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在实验活动中,隔离、介入、追迹、仪器操作,对象形态改造,实验条件控制以及资源利用等,都表明实验者是自然和社会的参加者。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育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
2、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量值反馈估量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量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沟通)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比;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量,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
4、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量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2 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进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
5、习的主体。老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 二、 实验操作 新课改后,有的科学课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了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育。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讨论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
6、方法,培育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老师更进一步地探索讨论。 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在乐观的教学探索讨论中认为: 1、老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老师要仔细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神秘,认识自然规律。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7、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
8、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老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纳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开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出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
9、、做液滴加热实验,老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
10、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
11、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4 教学目标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
12、习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 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
13、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
14、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老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三、课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出示其他的一组生态群落系统(森林群落图),在这个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联系,画成食物链吗?它们的食物联系是否也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
15、吗?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
16、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沟通,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
17、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老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常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
18、老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沟通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