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有一些使用科学的紧密相关学科,例如工程学和医学,有时被称为应用科学。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六班级科学实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班级科学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构造 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 3.培育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老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沟通有关地球的
2、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讨论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沟通 (3)老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老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沟通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
3、,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5)学生沟通讨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 (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伸 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小学六班级科学实验教案2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
4、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沟通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讨论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沟通。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
5、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沟通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沟通,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沟通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6、。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化,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进展。 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六班级科学实验教案3
7、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进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神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老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
8、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
9、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老师口述,学生倾听。) 老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讨论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根据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老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10、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老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老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沟通,并做好记录。老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沟通,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
11、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老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
12、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老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
13、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小学六班级科学实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
14、述讨论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8.培育学生在科学讨论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
15、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讨论。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神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神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沟通沟通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沟通。 3.全班沟通。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
16、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
17、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小学六班
18、级科学实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进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培育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班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班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
19、 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老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老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老师提出参观
20、任务:比一比,谁做的? 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 (5)老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想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班级到六班级身高、体重等变化 (1)老师:请将三班级到六班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班级到四班级的变化、四班级到五班级的变化、五班级到六班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 (1)从身高
21、、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2)比较五班级到六班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老师归纳:同学们从三班级到六班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班级到六班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班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 (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 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老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
22、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班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析数据以后,老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班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班级开始到六班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 (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舞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
23、生划分阶段。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老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4)对比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 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 1.老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准备怎样去讨论?小组内相互沟通,课外就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去讨论。 第二课时 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讨论遗
24、传与变异现象 1.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老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仔细。(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 4.老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 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老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老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
25、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老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 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 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