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辐射与热量平衡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辐射与热量平衡PPT讲稿.ppt(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章辐射与热量平衡第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自然界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现象,乃至生命活动和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以辐射能为能源基础,辐射能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Visible light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X-raysl 10nmUltraviolet(UV)10 l 400nmVisible0.4 l 0.7mNear-Infrared(Near-IR)0.7 l 3.5mMiddle-IR3.5 l 30mFar-IR30 l 100mMicrowave1mml1m电磁波谱第
2、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辐射的度量 (1)辐射通量和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单位W,或J/s;辐射通量除以辐射所通过的面积则称为辐射通量密度,用F 表示,单位W/m-2。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例如,太阳辐射通量约为3.9X1026W,太阳半径约为7X108m,则太阳表面辐射通量密度为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4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辐射的度量 (2)辐射强度(I):在单位时间(t)、单位立体角()内,沿一定方向垂直通过任意单位面积的辐射能(F),称为该方向的辐射强度,单位为W m-2 sr-1;第2章 辐
3、射与热量平衡SFI点光源n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辐射的度量(3)辐射通量密度与辐射强度的关系: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S上的辐射通量密度为 或 于是,整个半球面的辐射通量为注:所以,对于各向同性的辐射,辐射通量密度等于辐射强度的 倍。dFI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附:立体角定义积分得球面弧度:球坐标系中,半径为r的球面上位于天顶角 和方位角 处的立体角微元d定义为:rdldd=dl/ro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立体角单位为立体弧度(steradians,sr)r第7页
4、,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普朗克函数(The Planck Function):单色波黑体辐射强度I*)与其温度(T)和辐射的波长()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其中,h、k及c 依次为普朗克常数、Boltzmann常数及光速: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太阳辐射地球辐射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比辐射率与其对同一波长的吸收率a相等,即 意义:若物体能强烈吸收某一波长的辐射,则一定也能强烈发射同一波长的辐射。任何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E与同温度下
5、黑体辐射通量密度E*之比,称为比辐射率,即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 作用:任意物体的辐射强度等于黑体辐射强度与其比辐射率之积,即第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Stefan-Boltzmann定律:将普朗克函数I*对波长()积分,得黑体辐射强度(I*),即 上式称为Stefan-Boltzmann定律。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力越强。因黑体辐射为各向同性,根据辐射通量和辐射强度的关系,得黑体辐射通量密度E*,为。推论: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计算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温度或亮度温度(Brightness temperatur
6、e)TB。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1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Wien定律:黑体辐射的光谱强度(单色辐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m)与其热力学温度(T)成反比,其中,常数C=2897103 nm K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T=6000K,则m=480nm;地球辐射(长波辐射):T=288K,则m=10.1103nm;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1 辐射的基础知识2.1.1 辐射与辐射能第1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太阳常数(I0):当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
7、能量,称为太阳常数I0,I0=1370W/m2。由于地球与太阳间的天体运动,大气上界的实际太阳辐射强度是有所变化的。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2 太阳辐射2.2.1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第1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太阳光谱:6000K黑体光谱大气上界太阳光谱波长范围:0.15m4m可见光0.40.76m,50%;红外线0.76m,43%;紫外线0.4m,7%。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2 太阳辐射2.2.1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第1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日地距离: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又称为天文辐射,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若日地平均距离为r0,则实际距离
8、为r时的天文辐射强度I为: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3.5%+3.5%2.2 太阳辐射2.2.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第14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太阳高度: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2.2 太阳辐射2.2.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变化范围090;第1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hII 太阳光线地面 公式:地理纬度太阳赤纬时角 地面水平面上太阳辐射强度I:其中,dt为时间,dQs为该时间里地面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2.2 太阳辐射2.2.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高度:第1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相关天文
9、学知识 天体视运动ZZ =纬度jSS =日赤纬ZS =日时角ZS=天顶角春分夏至冬至E秋分日时圈rZZ北天极南天极SS天子午圈天赤道黄道第17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白昼长度: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定义: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间隔。公式:令 则 其中,-0为日出时角,0为日落时角,20为白昼长度,表示天文辐射的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太阳赤纬而变。任意地点一日内单位面积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其中,T为一日时间长度(1440min),2.2 太阳辐射2.2.2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结论:太阳(天文)辐射Qs取决于纬度和季节变化。第1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天文辐射的分布
10、和变化不受大气影响,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白昼长度。据理论计算,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全年赤道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增高而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年变幅最小。夏半年在2025的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由此向赤道和极地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出现极昼,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较小。冬半年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高迅速递减,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大。同一纬度,冬、夏太阳辐射的差值,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即太阳辐射的年振幅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第1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1)大气吸收 选择性:大气只吸收特定波段的太阳辐射。O2强烈吸收0,地面升温
11、;夜晚R0,地面热盈余;高纬度R0;35N以北和35S以南,Re0。因此,为维持能量平衡,需将低纬地区盈余的热量输送至高纬地区,这种热量的输送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来完成。大气Q总地面FSa2.4 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2.4.2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3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全球年均辐射差额分布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Radiation Balance 第4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全球年均地面太阳辐射分布Annual global distribution of insolation(kcal/cm2)Q总=Q总(1
12、-A)=(S+D)(1-A)第4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全球年均地面辐射差额分布Annual global distribution of net radiation(Kcal/cm2)R=Q总总-F 第4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定义:R+LE+P+A=0陆地表面:R+LE+P+B=0沙漠地区:R+P=0海洋:R+LE+P+A=0 特点:上述平衡方程是多年平均结果,方程中各项具有明显日、年等变化,因此,特定时段内热量通常并不平衡,表现为局部时段内的升温或降温。大气地面R2.5 地面热量平衡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2.5.1 地面热量平衡方程LE
13、PCBA=B+C第4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2.5 地面热量平衡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2.5.2 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第44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全球地-气热交换Global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 heat 第4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全球蒸发潜热分布Global distribution of latent heat.第4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反射率不同 陆面反射率比水面的大约 1020;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热传导差异 海水易流动、热传导快;蒸发量差异 海面蒸发远大于陆面蒸发;热容量差异 海水热容量远
14、大于陆地。2.6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2.6.1 地面温度的变化(1)水陆热力差异第47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大气传热方式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直接吸收很少,主要吸收地面有效辐射。热传导:空气与下垫面、相邻空气层之间,通过分子热运动进行的热量交换,又称感热交换/Sensible Heat Transfer(H)。对流:空气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所引起的热量输送。湍流:空气与下垫面、相邻空气层之间,通过空气不规则运动(湍流)进行的热量交换。蒸发和凝结:下垫面上水分(主要是海洋)蒸发时吸收其热量,这部分热量以潜热形式随水汽向上输送,在高空当水
15、汽凝结时,潜热释放,从而大气间接地从下垫面或周围空气获得热量。2.6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2.6.2 气温的时间变化第4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2)日变化2.6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2.6.2 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昼高夜低,最高和最低温度,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4点左右。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低纬高纬;陆上海上;夏季冬季;晴天阴天;低海拨高海拨。第4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3)年变化特点:夏高冬低,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陆地:北半球七月最高、一月最
16、低,南半球相反;海洋:比陆地迟后一个月左右。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高纬低纬;陆海;低海拔高海拔;年变化类型:赤道型(1)、热带型(2)(3)、温带型(4)、极地型(5)。2.6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2.6.2 气温的时间变化第5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2.6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2.6.3 气温的地理分布表示法: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地点的连线,其疏密等走向等可反映气温空间分布;走向等可反映气温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和高度;纬度、海陆和高度;分布特征: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
17、极逐渐降低;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地,而夏季相反;“热赤道热赤道”并不位于地理赤道,冬季在并不位于地理赤道,冬季在510N 510N 处,夏季移到处,夏季移到20N20N 左右;左右;“冷极冷极”南半球不论冬夏都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在北极附近,而冬季南半球不论冬夏都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在北极附近,而冬季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第5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5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第5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