向中间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长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
32、延伸长度22,其中,其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跨内延伸长度”由设由设计者给出,且不小于计者给出,且不小于1/3L01/3L0。n n当基础平板厚当基础平板厚2000mm2000mm时,会在基础板厚的时,会在基础板厚的1/21/2处,增设中层钢筋,其钢筋长度处,增设中层钢筋,其钢筋长度X X、Y Y向纵筋的平直长度向纵筋的平直长度12d2 12d2 纵筋根数纵筋根数布筋范围布筋间距1纵筋的根数的计算要参考具体设计规定的布筋方式,特别是底部纵筋与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端部有外伸,且中间无变截面时,基础平板的配端部有外伸,且中间无变截面时,基础平板的配端部有外伸,且中间
33、无变截面时,基础平板的配端部有外伸,且中间无变截面时,基础平板的配筋构造(跨中底部无筋构造(跨中底部无筋构造(跨中底部无筋构造(跨中底部无Y Y向非贯通纵筋)向非贯通纵筋)向非贯通纵筋)向非贯通纵筋)1、纵筋弯钩交错封边方式(如上图左)、纵筋弯钩交错封边方式(如上图左)这种方式下,底部与顶部纵筋伸至板外伸部位边缘后,弯钩交错搭接150mm,同时应有一根侧面构造纵筋与两交错弯钩绑扎。其中侧面构造纵筋长度与另一方向纵筋长度相同侧面构造纵筋长度与另一方向纵筋长度相同。2、U形筋构造封边方式(如上图中)形筋构造封边方式(如上图中)这种方式下,底部与顶部纵筋伸至板外伸部位边缘后,均向对边弯折12d。同时
34、在板厚方向增加U形构造封边筋与底部、顶部纵筋搭接绑扎,其中U形封边筋的长度基础平板厚保护层形封边筋的长度基础平板厚保护层2212d;在Y向增加上下各一道侧面构造纵筋分别与底部、顶部纵筋弯钩绑扎,其中侧面构造纵筋长度与另一侧面构造纵筋长度与另一方向纵筋长度相同方向纵筋长度相同。3、板边缘侧面无封边构造(如上图右)、板边缘侧面无封边构造(如上图右)这种方式下,底部与顶部纵筋伸至板外伸部位边缘后,均向对边弯折12d即可。外伸部位配筋构造外伸部位配筋构造 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1、板顶有高差板顶有高差 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2、板顶、板底均有高差板顶
35、、板底均有高差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基础平板变截面处纵筋构造3、板底有高差板底有高差平板式筏形基础配筋构造平板式筏形基础配筋构造n n平板式筏形基础配筋构造主要分为柱下板带、跨中板带与基础平板三个部分,其配筋构造也分为有无外伸及是否变截面情况其中,外伸部位的构造与梁板式梁板式基础平板基础平板一致n n柱下板带柱下板带是指柱网中开间方向的基础板区,其板带宽度由具体工程设计规定;在柱下板带中间的板区即为跨中板带跨中板带 柱下板带配筋构造 柱下板带的配筋构造基本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配置一致,不同在于顶部贯通纵筋的连接区不再限于节点内,只要在板区跨度范围内即可。与板带正交方向的底部
36、贯通纵筋连续贯通,设置方式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一致。柱下板带配筋无外伸部位配筋柱下板带配筋无外伸部位配筋 顶部纵筋伸至板尽端厚弯折15d,且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小于La。墙身或柱宽内的底部纵筋伸至板尽端后,向上弯折至板顶,其中弯折长度不小于1.7LaE(非抗震时,不小于1.7La)。其他部位的底部纵筋可参看梁板式筏形基础梁板式筏形基础的有外伸部位的相关说明。跨中板带配筋构造跨中板带配筋构造 n n跨中板带跨数由柱网轴线确定,其配筋基本与柱下板带柱下板带一致,不同在于顶部贯通纵筋不能在此区域内进行连接;而底部贯通纵筋则在此区域内进行连接。基础平板配筋构造基础平板配筋构造n n基
37、础平板基础平板配筋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配筋基本配筋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配筋基本配筋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配筋基本配筋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配筋基本一致,不同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配筋中一致,不同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配筋中一致,不同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配筋中一致,不同在于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配筋中给出了明确的顶部与底部纵筋的连接区域:给出了明确的顶部与底部纵筋的连接区域:给出了明确的顶部与底部纵筋的连接区域:给出了明确的顶部与底部纵筋的连接区域:1 1、柱下区域内、柱下区域内、柱下区域内、柱下区域内顶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节点两侧顶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节点两侧L0/4L0/4范围内。范围内。底部纵筋
38、连接区位于跨中底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跨中L0/3L0/3范围内。范围内。2 2、跨中区域内、跨中区域内、跨中区域内、跨中区域内1 1)顶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节点两侧)顶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节点两侧L0/4L0/4范围内。范围内。2 2)底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跨中)底部纵筋连接区位于跨中L0/3L0/3范围内。范围内。变截面部位的钢筋构造1、板顶有高差 2、板顶、板底均有高差、板顶、板底均有高差 3、板底有高差、板底有高差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的配筋构造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的配筋构造n n筏形基础相关构造主要分为:上柱墩、下柱墩、外包式柱脚、埋入式柱脚、基坑与后浇带几类。上柱墩配筋构造 n n上柱墩分为圆台形和棱台形两种
39、。两种形式的上柱墩配筋均分为纵筋与箍筋。其中,圆形截面的箍筋为螺旋箍,而矩形截面的箍筋配置与柱箍筋类似 圆形截面上柱墩配筋构造圆形截面上柱墩配筋构造 n n1 1、圆柱形上柱墩、圆柱形上柱墩、圆柱形上柱墩、圆柱形上柱墩n n1 1)纵筋总根数环绕圆形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并向上伸入柱截面)纵筋总根数环绕圆形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并向上伸入柱截面5d5d,下锚入基础平板内,下锚入基础平板内LaELaE。其长度为。其长度为“h“h(上柱墩顶部半径保(上柱墩顶部半径保护层柱宽护层柱宽/2/25d5d)LaE”LaE”。n n2 2)螺旋箍筋)螺旋箍筋n n同同同同KZKZ柱柱柱柱n n3)3)当当200mm
40、c1200mmc1(c1c1为柱墩与柱截面差值的为柱墩与柱截面差值的1/21/2)400mm400mm时,需在时,需在柱墩顶部加一道圆形箍。柱墩顶部加一道圆形箍。n n2 2、圆台形上柱墩、圆台形上柱墩、圆台形上柱墩、圆台形上柱墩n n1 1)纵筋总根数环绕圆形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并向上伸入柱截面)纵筋总根数环绕圆形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并向上伸入柱截面5d5d,下锚入基础平板内,下锚入基础平板内LaELaE。其长度为。其长度为“sqrt“sqrt(上柱墩底部半径上(上柱墩底部半径上柱墩顶部半径)柱墩顶部半径)2 2h2h2(上柱墩顶部半径保护层柱宽(上柱墩顶部半径保护层柱宽/2/25d5d)LaE
41、”LaE”。n n2 2)螺旋箍筋)螺旋箍筋n n同同同同KZKZ柱柱柱柱矩形截面上柱墩配筋构造矩形截面上柱墩配筋构造 n n矩形截面上柱墩分为棱柱形上柱墩与棱台形上柱墩。矩形截面上柱墩分为棱柱形上柱墩与棱台形上柱墩。但是无论哪种形状的上柱墩,其配筋均分为纵筋与箍但是无论哪种形状的上柱墩,其配筋均分为纵筋与箍筋。筋。n n1 1、棱柱形上柱墩、棱柱形上柱墩n n1 1)无论是正方棱柱形上柱墩还是矩形棱柱形上柱墩,)无论是正方棱柱形上柱墩还是矩形棱柱形上柱墩,其纵筋均按总根数环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可根据实际其纵筋均按总根数环截面周边均匀分布,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距角点较近的纵筋调整到角点后,分别再将各
42、需要将距角点较近的纵筋调整到角点后,分别再将各边纵筋调整为均布。边纵筋调整为均布。n n纵筋长度纵筋长度h h(上柱墩顶部半径保护层柱宽(上柱墩顶部半径保护层柱宽/2/25d5d)LaELaEn n2 2)箍筋)箍筋n n箍筋配置同箍筋配置同KZKZ柱柱柱柱下柱墩配筋构造下柱墩配筋构造 n n下柱墩分为倒棱台形与倒棱柱形两大类。其纵筋分为下柱墩分为倒棱台形与倒棱柱形两大类。其纵筋分为X X、Y Y向纵筋,倒棱台形下柱墩还会在向纵筋,倒棱台形下柱墩还会在hdhd范围内设置水平箍范围内设置水平箍筋,具体道数,由设计者给出。筋,具体道数,由设计者给出。n n1 1、倒棱台形下柱墩、倒棱台形下柱墩、倒
43、棱台形下柱墩、倒棱台形下柱墩n nX X、Y Y向纵筋长度(下柱墩底部宽度保护层向纵筋长度(下柱墩底部宽度保护层22)sqrtsqrt(hdhd)2 2(c1c1c2c2)2 2)22LaLan n2 2、倒棱柱形下柱墩、倒棱柱形下柱墩、倒棱柱形下柱墩、倒棱柱形下柱墩n n1 1)X X、Y Y向纵筋长度(下柱墩底部宽度保护层向纵筋长度(下柱墩底部宽度保护层22)()(hdhdLaLa)22n n水平箍筋长度同水平箍筋长度同KZKZ柱柱柱柱外包式柱脚WZJ构造 1、纵筋构造、纵筋构造纵筋长度30mmhJ柱脚纵筋伸入基础主梁中的锚固长度,其中柱脚竖向纵筋的锚固长度按柱插筋在基础主梁或基础平板中的
44、锚固构造,但总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纵筋根数由设计具体注明 2、箍筋构造、箍筋构造箍筋长度参看第二章第二节KZ柱的配筋构造柱的配筋构造相关部分。柱脚箍筋直径10,间距100mm,沿纵筋全高配置相同,并在顶部设置直径12,间距50mm的加强箍筋四道。.柱脚侧腋构造按基柱脚侧腋构造按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构造,同基础梁的配筋构造 埋入式柱脚埋入式柱脚MZJ构造构造 n n埋入式柱脚构造常用于梁板式筏形基础与中柱的构造中,其配筋埋入式柱脚构造常用于梁板式筏形基础与中柱的构造中,其配筋均主要分为纵筋与箍筋;钢柱栓钉、加紧肋、支承托座及锚栓等,均主要分为纵筋与箍筋;钢柱栓钉、加
45、紧肋、支承托座及锚栓等,基础主梁顶部非角筋与钢柱的连接构造,以及支承托座坐浆找平基础主梁顶部非角筋与钢柱的连接构造,以及支承托座坐浆找平等均由具体设计规定。等均由具体设计规定。n n1 1、纵筋构造、纵筋构造、纵筋构造、纵筋构造n n1 1)纵筋长度)纵筋长度30mm30mmhJhJ柱脚纵筋伸入基础主梁中的长度,柱柱脚纵筋伸入基础主梁中的长度,柱脚暗柱的具体尺寸,根据侧腋构造尺寸和基础主梁角筋直径等条脚暗柱的具体尺寸,根据侧腋构造尺寸和基础主梁角筋直径等条件实际推算。件实际推算。n n纵筋根数由设计具体注明。纵筋根数由设计具体注明。n n2 2、箍筋构造、箍筋构造、箍筋构造、箍筋构造n n1 1)箍筋配置与长度计算参看第二章第二节)箍筋配置与长度计算参看第二章第二节KZKZ柱的配筋构造相关柱的配筋构造相关部分。部分。n n2 2)具体布筋情况参看具体工程设计说明。)具体布筋情况参看具体工程设计说明。基坑配筋构造基坑配筋构造 后浇带后浇带HJD 后浇带留筋采用贯通方式,后浇带两侧可采用钢筋支架单层钢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