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中考年度主题人物“暖闻热评”素材包:屠呦呦专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 中考年度主题人物“暖闻热评”素材包:屠呦呦专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中考年度主题人物“暖闻热评”素材包 功勋人物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故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
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
3、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4、。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
5、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
6、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点评】屠呦呦让我们自信更自省这个国庆,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让国人振奋。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
7、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
8、,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
9、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
10、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人坐下来,让被浮躁之风袭扰的学术界静下来。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拓展点评】屠呦呦带给我们的成功启示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10.6人民日报)在全国人民举国同庆欢度佳节之际,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传来的消息,无疑是“又是龙船又是会”,屠呦呦以她突出的科技成果为人类医疗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让国人振奋。“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
11、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笔者以为,比庆祝成功的喜悦更值得分享的是屠呦呦带给我们的成功的启示。启示之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和定力,“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勤奋和百折不回,方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科技突破和收获。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
12、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天道酬勤,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40多年,一路走来,蓝路筚缕,辛勤付出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鲜花背后,却一定是汗水和心血的浇灌。启示之二:对学术信仰的自信与坚守,对学术追求的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取长补短,方向清、目 标明、方法对头,才可能找到突破的出口。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
13、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屠呦呦说:“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
14、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启示之三:对科学事业本身的热爱与执著才是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的终身追求,某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可以“功成不必在我”,但来不得急功近利,“出名要趁早”的浮燥与焦灼。85岁的屠呦呦淡定背后的执着坚守,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
15、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屠呦呦的成功启示还有很多,最醒目显而易见的一条是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当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带来的胜利喜悦时,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放下包袱、迈开步子、丢开膀子、自信前行。毕竟,有分量,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才是王道 。功勋:屠呦呦的伟大,尽在这三个“不合格”的身份里2015年10月5日下午五点半,北京,一个老人正在客厅看电视,忽然他兴奋地朝着浴室喊:“你获奖啦!”正在洗澡的老伴不以为然,不就获个奖吗,有什么
16、大惊小怪的。其实,这时候她并不知道,在外面,她的名字已经响彻世界!因为她这次获得的是诺贝尔奖。这个响彻世界的名字叫:屠呦呦!诺贝尔组委会对屠呦呦及两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全世界每年感染疟疾的病人接近2亿。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的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屠呦呦是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最高
17、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能做出这样对全球人类健康有重大意义成就,令人敬仰。然而,她为国效力的背后,是三种“不合格”的身份。01.妻子:不合格屠呦呦的丈夫名叫李廷钊,比她小一岁。两人同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李廷钊后来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期间,经常去北京探望姐姐,当然也会经常遇到屠呦呦这个老同学。姐姐看出两人情意相投,于是主动当了红娘,将两个人撮合在了一起。1963年,两人在北京重逢后的两年结婚了。俗话说,一个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屠呦呦她们家不同。屠呦呦一不擅长做家务,二一旦有工作,她就是个工作狂。一个大学同学的妻子跟屠呦呦很熟识,她说:“婚后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
18、基本都是由先生全包,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屠呦呦也说:“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做饭、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电视剧功勋的开篇有一个场景:屠呦呦(周迅 饰)从单位接研制抗疟药的任务回来,丈夫李廷钊正在厨房做饭,女儿李敏正在桌上写作业。这不是普通的再现,这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就是要表现在她们家,丈夫李廷钊主内,包括家务、照顾孩子等生活琐事。屠呦呦说:“(国家)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作为一个妻子,屠呦呦显然不是个合格的妻子:不操持家务、不带孩子。面对这样的妻子,
19、李廷钊不但毫无怨言,还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而且对她的工作也是极力支持。电视剧功勋里,当得知屠呦呦要参加523项目,而李廷钊要被派到云南工作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很感动:“云南蚊虫多,也有疟疾,如果我不幸得了疟疾,你正好拿我做试验!”电视剧里,屠呦呦问李廷钊:“李廷钊,你为什么要娶我?”李廷钊回答:“就想当你的小白鼠呗!”在试药阶段,李廷钊主动请求屠呦呦在自己身上试药,因为他不忍心妻子冒险拿自己当小白鼠。不仅如此,当屠呦呦因为研制青蒿素,得了病毒性肝炎而不顾自己的身体,要去工作的时候,李廷钊说:“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爱她,就心疼她,支持她!一个丈夫从不抱怨妻子不管家里,而且从心底里支持妻
20、子,做她想做的事,这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做到的事。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在屠呦呦这里,应该要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男人。这个伟大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李廷钊。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全心全意,又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屠呦呦是心生感激和愧疚的。周迅将这一点表演得很好。所以,屠呦呦这功勋的一半,应该归功于她的丈夫李廷钊。02 妈妈:不合格屠呦呦和李廷钊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李敏,小女儿李军。小女儿回忆,自己对妈妈有清晰的印象,已经是3岁多了。那时候,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用丈夫李廷钊的话说就是:“攻坚阶段,屠呦呦满脑子都是青蒿,回家时满身都是消毒水和酒精的味道。”由于工作
21、忙,丈夫又被派到云南工作,两人只能把两个女儿李军送到宁波父母家,让自己的父母帮忙看孩子。李军在宁波,和外公外婆生活了几年后,屠呦呦才借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机会,到宁波去看望父母和女儿。电视剧功勋里,也有这个片段 。那一天,李军在外婆家的小巷口,看着一个人拎着行李,朝自己走来,边走边张开双臂说道:“小军,小军.”然而,李军对这个女人很陌生,下意识地转身跑回了家,她已经不认得妈妈了。好不容易给女儿换双鞋,还买成一顺的了。坐火车回来时,因为思念女儿,看着下车的母子,她也不由自主地在泰安站就下车了,等她醒悟过来,火车已经开走了。后来虽然把大女儿李敏接回来了,但是很长时间,她都不愿意叫爸妈。每每遇到这样陌生
22、的亲子关系,屠呦呦都暗自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多年后,她依然有些后悔地说:“孩子长大后,甚至一度不想回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作为母亲,没有哪一个妈妈愿意和孩子分离,可是为了工作,为了国家,她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宁愿对孩子有愧,也要为国奉献!所以,屠呦呦成功的背后,是对两个女儿深深的愧疚!03 女儿:不合格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她的上头有三个哥哥。父亲屠濂规是个既接受了中国式传统教育,又接纳了西方自由理念的家长。对这个“千金”,父亲屠濂规很是疼爱。她出生时,屠濂规怀抱女儿,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随口吟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就这样,屠濂规给女儿取名“呦呦”,意在希望她像山中的小鹿那样活
23、泼可爱,永远幸福。父亲难掩喜悦之情,后来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谁也没想到,父亲此举,竟阴差阳错地让屠呦呦和青蒿结了缘,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为中国医学界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父母对屠呦呦很是疼爱,摒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5岁便将她送到幼儿园上学。闲暇时,也经常陪女儿一起阅读各种书籍,包括一些医学典籍。这为启蒙了她后来的医药研究路。母亲姚仲千,是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姚白咏的女儿,性格温顺和善,对屠呦呦也很疼爱。知道屠呦呦喜欢吃香螺,经常会亲自腌制香螺,托人捎给正在外出上学的她。屠呦呦16岁时,得了肺结核,屠濂规坚信中草药能治好她的病,于是经常给屠
24、呦呦熬制中药。最终屠呦呦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痊愈了。后来成功考上了北大医学院。屠呦呦小时候备受父母呵护,长大了却一路北上,去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也一直留在北京工作。后来接到了“523”任务后,不仅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连自己的孩子还得送给父母照顾。电视剧功勋里,屠呦呦回家探亲的时候,父亲百感交集:本来很希望看到女儿,但是看到女儿,他又很生气,原因是屠呦呦一两年都不回家,父母连她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屠呦呦虽说在生活上是个大大咧咧的“马大哈”,但是在情感上,她也是个女人,也有感性的时候。这一路走来,她对父母也是有很深的愧疚,好在自己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也光耀门楣了,为父母争了光。作为女儿,屠呦呦在生活上虽然没有对父母照顾有加,心里有愧,但是她一直依照父母的愿望成长,想必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父母尽孝了。结语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国与家,屠呦呦选择了国,舍弃了家,这是大爱!在这份大爱里,藏着三个“不合格”:不合格的妻子、不合格的妈妈、不合格的女儿,但正是这这三个“不合格”,恰恰体现了她的伟大,不是吗?这样的人,实在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