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酒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米酒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目录一、 项目概况3二、 采购供应的质量管理6三、 采购供应的质量职能16四、 质量管理之理论观19五、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30六、 质量形成的过程41七、 质量职能45八、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48九、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50十、 产业环境分析53十一、 必要性分析56十二、 经济效益评价5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5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5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6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6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65十三、 进度计划6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6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责任公司2、项目性质:新建3、项目建设地点:xx
2、x4、项目联系人:郑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
3、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
4、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
5、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3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6459.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792.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72%;建设期利息169.2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3%;流动资金3497.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25%。(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6459.00万元,根据资金
6、筹措方案,x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9549.32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6909.68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345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9093.43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944.1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74%。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01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4372.73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
7、个月的时间。二、 采购供应的质量管理为稳定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竞争力,企业在采购供应过程中,就要注重采购供应物品的质量管理,选择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1、建立健全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制造企业物品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种多及供应渠道多等特点,这些物品的外观、理化性能、使用寿命等质量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明确、合理、可行的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实施采购。建立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是采购供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采购供应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一项要求。质量标准的建立,既是按标采购、按标验收的必然要求,也是规模采购的前提。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需求
8、确认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商谈合约的重要内容,针对采购物品的不同类型、属性、用途等因素,企业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建立健全自身的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或者称为质量技术要求)。对于常规物品、社会已经标准化、企业也没有特别要求的物品,其质量标准可直接依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通行的供应商标准。对于非社会标准化的物品,企业有特殊要求的如生产原辅料或者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物品,其质量标准可由企业内部按自身需求、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合理制定,必要时还须与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技术谈判而成,甚至经过试用后再修改完善。完整地描述这类质量标准,需要用户或者技术管理部门与供应商就质量技术要求
9、达成共识,形成技术协议。诸如相关指标的最低要求、特性值、图纸、型号、规格、材质、理化性能、制造工艺和检测等方面都要予以明确。随着社会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制定了环保方面的法规或强制性技术标准,企业在选择采用相关标准或自行制定技术标准时,需要将所采购物品的环保特性一并纳入到采购技术要求中,以确保供应商能够有效履行其环保义务,从而避免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或职工产生不良影响,确保工业企业自身产品的环保特性。2、供应商的选择生产质量的问题,在供应链模式下,有了不同于传统的表现。如2001年由于一个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导致了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厂商爱立信公司的
10、手机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战略性与索尼公司联合生产手机。由此可以看到,质量问题可能会形成供应链中的分裂点,严重损害生产商和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爱立信公司的手机业务的这一危机却并非是生产商自身的问题。(1)供应商的选择原则。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供应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供应商供应物料的顺畅,可以使生产不会因为待料而停工;进料品质的稳定,可以保障生产成品质量的稳定;交货数量的符合,使得公司生产数量准确;交货期的准确,可以保障公司出货期的准确。因此,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选择供应商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目标定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新供应商评审人员应注重对供应商进行
11、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应依据所采购产品的质量特性、采购数量和产品要求去选择供应商,使建立的采购渠道能够保证质量要求,减少采购风险,并有利于自己的产品打入目标市场,让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充满信心。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的供应商应该在经营方面和技术能力方面符合企业预期的要求水平,供应商在某些领域应具有比采购方更强的优势,在日后的配合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势互补。择优录用原则。在相同的报价及相同的交货承诺下,毫无疑问要选择那些企业形象好、信誉好的供应商。可操作性原则。选择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使选择工作易于进行。(2)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调查。一个好的供应商应该有优秀的企业领导人,有了优秀的领导
12、人,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应该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企业有了高素质、有能力的管理干部,企业的管理才有效率、充满活力。稳定的员工群体,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流动性过大的员工群体,其产品质量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有了良好的机器设备,其产品质量更能得以保证。企业不单要有素质高的管理干部和良好的管理,还应该有经验丰富有创新的技术人员,只有技术不断改善创新,才能使产品质量更加有保障,材料成本不断下降。良好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科学,管理渠道的畅通,以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健全,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其供应整体是优秀的,其产品质量是优质的,其服务是一流的。具体针对供应商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内容。管理人员水平。包
13、括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管理人员工作经验是否丰富和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低等。专业技术能力。包括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机器设备情况。包括机器设备的名称,机器设备的新旧、规格、厂牌、使用年限及生产能性能及维护状况等。材料供应状况。包括产品所用原材料的供应来源、材料的供应渠道是否畅通、原材料的质量是否稳定、供应商原料来源发生困难时其应变能力的高低等。质量控制能力。其品管组织是否健全、品管人员素质的高低、质量制度是否完善、检验仪器是否精密及维护是否良好、原材料的选择及进料检验的严格程度,以及操作方法、制程管制标准、成品规格及成品检验标准是否规范。质量异常的追溯
14、是否程序化。财务及信用状况。每月的产值、销售额,来往的客户、来往的银行,及经营的业绩及发展前景等。管理规范制度。管理制度是否系统化、科学化,工作指导规范是否完备,执行的状况是否严格等。(3)供应商选择的步骤。进行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类型有助于采购人员确定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权限与依存性的平衡点及何种购买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识别所有可能的供应商。寻找潜在供应商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如网站、商业周刊、专业组织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有供应商也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对所有可能的资源进行预先筛选。采购企业可以根据一些简单的标准,删除那些明显不合格的供应商,使供应商数目减少到足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范围。评估剩余供应
15、商。一旦最初的筛选去掉了不胜任的供应商,采购企业必须决定如何评价那些剩余的相对合格的供应商。对于简单、低价值的采购,只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检查就足够了,而对于复杂高价值的采购,首先采购企业要对供应商进行调研,如果调研结论不错,采购企业还需要拜访供应商,观摩其设施设备的情况。观摩之后,还有必要对供应商的管理、质量、生产能力、服务、及时性和信息技术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选择供应商。对于惯常的项目,需要通知和给予采购商签订采购合同。对于重要的采购,买卖双方则需要进行详细的谈判以在采购条款的特定细节上取得一致意见。3、供应商的审核供应商的审核是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步骤,通过供应商审核,企
16、业可以持续监督供应商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对审核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可以及时向供应商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审核时,企业可选派有经验的审核员或者委托有资格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到供应商处进行现场审核和调查。在审核过程中,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审核标准,要把握关键要素和过程。供应商的审核会耗费很多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审核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对于现有的供应商,主要是对批量提供产品的供应商或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价审核;对于新入选的供应商,企业在对供应商作出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对提供重要零部件、大批量供货或有可能成为供应商的主要供应商进行审核。(1)供应商审核的
17、分类。供应商审核是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表现考评及年度质量体系审核,是供应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完成供应市场调研分析、对潜在的供应商已做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展的供应商进行的。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则是供应商审核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因而一般的公司往往将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单独列出,当然也可视情况要求将它当成是供应商审核的一部分,与供应商审核一起进行。产品审核。主要是确定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实施办法有正式供应前的产品或样品认可检验,以及供货过程中的来料质量检查。必要时还可以要求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以符合企业的要求。过程审核。过程审核主要针对那些质量对生产工艺
18、有很强依赖性的产品。要保证供货质量的可靠性,往往必须深入到供应商的生产现场了解其工艺过程,确认其工艺水平,质量控制体系及相应的设备设施能够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针对供应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过程和产品的审核,一般是参照ISO9000标准或其他质量体系标准而进行的审核。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那些普通商业型供应商,采购商一般只局限于产品审核和工艺过程审核,但是如果采购商要挑选合作伙伴,情况就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管理严格、技术先进的国际大公司,它们通常会大量采用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核来控制供应链管理体系。(2)供应商审核的方法。供应商审核的主要方法可
19、以分为主观判断法和客观判断法。所谓主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个人的印象和经验对供应商进行的判断,这种评判缺乏科学标准,评判的依据十分笼统、模糊;客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或准则对供应商进行量化的考核和审定,包括样品检验、小批试用、供应商绩效考评、现场调查法等方法。样品检验。对于一个新的候选供应商,可以先采购其少量样品,进行全性能或部分重要性能的测试和检验,作出合格与否的评价,以便初步判断该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上能否被接受。如果不能完全依靠检测决定其性能,还可以将样品装在部件或最终产品上进行试运行或试用,以便观察其性能和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候选供应商是国外企业,对它进行第二方审核或现场调查比较困难
20、的情况。小批试用。对于重要物资,一般还需进行小批量试用。采购部采购小批量物料,质量管理部对小批量物料进行入厂检测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合格的物料,由技术部门(R&D)或工艺部门(PE)组织生产部试用并出具“小批量试用报告”。试用后的(半)成品,由质量管理部进行检测并出具相应测试报告。供应商绩效考评。对某些已有多年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可根据其近几年供货的业绩表现加以评价,以便决定是否可以纳入合格供应商的范围。对于合格供应商,也应进行业绩评定,以便在调整合格供应商名单时决定该企业是否可以继续保留为合格的供应商。业绩评定的项目一般包括:质量、价格、交货期、配合度等专业人员参与的全面审核,它通常将问卷调查
21、和现场审核结合起来。现场调查。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采购的物资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相一致。在现场调查前,拟定评分表,并针对评分表,制定出评分标准。应编写现场调查计划并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采购部、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产品研发部等部门的代表。应将现场调查计划提前发给供应商。(3)供应商的审核与评价方式。企业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根据采购或外协产品的重要性而选择上述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重要物资供应商的评价。新的候选供应商:书面调查+样品检验+小批量试用+现场调查(或第二、第三方审核)老的供应商:书面调查+业绩评定+现场调查一般物资供应商的评价。新的候选供应商:书
22、面调查+样品检验+现场调查老的供应商:业绩评定+现场调查辅助物资供应商的评价。新的候选供应商:书面调查+样品检验老的供应商:书面调查+业绩评定以上各项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后,应有一个总的评价结论,即所评价的供应商是否可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中。三、 采购供应的质量职能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与发展,企业供应部门的工作不再限于原材料的订货和付款业务,增加了许多质量管理的工作。原材料、外购件的质量问题,尽管合同规定协作厂要赔偿损失,但由此造成公司生产过程的损失、产品出厂后企业信誉的损失绝不是金钱可以赔偿得了的。因此,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中,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它的影响往往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在
23、成本、质量上,对于制造业的企业而言,由于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外协的比重大,采购供应过程的质量管理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1、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采购供应质量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向前的延伸,是企业最终产品质量的基础和可靠保证。忽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会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对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因此,稳定提高采购供应物品的质量,是企业确保最终产品质量、减少质量损失的重要条件。(1)采购物品的质量与企业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制造企业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基础物品,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通过质量控制手段、采取各种措施稳定提高采购
24、物品的质量,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确保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企业的生产运营是一个“输入一转换一输出”的过程。企业为了维持生产运营的持续稳定,必须采购合格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基础物品维持生产。相反,如果采购的物品质量低下,不符合用户要求,就会影响生产的持续性,对生产计划、工艺流程带来混乱,造成经济损失。(3)采购物品质量的安全性。采购物品质量与企业生产安全有一定的关联性,将不满足企业质量要求的采购物品投入生产流程,就有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对企业的生产运营造成经济损失或对企业员工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在物品选型时要注意所选用物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执行
25、企业的采购标准,注重采购物品的质量控制,将采购物品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2、采购供应过程的质量管理职责生产制造用的各种原材料,外购外协件,要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因此必须认真进行选择。要从经济性、交货期、交货质量及供应单位保证质量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然后择优选购采购。供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产成品(或中间产品)的质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与供应商的合作也日益广泛。物品的采购供应量越来越大,采购供应的质量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中也日显重要。采购部门要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采购过程的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采购工作的质量职能如下。(1)严格按技术规格、工艺文件认真选购。(2)货物入
26、厂前要严格检验,合格的才允许入库,并保存好。(3)调查及了解供应单位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并进行信息反馈。(4)保证向生产单位(制造部门)提供优质、足量的原材及外购外协件。采购供应不只是采购部门的事,其活动职能要分配到有关部门去实施,采购供应涉及设计(R&D)、工艺(PE)、检查(OC)、质量管理(QA)、生产、财务等许多部门。采购供应过程具有两大质量管理职责。(1)保证质量的业务。保证质量的业务活动包括选定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明确质量、产量、交货期及目标价格的要求。对供应商进行监督指导、帮助,以及对供应商的能力进行评价,共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这些工作要与质量、生产、检查等有关供应
27、商管理部门配合进行。(2)对采购品的质量控制。对采购品的质量控制包括进货检查、交货期管理、库存量管理、订货、费用的支付等。进货检查是对采购时的抽样检验或者全部检验,或者依据合同在使用中识别质量。四、 质量管理之理论观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质量管理专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些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戴明、朱兰、石川馨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质量管理专家们的观点及其理论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1、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休哈特1891年休哈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新坎顿,191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菜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24年5月,世界上
28、第一张控制图由他提出。他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前控制。休哈特重要的著作是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1931年出版后被公认为质量基本原理的起源。本书对质量管理作出重大贡献。休哈特宣称“变异”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个方面,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统计工具如抽样和概率分析来了解变异,他的很多著作在贝尔实验室内部发行。1939年休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一书,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休哈特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的观点被戴明和其他人广泛应用,进行质量改进项目的管理。此循环包括计划你想要做的事、执行计划、研究结果、进行纠
29、正,然后再开始新的循环。2、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戴明1900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1928年获耶鲁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1950年,戴明前往日本工业界担任讲师和顾问,对于日本的质量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戴明最早总结了旨在加强组织管理的戴明14条。14条建立在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之上。这个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系统方法、了解统计变异、知识的本质和范围、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学。1987年8月在美国召开的戴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30、戴明博士以“迎接挑战,摆脱危机”为题,对著名的14条质量管理要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1)要使产品具有竞争力并占领市场,应该把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长期目标。(2)提倡新的质量观念(新的哲学)不能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3)消除依赖大量检查来保证质量检验的滞后性,理解检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流程并降低成本。(4)采购、交易不应该只注重价格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5)持续不断地改善生产和服务系统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维修、销售、财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都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6)实行更全面、更好地在职教育和培训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在可接受
31、的工作标准之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者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者必须采取行动。(8)排除恐惧,让每个人都能有效工作所有员工必须有胆量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消除恐惧,建立信任,营造创新的氛围。(9)拆除部门壁垒每一部门都不应该只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同时可以激发小组、团队和员工之间的努力。(10)不搞流于形式的质量运动取消主观的计量化目标。(11)取消工作标准和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上。(12)排除人们为其工作成果而自豪的障碍任何导致员
32、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消除障碍,使员工找回以工作为自豪的权力。(13)鼓励自我改进,实施有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该包括统计技巧的运用,并且教育员工学会自我提高。(14)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组织的变革一创造一个能推动以上13项的管理结构。3、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朱兰朱兰1904年12月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勒伊拉。朱兰质量管理强调平衡使用管理、统计和技术概念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形成了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朱兰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对整个世界质量管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
33、朱兰质量管理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理论至今看来仍称得上是“不朽”的真理或真知灼见。他提出了质量管理过程的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用一个质量螺旋模型阐述了产品质量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程。管理突破及质量计划两本书是他的经典之著。他在1951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年建立了朱兰学院,该学院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领先的质量管理咨询公司。朱兰是一个明确地把质量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质量管理大师,他认为质量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包括以下内
34、容。(1)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强制性地接受有关质量的培训。(2)持续的质量改进不是一个相关的计划而应形成一种企业文化。(3)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要接受使用统计工具的培训。(4)通过质量管理循环(QCC)并以可维护的方式使员工系统地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5)质量改进目标应该融入企业绩效目标,并能够通过质量战略规划实现。朱兰认为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的责任是无法授权他人代理的,实施质量革命,任何首席执行官都必须按照以下7个步骤进行。(1)首席执行官们必须建立监督委员会或质量委员会,并且要亲自担任主席一职。(2)首席执行官们必须意识到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在企业的计划中必须包括明确的质量目标。(3)
35、他们应该鼓励全组织的质量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质量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活动。(4)首席执行官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指标,还应该开发质量测量方法。(5)必须连续地估量质量改进的成果,务必使之超过公司的既定目标。(6)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解决问题、创新与革新的重要性。(7)奖励机制要符合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而不是生产力标准和“努力工作”。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会经常性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勇于革新。朱兰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只有通过一系列不断累积的贡献和顾客供应商价值链的创造才能够提高质量。他认为每个员工既是供应商也是顾客,认为任何活动都是与顾客和供应商相关的过
36、程。4、全面质量控制之父:阿曼德,菲根堡姆阿曼德菲根堡姆1920年出生于纽约市,195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工程博士学位。菲根堡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他主张用系统或者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强调对组织内部所有职能部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1961年,菲根堡姆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TQC),并被世界广泛接受和运用。认为全面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控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
37、、信息的协调活动。1998年菲根堡姆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发表了“未来属于全面质量领先者”的演讲,把全面质量的发展归结为10项全面质量准则。(1)质量是全公司范围的过程。(2)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3)质量和成本是相合的和统一的,而不是相斥的和矛盾的。(4)质量成功要求个人和团队的热情和协作精神。(5)质量是一种管理方法。(6)质量与创新相互依赖。(7)全面质量是一种道德规范。(8)质量要求不断地改进。(9)全面质量是提高生产率最有效的贡献者。(10)质量是联系顾客和供方的全面体系来实现的。菲根堡姆认为,这10项准则不是均等的,在某个阶段,其中的某几项是特别重要的。对于组织实践,全面质
38、量的成功在于系统地管理。离开系统的方法,组织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全面质量的有效在于“知识,在得到正确地应用的时候,才有力量”。5、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罗斯比菲利普克罗斯比1926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的惠灵。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管理观念,并因此于1964年获得美国国防部的奖章,进而影响了世界的零缺陷管理运动。“零缺陷管理”或“缺点预防”是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里所指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陷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陷。采用这种管理方法,可以促使管理达到最佳程度。该管理方法的主要做法如下。(1)建立质量检查制度。(2
39、)DIRFT,即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3)开展零缺陷工作日竞赛。1979年他在佛罗里达创立了PCA公司和克罗斯比质量学院,并把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质量管理与教育机构。引发了全球源于生产制造业、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的质量运动,创造了其独有的词汇,其中包括“零缺陷”,“符合要求”的质量定义及“不符合要求的代价”等,克罗斯比认为,培训、纪律、榜样和领导可以产生预防,管理层必须下决心持续地致力于营造以预防为导向的工作环境。1979年他出版了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之作,把波及全球的质量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提出作为工作哲学的质量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1)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
40、,而不是好。(2)质量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3)什么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4)怎样衡量质量。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数。6、QC小组奠基人:石川馨石川馨1915年出生于日本,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系,主修应用化学。石川馨的突出贡献是一直致力于日本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开发出石川图(因果分析图)。作为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莫基人之一,他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20世纪50年代,石川馨提倡这样一种理念,即“下一个过程是你的顾客”,他认为这是解决部门间冲突及鼓励团队合
41、作的关键所在。1968年,石川馨出版了一本为QC小组成员准备的非技术质量分析课本质量控制指南,带动和培养了日本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人才。1981年,他在纪念日本第1000个QC小组大会的演讲中,描述了他的工作是如何将他引入这一领域的。“我的初衷是想让基层工作人员最好地理解和运用质量控制,具体说是想教育在全国所有工厂工作的员工;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过高了,因此,我想到首先对工厂里的领班或现场负责人员进行教育”。石川馨认为日本企业能够成功地支配世界市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和在质量管理方面所做的贡献,使人们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和QC理念的基本特征。石川馨坚信任何组织只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市
42、场竞争就必须控制质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常常强调“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做任何应当做的事”。(1)一切活动都是一个过程,因此了解谁是顾客,谁是供应商,并正确判断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2)质量管理需要系统的方法,必须把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生产率及可靠的分销渠道都考虑在内。(3)质量管理是一个包括所有职能在内的横向管理过程。因此,要改进质量的所有关键领域必须通过协作共同完成质量循环。(4)QC关键在于态度和行为,而不是一些工具和技术。因此,有效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和培训。(5)质量循环是一种真正的改进质量的方法,也是一种表现对人的尊重及利用人们的创造力和革新力的有效方法。7、创新质量观念的
43、大师:田口原一日本工程师田口原一因为提出轰动的质量改进概念“稳健设计”而出名。稳健设计(田口法)是质量工程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使节省成本的设计能力迅速提高。田口损失函数将质量特性与成本联系起来,认为质量损失是产品差异及产品使用中所带来的有害副作用造成的,每次偏差都会导致经济损失按几何级数上升。田口原一的线上和线下质量法采用一种独特方式减少产品差异。其线上方法指在生产环境中保持目标价值和有关该目标变量的技巧,其中包括统计控制图表等方法。线下质控法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和流程开发。这是田口法的独到之处。认真抓好这个方面最能提高产品质量,因为最终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田口原一的
44、质量观涉及整个生产职能,共有以下5个要点。(1)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削减成本是企业的生存之道。(2)衡量成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产品对社会造成的一切损失。(3)改变产前实验的程序。从一次改变一个因素到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提高产品和流程的质量。(4)改变质量定义。由“达到产品规格”改为“达到目标要求和尽量减少产品变异”。(5)通过检查各种因素或参数对产品性能特色的非线性影响,可以减少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的变化。任何对目标要求的偏离都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五、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
45、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四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
46、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如考工记开头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饰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作类型与规格的设计“以饰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1940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
47、单位和产品检验工作,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这一阶段,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范公差的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些理论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或出厂,起到了把关的作用。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质量检验的专业化及其重要性至今仍不可忽视。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也有其弱点。其一,是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优化的观念;其二,它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
48、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经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其三,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限),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在生产规模扩大和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生产损失很大,故又萌发出“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故将质量管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以休哈特为首的过程控制组,另一个是以道奇为首的产品控制组。休哈特小组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提出“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发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