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5025509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doc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及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

2、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2. 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3、(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及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传播学研究的路

4、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及指导-理论上的提高及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去研究新闻传播这种社会现象,并较多地采取直观的分析法去考察,说明新闻工作的实践,从而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用以指导和改进具体工作。而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及特点,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提炼出一项项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传播学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

5、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的研究重点至今仍然是报刊和以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理论视角的范围则有所扩展,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而传播学除了上述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新闻机构和采编等从业人员);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总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这两门学科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在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交流,谋求共同发展3. 试述传播学奠基人的贡献和代表作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系美国政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

6、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倡导并亲自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立下了功勋。他的代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等。(2)库尔特卢因(勒温),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强调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他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去,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并且培养

7、了一批出色弟子,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于话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其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合著)等。(4)卡尔霍夫兰,系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的贡献是: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其代表作有:传播及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8、等。(5)韦尔伯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作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它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4. 试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答:就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言,实际上,早在50年代,传播学就传入了中国。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体思想交通”的文章。近30年,传播学在中国的进展

9、还算是迅速的,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著译:1978年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在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上开始译介有关传播学的文本。自那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出版有关译著、专著、教材约五十种,论文、译文则数以千计。(2)会议: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此外,各地高校也开过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复旦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学科研讨会、1996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学研讨会等。(3)教学:1980年由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专业相继行动,普遍设置了

10、这类课程。从1996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学及传播学。(4)应用: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行调查法”进行的受众调查;次年,在江苏、浙江两地又实施了同类调查。此后,全国各地的、各具特色的受众调查如星火燎原般地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总而言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潜力可观的研究队伍。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既认真借鉴外国经验,又扎实面向本国实际,不断地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如此,让中国的传播学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

11、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5. 试述传播学及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答:就传播学及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整个世界继农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之后,急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传播”.正所谓“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运转(如汽车、火车、飞机代替了人力、畜力),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控制危机。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的机会。换言之,正是控制革命导致了信息革命。凡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和地区,必随之兴起控制革命

12、、信息革命。直到今天,即便在发达国家,材料和能量的处理技术(速度、数量、质量等)仍处于急速的进步之中,对之进行控制的必要性也就同步增长着,并不断引起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况且,信息处理技术的本身也需要控制)。传播学的普及和提高,直接有利于推动一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建设。各种社会信息(传播)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传播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成为传播学的发展动力和目的6. 试述线性模式的积极意义和缺陷答:传统的线性模式把传播的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等几大环节,作为一般的规律,

13、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传播现象,从口语传播到实物传播,从自我传播到大众传播。5W模式以及后来的7w模式都是传统的线性模式的代表,在传播学史上,传统的线性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线性模式既有积极意义又有不足之处,即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指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看不到受传者的反馈。所谓孤立性指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14、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实际。这明显束缚了后人的思路,忽略了对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等的研究7. 试述社会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答:如果说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上解决了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问题,那么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就是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J赖利和M赖利这一对社会学者夫妇所做的工作,就是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赖利夫妇模式表明,直线性也好,孤立性也好,总之,有关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这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

15、属群体,指家庭、邻居、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及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业的群体。这可以是基本群体(如子女以父母为楷模),也可以是其他群体(如有人一心想当科学家,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地接受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8. 试述社会系统模式中马莱茨克模式的主要特点答:马莱茨克模式是对前人的模式取长补短而设计出来的,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及

16、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了。首先,从传者一方看,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是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以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等。二是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环境”.相当于社会总系统,从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也属于社会控制,特指某些内容不适于公开,就是在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其次,从受者一方看,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反过来,受者同样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至于“感受和效果”,就是5W模式中的第五个“w”:效果。这也是双向互

17、动的过程。一方面,讯息作用于受者,可能产生各种效果;另一方面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使之产生各种效用。及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背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大众传播一般来说是个人行为,但“群体”中的“受者”还是常见的。除此之外,马莱茨克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总之,马莱茨克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及最初的5W模式相比,可说是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9. 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特色及其历史局限性答:特色:(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5W是客观存在

18、,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被人类清楚地认识。5W模式堪称“开天辟地”之举。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及此相联系,拉斯韦尔的工作,带来另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即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系统化成为可能。历史局限性:拉斯韦尔模式把传播的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等几大环节,作为一般的规律,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传播现象,从口语传播到实物传播,从自我传播到大众传播。即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指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

19、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看不到受传者的反馈。所谓孤立性指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实际。这明显束缚了后人的思路,忽略了对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等的研究。10. 试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答: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及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站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点上进行的,传播学的研究也是这样。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科学研究都有较为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

20、学研究也如是。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在传播学研究中,研究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现象作出严密的、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及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的操作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描述性研究虽然相对比较简单,处于研究序列的较低层次,但它都是一切其他研究的基础。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从描述到解释,是传播学研究注重操作

21、性的一种必然的内在逻辑。预测及控制。从实际情况看,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它所追求的是根据描述及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并据此向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趋利避害的对策性建议。(3)综合化及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多样性,要求研究的手段也需多样性。另一方面,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因素

22、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所提供的一切适用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互相补充和促进,实现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所谓“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据统计,在最近50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所取得的全部重要成果中,70%以上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11. 试述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答:抽样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1)随机抽样形式。随机抽样形式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在以各种形式抽取的样本中,随机样本的代表性最高,随机抽样形式可分为以下五种: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任何分组划类、排

23、序等先行工作,直接地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每个总体中的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概率,且各自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完全排除了主观因素的介入。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即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整群随机抽样。又称为聚类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多阶段随机抽样。这是一种综合整群抽样和其他元素

24、级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于一身的抽样形式。(2)非随机抽样形式。如果研究者的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就不一定必须采用随机抽样。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代之以非随机抽样的形式选取调查对象。非随机抽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偶遇抽样。又称为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街头访谈”即为一例。判断抽样。又称为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判断抽样也称为典型调查。雪球抽样。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

25、形成酊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该方式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定额抽样。又称为配额抽样,是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较和数额的非随机抽样形式12. .试述提问设计的原则答:(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如下标准: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必须了解和提出的?凡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提问都必须删去。不知道以后如何分析和利用的提问项目也不要列入。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如果仅对一部分被调查者适用则必须进行合理化处理。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调查问卷的分量应该是适中的,如果过重就可能引起拒答。(2)

26、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即一个提问项目中只应包含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如果一个问题中包含两个调查指标,即要求人们用一个答案来回答两个提问,是不科学的。提问不带倾向性。带倾向性的提问会严重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而一个含义模糊的提问只能得到含义模糊的回答。提问含义模糊不清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其二是使用被调查者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其三是表达不当,造成歧义。(3)艺术性原则。同样询问一个问题,措辞、表达可以有极大的不同。提问的艺术实际上就是要善于措辞和掌握表达方式,避免使用那些易于引起人们反感的措辞和表达方

27、式,.激发被调查者的合作愿望和兴趣。艺术地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委婉法。即使用委婉词来代替刺激性的提问。间接法。把问题直接回答者从被调查者变换成其他人。消虑法。即在正式提问前加上一段权威性的文字,以消除顾虑。虚拟法。即先假定一种情境,然后要求在该情境下回答问题。援助法。即表明调查者在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13. 试述控制实验法及其他研究方法的不同特性答:所谓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说,及控制研究法相比,其他研究方法都是在非控制条件下的研究方法。而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

28、出特点,就在于它的“控制”,表现在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和对被测对象的控制。人类传播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制约传播过程的因素盘根错节,异常复杂,在非控制的条件下,很难对各种变量间的关系作条分缕析的描述。控制实验法便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它通过系统地操纵一个或数个设定研究的自变量(即引起其他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要素),在消除或恒定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干涉影响的自变量的情况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即变化的结果)的独立效应或交互效应。控制实验法主要有两种:(1)实验室控制。在这种研究中,及研究课题无关的其他变量都被隔离开。由于实验室实验的情境较为纯粹,标准程度高,故可以为不同的实验对象

29、在不同的时间内按受实验提供完全相同的情境。实验室实验的缺点是,难以创造同现实生活的变量具有相同作用方式的实验变量,难以判断实验结果及现实生活的一致性程度。(2)实地实验。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实验,而较少采用实验室实验,因为实地实验的结果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显然,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控制”,这种控制具体体现在对实验环境在模拟实验时所做的简单化处理,这种简单化处理的重点是把研究对象从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中“剥离”出来,只剩下有待研究和观测的变量存在。因实验环境通常被称为“人工模拟环境”,带有很强的研究控制的目

30、的性色彩。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它能主动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不必等它们自发地出现。因此,在控制实验中,研究人员能明确有序地控制和选择自变量,从而准确地观测特定自变量的加入及其强度的影响。及调查法相比较,控制实验法对研究对象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研究人员可以对参加实验的被测对象的人数、类型、构成进行合目的的选择、确定,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他们接触特定的实验情境,使实验结果更加有效14. 试述大众传播的四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影响答:大众传播的四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影响是:(1)环境监测功能。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

31、的依据。该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2)社会协调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当前最重要的事件上来。这样,恰好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功能失调。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又称文化继承功能,它可以在全社会传递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一功能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来说,都有相同的积极意义。而对统治阶层来说,促成社会化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利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这种功能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

32、用。(4)娱乐功能。它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是大众传播多数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人们借助大众传媒,在业余生活、闲暇时间得到精神调节。对统治阶层来说,也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权利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其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就文化体系来说,由于娱乐功能得到强调,既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至于娱乐功能产生的失调或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5. 试述功能失调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答: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

33、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其主要表现是:(1)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大众传媒对自然灾害、战争等所发出的“警告”,如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2)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便力求谨慎,宁可回避矛盾而不触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妨碍社会的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3)文化

34、传递的功能失调。由大众传播主持进行的教育活动和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他们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教育的对象,而由此构成的“大众”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准自然是不高的。标准化教育,又可能使从主流文化派生出来的有关生活方式、习俗、服饰及家居布置等“亚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受到损害。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大众传媒之间的互相抄袭、“炒作”、模仿以至重复多次的视觉及听觉形象,暴露了文化体系一致性所产生的消极的一面。(4),娱乐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所引起的失调现象,既十分明显,又常常会引起较多争论。的确,一旦娱乐功能

35、失调,就可能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大众传播建构的“媒介假日”之中,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思想,从而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16. 试述结构功能主义和传播功能研究的联系答: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传播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源自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在传播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从30年代起占据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地位,至70年代末渐趋式微。它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

36、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作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而默顿所主张的功能分析方法则是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使用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将社会或文化现象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去研究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功能分析方法和传播的社会功能,二者关系较为密切17. 试述传播个人功能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侧重点答:(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的谈话过程而发现的谈话说。他

37、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后一种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自言自语),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也就是说。这种谈话是为了满足自己(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具说。他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3)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断言,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将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4

38、)麦奎尔的使用及满足说。他认为,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可纳入使用及满足理论之中。他指出,过去50年间,研究者一直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关注传播媒介、特定的媒介渠道或媒介内容,他们从中期待和获得什么样的满足,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去谋求关注媒介的结果18. 试述娱乐功能对个人、社会以及统治阶级产生的具体影响答: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1)就个人来说,通过大众传媒提供的娱乐性报道,个人可获得精神上的松弛,避开或转移现实生活带来的问题和困惑,并且可得到文化或美学上的愉悦,或仅仅是借此消磨时间。(2)就社会来说,娱乐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原有社会文化体系和文化格局的影响上。

39、由于娱乐功能得到强调,既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3)对统治阶层来说,有助于把权利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其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19. 试述报刊的四种理论答:由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参及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从历史及文化的大背景上对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及阐述。书中所说的“报刊”,实际上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因为本书的内容涵盖着大众传播的历史全程,这四种观念及体制在大众传播不同时期分别起过支配作用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在被不同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文化的社会所实施及采纳。这“四种理论”既是历史性的描绘,又是现实性的概括。(1)集权主义

40、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包括“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其中第一种集权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同集权论针锋相对。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一个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另一个则代表着封建专制的利益,而且也表现在它们对传播问题尤其是对控制问题的观念大相径庭。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此

41、,人们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人来告诫自己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这就是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一大观念-“自我修正”.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3)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可以说是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及完善。如果说集权论讲求的是绝对的控制-正题,自由论倡导的是绝对的不控制-反题,那么社会责任论就是对二者的综合-一合题。它一方面重提对传播的控制,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另一方面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并且这种控制不是由外界强加到媒介身上的,而是由媒介主动对自己实施。(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

42、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及体制,而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及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及体制的继承延续,正如社会责任论是自由论的变形发展一样。综上所述,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包括控制观念在内)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通过对这四种控制模式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控制问题总是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20. 试述控制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及传播媒介的关系答:传播的基本控制形态主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和自我控制四种,它们及传播媒介的关系为:(1)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及管理上。也就是说,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

43、。在一切控制形态中,政府控制无疑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的动机,还是出于捍卫社会大众整体利益的愿望,政府都不能不通过种种手段对传播加以约束。(2)经济控制。如果说政治控制是最重要的控制形态,那么经济控制就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经济控制的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说穿了就是谁拥有媒介、谁掌握媒介,谁自然就拥有支配传播的权力,谁就有权选择传播什么及不传播什么。在经济控制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告。对欧美等大多数媒体来说,广告商实际上等于他们的衣食父母,媒介的经济收入主要都依赖于广告。(3)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反馈就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作出的反应

44、,就是受众意志的显示。一是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二是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另外,传播者也经常通过受众调查等手段,主动收集公众反应,以便据此作出相应调整。我国媒介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向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实际上也就是把传播置于广大受众的控制之下。(4)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也称自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及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综上所述,对传播媒介而言,政治控制是一种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它

45、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它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它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它是由内而外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大背景下21.试述社会责任论的长处及不足答: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对传播进行控制,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另一方面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并且这种控制不是由外界强加到媒体身上,而是媒体主动对自己实施的。因此,从理论上讲,社会责任理论较为完善。另一方面,它又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张。因为它把希望寄托

46、在媒介的自律上面,要是人家不自律,社会责任理论就只剩下一纸空文了。由于社会责任理论天生的缺陷,至今尚未形成足以及自由论传播体制相抗衡的传播体制,也就是说它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22.试述卢因提出的把关概念及其意义答:(1)1947年,卢因首次提出把关概念。信息都是经由人传递的,而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各自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的,因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总会不由自主地把个人的主观影像投射其中,总会多多少少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来处理信息。换言之,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及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及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及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

47、把关人。(2)卢因提出的把关概念同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舆论领袖概念一样,都恰似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尽管自身亮度有限,但却为黑夜中的航船指出正确的航向。自从把关概念提出之后,许多传播研究受到它的启发,沿着它引领的方向深入开掘,最后发现许多颇有意义的问题,得出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理论23.试述内容分析及其研究范围和已有的一般结论答:内容分析是传播过程中,继控制研究之后的第二个主要环节。也就是说,它研究和探讨的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说什么”(SayWhat)。当然,也包括“怎么说”的问题。其一般结论为:(1)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不是全盘

48、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2)大众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3)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内容上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24.试述信息的分类方法及新闻及信息的关系答:信息有多种分类,十分丰富,这是由信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形成的。控制论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从哲学角度来分为表现物质特征的客观信息和表现精神属性的主观信息。从认识论的角度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在传播学中,按表现形式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三类;按内容分为新闻信息、

49、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五类;按受众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新闻和信息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这是因为,新闻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以适应人类原始社会交流经验、情报和思想感情的需要。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不管新闻怎样变化,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传递信息。所以说,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二者又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即使作为信息而言,新闻也只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尽管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新闻有它自身的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和信息。而信息的概念要比这大得多。信息作为客观世界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之一,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自生自灭。信息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之中,既不限于生命物质,也不限于有机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