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ppt(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中国美学: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总称。指中国的文学与艺术所追求和表现的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中国人审美心理特征和推举的艺术精神,中国美学的价值观念和心灵体验,中国艺术的意境营造与鉴赏特征等原理。中国美学表现为儒家美学的突出创造新变流动,道家美学的齐同万物,楚辞的烂漫美学,禅宗保任圆成的境界美学等形态。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本原。道是有与无、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主张美与丑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中国古典美学关
2、于“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澄怀味象”的理论,“虚实相生”的原则,“味”“妙”“平淡”“右拙”等美学范畴的确立,都出于老子的哲学与美学。澄怀味象:南朝宋宗炳的美学观点。意指只有怀着虚静的心,才能很好体会审美对象。语出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象,贤者澄怀味象”。“澄怀”是对体验者涤除俗念,超越功利的审美心胸,“味象”即体味、品味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精神。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学说以“仁”为核心,并以仁学为基础和出发点,引出其美学主张。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休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
3、,重视美育的重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想家。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自然美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说。在“中庸”原则基础上,崇尚“中和”之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的原则。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想家。其创立的儒家美学,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原句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从美学角度讲,“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状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和”是一种已发
4、的合宜状态,人性发于感情而和于礼节法度。只有做到“适中”,才能达到中正平和的审美态度和天地阴阳二气平衡协调之美。孟子的美学思想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直接继承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孔子后一人,有“亚圣”之称。认为人生来具有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些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经过自我修养,使之充盈贯注于自己的全人格之中,表现于外在的容色、应对进退,即成为美。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人格美同样能引起审美快感。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
5、认识,主张“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上),涉及欣赏自然景物的形式美问题。孟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庄子的美学思想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家贫,曾借栗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蔑视。继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孕育、包容“天地之美”,是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只要做到“坐忘”,“游心”于“道”,就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庄子.田子方)达到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庄子作
6、为道家美学的代表,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美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荀子的美学思想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卿。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上主张理法兼治、王霸并用。哲学上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人性本恶的“性恶论”出发,肯定对于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具有普遍性。又强调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合于礼仪,受到社会的制约。(荀子.礼论)在“形”、“神”关系上,主张“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赖于形而存在(形具神生)。又认为“形不胜心”(荀子.非相),形象容貌之美次于道德品质人格之美,“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同上)。发展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
7、,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观点,提出“君子比德”说,主张以自然对象之美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德行性。墨子的美学思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的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在美学上,并不否认美的客观存在,认为音、色、甘、美也为人所需要,主张审美与艺术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的思想,以及“先质而后文”(墨子间诂.佚文)的命题。但以狭隘功利主义的观点,否定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提出“非乐”理论。将审美与艺术活动同直接功利联系起来,主张爱惜民
8、力,倡导“节用”,揭露统治者肆意挥霍百姓血汗,但主张以物质功利活动取代对于美与艺术的追求,进而反对一切审美与艺术活动。韩非子的美学思想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集前期法家“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三派之长,形成一套系统的法制理论。其哲学思想渊源于老子,但又吸收继承荀子思想,对老子的学说予以改造。在美学上,以功利主义否定美与艺术。认为一个事物如果只具有审美的、艺术的价值,而不具有实用功利的价值,就毫无意义。考工记的美学思想先秦古籍中重要的手工艺科技著作,记述“百工之事”。其中涉及车舆、旌旗、冠服、宫室、礼乐诸器的制造及装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审美风尚,对手工业匠人的审美见解亦多有
9、记载,为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第二节 秦汉美学思想与设计秦汉是大一统的时代,秦代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源时期,而汉代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由战国前把人作为审美认识的重点,强调艺术与伦理的结合,偏重于从外部关系认识艺术的审美特点。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成书于秦始皇八年。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承袭儒家特别是荀子学派关于乐的基本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能够移风易俗,教导人民明辨好坏,实行理义。适音中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观点论述美与艺术的起源。大
10、乐按照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宫、商、角、徵、羽“五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酸、苦、甘、辛、咸“五味”,青、红、黄、白、黑“五色”一一对应起来,提出“心适”与“音适”的命题,论述了审美主体的心境对于美感获得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内心平静安乐即“心适”的人,才能从审美中获得愉快。提出“侈乐”的命题,强调对音乐美感的享受必须适度,如果违反“适”的原则,追求“侈乐”,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最大的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广义地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经学的美学思想作为经学立论的经典包括易、诗、书、乐、礼、春秋“六经”。经学可以看作是经典的阐释学。经学美学思想依附于政治学、社会学、没有独立地位。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中庸、大学等,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结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