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高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
2、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
3、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何字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
4、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乎字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5、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6、。)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若字的用法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
7、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焉字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
8、?(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也字的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9、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
1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则字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11、;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12、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者字的用法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
13、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4、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5、(归去来兮辞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因字的用法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高中文言文中虚词为字的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16、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第 14 页 /总页数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