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07081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工学]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学]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扩散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

2、。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大气的结构一、大气的结构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通常把自地面至 12001200 kmkm 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而空气总质量的 9898 2 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 3030kmkm 以下。超过以下。超过 1200 km1200 km 的范围,

3、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空间。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体积的 99.97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 90km90km 高空基本不变,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含量比

4、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 555560km60km 高空,水蒸气含量在高空,水蒸气含量在 4 4以下,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

5、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 5 51 1 所示。所示。1.1.对流层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集中了大气质量的质量的 75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

6、主要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因此,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 15km,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中纬度地区约为 101012 km12 km,两极地,两极地区约为区约为

7、 8km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 100m100m 平均降低平均降低 0 065。65。从地面向上至从地面向上至 1 11.5 km1.5 km 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最大。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最大。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影响,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又称为摩擦层。因此又称为摩擦层。地表面冷热的地表面冷

8、热的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由于由于从地面到从地面到 lOOmlOOm 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 1 12。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2。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忽略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称为

9、自由大气。计,因此称为自由大气。2.2.平流层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 55 km55 km 范围的大气层,该范围的大气层,该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 99.999.9。平流层内空气稀薄,比较干。平流层内空气稀薄,比较干燥,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从对流层顶到离地从对流层顶到离地约约 22km22km 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约为55。约为55。从从 22km22km 继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

10、外辐射被吸收,转化继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外辐射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达层顶时气温升高到3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达层顶时气温升高到3左右。左右。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平流运动。因此,该层大气的透明度较好,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平流运动。因此,该层大气的透明度较好,气流稳定,很少出现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气流稳定,很少出现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80100km100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处的氧

11、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光解为氧原子,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其化合作用其化合作用主要在主要在 303060km60km 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逐渐增大,在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逐渐增大,在222225km25km 处达最大值,往后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处达最大值,往后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因为因为 40km40km 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在某种环流作用下,在某种环流

12、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的高度以下积聚,集中在集中在 151535km35km 高度之间。高度之间。通常将通常将 222225km25km 处称处称为臭氧层。为臭氧层。3.3.中间层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 80km80km 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其空其空气质量仅占大气质量的气质量仅占大气质量的 10103 3。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层顶层顶的温度可降到93左右。的温度可降到93左右。因此,因此,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方向混垂直方向混合明显。合明显

13、。4.4.暖层暖层暖层为中层顶延伸到暖层为中层顶延伸到 800km800km 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只有大气质量的 10105 5。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其气温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其气温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 5005002000K2000K,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存在着大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二、气象要素二、气象要素气

14、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发生过的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空气污染危害事件,重大空气污染危害事件,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发生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的。为了掌握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为了掌握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形成,形成,必须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扩散的影响,必须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扩散的影响,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气象学中,在气象学中,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气象要素是指用于

15、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经常变化,并随着时间经常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不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产生不同的影响。送扩散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则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则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特征,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而气

16、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结构。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1.1.气压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气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气压的单位为压的单位为 PaPa,气象学中常用毫巴,气象学中常用毫巴(mbar)(mbar)或百帕(或百帕(hPahPa)表示。定义)表示。定义温度为温度为 273K273K 时,时,位于纬度位于纬度 4545o o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 1013.25hPa1013.25hPa,称为标准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对于任一地区,对于任一地区,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

17、度的增加而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降低。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5(51)1)式中式中 p p气压,气压,PaPa;Z Z大气的竖直高度,大气的竖直高度,m m;大气密度,大气密度,kg/mkg/m3 3。2.2.气温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气温是指离地面 1.5 m1.5 m 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气温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气温的单位一般为,理论计算中则用绝对温度的单位一般为,理论计算中则用绝对温度 K K 表示。表示。3.3.气湿气湿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

18、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常用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常用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绝对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绝对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g/m3 3,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了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了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气含量。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它随空气的湿它随空气的湿度增加而增大。度增加而增大。当空气温度不变时,当空气温度不变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值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19、达到最大值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温度即称温度即称为露点。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为露点。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结下来,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结下来,即结露。即结露。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也即也即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表明了湿空气吸收水蒸气的表明了湿空气吸

20、收水蒸气的能力及其潮湿程度。能力及其潮湿程度。相对湿度愈小,相对湿度愈小,空气愈干燥,空气愈干燥,反之则表示空气潮反之则表示空气潮湿。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湿。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 g/kgg/kg。4.4.云云云是指漂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汇集物质。云吸云是指漂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汇集物质。云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其其形成、形成、数量、数量、分布及演变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分布及演变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可用云量和云高可用

21、云量和云高来描述。来描述。云遮蔽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云遮蔽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 1010等分,云遮蔽的成数即为云量。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等分,云遮蔽的成数即为云量。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1010;云遮蔽天空云遮蔽天空 3 3 成时云量为成时云量为 3 3;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 0 0。而。而国外是把天空分为国外是把天空分为 8 8 等分来,仍按云遮蔽的成数来计算云量。等分来,仍按云遮蔽的成数来计算云量。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按云高的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按云高的

22、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在在 2500m2500m 以下称为低云;以下称为低云;云底高度在云底高度在 250025005000m5000m 之间称为中云;之间称为中云;而而云底高度大于云底高度大于 5000m5000m 之上称为高云。之上称为高云。5.5.能见度能见度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水平方向中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 m m 或或 kmkm。能见度的大。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明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明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0

23、 0 级的白日视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小,程为最小,50m50m 以下,以下,9 9 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 50km50km。6.6.风风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描述。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描述。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 1616 个或个或 8 8 个方位表示,如西北个方位表示,如西北风指风从西北方来。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风指风从西北方来。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0 0o o,8 8 个方位中个方位中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 4545o o,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

24、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 135135o o。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气象预报的风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 10m10m 高处在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高处在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在自由大气中,在自由大气中,风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风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一般可以忽略不计,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但在大气边界层中,但在大气边界层中,空气运动受到地空气运动受到地面

25、摩擦力的影响,面摩擦力的影响,使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使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气层中,气层中,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利用迪肯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利用迪肯(Deacon)(Deacon)的幂定的幂定律描述:律描述:(5 52 2)式中式中 u u 及及 u u1 1在高度在高度 Z Z 及已知高度及已知高度 Z Z1 1处的平均风速,处的平均风速,m/sm/s;n n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在中性层结条件下,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且地形且地形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覆盖物时,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覆盖物时,n n1/71/7

26、。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从而对从而对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峡谷风等。峡谷风等。当气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由底当气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由底部气层开始的热涡流上升运动逐渐增强,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部气层开始的热涡流上升运动逐渐增强,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因此下

27、层风速渐大,因此下层风速渐大,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反之,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反之,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海陆风出现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海陆风出现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在吸收相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

28、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海水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海水快。白天,快。白天,洋快,近地洋快,近地上空,空气上空,空气平气压梯平气压梯阳光照射下的陆地温升比海阳光照射下的陆地温升比海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密度小而上升,因此产生水密度小而上升,因此产生水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称为海风;称为海风;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于海上,于海上,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夜间,夜间,陆

29、地温降又比海洋快,陆地温降又比海洋快,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形形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为陆风,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为陆风,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海陆风的流动示意图如图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海陆风的流动示意图如图 5-25-2所示。所示。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海风高约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海风高约 1000m1000m,一般深入到陆地,一般深入到陆地202040km40km 处,最大风力为处,最大风力为 5 56 6 级;陆风高约级;陆风高约 100100300m300m,

30、延伸到海,延伸到海上上 8 8lOkmlOkm 处,处,风力不过风力不过 3 3 级。级。在内陆的江河湖泊岸边,在内陆的江河湖泊岸边,也会出现类也会出现类似的环流,但强度和活动范围均较小。似的环流,但强度和活动范围均较小。季风也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季风也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年四季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环流,但影响的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一年四季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环流,但影响的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夏季,夏季,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高层大气相反流动,而高层

31、大气相反流动,于是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于是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白天海风类似于白天海风环流的循环。环流的循环。冬季,冬季,大陆上空的气温低于海洋上空,大陆上空的气温低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形成低层空气从大陆流向海洋,大陆流向海洋,高层大气由海洋流向大陆的冬季的季风环流,高层大气由海洋流向大陆的冬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类似于夜间陆风环流的循环。夜间陆风环流的循环。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西侧,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西侧,夏季大陆夏季大陆盛行东南风,盛行东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风;冬季大陆盛行西北风,冬季大陆盛行西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地区吹东北风。东北风。山谷风是山

32、区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另外一种局山谷风是山区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另外一种局地风,地风,也是以一天为周期循环变化。也是以一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白天,白天,山坡吸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山坡吸受较强的太阳辐射,气温增高,因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形成空气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动,气温增高,因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形成空气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动,称为谷风;称为谷风;同时在高空产生由山坡指向山谷的水平气压梯度,同时在高空产生由山坡指向山谷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产从而产生谷底上空的下降气流,生谷底上空的下降气流,形成空气的热力循环。形成空气的热力循环。夜间,夜间,山坡的冷却速山坡的冷却速度快,度快,气温比同高

33、度的谷底上空低,气温比同高度的谷底上空低,空气密度大,空气密度大,使得空气沿山坡向使得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流动,谷底流动,形成山风,形成山风,同时构成与白天反向的热力环流。同时构成与白天反向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流山谷风的流动示意图如图动示意图如图 5 53 3 所示。所示。峡谷风是由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动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峡谷风是由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动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谷口时,因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顺峡谷流动的强风。谷口时,因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顺峡谷流动的强风。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1.1.气温直减率气温直减率实际大气的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实际大气的气温沿

34、垂直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可用参数率,简称气温直减率,可用参数 g g 表示:表示:(5 53 3)式中,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式中,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而降低。2.2.大气的温度层结大气的温度层结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温度层结,因此坐标图上气温变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温度层结,因此坐标图上气温变化曲线也称为温度层结曲线。化曲线也称为温度层结曲线。温度层结反映了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温度层结反映了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稳定,稳定,其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其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扩散过程和浓度分布。以及污染物质的扩散过程和浓度分布。图图 5 54 4

35、 所示为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所示为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1 1)递减层结。递减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即即 gOgO,如曲线如曲线 1 1 所示。所示。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形成气温形成气温沿高度逐渐递减。沿高度逐渐递减。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慢,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慢,空气团空气团处于加速上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处于加速上

36、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2 2)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即)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即g gO O,如曲线,如曲线2 2 所示。所示。等温层结多出现于阴天、等温层结多出现于阴天、多云或大风时,多云或大风时,由于太阳的辐射被云层吸收由于太阳的辐射被云层吸收和反射,和反射,地面吸热减少,地面吸热减少,此外晚上云层又向地面辐射热量,此外晚上云层又向地面辐射热量,大风使得大风使得空气上下混合强烈,空气上下混合强烈,这些因素导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明显。此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快,上升运动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快,上升运动将

37、减速并转而返回,大气趋于稳定状态。将减速并转而返回,大气趋于稳定状态。(3 3)逆温层结。逆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温沿高度增加而升高,即即 gOgO,如曲线如曲线 3 3 所示。所示。逆温层结简称逆温,逆温层结简称逆温,其形成有多种机理。其形成有多种机理。当出现逆温时,当出现逆温时,大气在竖直大气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基本停滞,方向的运动基本停滞,处于强稳定状态。处于强稳定状态。通常,通常,按逆温层的形成过程按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又分为辐射逆温、又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等类型。锋面逆温等类型。辐射逆温为大陆上常年可见的逆温类型,是由于

38、地面的快速冷却辐射逆温为大陆上常年可见的逆温类型,是由于地面的快速冷却而形成,而形成,通常出现于晴朗无云或少云、通常出现于晴朗无云或少云、风速不大的夜间。风速不大的夜间。夜晚地面向夜晚地面向大气辐射白天吸收的热量而逐渐冷却,大气辐射白天吸收的热量而逐渐冷却,近地面的气温随之降低。近地面的气温随之降低。离地离地愈近,气温冷却愈快,离地愈远的空气受地面影响愈弱,降温愈慢,愈近,气温冷却愈快,离地愈远的空气受地面影响愈弱,降温愈慢,形成自地面开始的辐射逆温。辐射逆温随着地面的冷却逐渐向上扩形成自地面开始的辐射逆温。辐射逆温随着地面的冷却逐渐向上扩展,展,到日出前逆温充分发展。到日出前逆温充分发展。日

39、出后,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逐渐升温,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逐渐升温,逆温层又逐渐自下而上消失。逆温层又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到上午九点钟左右,到上午九点钟左右,逆温全部消失。逆温全部消失。辐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图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图 5 55 5 所示。辐射逆温层的厚度通常在几十米所示。辐射逆温层的厚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高纬度地区甚至厚达到几百米之间,高纬度地区甚至厚达 2 23km3km。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且消失较慢。夏季夜短,则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此外,地形、厚且消失较慢。夏季夜短,则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此外,地形、云层、风等因素也会影响辐射逆温的形成及强度

40、。云层、风等因素也会影响辐射逆温的形成及强度。下沉逆温是因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导致下下沉逆温是因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导致下层空气被压缩升温而形成;层空气被压缩升温而形成;湍流逆温发生在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运湍流逆温发生在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运动时;动时;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地区上空所形成;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地区上空所形成;锋面逆温锋面逆温为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为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由于暖空气密度小,由于暖空气密度小,爬到冷空气上面所爬到冷空气上面所致。致。这些类型的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始,这些类型的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始,出现在离地面数十米

41、至数千出现在离地面数十米至数千米的高空,米的高空,也称为上层逆温。也称为上层逆温。实际上,实际上,大气中出现逆温可能是由几种大气中出现逆温可能是由几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出现逆温时,好像一个盖子阻碍它下面的污染物质扩散,对大气出现逆温时,好像一个盖子阻碍它下面的污染物质扩散,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极大,污染扩散影响极大,因此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发生在具有逆温层与静因此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发生在具有逆温层与静风的气象条件下。风的气象条件下。3.3.干绝热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考察一团在大气中做垂直运动的干空气,如果干空气在运动考察一团在大气中做垂直运动的干空气,如果干空气在运动中与周围空

42、气不发生热量交换,中与周围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过程。则称为绝热过程。当干气团垂直运动当干气团垂直运动在递减层结时,在递减层结时,气团的温度变化与气压变化相反。气团的温度变化与气压变化相反。若气团的压力沿高若气团的压力沿高度发生显著变化,度发生显著变化,则气温变化引起的气团内能变化与气压变化导致的则气温变化引起的气团内能变化与气压变化导致的气团做功相当,气团做功相当,此时可忽略气团与周围大气的热交换,此时可忽略气团与周围大气的热交换,视为绝热过程。视为绝热过程。干气团绝热上升时,干气团绝热上升时,因周围气压减小而膨胀,因周围气压减小而膨胀,消耗大部分内能对周围消耗大部分内能对周围大气做

43、膨胀功,大气做膨胀功,则气团温度显著降低。则气团温度显著降低。干气团绝热下降时,干气团绝热下降时,因周围气因周围气压增大被压缩,压增大被压缩,外界的压缩功大部分转化为气团的内能增量,外界的压缩功大部分转化为气团的内能增量,气团温气团温度明显上升。度明显上升。干气团在绝热垂直运动过程中,干气团在绝热垂直运动过程中,升降单位距离升降单位距离(通常取通常取 l00m)l00m)的温度变化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的温度变化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g gd d,即:,即:(5 54 4)干气团在垂直升降过程中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干气团在垂直升降过程

44、中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即:(5 55 5)气团可视为理想气体,并设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气团可视为理想气体,并设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持平衡,在绝热过程中有持平衡,在绝热过程中有 dq=0dq=0,则式(,则式(5 55 5)可改写为:)可改写为:(5 56 6)气团的物理状态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即:气团的物理状态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即:(5(57)7)(5 58 8)由式(由式(4 46 6)、及式()、及式(4-84-8)可得:)可得:(5 59 9)式中式中 c cp p干空气比定压热容,干空气比定压热容,c cp pc cv vR R1004 J/(

45、kg1004 J/(kgK)K)。将式(将式(5 51 1)带入式()带入式(5 59 9),并近似地视气团的密度),并近似地视气团的密度 r r 与与比体积比体积 v v 互为倒数,得:互为倒数,得:(5 51010)上式可见,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团每上升或下降上式可见,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团每上升或下降 100 m100 m,温,温度约降低或升高度约降低或升高 1K1K,即,即 g gd d为固定值,而气温直减率为固定值,而气温直减率 g g 则随时间和空则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间变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大气的稳定度四、大气的稳定度 1.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

46、是指大气中的某一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一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的某一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一团空气受到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上升或者下降运动,团空气受到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上升或者下降运动,当运动到某位当运动到某位置时消除外力,置时消除外力,此后气团的运动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此后气团的运动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气团仍然继续气团仍然继续加速向前运动,加速向前运动,这时的大气称为不稳定大气;这时的大气称为不稳定大气;气团不加速也不减速气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作匀速运动,而作匀速运动,或趋向停留在外力去除时所处的位置,或趋向停留在外力去除时所处的位置,这时的大气称这时的大气称为中性大气;为中性大气;气团逐

47、渐减速并有返回原先高度的趋势,气团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先高度的趋势,这时的大气这时的大气称为稳定大气。称为稳定大气。设某一气团在外力作用下上升了一段距离设某一气团在外力作用下上升了一段距离 dzdz,在新位置的状在新位置的状态参数为态参数为 p pi i、r ri i及及 T Ti i,它周围大气的状态参数为,它周围大气的状态参数为 p p、r r 及及 T T。消除外。消除外力后,单位体积气团受到重力力后,单位体积气团受到重力 r ri ig g 和浮升力和浮升力 rgrg 的共同作用,产生垂的共同作用,产生垂直方向的升力(直方向的升力(r rr ri i)g g,其加速度为:,其加速度为:(

48、5 51111)假定移动过程中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持平衡,即假定移动过程中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持平衡,即p pi ip p,则由状态方程可得,则由状态方程可得 r ri iT Ti irTrT,代入上式则得,代入上式则得(5 51212)上式可见,在新位置上,上式可见,在新位置上,T Ti iT T,则,则a a0 0,即气团的温度大于周围,即气团的温度大于周围大气温度时,气团仍然加速,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若大气温度时,气团仍然加速,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若 T Ti iT T,则,则 a a0 0,气团减速,表明大气稳定。因为气团的温度难以确定,实际上,气团减速,表明大

49、气稳定。因为气团的温度难以确定,实际上很难用上式判别大气稳定度。很难用上式判别大气稳定度。假定在初始位置时,气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等,均为假定在初始位置时,气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等,均为 T T0 0,其绝热上升其绝热上升 dzdz 距离后,气团温度为距离后,气团温度为 T Ti iT T0 0g gd ddzdz,周围气温为,周围气温为 T TT T0 0gdzgdz,式,式(5(512)12)则变为:则变为:(5 51313)由式(由式(5 51313)可分析大气的稳定性,在)可分析大气的稳定性,在 g g0 0 的区域,当的区域,当 g gg gd d时,时,a a0,0,气团加速,大气

50、为不稳定;当气团加速,大气为不稳定;当g gg gd d时,时,a a0 0,大气为,大气为中性;当中性;当 g gg gd d时,时,a a0,0,气团减速,大气为弱稳定,而出现等温层气团减速,大气为弱稳定,而出现等温层结与逆温层结时,即结与逆温层结时,即g g0 0,则大气处于强稳定状态,图,则大气处于强稳定状态,图5 56 6 为大气为大气稳定度分析图。分析可见,干绝热直减率稳定度分析图。分析可见,干绝热直减率g gd d1K/lOOm1K/lOOm 可作为大气稳可作为大气稳定性的判据,定性的判据,可用当地实际气层的可用当地实际气层的 g g 与其比较,与其比较,以此判断大气的稳定以此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